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國慶黃金周,本報記者分赴各地,走基層,探民情,聽民聲。這些天,我們感受小客棧經營者的忙碌,分享新建菜市場帶給居民的便利與喜悅,體驗假日裡片兒警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我們還和獨居老人張杏花做伴,以使她的重陽節不那麼寂寞。所有這些,我們都以文字與圖片記錄於此,敬請垂注。
10月3日,早上5點,劉秀芬就被窗外的聲音吵醒。已經有人發動汽車,聽談話好像是遊客要去黃河邊看日出。於是,劉秀芬起床,叫醒兩個侄子,為客人燒水做早飯……忙碌的一天開始了。
劉秀芬所在的鎮子,是現在有名的旅遊景點磧口古鎮。古鎮臨黃河而建,劉秀芬開的旅店就在鎮子最核心的商業區,對面就是黃河。現在,這一帶仍是古鎮的繁華地帶,來來往往的遊客,總是很容易就能看到她家旅店的招牌。
舊窯洞改建成家庭旅店
劉秀芬的旅店並不大,僅有四個房間。說是旅店,其實就是自家幾間舊窯洞改建而成的。傳統土炕,擺上一張圓桌和一些農家用的小物件,冬天會加個取暖用的爐子,再就是為前來住宿或用餐的旅客做一些農家飯。
劉秀芬的店是6年前開的,當時,磧口鎮剛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古鎮。隨後,鎮上有空房的人家紛紛改修房屋作為家庭旅館。現在,鎮上這樣的大小客棧或飯店就有三十多家,大的店有二三十個房間可供入住,小的店只有像國慶長假這樣的旅遊高峰期,鎮上其他旅店的房間全部滿員時,房東才會騰出一兩間房子,向前來遊玩的遊客開放。
最近幾年,古鎮同樣成為國內各種影視劇的拍攝地。有時候,劉秀芬的旅店甚至接待一些當紅的影視明星,在她家旅店的牆上,特意掛出幾幅家人與明星的合影。
長假期間生意火爆
「今年長假天氣不錯,前來玩的遊客很多,鎮上的旅店最近都有些不夠住了。」劉秀芬告訴記者,剛剛聽旅遊局的人說,在長假期間,古鎮上的遊客每天多達三千多人,在她看來,這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些遊客都是從太原、北京、內蒙古甚至更遠的城市來的,至少會在鎮上住上一晚。因此,這幾天,她家的旅店一直都是滿員,而且不斷有旅客前來詢問有沒有空房。
其實,劉秀芬最擔心的並不是客人的住宿,由於自己的旅店還掛著提供餐飲的牌子,因此,每到這樣的假期,她大部分時間總都鑽在廚房。由於丈夫最近有事外出,她只好在假期到來時,提前打電話給兩個侄子,讓他們過來為自己幫忙。就這樣,每天都要忙到將近晚上十點多才能將一切收拾妥當。前來吃飯的客人最喜歡點的就是土雞蛋和蘸豆腐,雖然忙,但每次看到客人很愉快地將菜全部吃完,她便會感覺相當滿足和快樂。
在劉秀芬忙碌的這幾天中,和她同住的公公婆婆也沒有閒著。鎮上有個黑龍廟,是前來遊玩的人必去的「景點」之一,兩位老人便自己編一些農家用的小籮筐或手工做一些布老虎之類的東西,並帶一些自己家產的大紅棗,一大早就搬個小板凳,等在遊客的「必經之路」上,向遊客兜售這些紀念品或特產。每天,大概也可以收入幾十元貼補家用。
小鎮今非昔比
事實上,如今在這個古鎮,不只是長假期間遊客很多。劉秀芬告訴記者,「一到周末,最多也就能空出一兩個房間來。」
將近50歲的劉秀芬從小就生活在鎮子上,她總也想不明白,自己住窯洞住了幾十年都很煩了,為何久居城市的人卻喜歡到這樣的土窯洞裡來體驗生活。不過,不管如何,自從開了旅店,她家的收入明顯增多了,像長假這樣的客流高峰期,每天大概收入上千元。因此,她也就顧不得想太多。
在這位「土著」老闆的眼中,自從十年前這個鎮子成了旅遊扶貧試驗區,鎮子上的人們生活就一步步被改變。如今的鎮上,雖然仍舊是石板路,土窯洞,但早就有了由四五十個人組成的環衛隊,每天一大早大街小巷全部被打掃得乾乾淨淨。劉秀芬仍舊記得,從小時候起,因為沒有排水管道,一下暴雨,鎮子背靠著的山上泥土全部被衝落下來,在大街小巷上匯成河流,石板路從來沒有乾淨過,而鎮子上的生活垃圾更是到處都是。「跟現在比起來,根本就是兩個樣。這幾年,不僅逐漸修起了垃圾填埋場,也修起了公廁和停車場,鎮上的環境明顯好了許多。」劉秀芬告訴記者。
縣旅遊局的人講,以後鎮上要逐漸建幾條酒吧街、美食街和一些星級酒店,「到時候,鎮上的遊客一定會更多,我的店也該重新修得更有特色一些。」劉秀芬說。
本報記者 張珍
(張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