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蘇聯漁民大量捕殺海豚,場面壯觀

2020-12-18 月下泛史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動物都可以和人類建立友誼十分和諧,除了貓狗,海豚也是其中之一。1947年的蘇聯克拉斯諾達爾地區,一位蘇聯婦女正懷抱海豚,滿心歡喜。看上去像是親暱行為,殊不知其背後的初衷,不是交流幫扶,而是食用。

手持望遠鏡,專注捕撈海豚作業的蘇聯漁民,幾番勞作之後,不少海豚將成為網中戰利品。在眾多人的認知中,海豚是一種溫順友好的海洋動物。軀幹呈紡錘形,皮膚光滑無毛,身體矯健而靈活,善於跳躍和潛泳,是在水中行動最迅速的哺乳動物。

雖然是齒鯨的一種,卻記憶力良好,能在人類的訓練下學會許多動作,是智商最高的動物家族之一,有著溫和友善、活潑好動的性格,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普遍喜愛。

既然如此,何以蘇聯老百姓會磨刀霍霍向海豚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飢餓。

第二次水世界大戰給戰爭雙方帶來了巨大災難,蘇聯雖然是勝利方,損失同樣不可避免。家園被毀,食物短缺問題也不容小覷。俗語不是說,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嗎?

戰後初期的幾年裡,蘇聯不少民眾都處在為食物發愁的狀態。對於生活在水域附近的人來說,捕撈漁業自然大行其道,範圍之廣,海豚也難以倖免。

出海捕撈的漁船,滿載而歸,船上都是大大小小的海豚,場面壯觀觸目驚心。歷史上無論是俄國時期還是蘇聯時代,捕魚都很流行。大名鼎鼎的魚子醬,就伴隨著鱘魚鮭魚的大量捕殺。大規模捕殺海豚的,在當地雖不多見,世界範圍內卻鮮有發生。

在東亞(日本)、南亞、東南亞和非洲、南美的部分地區,獵殺海豚,是千百年來不變的習俗。據統計,在被捕後的90天裡,53%的海豚鬱郁而死;海豚的自然壽命平均為45年,半數被捕的海豚卻在被捕後兩年內死去,而它們的平均生活年限,也僅為5年;在人工環境裡,海豚極易患上肺炎、腸炎等疾病,還會因為氯水中毒和長期抑鬱驚慌而活不過七年。

對於這些蘇聯漁民來說,食用則是最主要的。捕撈數量之多,也間接反映了當時食物匱乏的程度,以及戰爭帶來的傷痛。

生龍活虎的捕殺場面,壯小夥子們忙得不亦樂乎。看這塊頭,這些海豚也算得上壯年了。

海豚雖然友好,在海洋中卻處於食物鏈的頂端,除了較為兇猛的鯊魚之外,其他海洋生物基本不對其構成威脅。然而據相關統計,其生存數量不容樂觀,大約25%的海豚受到生存威脅。

捕撈作業完成後,陸地上宰殺海豚的畫面,五六條海豚奄奄一息,等待最終的悲慘命運。聯想到海豚對人類友好的一面,著實不忍。說到底,當年這些蘇聯漁民是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然而時至今日,即使衣食無憂的現在,捕殺海豚依然存在。日本一些地區就常舉行海豚捕殺活動,甚至形成了一種傳統。

相關焦點

  • 大喊「保護動物」的日本人,為何每年要捕殺30000隻海豚?
    嚴格意義上講,海豚本身多是小型齒鯨,所以,外國人眼中的殺海豚節其實在日本當地俗稱為捕鯨節,而且,在過去這400年裡,日本已然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捕鯨、食鯨國。而在如此殘忍的捕殺行動中,人們尤為關注到的是日本人對於海豚的捕殺,令人震驚的是,在捕鯨節這一段時間裡,會有30000多隻海豚受到傷害,它們其中大部分會被無情屠戮,只有極少部分會留下來給當地的海洋館「放生」。
  • 英國網友熱議:日本捕殺海豚引國際憤怒,有一隻海豚可變色
    這隻海豚來自日本南部的太極鯨魚博物館,吸引了大量觀眾。一般來說寬吻海豚是灰色的,可是這隻完全是白色的 ;但是當它感到憤怒,生氣或者甚至是尷尬時,就會變成粉紅色。 2009年獲得奧斯卡大獎的紀錄片《海豚灣》讓太極海豚捕獵變得臭名昭著,這個紀錄片中記錄了漁民捕捉大量海豚賣給水族館或者用來當肉吃。
  • 水族館一白色海豚躲過捕殺活動 激動時通身變粉色
    圖集詳情【環球網綜合報導】海豚因其友善的形態和愛嬉鬧的性格,頗受大眾歡迎。據英國《鏡報》4月16日報導,日本一家水族館內有一隻白色海豚,激動時通身會變成粉紅色,十分神奇。據悉,寬吻海豚通常為灰色,而這隻極其罕見的海豚或由於身患白化病而呈現白色。此種病症會使生物產生黑色素缺乏狀況,而黑色素正是作用於眼睛及皮膚顏色的。正是由於這種極罕見的顏色,這隻生活在灰色海豚中的白色海豚引起了遊客們的廣泛關注。這座水族館位於日本南部的和歌山縣,該縣以一年一度的捕殺海豚並開設海洋公園供人參觀而臭名昭著。
  • 海洋館中的海豚是從哪裡來的?知道真相後,我再也沒有去看過表演
    而我們知道,在非自然環境中,海豚的生育是非常緩慢的,根本不夠各種活動的展出或使用,那大量的海豚從哪裡來呢?當然只剩下野生捕獲了。而野生捕獲的海豚,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出海後看見一隻海豚就撈它上船然後回家——這是要虧本的。在漁民看來,如果要實現最高利潤的話,那只有一個方法——圍獵。
  • 《海豚灣》:海豚的微笑,是大自然最高明的偽裝
    《海豚灣》是一部拍攝於2009年的紀錄片,該片記錄了日本太地町當地的漁民每年捕殺海豚的經過。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很慚愧。因為,自己也曾經在香港海洋公園看海豚表演,驚嘆於它們的聰明伶俐,為它們鼓掌。歐貝瑞曾經是一名海豚馴養師,在海洋館與海豚們朝夕相處。可是當他看著海豚在海洋館裡全身長滿黑色的膿皰,痛苦的死去;看著海豚寧可自殺,也不願意表演;看著漁夫們將海豚集體屠殺……他決定放棄了馴養師的職業。歐貝瑞還記得他與海豚凱西相處的日子。
  • 海豚偷魚搶飯碗 義大利漁民要罷工兩天抗議
    義大利西西里島漁民最近怨聲載道,說海豚學會跟蹤漁船、偷吃網裡的魚,對他們的生計構成威脅。一些漁民22日放話,要罷工兩天以示抗議。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漁民呼籲宣布將這一狀況列入自然災害,以便從政府獲得賠償。伊尼亞齊奧·斯帕塔羅說,「我過去能撈回5公斤魚,今天上午才打上來5條海鯛和一條鱈魚。
  • 11年700多次出海 他和上千隻海豚交朋友
    長海縣島民梁澤業也用11年時間出海700多次,追尋上千隻海豚行動軌跡,並和它們產生默契成為朋友,以此向人們證明,人與自然可以如此和諧相處,海洋環境需要大家來共同守護——11年前 偶遇上千隻海豚大遷徙2020年6月28日,這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凌晨。
  • 雙水翼潛行飛彈艇「海豚」,蘇聯人「水下飛彈艦隊」的嘗試
    蘇聯在50年代時曾專門研製過一種可以在水面/水下航行作戰的艦艇,名為「海豚」,研製代號為1231工程。該艇裝備有水翼,在水面可以高速航行,在水下依靠密封設置的船體和電驅引擎,能夠在水下航行並下潛到一定的深度。其目的主要用於對敵方水面艦艇實施快速飛彈攻擊,執行「打了就跑,實在不行就潛水規避」的攻擊和逃逸戰術。
  • 「動物間諜」為美國中情局刺探蘇聯效勞
    活的「無人機」「動物夥伴」是中情局訓練動物完成偵察任務的代號,特別是1960年中情局飛行員鮑爾斯駕駛的U-2飛機被蘇聯國土防空軍擊落後,該計劃變得更加迫切,因為衛星偵察尚遙不可及,飛機偵察風險極高,因此使用鳥類是有效途徑之一。
  • 溫柔又喜歡惡作劇的調皮大魚,來自深海的小可愛,為何漁民都怕它
    但是不少漁民都非常害怕這種魚類,究竟是為何呢。話不多說快和小編一起去看看來著深海的小可愛吧。這種魚就是蝠鱝,是一種以浮遊生物和小魚為食的深海魚類,蝠鱝主要生活在熱帶以及亞熱帶的海域底層。蝠鱝的體型是扁平的,而且蝠鱝的寬度最大可長到8米,算是海洋中體積非常大的一種魚類了。因此蝠鱝擁有非常巨大的力量,但是蝠鱝卻是非常溫柔的一種魚類,對人類也是非常友善的。
  • 海豚之鄉——可愛欽州
    中華白海豚是駝海豚屬的一種,雖然是海豚,但虎鯨是它的遠房親戚,同時也是長江藍色精靈——江豚的表親。中華白海豚中文學名叫印太駝海豚,屬於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駝海豚屬。漁民喜歡稱它海豬、白牛、鎮海魚或媽祖魚等,素有「海中大熊貓」之稱,沿海漁民還喜歡叫它為「美人魚」。▲中華白海豚躍出水面有「美人魚」之稱的白海豚,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
  • 他用了十年,幫助建立海豚館產業;接下來的四十年,卻傾盡全力要摧毀它
    海豚灣》揭開了鮮為人知的日本捕殺海豚的血腥產業鏈。在第46個世界地球日,北京圖書大廈多功能廳的屏幕上播放著一段震撼的影像:幾個漁民把遭圍捕的海豚拖上船,小海灣霎時一片血紅,一條危在旦夕的海豚最後一次高高躍起……隨即,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海豚灣》新書發布會開始,作者瑞察·瑞察、漢斯·佩特·羅德等出席。會前的影像採自同名紀錄片,瑞察正是影片的發起人兼主演。
  • 浙江漁民捕獲2000斤魔鬼魚巨型蝠鱝
    浙江漁民捕獲2000斤魔鬼魚巨型蝠鱝   9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漁民在福建外海捕獲一條素有「魔鬼魚」之稱的巨型蝠鱝。
  • 百年前英國人拍下的慈禧葬禮景象:場面壯觀,而且詭秘
    慈禧是歷史幾千年來少有的一位女統治者,她做事不但殘暴,而且生活特別奢侈,慈禧生前不管是穿衣還是吃住,都是幾千年來最為享受的一位統治者,在她去世之後,她的陵墓曾被很多人光顧,盜取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因為後世人們都知道慈禧這個人生前特別奢侈,死後必定有大量的珠寶陪葬,所以很多人冒險都會盜取她陵墓裡面的寶貝,但是大家可能都不清楚慈禧的葬禮更是壯觀奢侈
  • 報廢摩託車銷毀,場面過於壯觀
    關注機車網,每晚9點17分 JC君和你一起聊摩託 今天分享一組報廢摩託車大型銷毀場面照片,挖掘機、電焊槍一同上陣,場面過於壯觀
  • 秦皇島現海市蜃樓景觀 場面甚為壯觀
    秦皇島現海市蜃樓景觀 場面甚為壯觀 2020-08-19 07:58:52  來源:昌黎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