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9)日是穀雨,也是聯合國倡導設立的「中文日」。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還有這個節日,然而有一群熱愛中文的「老外」卻記得清楚。
張盧卡,在重慶做美食貿易的義大利人。在他眼中,中文很美。比如,義大利的佛羅倫斯,曾經在徐志摩的翻譯中,化身為「翡冷翠」,那真叫一個如詩如畫。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人學習中文,這個曾經的北大「學霸」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中文的樂趣。
中文班裡成績最好的學生
△張盧卡講述自己學習中文的經歷
張盧卡穿著一身藏藍色中式短衫,上面有一個碩大的「張」字。他學習中文八年有餘,生活中已完全離不開中文了。
「學中文確實很難,但相當有趣!」他這樣概括。
大學時上外語選修課,喜歡挑戰的張盧卡在搜尋引擎中輸入「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跳出來的就是中文。
「其實,也是中文選了我。」張盧卡很慶幸當初的選擇,學習中文為他打開了一扇全新世界的大門。
然而過程卻不那麼輕鬆。
每周只有一節中文課,每節課兩小時。要學好中文,這點時間哪夠!於是,課餘時間,張盧卡儘量多做跟中文有關的事情。比如,他在電腦上看了很多中文電影,邊看邊寫筆記,有聽不懂的句子就按暫停鍵,把這句話記下來,然後查字典,反覆研究。
張盧卡周一到周五白天上課,晚上和周末去餐廳當服務員打工,他利用顧客點餐的兩三分鐘空隙,悄悄用手指在菜單上比劃,溫習剛學到的漢字。這樣的碎片時間,讓他積攢了不少中文詞彙。一年之後,他成為班上中文成績最好的學生。
張盧卡把學習中文的經歷形容為「像喝白酒,後勁大」。「起初沒什麼感覺,進步也很慢,學著學著,會突然發現張口就來。」
不願進留學生班的留學生
中文進步最大的階段,是他來中國旅行,當了兩個月的背包客,去了不少大城市,聽到各地不同的方言,他忍不住感嘆中文太有魅力了。
2010年,張盧卡大三時獲得來中國當交換生的機會。當時可以選填三個志願,他全部填了北京大學,一副非北大不讀的姿態。因為他了解到北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在這裡能更好地學習中文。
張盧卡如願以償,並在入學考試取得第一名。他去北大留學生辦公室提出一個請求:不想跟外國學生一起上「留學生班」,想跟中國學生們一起學習。北大也為他「破例」,張盧卡成功「混」入全是中國人的班,成為一個「特殊」的學生。
跟中國「學霸」們一起學習,張盧卡中文水平自然突飛猛進。2010年,他通過了HSK6(漢語水平考試 6級),這是針對外國人的最高等級漢語考試,必須至少掌握6000個以上中文詞彙。
本科畢業後,張盧卡繼續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攻讀國際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並拿到全額獎學金。
2013年,義大利剛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時,張盧卡擔任商務處處長。憑藉流利的中文和出色的工作能力,義大利副總理訪華時,他擔任翻譯。2015年,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來重慶,張盧卡在規劃展覽館為總統做了半小時演講,介紹重慶城市的規劃與發展。
兩年前,他因痴迷中國美食辭職」下海」創業,挑選中國特色餐飲產品進行國際化改造,推廣到海外市場。
學習中文有秘訣
△張盧卡堅持用中文做筆記
張盧卡認為,音調是學習中文最難的環節之一,也是很多老外學習時都忽略的部分。有的老外說中文,明明每個發音都比較準確,但你就是能聽出這是外國人在說話。其實,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四個音調沒有掌握好。
張盧卡有一套學中文音調的「秘訣」:他閱讀一篇文章,會一句話一句話地念出聲來,同時把每個字的音調迅速標出來。要是不知道那個字怎麼發音,手中的筆就停下來,做出記號,反覆學習。
張盧卡會四國語言,他認為中文是最難的,有自己的特有的邏輯、語法,但非常值得關注和學習。
「學習中文可以改變你生活的空間,跟更多的人和空間互動。如果不會講中文,只能接觸到世界上一半的人口。」
常被當作是中國人
在重慶生活久了,他認為重慶話也很有趣。比如打招呼的方式,都叫「老師」。他最初來重慶時,還真以為滿大街都是學校的老師。「其實這個稱呼體現了對別人的尊重,每個人都像自己的師傅。」
而中文打招呼的方式「吃了嗎?」也讓他覺得有意思,說明中國人對飲食文化的尊重。
在重慶時,當他叫網約車,經常會出現對方「視而不見」的情況,每次有車直接從他身邊開過去,他都會著急地大喊,「哎呀,師傅,就是我,就是我!」擦肩而過的外賣小哥往往也會很詫異地檢查一下手裡的訂單,因為電話裡很難聽出來他是外國人。有時他也會提前說明,」老師,不好意思,能不能說普通話,我是外國人,重慶話說得不好。」
招聘員工的首要條件是中文好
△張盧卡和同事們
張盧卡從義大利駐重慶總領事館辭職後,開始創業,目前是重慶德莊國際貿易公司董事長。這個熱愛中國美食的義大利人,以將中國美食推廣到世界各地為樂。目前公司有20名員工,近一半都來自義大利、奧地利、法國、美國等,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中文說得很溜。
張盧卡在招聘員工時,首先要看對方中文說得好不好。員工平時在公司裡的日常交流,也都是說中文。
△薄冉對學習中文產生了濃厚興趣
美國的帥小夥薄冉在家鄉學習中文後,去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當交換生。他認為中文的成語特別有意思,像坐井觀天、愚公移山,背後都有一個頗有啟發的故事。看電視劇和綜藝節目是很好的學習方法,比如「中國新說唱」、「挑戰極限」等,都是他喜歡的綜藝節目。遇到聽不懂的,就看字幕,一邊看一邊聽。連看美劇時,也是放的中文字幕。
而義大利美女蘿拉,在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學習中文後,去了華東政法大學留學,她建議學習中文最好的辦法是聽歌、看電視劇,和朋友們聊天,把自己「變成一個中國人!」
目前,張盧卡和團隊已研發出100多種中國美食特色產品,他自己也能做30多個中國菜,如煎餅果子、陝西涼皮、蘭州拉麵,但最喜歡的是重慶麻辣水煮魚、水煮肉片、宮保雞丁。
他現在還是世界辣椒聯盟秘書長。張盧卡很喜歡目前這份工作。他說,學習中文,改變了我的人生。
新聞多一點>>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中文日,為何選在「穀雨」這一天?
2010年,聯合國新聞部宣布啟動聯合國語言日,目的是在聯合國系統內推動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中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法文、英文等6種聯合國官方語言的平等使用。
聯合國中文日就被定在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穀雨」。為何要定在穀雨呢?據傳說,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出了中國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上蒼因倉頡造字而感動,為其降下一場穀子雨,這就是「穀雨」的由來。這一天定為聯合國中文日,是為了紀念傳說中「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中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橋梁。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紀文伶 攝影 鄒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