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故居」原先是啥樣?紹興文史專家來還原

2020-12-19 騰訊大浙網

「陽明故居」遺址

歷史上的「陽明故居」到底是啥模樣?近日,筆者通過走訪紹興文理學院教授、紹興市王陽明研究院秘書長張炎興,原紹興市政協文史委主任、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何信恩等學者和專家,請聽他們來「還原」一下「陽明故居」。

「陽明故居」的前世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家一直是紹興的望族,其祖上在紹興住了千餘年。王陽明雖出生在餘姚,但王陽明在10歲時,其父王華『常思山陰山水佳麗,又為先世故居,復自姚徙越城之光相坊居之。』這是《王陽陽全集》中最早記載其在紹興居住處的描述。」張炎興教授介紹說。

張教授說,姚江王氏徙居越城以後的宅第建築舊址共有三處:第一處是光相橋東側上大路河北側的一所建築(現下大路越王橋旁「永和家園」一片),為王氏在越城的最早建築,後改為「王文成祠」;第二處是西光相坊的3所「大臺門」(現下大路中國黃酒博物館一帶),並排而立,形成群落,為海日公(王華)為三房子(即守仁、守儉、守文)系分居而建造;第三處就是上大路河南面王衙弄的伯府第建築群。

「而現在僅存的一間半王衙弄遺址——陽明故居,即為王陽明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後,朝廷封誥其為」新建伯「並賜建伯府第,也就是說此伯府是在其父王華狀元府的宅基上擴建而成的。遺憾的是伯府第曾因幾次災禍,其中1927年伯府大廳失火,1949年又一次失火,2011年再次失火,使整個大廳及東首數幢房屋燒毀,可謂是毀於一旦。」張炎興教授不無惋惜地說。

「伯府第」到底有多大?

紹興坊間有云:呂府十三廳,不如伯府一個廳。這裡說的不是指「呂府」與「伯府」規模,而是指建築用材檔次。原紹興市政協文史委主任、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何信恩研究認為,伯府大廳,均用楠木構築,器宇軒昂,可容納百餘人,其造價相當於呂府的13個廳的價值。

那王陽明的故居究竟有多大?根據史料佐證,當時伯府房子很多,有50間。但伯府僅佔地16畝,伯府的建築面積只有呂府的三分之一。

「伯府的房子不是像呂府那麼大,而是有許多小房子,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學生、門人眾多,這是為眾多學生和門人求學住宿考慮的,這是其一;其二,府第建得普通平常,這是王陽明的與眾不同之處,顯得平易近人。同時接納的學子,也不追求『高大上』,只要是追隨『心學』者都接受。」張炎興教授說。

「王陽明父子都詔封伯爵,是『門人四方,桃李門牆』的傑出鄉賢。但家風淳厚,勤儉持家,因此建築府第,力求儉樸,不設臺門,而設門牆,且門牆和門前牌坊均不高設,免使受業其門者有師道高尊,不可攀緣之感也。」何信恩說。

在陽明伯府遺址前有一方清池名叫「王衙池」,但舊時曰「碧霞池」,此名也是王陽明給取的。張教授認為,「碧霞池」很有可能會更長。「伯府第」應該以觀象臺為中軸線,東西對稱,也就是說「碧霞池」會朝西延伸,其長度在現存基礎上延長一倍,即70~80米之間。因王陽明曾在「碧霞池」的天泉橋上,為弟子王畿、錢德洪解答疑惑(留下著名的「天泉證道」),以現在長36米、寬25米池上架橋,會顯得侷促。

故居真跡尤為珍貴

「王陽明年輕時,在宛委山結廬『洞天』、了悟心性的『陽明洞天』沒了;在紹講學的『稽山書院』『陽明書院』沒了;西光相坊的三所『大臺門』沒了;『王文成祠』也沒了……好在王陽明故居遺址旁還有一個三柱石砌門檻,這是伯府第的原物。石質青青,古樸如玉,至今保存完好。」張炎興教授遺憾中帶著欣慰。

筆者去年上半年曾探訪過陽明故居,在一間古色古香的民居門上,看到一塊上書「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王陽明故居遺址1999年紹興市文物局」字樣的牌子。如今,門上的木牌不見了,只見門前立著「紹興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

王陽明當年的觀象臺尚存,這是王陽明生前所築用來佔卜星象、認證天體的長方形高臺。高臺南北寬10多米,東西長20米,形同假山,人稱「王假山」,據說是「碧霞池」之土壘起來的,目前叫「月明園」。

西小河靠近伯府之地,河道最寬處是伯府船隻停靠之地,故稱「伯府大埠頭」。如今,古樸的埠頭,修葺一新,清水綠樹,吸引遊客駐足攝影。

「伯府第石門框、碧霞池、觀象臺、大埠頭和船舫弄、假山弄、王衙弄及飲酒亭等,構成了王陽明故居的歷史遺蹟,最為珍貴和重要,也是研究王陽明最好的實物,我們將好好地加以保護。」故居所在地的北海街道和越城區旅遊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關焦點

  • 紹興陽明故裡項目、紹興藝術學校改擴建項目正式開工!
    昨天上午,陽明故裡項目和紹興藝術學校改擴建項目舉行開工儀式。市委書記馬衛光宣布開工,市委副書記、市長盛閱春致辭。市領導譚志桂、魏偉、丁如興、欒國棟等參加。
  • 紹興文理學院推動陽明心學入校園 成立陽明書院
    紹興文理學院推動陽明心學入校園 成立陽明書院 2012年07月19日 09:11:51   浙江在線07月19日訊兩個多月來,本報一系列「紀王」報導受到讀者關注,並在社會上引發熱烈反響。記者了解到,紹興文理學院日前成立陽明書院,在以此為載體推行學生公寓書院制改革的同時,將陽明心學帶進校園。  在紹興文理學院南山校區的兩幢學生公寓之間,一間掛著「陽明書院」匾額的屋子裝點得古色古香。因為暑假開始,這裡顯得清雅靜謐。屋子內外掛著很多表現王陽明哲學思想的字畫,似乎時時刻刻在提醒著學子應該怎樣做人做事做學問。
  • 陽明先生前來尋根,陸遊孟郊留詩點讚,紹興上虞這個鄉鎮究竟有何魅力
    千百年來,眾多文人墨客、名儒顯宦踏足此地,嘆服於這裡的美景——孟郊在此觀賞「十尋直列峰,百尺倒洩泉」,陸遊在此尋訪「峰迴內史曾遊地,竹暗仙人舊隱村」……這裡更是明代大儒陽明先生的祖居地。公元1513年,王陽明攜弟子友人專程來陳溪遊學,並留下了「知樂知學,孰非樂非學也」的千古哲思。
  • 「陽明故裡」LOGO發布 快來看看入選作品是啥樣
    張先生說,這個LOGO設計的靈感來自於陽明先生的「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因此在LOGO的構思中,將「心」作為LOGO的精神中心,以體現陽明先生極具特色、別具一格的「心學」體系。LOGO整體上採用中國筆墨書寫形式,從「心」延伸變形與「知行合一」的「合一」抽象作房屋造型,具有寫意精神文化,其中屋簷造型採用王陽明故居牌樓簷頂造型,即為「合」起筆,又為「一」,體現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理念,LOGO下半部分為「心」字的延伸變形,結合河姆渡文化中的欄杆式建築的造型元素,體現了陽明先生的「心學」體系,同時也展現了餘姚獨特的地域文化。
  • 陽明北路邊的生態公園要更名?專家這樣說
    它在陽明北路邊,陽明北路又直通到宛委山陽明洞天,能否將這個公園取名為陽明公園,讓市民的休閒之地也能融合陽明文化。越城區稽山街道一帶,陽明文化元素豐富。其中有陽明北路、陽明小學、陽明幼教集團,沿著陽明北路,就可以到達龍瑞宮、陽明酒店、陽明洞天,看到陽明草廬。紹興市王陽明研究會秘書長、紹興市陽明小學校長馬士力說,這個公園應該取名為陽明公園。
  • 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開啟 嘉賓陸續報到
    2018-06-17 12:0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孫良 幹婧 陶東燁 王嘯天6月17日,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正式開啟,上午,與會嘉賓陸續報到。寧波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副會長華建新:非常榮幸受到邀請,紹興人文底蘊深厚,近幾年陽明文化研究勢頭旺盛,作為陽明文化的研究學者,我對此次論壇抱有很大期望,希望論壇的舉辦,可以深入推進陽明文化研究,開創新的成果,推動陽明文化進一步發展。
  • 陽明文化研學:龍場悟道、南贛治理、餘姚生紹興葬
    5月21日-24日第二期苦難即輝煌——龍場徒步行陽明文化研學;6月5日-7日探尋生命的意義——餘姚紹興陽明文化研學;6月11日-14日管理之道,可學而至——南贛治理陽明文化研學;特聘專家貴陽市布依文化學會 原副會長修文縣史志辦 主任電影《龍場悟道》總監製、大土司安貴榮扮演者項目負責人 李騰飛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說臺灣)
    原標題: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說臺灣)許雪毅 王小鵬 劉 剛《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0月22日 第 03 版)這段「不亦快哉」來自林語堂先生所寫的《來臺後二十四快事》。文章裡,他提到的另一件「不亦快哉」是:「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壁女郎說起鄉音,如回故鄉。不亦快哉!」林語堂先生1895年生於福建省平和縣坂仔村。1971年,76歲的林語堂先生在《我的家鄉》一文中寫道,「我是漳州府平和縣人,是一個十足的鄉下人。
  • 揭秘|秋瑾廈門故居在鼓浪嶼泉州路73號?
    據傳這裡是秋瑾年少時在廈門的故居,因此遊客紛至沓來按圖索驥追憶女俠的年少時光。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一代巾幗英雄,自稱「鑑湖女俠」。秋瑾因反清革命失敗被捕,於1907年7月15日凌晨,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秋瑾為發動起義而動員組織起來的新軍、會黨、學生,後來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她留下的詩句「秋風秋雨愁煞人」廣為傳頌。
  • 全省首個「陽明書舍」今日亮相!紹興人的圖書館「朋友圈」又擴大啦!
    來看看紹興怎麼做。省內首家「陽明書舍」開館紹興是王陽明的故鄉,是他生活時間最長、留下遺蹟遺存最多的地方,也是陽明心學的成熟地和最重要的傳播地。近年來,紹興市委市政府致力於打造心學聖城、國學高地,已經連續舉辦了多屆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在紹興乃至國內掀起了「陽明熱」。
  • 2020年陽明文化巡講巡展活動啟動儀式在紹興圖書館舉行
    根據紹興日報的報導:昨日,2020年陽明文化巡講巡展活動啟動儀式在紹興圖書館舉行。本次活動由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紹興圖書館、紹興市王陽明研究會、紹興博物館承辦,紹興市文化旅遊集團協辦。去年,陽明文化巡講巡展活動在大運河沿線的北京、滄州、濟寧、南通、南京、常州、上海、杭州、紹興等9個城市開展,參與人數逾2萬人,對陽明文化的弘揚和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 陽明文化委員會會長王梅林一行到紹興陽明小學考察交流
    2020年9月6日上午,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考察團,在王梅林會長的帶領下,到紹興陽明小學考察。通過「一靜二悟三思四行」四步法探索「陽明晨誦、陽明午讀、陽明靜悟」的一日學習模式。師生一起在學習中接受陽明文化的薰陶,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一起互動學習陽明文化的新氣象。
  • 浙江餘姚139億元建「陽明古鎮」 打造陽明心學聖地
    何蔣勇 攝中新網杭州8月18日電 (何蔣勇 楊明)8月17日,以陽明故裡再出發為主題的「陽明故裡」品牌發布會暨「陽明古鎮」項目啟動儀式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舉行。活動現場,總投資139億元的「陽明古鎮」項目正式啟動,作為王陽明故裡,浙江餘姚希望藉此進一步擴大「陽明故裡」影響力、推動陽明思想走向全國全球。
  • 浙江餘姚:「知行合一」打造陽明文化高地
    1989年,王陽明故居修繕工程啟動,餘姚市政府徵收了瑞雲樓遺址的一處三開間住宅,經過修繕後開闢為王陽明紀念室。上世紀90年代又陸續徵收了故居內的部分住宅和單位用房,按原狀在原址修復了瑞雲樓,整修了故居大廳,布置「真三不朽——王陽明生平事跡陳列」「一脈良知——王陽明弟子生平事跡陳列」「知行天下——全球視野下的王陽明及其學說」等3個基本陳列。1997年,王陽明故居被餘姚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探訪閻錫山臺灣故居 陽明山上試著蓋窯洞組圖
    臺北市郊陽明山上永公路二四五巷三十四弄二百七十七號是閻錫山故居所在。從一九五0年遷居於此,到一九六0 年病逝,閻錫山就在這座他自建的「窯洞」中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圖為故居室外,圖中的張日明老人與閻錫山是山西同鄉,從十五歲就跟隨閻錫山,到臺灣後任侍從警衛,今年已七十七歲,仍忠實地看守在故居。 中新社發 耿軍 攝
  • 紹興將迎來又一所高中!陽明中學2月起招生,新紹興一中今秋將如期搬遷!
    同時,從紹興市教育局獲悉,本著「高起點、高品位、高質量」的定位,在紹興一中原址上新辦的市教育局直屬公辦普通高中——陽明中學也已招生在即:學校按浙江省一級特色示範高中的標準辦學,辦學規模為36個教學班,2017年計劃招收12個教學班,班額為45人,其中科技創新班將於2017年2月中旬正式招生開學。
  • 浙報整版 | 餘姚高標準高水平建設陽明故裡
    王陽明548周年誕辰日,陽明經典篇目《中天閣勉諸生》再次從餘姚王陽明故居響起,書聲琅琅,仿佛將時光倒回至500多年前陽明先生講學時的盛景,也就此拉開了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的大幕。2017年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期間,餘姚市聯合貴州修文、紹興柯橋、江西崇義、廣西隆安、湖南沅陵、福建平和等王陽明重要行經地的文保部門,成立「全國陽明史跡保護研究聯盟」,發布相關章程和倡議,形成陽明文化研究傳播的跨地域聯合協作機制。2018年4月19日,餘姚市舉辦了陽明心學峰會,邀請了王蒙、王衛平、王守常、杜保瑞等國內專家學者齊聚餘姚,共同探討「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
  • 知道你的姓氏圖騰長啥樣?大開眼界!
    來源:文史女教師 您貴姓,祖上姓氏圖騰啥樣呢? 假如有人問你,貴姓何來?你該如何回答? 姓原先是當作一個族(部落)的族號,所有同部族的人共同享有一個姓。圖騰是群體的標誌,旨在區分群體,用來做氏族的徽號或標誌。那麼這些姓氏圖騰都長啥樣呢? 以動、植物為主的姓氏圖騰 用動物、植物作為姓氏圖騰是最多的。
  • 探訪閻錫山臺灣故居 陽明山上試著蓋窯洞(組圖)
    中新社臺北七月九日電 題:探訪閻錫山故居  中新社記者 耿軍 王辛莉  臺北人說:「陽明山上名人多,名人故事裝滿車。」名人寓所遍布陽明山,山上永公路二四五巷三十四弄二百七十七號是閻錫山故居所在。   從十五歲就跟隨閻錫山、今年七十七歲的張日明老人,如約在故居大門口迎候記者
  • 清華、浙大的專家學者齊聚餘姚 「陽明故裡」LOGO揭曉
    昨日上午,2017年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在餘姚市王陽明故居拉開帷幕。活動主體內容包括陽明文化周開幕式、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陽明古鎮推介活動、《天機破:王陽明》分享會、「陽明故裡」LOGO發布儀式、《王陽明的心路歷程》首發式等6個板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