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動物都可以和人類建立友誼十分和諧,除了貓狗,海豚也是其中之一。1947年的蘇聯克拉斯諾達爾地區,一位蘇聯婦女正懷抱海豚,滿心歡喜。看上去像是親暱行為,殊不知其背後的初衷,不是交流幫扶,而是食用。
手持望遠鏡,專注捕撈海豚作業的蘇聯漁民,幾番勞作之後,不少海豚將成為網中戰利品。在眾多人的認知中,海豚是一種溫順友好的海洋動物。軀幹呈紡錘形,皮膚光滑無毛,身體矯健而靈活,善於跳躍和潛泳,是在水中行動最迅速的哺乳動物。
雖然是齒鯨的一種,卻記憶力良好,能在人類的訓練下學會許多動作,是智商最高的動物家族之一,有著溫和友善、活潑好動的性格,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普遍喜愛。
既然如此,何以蘇聯老百姓會磨刀霍霍向海豚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飢餓。
第二次水世界大戰給戰爭雙方帶來了巨大災難,蘇聯雖然是勝利方,損失同樣不可避免。家園被毀,食物短缺問題也不容小覷。俗語不是說,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嗎?
戰後初期的幾年裡,蘇聯不少民眾都處在為食物發愁的狀態。對於生活在水域附近的人來說,捕撈漁業自然大行其道,範圍之廣,海豚也難以倖免。
出海捕撈的漁船,滿載而歸,船上都是大大小小的海豚,場面壯觀觸目驚心。歷史上無論是俄國時期還是蘇聯時代,捕魚都很流行。大名鼎鼎的魚子醬,就伴隨著鱘魚鮭魚的大量捕殺。大規模捕殺海豚的,在當地雖不多見,世界範圍內卻鮮有發生。
在東亞(日本)、南亞、東南亞和非洲、南美的部分地區,獵殺海豚,是千百年來不變的習俗。據統計,在被捕後的90天裡,53%的海豚鬱郁而死;海豚的自然壽命平均為45年,半數被捕的海豚卻在被捕後兩年內死去,而它們的平均生活年限,也僅為5年;在人工環境裡,海豚極易患上肺炎、腸炎等疾病,還會因為氯水中毒和長期抑鬱驚慌而活不過七年。
對於這些蘇聯漁民來說,食用則是最主要的。捕撈數量之多,也間接反映了當時食物匱乏的程度,以及戰爭帶來的傷痛。
生龍活虎的捕殺場面,壯小夥子們忙得不亦樂乎。看這塊頭,這些海豚也算得上壯年了。
海豚雖然友好,在海洋中卻處於食物鏈的頂端,除了較為兇猛的鯊魚之外,其他海洋生物基本不對其構成威脅。然而據相關統計,其生存數量不容樂觀,大約25%的海豚受到生存威脅。
捕撈作業完成後,陸地上宰殺海豚的畫面,五六條海豚奄奄一息,等待最終的悲慘命運。聯想到海豚對人類友好的一面,著實不忍。說到底,當年這些蘇聯漁民是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然而時至今日,即使衣食無憂的現在,捕殺海豚依然存在。日本一些地區就常舉行海豚捕殺活動,甚至形成了一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