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紮根於具有濃厚文化底蘊和光榮革命傳統的遼瀋大地,傳承兵工精神,致力國防建設,硬核實力得到各界認可,更獲&34;之一的美譽,它就是瀋陽理工大學。在70餘年的辦學探索與實踐中,瀋陽理工大學傳承了&34;的兵工精神,這種精神已經成為學校不斷發展的魂,熔鑄了鮮明獨特的國防特色。本期推送,帶你走進沈理工,領略其濃厚的兵工精神,一睹其鮮明的國防特色!
瀋陽理工大學是一片有著紅色底蘊的沃土,從誕生之日起,血脈裡便流淌著濃厚的兵工精神。隨著歷史的發展,其兵工精神更是日臻深厚完善,逐漸發展成為沈理工一張與眾不同的亮麗名片。
瀋陽理工大學始終以服務國防工業和地方區域經濟建設為己任,立足於武器類專業,逐漸形成國防特色的學科體系,樹立了國防辦學特色理念,以兵工行業為依託開展校企合作,與俄羅斯的科學技術合作強化國防特色與核心競爭力,長期的實踐探索形成國防辦學特色,是兵工精神在不同時期學校建設中的重塑與發展。
2012年,沈理工&34;獲批遼寧省高校重大科技平臺;2013年,&34;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同年8月獲批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14年9月,獲批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而完成了以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為核心的國防特色學科群構建,國防特色成為學校辦學的鮮明標誌。
&34;期間,學校更有五個學科成功獲批為國家國防特色學科,包括兵器科學與技術(主幹學科)、軍事電子與通信(主幹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支撐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學科)以及製造科學與工程(基礎學科)。
此外,沈理工也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具有武器類專業的高等院校。
為國家國防及兵工裝備事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是沈理工堅定不移的神聖使命。在70餘載的春風化雨中,學校培養了一批批國防工業棟梁和社會中堅。大部分成為軍工企業和兵工院所的技術骨幹和研究人員,有很多人進入兵工類科研院所,成為國防科技研究中的骨幹力量。
學校與兵工、兵器等軍工集團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持續加強與集團內在遼企業的全面合作,以科研為抓手,促進產教融合。通過行業平臺實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實踐,實現專業人才培養。
2019 年度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先後組織集團公司下屬企業近100家次進校開展招聘活動,吸納沈理工150餘名優秀畢業生到企業工作,集團公司下屬企業對學校培養的畢業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此外,2005年至2016年,瀋陽理工大學共為部隊培養國防生近千名。現在這些國防生校友分布在各大軍兵種。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母校&34;的兵工精神,用知識報國,用青春捍衛祖國。
未來,沈理工學校將繼續秉承兵工精神,堅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披肝瀝膽,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繼續書寫國防科技的壯麗篇章,築就瀋陽理工大學的燦爛與輝煌。
瀋陽理工大學擁有光榮革命傳統,國防特色鮮明,學校內的兵器博物館更是沈理工一張亮麗名片,是兵工精神與愛國主義的集中體現。
瀋陽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館名題寫者為我國著名運載火箭專家、兩院院士謝光選先生,由室內展館和室外兵器廣場兩部分組成,室內展教面積約4000平方米,兵器廣場展教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室內展館主要展示各類常規武器彈藥、引信、軍事器材和模型;兵器廣場主要展示坦克、火炮、飛彈、飛機等大型武器裝備。全館現有各類展品共計930餘種、2250餘件。
2009年4月,瀋陽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先後被正式批准成為&34;和&34;,2009年12月被中國科協命名成為&34;,2010年1月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命名為&34;,2013年5月被瀋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34;。
建館以來,兵器博物館不斷增強文化傳承和創新的職能,拓展服務領域,發揮育人功能,大力弘揚兵工精神,現已發展成為集中體現我國國防工業和軍事建設成就的&34;,成為一個集科普宣傳、國防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於一體的多功能基地,是瀋陽理工大學最亮麗的名片,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好評,特別是受到了青少年學生的讚譽。
盛京之南,渾河之畔,瀋陽理工大學帶著72載不變的初心與使命,在新時代繼續傳承和弘揚兵工精神。學校將始終堅持&34;這一根本任務,實施&34;五大發展方略,踐行&34;的兵工精神,秉承&34;的校訓,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內涵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為把學校建設成為綜合辦學實力處於省內同類型院校前列,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具有鮮明國防特色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不懈奮鬥。期待與你共同見證沈理工的輝煌!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瀋陽理工大學招生辦
註: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瀋陽理工大學官微、瀋陽理工大學報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