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的14天隔離:倒著時差上課,帶著餘悸生活

2020-12-20 澎湃新聞

原創 姜思羽 穀雨實驗室-騰訊新聞

上海浦東,工作人員和入境旅客 圖丨人民視覺

飛機降落的瞬間,他們重新有了安全感,那種死裡逃生的感覺。接下來隔離的日子裡,為了「儘可能少地麻煩別人」,他們網購了自來水過濾器,用來取代購買礦泉水,選擇吃壓縮餅乾,把垃圾存在冰箱,防止腐敗。

不好意思麻煩別人,也不想引起太多人注意,這是他們的普遍心理。

撰文丨姜思羽

編輯丨張亞利 金赫

出品丨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

1

李曉然洗澡時突然覺得胸悶,可能因為洗得時間太長,她有點低血糖。蒸騰的水氣布滿浴室玻璃,白茫茫一片。她出來吃了塊巧克力,那是在一樓隔離的英國留學生給的。

酒店桌子上有很多東西是同一個航班的留學生支援的:充電寶、充電線、免洗洗手液、巧克力。她拿起一本書,外包裝裹著一層氣泡紙,她把氣泡一個個擠破,這是她解壓的方式。她手上的指甲油掉了一多半,她想等疫情結束,重新做紅指甲,去去黴氣。

已是到廣州的酒店隔離的第五天,但她還會做噩夢。夢見走在路上,突然發現沒戴口罩,或者突然學校決定,不讓她入學。時差的原因,她也睡不好,還有一次,夢見從房門的貓眼裡看外面,看見了病毒。「一個圓球,渾身都是眼睛」。駐點的醫護人員給她帶了安眠藥,她才逐漸緩和一點。

3月20日從義大利回來那天,她只帶了一個口罩和墨鏡。墨鏡充當護目鏡,「全程沒怎麼摘過,就需要拍照的時候才摘下來。」

陳楠也睡不著,翻個身,把床頭的檯燈擰開。從枕頭底下掏出手機,凌晨四點多。樓下隱約能聽到大掃帚「譁啦啦」的掃地聲,她下意識看了眼門——鎖鏈掛上了。這是她從荷蘭回國,隔離的第12天。由於時差,上完網課已經是凌晨3點,她睡不著了。

這一天可怎麼過呢?鬧鐘設在七點鐘。準時響。陳楠關上檯燈。為了省電,她晚上只開一個檯燈。雖然知道疫情期間不斷電,但她還是擔心,「這個房子不能在線上繳電費。」拉開窗簾,天亮了。

她起來做飯,一般早上會做出一整天的飯。冰箱裡的蔬菜和水果不少,蔬菜有圓生菜、菠菜、豆角,「買的都是洗完就能吃的」。她以前很喜歡吃土豆,回國她沒買過,因為要削皮,果皮是多餘的廚餘垃圾。類似的考慮還有水果,她只買蘋果、梨、小番茄這些,可以直接吃進肚子裡,香蕉、橘子、葡萄這些帶皮,不及時扔容易腐敗,她不會買。

她計劃一周最多在生鮮APP上買兩次菜,垃圾也儘量一周丟一次。社區工作人員來送菜時,剛好可以把垃圾提下去。有一次他們送來一兜水果,是親戚送來的,這算是給她「添了麻煩」,因為其中有個菠蘿,吃完菠蘿,為防止皮腐敗,她一直放在冰箱冷凍層裡,5天後扔垃圾才拿出來。

工作人員集中扔隔離點產生的垃圾 圖丨新華社

陳楠燒了壺水,用的是網上買的濾水器。她其實喝不慣自來水,但看到網上留學生因為礦泉水的事兒被罵,她心有餘悸。於是在網上看如何過濾水,買了個濾水器。「礦泉水沉,工作人員拎上來也麻煩。」

還有一個箱子,用來裝方便食品。巧克力、壓縮餅乾、方便麵等,她擔心工作人員可能有事兒不能及時送菜,就買了以備不時之需。方便食品中有一個滷蛋和麵包,是在回北京的飛機上空姐發的。那會兒她沒心思,也不敢吃,直接擺手說不要——網上很多攻略說飛機上不要吃喝——空姐還是放在了她的小桌板上,「拿著吧,後面時間還很長。」

2

如何買最少的東西和產生最少的垃圾?如何滿足基本生活和減少麻煩別人,這是陳楠想過最多的。12天前,她從北京轉運點打電話,得到社區允許,回小區居家隔離。是專車把她送回來的。籤完承諾書,在社區工作人員一路陪同下,一直到家門口。中間什麼都沒摸過,電梯按鈕、門把手,所有設施碰都沒碰過,而且戴著口罩、手套。

等待是回國當天的主要狀態。陳楠在飛機上等了近4小時,健康檢疫、過海關、坐大巴到轉運點。一路秩序井然,多數人都很自覺。穿著防護服、戴護目鏡和口罩的工作人員讓陳楠感覺到一種安全感。

填入境健康表時,她事無巨細地寫了自己的症狀和病史:花粉過敏、輕微鼻炎和咽炎、小時候得過腦炎,曾得過水痘。

有兩種特殊情況可以申請居家觀察。一是70周歲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孕產婦、有基礎性疾病的;二是有單獨住所,且無他人同住的,可申請居家觀察。她屬於第二種。

3月17日下午,車剛到小區門口。陳楠透過窗戶,認出了等她的社區工作人員,四女一男,最高的一個中年女性,黑色的普通口罩,外面套了一層醫用的。顧不上寒暄,她拉著行李箱跟他們往小區裡走。那天天氣很陰,從門口到居委會,不足200米,她卻覺得異常漫長。往來的行人不少,她總感覺有很多人盯著她——從荷蘭回來,一路上太緊張了——保安亭裡的保安、查出門證的志願者、量體溫的工作人員。

北京某小區,志願者為進入社區人員測量體溫 圖丨新華社

居委會一個12平米的單獨小屋裡,一進門就能聞到濃鬱的84消毒水味。桌子上放著一沓社區防疫通知,四五桶84消毒液。先量體溫,給行李箱噴上酒精。

隨後開始回答一路上回答了很多遍的問題,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14天不出門,社區的人會給她送菜和扔垃圾。「可以點外賣、買東西,我們給你送過去,但也別頻次太高了,我們社區工作挺多的。」陳楠連連點頭,鞠躬致謝。

「那個姑娘!」

從居委會回出租屋的最後一段路,身後突然有人喊,她一哆嗦,瞬時腦補了很多場景:整個小區的人知道回來了一個留學生,陌生人過來問她,從哪裡回來?——從荷蘭回來,一路上太緊張了——回頭看,只是社區的人提醒她:

「口罩戴反了,深色的在外頭。」

能回小區隔離並不容易。當天在轉運點,陳楠接通社區的電話,傾訴了自己的難處:回國退票和返程費用已經讓她花了近5萬,她經濟條件有限,想節約點成本。「活了30多年,第一次那麼求人。」對方說再問問領導,讓她等一會兒。

轉運點人很多,多數在打電話。有的和社區報備,有的在和家人聯繫。藍色大牌子上寫著「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陳楠蹲在一個人相對少的角落裡,盯著手機屏幕,像等待判決。腿麻了,她心神不寧,去了廁所,竟然在衛生間突然大哭起來。

「回國就安全了姑娘,別哭了 。」洗手池邊,一個中年阿姨給她遞紙巾,眼淚把口罩都打溼了,但她控制不住。這也是積壓了幾十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情緒釋放。

阿姨說了很多話。不要想不開,她說,年紀輕輕沒有過不去的事。她只記得阿姨是單眼皮、很瘦、不高,頭頂有很多白頭髮。

終於,社區回電話了,同意她回去。

3

趙賢在廈門的隔離酒店已經待了一周。24歲的大男孩,胃口正好,隔離點配送的標準盒飯他每餐都吃不飽,但也不好意思再要,「不想麻煩別人,當減肥了。」

有件事卻不得不麻煩。他發現,他的房間和隔壁共用一個大窗戶,中間的隔斷連接處留下一道縫。隔壁住的是一個從馬來西亞回來的人,他思來想去,決定跟駐點的醫務人員說一下。

醫務人員過來看了一圈,確實不符合隔離條件,應該給他重新安排一個房間。但酒店已經住滿,唯一剩下的是曾經的辦公室,窗外是工廠,因為房間隔音不好,汽車鳴笛聲和轟隆聲不斷。他選擇回到那個房間,要來透明膠帶,決定貼補一下。

酒店隔離點,工作人員例行消毒 圖丨人民視覺

不上網課的時候,他晚上12點就睡了。早上六七點,外面的工廠開始吵。南方天氣很悶,但他不敢開空調。

不好意思麻煩別人,也不想引起太多人注意。這是歸來留學生的普遍心理。趙賢也很氣憤一些不遵守規則的留學生,但一竿子打死所有留學生的言辭,他覺得委屈。「留學生回來多數很守規矩,該等就等。」

落地廈門時,趙賢經歷了一場虛驚。他在入境表格裡填:嗓子幹,喉嚨癢。雖然知道也可能是因為慢性咽炎,但他還是如實地寫了。隨後量了體溫,37.7度,他嚇了一跳——直接安排做核酸檢測。

雖然加拿大不是疫區,但回來時已有100多例確診患者。去醫院檢查的路上,他坐在救護車上穿著防護服,心情複雜。廈門平均溫度18度左右,密不透風的防護服貼在身上不太舒服。但他想到醫務人員要全天穿著,確實挺不容易的。到醫院抽完血,做完CT已經中午12點。

他坐在醫院裡等結果,爸媽一直在微信上問他情況怎麼樣。他偶爾回幾句,就不回了,「有點煩。」等待的間隙,他找做中醫的朋友,說了自己的情況。「看舌頭,你應該就是上火了。」醫生朋友給的答覆,讓他稍微緩解了一下情緒。一直到晚上6點,結果終於出來了,只是上呼吸道感染,醫生給他開了清火的藥。

從醫院到酒店已經是晚上9點。從早上5點下飛機,他在外奔波了近16個小時,沒怎麼吃東西。

4

李曉然還在酒店隔離,但已經在網上買了很多食物,還有生活用品,都寄回了家裡。她之前學日本的山下英子斷舍離,現在她覺得,人活著要有危機意識,吃的喝的用的都得屯滿才安全。

她剛滿23歲,回國一半原因是為了父母——義大利情況越來越糟,媽媽一天三遍地問她:「今天出門了嗎?不要出門。」父母40多歲才有的她,對她萬般寵愛。隨著國外疫情升級,媽媽已經連續一個月睡不好覺,心臟病也犯了好幾次。雖然擔心學業,但她還是選擇了回來,「命沒了,一切都是0。」

義大利已確診11萬新肺患者,延長「封城」 圖丨新華社

在荷蘭時,陳楠感覺到的危險更具體,他在荷蘭的室友,是當地人。疫情發生後,他曾感冒,在家裡不斷咳嗽。陳楠很害怕,提醒他戴口罩。他說,「你是年輕人。怕啥?」說她小題大做。歐洲人對待疫情的冷靜,讓她感到恐懼。

留學生活只進行了不到半年。那是陳楠孤注一擲的決定。2018年,30歲的陳楠遭遇公司裁員。北漂八年,沒房沒車沒戶口的大齡單身女青年,決定踏上出國留學的路。「緩一年,回來是應屆生,能落戶口。」從工作切換到學習狀態,「壓力真挺大的。」準備了3個月,她最終雅思7.0高分通過,在2019年9月順利入學。

然而還沒等到畢業,卻先等到了新冠病毒。眼前的困難是:學業如何繼續,能否順利畢業,至於未來的就業、落戶,更是充滿了未知。

「想到這些就心裡難受。」她花錢在一個在線英語外教的軟體上買了英語課每天和外教對話2個小時。利用一切機會去學習,「沒有條件也得創造條件」。有一次她的外教是來自荷蘭,剛開始對話時,她很關心地問陳楠還好嗎?中國情況怎麼樣?課程開始半小時,外教突然咳嗽了兩聲,陳楠又被拉回到了那種恐懼裡。

沒有人知道學業最終會怎麼樣。李曉然在義大利的學費照繳,網課有時差,她不知道能否順利畢業,學校暫時沒有出臺什麼政策,只能等待。趙賢也是這樣。他在加拿大的房子依然繳著房租,籤證7月就要到期了。如果到時候疫情還沒結束,他無法辦理籤證的話,不知道學業要怎麼辦。

陳楠的困境更為現實。比起其他經濟寬裕、有父母支持的留學生,一點風險都可能壓垮她。更近的問題是,她要繳納一個季度的北京房租了。回到國內,她感受到安全,同樣又感受到巨大的生存壓力。

除了做飯和學習,她已經開始委託朋友、在網上尋找兼職,做一些平面設計。3月底,她甚至開始嘗試投簡歷,想著如果真的再有一年半載回不去,多賺錢養活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陳楠身邊只有幾個人知道她回來,她不敢讓太多人知道。隔離的12天中,她很少說話。有時候,玻璃外飛過來一隻蟲子,陳楠就觀察它,跟它打招呼。「早啊,你今天早飯、午飯吃什麼啊?」

每天稍微幸福點的時間是下午三四點鐘,房子朝西南,陽光能曬到書桌上。她會看樓下的白玉蘭和櫻花,樓上的油煙味也會灌進她的房間,有時候能聞到辣椒味,有時候好像能聽到,「刺啦」一聲的熗鍋聲。

工作人員等待旅客入境 圖丨人民視覺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加拿大放寬留學生入境政策,準備政府要求的14天自我隔離計劃?
    時差問題也被納入留學生豁免入境加拿大理由之一近日,加拿大聯邦移民部(IRCC)對留學生入境加拿大的豁免政策又有了新的調整你是否能在達到住所後馬上進行14天隔離;3.你是否能在開學前完成隔離或者你是否能在隔離期間進行在線學習。
  • 外國留學生「雲中複課」:停電、時差難阻上課熱情
    (抗擊新冠肺炎)外國留學生「雲中複課」:停電、時差難阻上課熱情中新網成都3月6日電 題:(抗擊新冠肺炎)外國留學生「雲中複課」:停電、時差難阻上課熱情作者 單鵬 賀劭清四川大學中文專業菲律賓留學生陸家樂準時回到臥室,開始一系列課前準備:打開電腦
  • 疫情下的佛山留學生:倒時差上網課 赴異國考雅思
    九九(雪梨大學大二學生):倒時差上網課做好休學準備九九今年在雪梨大學讀大二,目前因疫情影響留在佛山家中,返校的機票改了又退。澳大利亞發布針對中國大陸的入境禁令後,她今年的學業如何繼續成了未知數。早在年前,九九已經訂好了2月22日到澳大利亞的機票,本以為疫情對留學生不會帶來太大影響,但看到澳洲政府頒布的禁令一次次延期時,九九「心態炸了」。「最早時澳洲也提出中轉第三國隔離的政策,身邊不少同學選擇了這個方案,但我父母不放心,也怕路上有感染風險,便硬生生把我勸了下來。」目前,雪梨大學已全面從線下授課轉為網上教學,九九現在每天宅在家倒著時差上網課。
  • 當早課出現時差:浙大留學生疫情下的生活
    當普通同學待在家裡上著網課的時候,各位留學生們的生活,又是如何? 韓國 龍源金真赫(化名,以下所有名字皆為化名)是浙江大學大三年級的韓國學生。剛剛起床的他打開電腦,準備上今天的第一節課。網絡上課已經一個多月,自己也將近一個月沒有離家出門,這樣「不正常」的生活慢慢成為了他的「日常」。
  • 地球青年| 中國留學生的艱難路:中轉泰國隔離14天再入澳
    王小門在微博看到,有著同樣遭遇的澳大利亞留學生浣洱決定從泰國待14天再「曲線入澳」。 秉承「在第三國待滿14天就可中轉回澳」的規定,籤證成本較低的泰國成為留學生們的熱門中轉地。2月4日,浣洱順利抵達曼谷,發微博解答大家的疑問並告知一切順利。 有人留言呼籲拉個群,王小門就是這樣進群了,他也做出了同樣的決定。 就像浣洱抵達曼谷時發的那條朋友圈,「猶豫就會敗北」。
  • 加拿大取消入境14天強制隔離!留學生及家屬入境不受限
    10月22日,有新聞曝出,加拿大計劃取消入境強制隔離14天計劃,用快速檢測取代它。 就是入境旅客都要經過快速檢測,只要結果是陰性,就不需要強制隔離14天了,但必須承諾在到達後的第6天或第7天進行第二次測試。結果出來沒問題,就自由了! 這項政策首先在阿爾伯塔進行測試,首先在卡爾加裡國際機場和阿省南部的一個陸路過境點開始測試,測試時間從11月2日開始。如果試點項目進展順利,明年初就可以擴大到埃德蒙頓機場。
  • 歸國留學生14天隔離日記:隔離中三次測核酸是什麼體驗?
    一場隔離,更理解工作人員的不易。我們學著歷史,卻不知不覺參與歷史,成為歷史。「回到祖國,連消毒水都是安心的味道」。3月22日晚,留學生伊人(化名)從澳大利亞雪梨抵達上海,後轉乘大巴回到浙江湖州的隔離點,開始接受為期14天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 返校難,上網課要倒時差……青島留學生過上「黑白顛倒」生活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雅琴 劉愷琦 晚上十一點左右開始上網課,凌晨三四點後入睡,一直到第二天中下午才起床……這樣「黑白顛倒」的學習生活,王澤正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他今年剛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商科專業錄取。
  • 倒時差上網課 每天安排滿滿
    原標題:倒時差上網課 每天安排滿滿   目前,國內高校學子已經邁入了大學校園,但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部分被國外高校錄取的中國留學生無法趕到嚮往已久的校園,在這個特殊時期
  • 歸國留學生隔離日記:14天3次核酸檢測是什麼體驗?
    3月22日晚,留學生伊人(化名)從澳大利亞雪梨抵達上海,後轉乘大巴回到浙江湖州的隔離點,開始接受為期14天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從3月23日至4月5日,伊人遵守隔離規定接受了完完整整的14天隔離,在核酸檢測呈陰性後,終于于4月6日回到自己的家中。伊人鬆了一口氣,她想,終於結束了。
  • 「曲線回澳」中國留學生的一個月:輾轉三國、21天在隔離
    2月1日,澳大利亞宣布14天內過境中國大陸的非澳籍公民不得進入澳大利亞。對於張章而言,這無異于晴天霹靂。澳大利亞的學校一般都在2月底3月初開學,這一道禁令將許多正準備回澳的中國留學生擋在了澳大利亞國門之外。面對禁令,有的學生選擇在家等消息,有的學生選擇推遲航班、延期回澳,還有一部分學生則選擇了「曲線回澳」——也即,前往第三國中轉14天再進入澳大利亞。
  • 花20萬半夜倒時差上網課,真的值嗎?
    對於在澳大利亞學習的中國留學生來說,今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在整個疫情期間,有些人被遣返,有些人被迫到第三國中轉,剩下的一些人則經歷了14天的強制隔離。因此,也讓大多數學生經歷了最特別的體驗:宅在家上網課的體驗。隨著天氣的變暖,澳大利亞也在10月4日進入到了他們的2020年夏令時,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時差也從2小時變為3小時。
  • 美國與中國時差是多少 如何理性倒時差!
    【美國與中國時差】美國與中國時差是多少,留學生該如何調整美國與中國時差,美國與中國時差怎麼樣才能避免回國後的倒頭大睡,美國與中國時差,美國的時間比較複雜。  美國與中國時差  美國與中國時差一般是指北京時間和美國東部時間或西部時間的時差。美國與中國時差,當美國實行夏時制時,北京時間比美國東部(簡稱為E.T.)時間正好早12個小時。非夏時制時,北京時間比美國東部時間早13個小時。因此中美時差分為中美標準時差和中美夏令時時差。因為中國只有一個時間標準,即北京時間。
  • 留學生解除隔離,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高素質!
    這裡是最關心我們留學生的君君!記得前陣子祖國包機接回來的美國小留學生嗎?經過在上海14天的醫學隔離觀察,第一批在4.12抵達國內的美國小留學生們,終於安然無恙的解除隔離啦!畢竟在上海隔離的這14天以來,小留學生和隔離防疫的工作人員,已經處成了非常交好的朋友!甚至有的小留學生直言道——「我的寄宿家庭都沒有這麼好!」
  • 小留學生解除隔離在他們身上看到了高素質未來
    這裡是最關心我們留學生的君君!記得前陣子祖國包機接回來的美國小留學生嗎?經過在上海14天的醫學隔離觀察,第一批在4.12抵達國內的美國小留學生們,終於安然無恙的解除隔離啦!畢竟在上海隔離的這14天以來,小留學生和隔離防疫的工作人員,已經處成了非常交好的朋友!甚至有的小留學生直言道——「我的寄宿家庭都沒有這麼好!」
  • 網課無國界,分組「倒時差」,留學生漢語課、全英文專業課不停開
    來華留學生分布各大州,最大時差達12小時,如何做到「白天也懂夜的黑」?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根據各地留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一課一策」。 來自亞洲時差較小的留學生在多個教學平臺上和老師實時互動,雲端學習氛圍不遜線下課堂。課後,師生通過BlackBoard平臺完成布置作業、提交作業和批改作業的全過程,期間學生通過微信語音把口語作業發給老師批改。 病毒沒有國界,抗疫沒有國界,在線開啟的新學期也是如此。
  • 杜拜隔離,16天從中國返回美國中學校園心路歷程
    而且由於籤證和航班的問題許多留學生都無法回到校園正常上課,都採取了上網課的形式,石老師女兒也是在國內一直上網課,可是我們都知道上網課就會導致孩子們狀態很不好,由於時差的問題導致孩子們上網課都非常的累,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為了更好的回到校園上課,石老師女兒還是非常堅持要回到美國,雖然石老師也很捨不得,但是還是尊重女兒的選擇。
  • 第一批回國小留學生解除隔離,這就是高素質的未來
    經過在上海14天的醫學隔離觀察, 第一批在4.12抵達國內的美國小留學生們, 終於安然無恙的解除隔離啦 畢竟在上海隔離的這14天以來, 小留學生和隔離防疫的工作人員, 已經處成了非常交好的朋友! 甚至有的小留學生直言道—— 「我的寄宿家庭都沒有這麼好!」
  • 留學生返加容易了!福特宣布:安省要取消14天強制隔離!
    眼看很快就到1月份了,又到了開學的時間,不少回國上網課備受折磨的留學生或是趁著聖誕假期回國的人們,都有計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重新返回加拿大。 現在有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
  • 赴意交換生自述:作為「一級可能感染者」被隔離的14天
    但與此同時,她也經歷了在異鄉為期14天的隔離生活。隔離期結束,正常上課不過10天,接下來她要面臨的,卻又是尚未確定期限的停課。 作為一名中國學生,在因疫情而緊張的異國他鄉,古睿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又發生了什麼樣的互動?以下是她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