「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其核心都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每個人的人性都是可塑的、每個人的生存技能是能夠通過後天培養得到增強的、給孩子什麼樣的學習成長環境他們就會長成什麼樣。所以,教育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核心在環境,教育工作的核心「前途」在改善人居成長、成才環境。那麼,教育工作需要改善哪些人居成長、成才環境呢?
淨化師德
「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是全社會人民對教育工作者最至高無上的期待。因為,孩子是天生通過模仿、借鑑成長自己的自適應性學習「專家」,只要是孩子接觸到並且他們認為有趣的事情指定輕鬆學會,這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全是世界幾乎所有孩子剛出生之時都完全一樣,他們除了具備維持生命體徵的呼吸、初級消化能力和完整的能量循環系統外不帶任何其他技能,這其中就包括使用語言文字與同伴進行信息交換的能力。但是,生活中幾乎每個正常成年人都會使用他們父母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也被稱為母語】。是什麼力量讓出生時完全相同的孩子最終學會了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字【全世界被公認的獨立語言文字達數千種】與同伴進行信息交換呢?答案:求存的成長本能讓每個人模仿並學會了他們父母所使用的語言。
教育工作在人類所有社會分工協作體系中最特殊。因為,老師所從事的工作不直接生產社會物質或精神消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承賢啟智」,也就是藉助被社會公認的文化智慧成果引領孩子們成長、成才、成人,讓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能夠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適合社會發展建設需求的人才。所以,做好教育工作的核心投入是愛心、善心、耐心和童心,也就是每個老師要以對待自家孩子之心教導每個學生成長。
父母對自家孩子成長教導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是不計回報的無私奉獻,只為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輔助。從來沒有父母在輔助孩子學習成長之前與孩子談一份教育輔助協議,規定教孩子學習A技能付費多少錢、傳授給孩子B技能要收穫什麼、陪孩子掌握適應社會生產勞動的C能力要多少等價交換.......然而,今天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教育工作被全面普及,這也帶來了一個難題——部分老師僅將老師視為謀生的職業,哪兒待遇好去哪兒、教什麼賺錢就教什麼、甚至有老師違背基本師德藉助教學工作之便利謀求課外增收【包括私開補習、額外推銷教學教具、把教育督導工作全推給家長等等】。所以,在教師隊伍學歷普遍提升的今天,淨化師德便成為確保教育工作不變色、與時俱進的根本。
淨化社會
人類是群居性高等級生命體,任何個人都不可能脫離群體而獨自存活。所以,生命中我們每個人都必定以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為依託,從社會環境中獲取成長資源並將自身勞動生產能力奉獻給社會。
孩子是社會環境中的最弱勢群體,他們缺乏社會生活閱歷,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真、善、美、醜的基本辨識能力;不知道短期收益與長期獲利的辯證對立關係;不明白勞動是創造一切社會消費財富的根本能量......很多未成年孩子很容易被社會生活中的短時刺激所吸引,比如虛擬電子遊戲、動畫影視等,導致今天越來越多孩子虛擬電子遊戲成迷、自私自利、甚至自閉。但是,社會在為孩子們做什麼呢?在不加考證的以歷史故事和人物做虛擬電子遊戲開發、在鼓勵孩子一個人獨學爭優、在教孩子要專注學習不要和同伴一起貪玩兒......
《一個人》作者:錢萬成一個人就像一棵小樹只要離開林子就會變得孤獨一個人就像一隻小鳥只有湊到一起才會熱熱鬧鬧一個人就像一條小河只有匯聚在大海裡才會擁有快樂一個人就像一棵小草只有大家站在一起才不會被狂風吹倒
的確,每個人都需要和同伴在一起才能實現更好的成長、更好的生活,就如同滴水只有匯入江河才能實現價值永恆。個人的能量是渺小的,如果沒有同伴人類祖先不會繁衍到我們這裡、如果沒有同伴任何一個人都開心不起來、如果沒有同伴......所以,淨化社會就是要全社會為孩子成長、成才、成人服務,讓城鎮化、優生優育之後的每個孩子在學習成長旅途中都能夠找尋到屬於自己的隊友,讓童年成長的身影不是孤孤單單、不是只有成年人與孩子相伴、不是所有家庭之外的成長輔助都「點卯」計費。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滿足顧客需求的才是好產品」,教育工作同樣不能以教育工作者怎麼舒適怎麼辦。辦好教育需要站到社會、家庭和孩子的角度發掘著力點,比如思考信息化社會發展變化「日新月異」,教育工作要如何跟上時代節奏?家庭參與社會分工協作的時間分配越來越多,教育工作如何讓家庭能夠有更多時間投身到社會勞動生產分工、如何讓家庭親子陪伴更高效?優生優育之後一個家庭中的孩子個數越來越少,教育工作如何賦予每個孩子強大的社交協作能力?所以,資訊時代的教育工作革新需要跳出教育工作本身,以社會、家庭、孩子等更大視角思考變革方向。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