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孕媽媽都是在孕期第一次聽說妊娠期糖尿病。
對於孕前沒有糖尿病的媽媽來講,如果在糖耐測試中被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心情一定是崩潰的,為什麼在孕前血糖正常,懷孕後怎麼就成了「糖媽媽」呢?
懷孕後哪些準媽媽容易成為「糖媽媽」
我們都知道,在我們日常攝入的食物中,澱粉等碳水化合物是身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澱粉經身體吸收後分解為葡萄糖,葡萄糖在血液裡的濃度就是我們常說的「血糖」,而胰島素就是用來調節人體的血糖水平,在胰島素髮揮正常時,葡萄糖才不至於聚集在血液中使血糖濃度升高。
有以下情況的準媽媽,身體胰島素的供應相對不足,血液中的血糖濃度高,就容易患妊娠期糖尿病:
1、超過35歲;
2、肥胖;
3、慢性高血壓;
4、曾有過未知原因的早產、流產、畸形、巨大兒分娩史等;
5、近親中有II型糖尿病的準媽媽;
妊娠糖尿病也是「紙老虎」,糖媽媽心理包袱不必過重
對於準媽媽來講,認為中招妊娠期糖尿病很「倒黴」,但其實,妊娠期糖尿病很常見,10個準媽媽中就會有一個「糖媽媽」。有的準媽媽被扣上「糖媽媽」的帽子感覺壓力山大,以為就要終身打胰島素,但其實妊娠期糖尿病雖然要重視,但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可怕。
妊娠期糖尿病不同於老年人易患的糖尿病,它是暫時的,隨著孕期結束,就會恢復。孕期即使患上糖尿病,只要控制好血糖,堅持運動,控制體重,身體就不會有問題。如果不注意控制,那後果可就嚴重了哦。
不加控制的妊娠糖尿病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如果「糖媽媽」無視妊娠期糖尿病,除了會分娩巨大兒外,還會導致如下不良後果:
——近期的不良影響:
胎兒在宮內發育異常、嚴重者引發胎兒宮內窘迫,甚至缺血缺氧性腦病,進而產生神經系統後遺症;
寶寶出生後會出現新生兒低血糖,在出生後二十四小時內,如果持續處在這樣的低血糖水平,那麼會對寶寶的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遠期的不良影響:
媽媽將來發生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的機率增加;寶寶未來發生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的機率增加,迄今為止年齡最小的糖尿病患者僅為3歲!!
「糖媽媽」應該怎麼吃?
一旦被貼上「糖媽媽」的標籤,可能媽媽們就不知道該怎麼吃了,不敢多吃也不能不吃,其實媽媽們不用過分糾結,只要吃對了,維持血糖平穩,而總的原則就是攝入低GI的食物,細嚼慢咽,少食多餐。
1
食物搭配要嚴格,不是一味的減量
碳水化合物應減量50%,最好搭配糙米、燕麥等粗糧,可以有效降低升糖指數;
粥類食物升糖指數較高,少喝粥,多喝牛奶或豆漿;
多吃優質蛋白質,如魚肉、瘦肉、低脂牛奶;
避免壞脂肪,拒絕動物油;
多選擇橄欖油、豆油等健康脂肪,
多吃富含微量營養素的蔬菜;
水果品種可多樣,但要控制在每天500克;
2
降低飲食頻率與速度,細嚼慢咽
糖媽媽要有意識地降低進食的速度,多咀嚼;
少食多餐,由原來的一日三餐改變成一日六餐,加餐部分佔原來總量的20%;
3
除了管住嘴,還要邁開腿
糖媽媽尤其要重視孕期的運動,選擇適合自己的低強度運動方式,比如散步、遊泳等,進行能量的消耗。對控制血糖有很好的作用。
總之,糖媽媽要聽從醫生的營養指導,定期監測血糖水平,也可以及時諮詢營養門診,讓專業的醫生幫您制定合理的營養與運動計劃。
美中宜和營養門診
美中宜和產科開設營養門診,針對妊娠期糖尿病(GDM),詳細講解GDM的飲食控制、合理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並進行一對一個體化飲食指導及運動指導,提供24小時血糖監測、數據平臺記錄監控等。
不僅針對妊娠期糖尿病的媽媽,對於孕前體重過大、過輕以及孕期體重增長不合理、雙胎以及多囊卵巢症候群的孕媽等,營養門診醫生都可以進行針對性的營養指導。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美中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