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媒體渠道轉型,民生新聞節目開闢第二戰場

2020-12-20 騰訊網

傳媒內參導讀:新聞/時事類節目大多講求短平快,西瓜視頻、快手、抖音、B站、梨視頻等短視頻平臺成為不少民生新聞節目轉型的重要窗口,本文梳理出地面頻道新聞節目轉型五大策略。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唐瑞峰

中國的電視民生新聞已經走過20年的發展歷程,《南京零距離》《民生直通車》《第一時間》《今日關注》《新聞夜航》等欄目成為享譽全國的電視欄目。

與覆蓋範圍廣泛的上星頻道相比,地面頻道製作和播出的節目,主要是服務於本地受眾。有統計顯示,在地面頻道高收視節目多為新聞/時事(59檔,佔比43%)、綜藝(32檔,佔比24%)和生活服務(18檔,佔比13%)類節目,足見民生新聞節目的重要性。

在媒體改革、頻道整合當下,一些走在前列的廣電媒體依舊將民生新聞節目擺在重要的位置。如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舉行四大中心及九個工作室授牌儀式,其中就包括民生節目中心,定位為「紮根本土、貼近民生,第一時間傳遞新聞現場聲音」。

而據上海都市頻道主編王昕軼介紹,作為全國率先整合完成的地面頻道,全新的都市頻道從整體定位上來說,民生、生活服務增強,娛樂內容相對弱化。

新聞/時事類節目大多講求短平快,綜藝類節目輕鬆愉快可加大播出時長,生活服務類節目則按需長短皆宜。相對於優愛騰更熱衷於深耕綜藝節目,西瓜視頻、快手、抖音、B站、梨視頻等短視頻平臺則成為不少民生新聞節目轉型的重要窗口,通過梳理近年來地面頻道新聞節目最新動向,傳媒獨家(cmdujia)梳理出地面頻道新聞節目轉型五大策略:

原生短視頻品牌收割流量

一般意義而言,將民生新聞節目延續到新媒體埠,入駐短視頻平臺成為不少民生新聞節目轉型的焦點,這種淺層次的融合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民生新聞節目在網際網路的聲量。

如,湖北電視臺《長江新聞號》將「國際視野」「深度解讀」「獨家點評」等節目優勢融入短視頻製作領域,旗下「長江新聞號」「長江號外」母子帳號僅在今日頭條上便斬獲播放量18.5億次,加上在好看視頻等多個短視頻平臺的不俗表現,傳播量總計高達23.5億,領跑省級電視臺新聞短視頻發展。

黑龍江電視臺《新聞夜航》同樣重視短視頻傳播:2019年上半年在今日頭條、騰訊視頻、好看視頻、土豆視頻、秒拍等諸多平臺入駐的短視頻帳號共收穫播放量9600萬+。「用最親切的情懷關注著生活中的炎涼百態」,《新聞夜航》在嶄新的媒體戰場上延續經典力量。

從2019年上半年省級電視臺新聞短視頻帳號表現來看,帳號數量僅佔23%的原生品牌短視頻帳號收穫了全部帳號所生產內容69%的傳播量,足以看出原生短視頻品牌收割流量的能力。

聯合孵化定製節目

一方面,民生新聞節目亟待通過網際網路轉型;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平臺也需要引入優質內容。

一些民生新聞節目通過與網際網路平臺進行深入合作聯合孵化符合網際網路平臺的新媒體項目,這種合作充分發揮了雙方的優勢,也為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方向:

比如,B站今年宣布《1818黃金眼》展開內容合作,雙方共同製作一檔名為《bilibili@黃金眼》的新節目,其Slogan為「嚴肅點,播新聞呢」,該節目將《1818黃金眼》的新聞視角與B站的用戶視角相結合,創新新聞節目網臺聯動的新模式,實現新聞節目的二次傳播,進而提高新聞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形成節目集群品牌擴張

通過將新聞節目集群化打造IP成為一些地面頻道的探索,這種探索不僅有利於發揮民生節目的品牌效應,也使得民生新聞節目擴大了影響力:

比如,河北經濟生活頻道擁有多個品牌欄目和定製節目。諸如已開播18年的河北第一民生新聞王牌欄目《今日資訊》、專業財經節目《今日財經》、綜藝直播節目《我為購物狂》、2019年新上線的公益幫忙類新聞節目《小吳來了》。

該頻道通過整合頻道資源,根據市場需要,調整部門架構,已成立了由五個新聞欄目組成的「資訊中心」,形成民生新聞節目集群,打好組合拳。同時,還同步成立了「新媒體部」,力促大屏內容與小屏的互動轉換。

2019年以來,齊魯頻道則繼續強化電視端頭部媒體地位,做強新聞和電視劇內容板塊同時,通過新聞+綜藝、新聞+服務的方式進行新聞節目品牌擴張、進一步釋放優勢內容的收視價值,形成新的內容價值增長點,重點打造了《拉呱》戶外版「最美齊魯行」、《生活大調查》、《愛的旅途》等新節目形態。

MCN機構運作

MCN是最近幾年伴隨國內短視頻熱、直播熱興起後,越來越受到國內傳媒行業頻繁「點擊」的一個詞。諸如中廣天擇、湖南娛樂頻道都在打造廣電MCN。

相對於其他類型節目,民生新聞節目MCN也有雛形,比如浙江民生休閒頻道啟動的「黃金眼融媒」項目也借鑑了MCN機構的運作方式,所有欄目的內容和周邊都可以納入「黃金眼融媒」旗下,相互連接與支持。

當前工作重點分為三部分,一是搭建框架,在不同新媒體平臺同步開設帳號,尤其是垂直類帳號;二是打通渠道,在多類型的網際網路平臺上進行分發,將電視的單一通路升級為全網的多元化通路;三是轉化價值,開發各類定製內容生產,吸引優質市場資源,實現影響力和品牌價值變現,為頻道經營發展提供增量。

轉身全媒體平臺增強黏性

一檔民生新聞節目在全媒體背景下,資訊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為此一些民生新聞節目也開始謀求向全媒體平臺轉型,增強節目本身的黏性,實現更多功能:

如,上海電視臺《新聞坊》完成了從民生電視新聞欄目向集電視、新媒體、線下服務等多維一體的全媒體平臺的轉身,其上線的「新聞坊+」小程序,將原本分散在公眾號內的爆料、求助、投訴渠道集中到了一個全方位的新平臺,只要打開小程序即可與小坊「親密接觸」,利用新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加強與粉絲的情感溝通,提升回應信息的到達率。

河南都市頻道、電視劇頻道按照移動優先的策略,頻道正在從「有效有用」上切入,聯合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職能部門,打造「一鍵求助」式的「幫扶類應用平臺APP」。目前這項工作在臺技術組的支持下研發調試,預計不久之後將上線測試。

通過公開資料,傳媒獨家梳理出地面頻道十大民生新聞節目,這些節目或在新媒體埠實現了轉型,或在當地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影響力。

浙江電視臺《1818黃金眼》

類型:民生新聞節目

主持人:李戈、陳祺、邱慧媛、宋琨

首播時間:2004年1月1日

播出頻道:浙江電視臺民生休閒頻道

簡介:《1818黃金眼》在大屏端一直以「小切口講小故事」服務於電視受眾,近年來,它堅持平民化的報導視角,同時摸索並優化出了一套貼合網絡用戶訴求的報導模式。在微博平臺「黃金眼」爆款不斷、持續吸睛,報導內容也屢上熱搜話題榜:2019年上半年,「黃金眼」共發布近2000篇微博文章,粉絲量超過330萬,獲得200萬+的互動量。在短視頻傳播上「黃金眼」同樣佳績頻傳,上半年在今日頭條、秒拍、騰訊視頻、好看視頻、土豆視頻等平臺共發布了近13000條內容,總播放量高達3.3億,互動量超240萬。

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新聞坊》

類型:新聞播報

主持人:阿丁、黃浩、施琰、劉曄

播出頻道: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

開播時間:2002年

簡介:《新聞坊》開播以來始終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節目宗旨。《新聞坊》把鏡頭對準民生萬象,把話筒交給坊間評議。「市民呼聲」「城市巡訪」「幫儂忙」「愛心行動」「助力志願」「尋人尋物」等一系列板塊成為品牌專欄。《新聞坊》還延伸到了網際網路,微信公眾號備受大家喜愛。在「網際網路+」的大背景下,「新聞坊+」全媒體民生服務平臺應運而生。

2018年4月,「『新聞坊+』全媒體民生服務平臺」啟動儀式在上海電視臺舉行。至此,《新聞坊》完成了從民生電視新聞欄目向集電視、新媒體、線下服務等多維一體的全媒體平臺的轉身。

廣東廣播電視臺《今日一線》

類型:新聞播報

主持人:毛韻婷、梁音、劉思穎、阮芳等

播出頻道:TVS-1

開播時間:2003年

簡介:《今日一線》是南方電視臺最具影響力的民生新聞欄目,向來代表著廣東普語電視節目的標杆。節目主要給觀眾傳遞最切實民眾生活的新聞事件。

作為廣東普語電視節目標杆,在新媒體的大勢下,《今日一線》融合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網絡平臺等新媒體形式,打造了一個全媒體、重民生的新聞欄目,加強了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充分證明了全媒體時代下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與發展的可行性和優越性。

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頻道《珠江新聞眼》

類型:新聞評論

主持人:徐潔、梁宇、李青山、楊琨、馬粵慧、林彬

播出頻道: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頻道

開播時間:2012年1月1日

簡介:《珠江新聞眼》包含海量資訊的新聞服務平臺,真實反映每時每刻的新聞熱點。節目開放了微信、微博、手機報料和網絡報料平臺,廣大觀眾的參與既豐富了節目內容,也提升和擴大了欄目的影響力,每天播出的節目內容,網民可以隨時在網站上進行實時點播,同時可以通過網站的論壇,與網民甚至記者、主持一同對熱點新聞事件進行討論。當天內容當天上網,這不僅對提升網站內容和知名度有很好的作用,同時對傳統電視節目擴大影響力也是不錯的選擇。

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

類型:社會新聞、生活資訊

首播時間:2002年1月1日

播出頻道: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城市頻道

簡介:《南京零距離》是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城市頻道傾力打造的一檔日播類新聞直播欄目,是全國第一個內容完全自採的大型新聞資訊類直播欄目,節目面向省會南京,以報導南京、服務南京、宣傳南京為宗旨。改版後《南京零距離》對欄目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去除了大量細枝末節,只保留枝幹內容,並且精做深度,這是國內眾多電視民生新聞值得學習的。

山東電視臺公共頻道《民生直通車》

類型:民生新聞欄目

首播時間:2004年

主持人:朱文超、張美琪、小新、任海麗

播出頻道:山東電視臺公共頻道

簡介:《民生直通車》是山東電視臺公共頻道全力打造的一檔大型民生新聞欄目,也是山東省內第一檔民生新聞欄目。自2004年開播以來,始終把「為百姓辦事,替政府分憂」作為欄目的宗旨,把百姓話語、平民視角和民生關懷作為自己的品格追求,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好評。根據AC尼爾森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民生直通車》最高收視率超過8%,市場份額接近30%,成為山東省最有影響力的民生新聞欄目之一。

湖北電視臺《長江新聞號》

類型:綜合類電視時事新聞節目

主持人:劉俊、陳靜、陳超等

首播時間:2012年1月1日

播出頻道:湖北衛視、湖北電視公共新聞頻道

簡介:2012年首播以來,成為全國省級衛視晚間新聞的領軍者。近年來,《長江新聞號》將「國際視野」「深度解讀」「獨家點評」等節目優勢融入短視頻製作領域,旗下「長江新聞號」「長江號外」母子帳號僅在今日頭條上便斬獲播放量18.5億次,加上在好看視頻等多個短視頻平臺的不俗表現,傳播量總計高達23.5億,領跑省級電視臺新聞短視頻發展。

黑龍江電視臺《新聞夜航》

類型:新聞資訊

主持人:翟毓紅、修琳、楊洲、春濤、宋唯司、薛為

播出頻道:黑龍江電視臺都市頻道

簡介:節目創辦20年,從電視大屏轉戰新媒體,同名微信公眾號「新聞夜航」2019年上半年微信閱讀量突破1.4億,點讚量突破110萬,將電視節目影響力擴散到微信平臺的同時,助力黑龍江電視臺微信閱讀量穩居省級臺新聞類微信帳號首位。另外,該節目同樣重視短視頻傳播:2019年上半年在今日頭條、騰訊視頻、好看視頻、土豆視頻、秒拍等諸多平臺入駐的短視頻帳號共收穫播放量9600萬+。「用最親切的情懷關注著生活中的炎涼百態」,《新聞夜航》在嶄新的媒體戰場上延續經典力量。

湖南都市頻道《都市1時間》

類型:民生新聞

播出頻道:湖南都市頻道

簡介:《都市1時間》是湖南省第一檔60分鐘的新聞節目,主要是面向廣大城市的觀眾和受眾。每天的播出時間是18:55到19:55。《都市1時間》以「民生視角,本色表達」為節目宗旨,曾創造了16個點的湖南新聞節目收視奇蹟。《都市1時間》的品牌已經成為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它激活了都市頻道整個播出平臺的收視率,使都市頻道在《都市1時間》及其衍生欄目的帶動下,面向城市市民的特色日漸鮮明,《都市1時間》品牌成就的核心理念就是其體察民生、民情、民意的情懷。

揚州二套《今日生活》

類型:電視-電視欄目-生活時尚類節目

簡介:城市頻道每晚六點,《今日生活》與您不見不散!

播放平臺:揚州電視臺

簡介:《今日生活》是立足於揚州現代社會、經濟、生活的時事服務類綜合節目。節目以敏銳的觸角,開闊的視野和娛樂的方式為觀眾提供細緻入微的服務,倡導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塑造全新的生活理念。

收視數據顯示,該欄目晚間時段收視率為7.44%,市場份額為53.81%。觀眾構成數據顯示,該節目觀眾中,男性、中老年和中低學歷觀眾佔比較高,其中45-64歲人群佔比41%,中等學歷觀眾佔比55%,其觀眾群體是一個社會屬性相對活躍的人群。

相關焦點

  • 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策略研究
    一些地方電視媒體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制和自身能力不足自製節目較少,主要播放外來節目或轉播節目。地方電視媒體覆蓋面小、資源不足、發展空間不足、市場狹小等,這些從先天上決定了它所佔的市場份額必定有限[4]。 三、電視媒體融合新媒體轉型的案例——央視紀錄頻道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和表現出的社會經濟效應,越來越多的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進行轉型升級,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央視紀錄頻道的媒體融合升級。 現今電視媒體都特別注重受眾的互動參與。央視紀錄頻道的選擇,是讓更多觀眾直接參與到節目中來,運用新媒體渠道開創多元化的互動方式。
  • "參考消息"微信公眾號:在新媒體領域開闢"戰場"
    脫胎於報紙的「參考消息」微信公眾號,在新媒體領域的表現也風生水起。截至2015年上半年,關注用戶已超過50萬,在中央級媒體中名列前茅。那麼,「參考消息」公眾號的「底氣」從何而來?早上第一波,單條,叫作「參考早讀」,就是針對當天報紙,選五條重磅新聞進行播報;中午一波四條,一般兩條是「硬」新聞,一條偏話題性的,一條稍微「軟」的;下午一波四條,一般是比較有深度的評論稿,以及原創的視頻稿。   從反饋來看,用戶更偏愛「硬」一點的內容,一旦涉及軍事、大國關係等話題,閱讀數就蹭蹭攀升,這其實和報紙的定位比較相近。
  • 新媒體形式下尋找電視新聞的創新點
    而近些年類似的新聞事件比比皆是,一方面,網際網路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成為了新聞的策源地、主戰場;另一方面,電視已不再是最主要的信息渠道,電視的即時傳播和現場視覺感優勢已經不再明顯;民生新聞更多關注雞毛蒜皮的小事,過於瑣碎狹窄,陷入發展瓶頸期,不能與觀眾產生互動;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缺少資源佔有率(省級衛視及地方臺)。這使得電視新聞的格局在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 晚間新聞節目轉型動向N次方
    立足電視傳統優勢做硬核深度新聞 當前,儘管網絡新媒體層出不窮,吸引無數的眼球,但電視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等優勢地位仍十分明顯。 第二是要有觀點輸出並提供思考方式。
  • 《四川觀察》「出圈」秘籍:節目的IP化、主持人的KOL化、渠道的...
    編者按:「立足四川 觀察全球」,今年8月份,「四川觀察」也被「央視新聞」觀察了一把,「央視新聞」把它出圈的原因大致總結為兩點:一是顛覆了大家對地方媒體的傳統認知,質量、速度和網感全在線,二是有人設,能和大家互動起來。作為省級廣電孵化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帳號並快速吸粉的一個探索路徑,「四川觀察」目前在新媒體渠道的總粉絲數已經超過6400萬。
  • 巧蓁:窯你一口開闢「第二戰場」並非「窯不可及」
    傳統技術悄然而至,巧蓁:「窯你一口」開闢第二戰場如何在這樣的形勢下脫穎而出呢憑藉過硬的實力和獨家技術的加持,窯你一口品牌並未在烘焙行業日漸擁擠的戰場中戀戰,而是依靠精準的市場定位開闢了「第二戰場」。 (新媒體編輯:hz) 聲明: 1、凡本網註明「人民交通雜誌」/人民交通網,所有自採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
  • 嶧城區善用新媒體講好法治故事
    > 近日,嶧城區新媒體「嶧覽APP」開闢新欄目《普法小課堂》,新聞主持人通過問答形式以案釋法,生動活潑的展示一個小案例,將群眾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及易忽視的法律常識傳播開來
  • 淺析新媒體衝擊下電視新聞報導的應對
    由此可見,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巨大衝擊,報業首當其衝,單靠報紙發行已經難以為繼。而傳統電視媒體雖然受到的衝擊未如報業強烈,但其「打下的江山」也被新媒體慢慢蠶食,轉型變革、進一步發展融媒體已經迫在眉睫。發展融媒體是一個極大的命題,本文針對在新媒體衝擊下,以及在發展融媒體過程中,探討電視新聞報導應該如何求新求變。
  • 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主持的創新
    本文選取了新聞評論類型代表性優秀節目《中國輿論場》做案例,分析該節目取得高收視的原因,重點總結了新聞評論節目,尤其在主持方面(評論員方面)創新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新聞評論;主持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6-0140-02 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到今天的融媒體,媒體環境不斷向前進步。
  • 融媒時代我國高校新聞教育數位化轉型研究
    我國高校新聞教育應該反饋這些轉變,思考應對之策。本文以數位化轉型為背景,為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的數位化轉型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教育;衝擊與轉型 融合媒體的平臺由報刊、雜誌、電視、移動終端組成。融合媒體環境下,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 宿遷速新聞智慧城市新媒體平臺
    速新聞全國首創融入縣區模塊,打造全市統一輿論場,各縣區擁有獨立的後臺,每天都可及時發布縣(區)權威信息,進行全方位的輿論引導,服務地方市民。對各縣區的幹部職工來說,通過一個速新聞就可以了解其他縣區工作動態,進行業務交流。從資金上來看,既避免了各縣區都建立客戶端而造成小而散的情況,又大大節省了財政資金。 第二,打造服務民生的城市智能門戶。
  •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四大轉型趨勢
    摘 要:為了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將呈現以下四大轉型趨勢:學科融合,大學需要優化內部的所有資源,通過學科的融合推動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媒體融合,如果一則新聞能夠用30種不同的方式、以30種不同的技術形式來講述,我們需要幫助學生理解新聞的本質,並使用最適合的媒體報導新聞;科技創新,高校應該成為新聞傳播的創新引擎
  • 論新媒體傳播生態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挑戰
    2.網絡主持對傳統主持的生存挑戰 到目前為止,新媒體節目對我國節目市場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特別是網絡視頻節目的出現,電視的影響力明顯在削弱。網絡節目主持人的話語表達更符合受眾口味,互動方式也讓受眾的參與感得到極大的提升。
  • 新媒體時代新聞報導的新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  新聞報導  網絡技術    【中圖分類號】G219.20    【文獻標識碼】A新媒體是利用數位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通過網際網路、無線通訊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手機為主要輸出終端,向用戶提供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的所有新的傳播手段或傳播形式的總稱。當前,新媒體、大數據帶來的變化,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
  • 新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分析
    可以說,伴隨著信息技術、數位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新聞傳播的途徑與方式已經發生革命性變革,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公民網絡參與的主要渠道。從概念上講,新媒體是運用網絡、數位技術,通過網際網路、區域網、衛星通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位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素養提升路徑研究
    一、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面臨的新機遇 依託於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媒體給傳統的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提供了新方法、新理念、新形式。如何藉助新媒體技術,更新原有傳播理念,利用靈活創新的方法,開闢適應社會發展的全新形式,首要任務是認清形勢,抓住機遇。
  • 2014年的新媒體生態
    人民日報祭奠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網絡鮮花撫慰人心;新華社打造《真相》節目,以視頻形式展現原創深度報導,和優酷合作實現主流媒體和市場化媒體的外部融合;央視新聞在兩微一端的新媒體用戶合計超過1億;新華網、財新網、網易等突破數據新聞穹頂,以可視化的產品形態改造業務流程。
  • 新媒體的發展正在推動媒體生態格局的變化
    形式多樣、表現多樣,是黨刊向新媒體轉型的必由之路,把黨刊向新型媒體拓展,才能發揮中流砥柱、定海神針的作用。在2015全國黨刊融合發展高層研討會上,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中宣部出版局巡視員劉建生、《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副總編輯馮文禮、湖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邵明義及多家中央和地方黨刊代表就黨刊融合之路進行了交流,為黨刊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 「東協交流」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渠道平臺並重,推動優秀節目服務...
    現編發第十三篇:《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渠道和平臺並重,推動優秀節目服務東協各國》。03向當地主流媒體出口節目,借船出海打造節目影響力2012年以來,總公司已發行大量節目到東協地區,授權節目類型涵蓋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及綜藝節目等。
  • 【學習時光】媒體人必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寫稿指南
    相反,憑藉其底蘊深厚、權威客觀等特點,新京報、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南方都市報等傳統媒體長期深受信賴,依然是無數新傳學子夢寐以求的理想殿堂。新媒體的崛起與傳統媒體並非對立,而是各有所長、吸收借鑑,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也能實現「兩開花」的局面。而對於或者身處傳媒機構、或者嚮往開闢一片新媒體天地的媒體人來說,想要發展,都離不開「文字」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