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劉展:從我們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來我們都是藉助了傳統的一種裝飾載體或者說是一種創作美學的概念,當它進入到我們的作品形態裡時,我們對這種形態進行了不同的詮釋。
【導語】
伴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活動已經是第七個年頭。回顧已經過去的六屆評選活動,不難看到,它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產生的積極意義和深遠影響。在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頒獎晚會舉辦的同時,組委會決定舉辦了這個歷屆獲獎藝術家的邀請展,以從學術的角度,來檢視歷屆評選的實際成果。2013年5月8日下午15點,由今日美術館和雅昌藝術網主辦,法國巴黎美爵藝術基金贊助的展覽《領軍當代》——「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歷屆獲獎藝術家邀請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幕,共展出42位藝術家的近作約百件。在展覽現場,我們採訪了部分參展藝術家。
【正文】
雅昌藝術網:您好,請問你們小組三個人都是學雕塑的嗎?
劉展:是,我們是同班同學,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在工作室在北京。
雅昌藝術網:請問您這組作品《裝飾中的修辭》是在研究一個美學問題嗎?這個問題是作品和觀念中很重要的部分嗎?
劉展:美學在我的概念裡是存在的,也是一個針對性的重新定義。從我們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來我們都是藉助了傳統的一種裝飾載體或者說是一種創作美學的概念,當它進入到我們的作品形態裡時,我們對這種形態進行了不同的詮釋。我們目前工作方法比較特殊,與個體藝術家有些區別,我們是三個人一起做作品,這次作品是我們花費近一年多時間完成的,作品的主題是我們討論生與死的概念,基本算是獨立用每個人各自的觀點、切入點進入主題進行創作,但是我們也有共性,共性是依附於傳統美學,應該算是研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創造力。傳統美學的形式感與人的審美之間的物理邏輯並置在一起,產生一種矛盾,從形式學來講這種形式感已經根深蒂固,它源於傳統,是可以用美去闡述的一種合理的形式,但是如果反過來看的話,當一個人的身體這樣運行,又是一種非常殘酷、非常殘忍的(方式)。這兩種感覺產生了一種極端性的矛盾,當然也不是說去對傳統的挑戰或者挑釁,這只是我目前剛剛開始介入這個題材做的一些嘗試,包括這面鏡子也是,它是作為傳統的裝飾物或者具有功能性的載體。我們整個並列到裝飾中的修辭更看重的是引用的技巧、手段,更像文學中的修辭手段,不僅僅提升了一種視覺上的衝擊力,實際上還是提升作品內部探討的一種關於生與死的一個內容。
雅昌藝術網:請問unmask小組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跟身體有關係的,平時其他的作品會不會也會有其他的方式和其他的美學內涵?
劉展:我覺得我們的作品首先是跟傳統美學有關係,第二跟我們對傳統美學的興趣和我們所受的美學教育都有關係,當然我們也嘗試做一些這個之外的作品,但是這次沒有帶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