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個神經元不可靠!新研究推翻以往認知

2020-12-17 電子發燒友

一項關於神經元的研究,讓眾人看嗨了。這項研究通過在小鼠身上做實驗,先展示了神經元「不靠譜」的一面:單個神經元兩次對相同視覺刺激的反應,竟然是不一樣的。

對於神經元的「不靠譜」性,此前的解釋一直集中在噪音這個點。

而這項研究卻實實在在推翻了此前觀點,作者通過實驗證明了:即使有噪音,神經元還是有能力獲取高精度的視覺編碼

主導這項研究的小姐姐認為,小鼠感知能力的限制不由視覺皮層的神經噪音決定,而是受神經解碼過程的限制。

在這項推特轉發超過600,點讚超過2000的研究下,神經科學家和AI科學家一起興奮,「Pretty Cool」「Awesome」「Great story」等讚美聲此起彼伏。

雖然不是AI界日常討論的人工神經網絡,而是自然界中動物們身上存在的生物神經網絡,兩者並不完全一樣,但動物們自身的特徵,卻往往是啟發科學家們的關鍵。

高通深度學習研究工程師Jakub Tomczak想到,它和AI中的Dropout十分類似,像是近似貝葉斯平均。

Dropout,正是指的Geoffrey Hinton等人在2014年提出的防止人工神經網絡過擬合的正則化技術,現在已經成為了谷歌手中的專利。

AI工程師@AIexLaurence表示,就像AI一樣,單個神經元(或者節點)並不表示特定的概念,是由神經網絡中特定的激活模式決定的。

AIexLaurence還認為,這項生物學研究可能會對神經網絡權重的研究有啟發。

還有人認為,在神經元自帶不確定性的前提下,大腦依賴投票/閾值機制產生的反饋信號來判定輸入的感知信息。另外,除了神經的原因之外,也可能是動物眼睛的微觀結構決定。

能讓搞生物的和搞計算機的有同樣的high點,這具體是項怎樣的研究?

「不靠譜」的神經元

事情,還要從神經元說起。

對,就是中學生物裡構成神經網絡的那個長長的細胞。

可能不少AI領域的同學還不知道,在神經科學領域,神經元和AI界的擁有不確定性的神經網絡一樣,都是不靠譜的存在。

神經元,就像一個腦洞清奇的少年,即使是同樣的信息呈現在他面前,他每次都會給出不一樣的反應。

究其原因,在於噪聲頻發,影響神經編碼

神經編碼,跟計算機的編碼不是一回事。由於感覺信息與其它信息,都是由腦中的生物神經網絡來承載與呈現的,所以人們認為,神經元有某種編碼能力,處理你身體感知到的光線、聲音、味道等信息。

也就是說,神經編碼過程是試圖建立從刺激到反應的映射,著眼於理解神經元如何對不同的刺激作出反應,建立模型來預測神經元對特定刺激的反應。

而與之對應的神經解碼過程,研究的是相反方向的映射,也就是從已知的反應來推算外界刺激重建特徵。

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多變」的過程,但總是被冠以「不靠譜」的評價。舉個例子:

假如你問一個神經元這個直角屏幕的角度是多少,它一開始說是75度,五分鐘後說是10度,每一次你再問的時候都是一個接近90度的隨機數。

再舉個例子,你在計算器上輸入3+7,它每次都給出的是不同的答案……

是不是有種熟悉的感覺?

沒錯,什麼人工不人工的智能都差不多。

可是,正經的計算設備不應該是這樣的。

這就是讓神經科學家很為難的地方,單個神經元得出的結論是不可靠的(灰色的點),需要多次測量來平均噪聲(圖中黑線)。

那麼,一個神經元都這麼不靠譜了,一群不靠譜的神經元竟然能把動物們的神經系統構建的這麼精準,真是個奇蹟。

那麼,神經元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涉及到信噪比的問題。信號強度和疊加次數成正比,噪聲強度和疊加次數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疊加次數越多,信噪比越高。

有人猜測,也許在我們的大腦中,它的運算機制就是數百萬個嘈雜神經元結論的平均值,通過這種方法來判斷看到的是什麼。

可以從幾何的角度解釋這個問題,當噪聲與刺激驅動的相同神經子空間對齊時,噪聲只能影響受到刺激部分的編碼。至少,一些神經噪聲與刺激子空間正交,所以不會有什麼壞的影響。

但是,這些只是理論猜想,如果真的想靠實踐算出噪聲對神經編碼的影響,這很難,畢竟只有少量信息限制的噪聲也會對神經編碼有很大影響。

所以,基於以上推測,我們就大致為這種「明明個體不靠譜,群體卻很靠譜」的行為歸納出原因:

把每個神經元得出的結論「神奇組合」一下,得出的平均值,就是最終那個靠譜的結果。

現在,做個實驗,解個碼證明一下吧!

小鼠視力實驗

此前有人做過對猴子的解碼,證明拿一小撮神經元做實驗和用上所有神經元差不多。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的主角出場了。

一位神經科學家小姐姐Carsen Stringer用小鼠做實驗,探究小鼠的感知與單個神經元的關係。

在這次實驗裡,小姐姐和她的團隊沒有對猴子下手,而是換了一種動物,盯上了小鼠。

研究人員的目標是,通過記錄小鼠20000個神經元的數量,測量視覺刺激定向解碼誤差的下限。

這項實驗的大前提是:如果限制信息噪聲的確有影響,解碼錯誤必須漸近於某個非零值。

具體的給小鼠設定的挑戰是:

讓小鼠看角度。

基於我們前面已知的「不靠譜」這個特性,可以預知,給予小鼠相同的視覺刺激,神經元的每次反應完全不同。

研究人員用顯微鏡同時記錄了約20000個神經元的活動。這是一個部分的隨機顏色:

然後,使用線性回歸找到每個神經元的權重,將它們的活動組合成「超級神經元」,對它們的判斷進行平均。

這些超級神經元比單個神經元的噪聲要小很多。其實,在95%的實驗中,超級神經元能夠分辨45度和46度之間的微小差異。

一度之差,人類都判斷不出來吧。想像一下,讓一隻老鼠分辨出這麼微小的差異……另一位研究人員@BenucciLa真的嘗試了,老鼠只能分辨出超過29度的差異,比神經元差100倍。

最終,雖然研究人員們把解碼的誤差做到很低了,但是並沒有出現期待中漸近的狀況。

也就是說,視覺皮層對老鼠的視覺特徵進行了高精確度的編碼,但老鼠依然在辨別方向任務中完成得很差。

鍋在解碼過程

於是,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老鼠能接受到的信息,比人類大腦能接受的差1000倍。

雖然老鼠不能將這些信息傳遞給人類,但他們也是可以利用這些信息的。比如,這些信息可以作為一種計算的第一步。

這也進一步說明,神經信號和行為之間的差異不能用刺激的類型來解釋,無論是通過行為狀態還是反覆試驗感知直覺測試。

得出結論,小鼠感官知覺的局限性不是由感覺皮層的神經噪聲決定的,而是由神經元下遊的解碼過程限制。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大腦只需單個神經元就可進行異或運算,Science新研究揭冰山一角
    科學家一直以為,即使在人類大腦中,XOR運算也需要多層神經元網絡才能計算。但是大腦遠比人類想像得「高能」。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只需要單個神經元就可以進行XOR運算。這項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的Science雜誌。
  • 《Science》論文:人腦只需單個神經元就可進行XOR異或運算
    【新智元導讀】柏林洪堡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最新的研究證實,人類皮層上層中發現的一種新型電信號,皮層神經元樹突臂中的微小區室每個都可以執行數學邏輯上的複雜操作,而不是像之前人們所認為的需要多層神經網絡。例如連感知機都搞不定的異或運算,單個神經元即可輕鬆解決。
  • 額葉皮層神經元類型明確編碼單個決策變量
    額葉皮層神經元類型明確編碼單個決策變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1:03:18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Adam Kepecs小組發現,額葉皮層神經元類型明確編碼單個決策變量。
  • 研究發現,視覺神經元無法像科學家那樣發揮作用
    對滑鼠視覺系統中近60,000個神經元活動的一項新調查顯示,我們必須走多遠才能了解大腦的計算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隨著新的神經科學方法的出現,可以同時研究越來越多的腦細胞,科學家們逐漸了解到,這種關於我們大腦的模型似乎並非全部,某些神經元顯然無法做到這一點。遵循調整特定功能的經典模型。但是,這個故事到底有多不完整還不清楚。
  • 電波代替神經元,認知機器人的「未來簡史」
    AI的研究離不開神經科學,最新的一項研究挑戰了當代神經學家的普遍觀點,認為意識是一種能量場,未來可以用電波代替神經元,產生有真正有思考和感覺的機器人。 在著名的印度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裡,AI教授製造出了跟自己一毛一樣的機器人,取名「七弟」,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七弟不僅擁有了意識,還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自己的女友。
  • 腦科學日報: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
    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來源:腦友記BrainUp細胞屍體去除過程中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實時成像。當神經元死亡時,細胞垃圾收集者就會利用精心設計的程序來處理細胞屍體並清除碎片。
  • Nature:挑戰傳統認知!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但為什麼有些突觸比其他突觸更強,這對單個神經元處理傳入信號有什麼影響?一個著名的理論提出了一個答案。關於神經迴路發發育的Hebbian模型認為,兩個神經元之間突觸的強度是由它們活動的相似性決定的。高度共同活動的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會比那些不經常共同活動的神經元更強。這種關係為成熟神經元中存在的突觸大小的多樣性提供了明確的預測。
  • 神經元樹突臂發現隱藏的計算能力
    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通常被認為存在於數以萬億計的神經元連接中。但過去幾十年,越來越多的研究轉向了單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可能承擔著比以往認為的更多的計算職責。最新的證據來自於人類大腦皮層上層中新型電信號的發現。 實驗室和模型研究已經發現神經元樹突臂中的微小腔室能執行複雜的數學邏輯操作。
  • 人工神經網絡太簡陋了,《Science》新作揭露,神經元樹突也隱含計算...
    大約在同一時間,研究人員意識到,單個神經元可以起到邏輯門的作用,類似於數字電路中的邏輯門(儘管截止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大腦在處理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是這樣的)。例如,如果神經元僅在收到足夠數量的輸入後才觸發,實際上就是一個「與」門。因此理論上,神經元網絡可以執行任何計算。
  • 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揭示V1神經元樹突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
    該研究藉助於新型穀氨酸探針iGluSnFR,實現了對清醒獼猴大腦皮層神經元的雙光子樹突成像,並獲得了單個V1神經元樹突上興奮性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神經元作為神經系統最基本的計算單元,從它們的樹突上接收信號的輸入。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人們對於色彩的認知。當看到彩虹時,儘管其中可見光的波長實際上是連續變化的,然而人們對于波長的物理數值難以形成感性認知或顏色概念,因此需要將連續的波長信息範疇化,將其定義為離散的七種顏色類別(紅橙黃綠青藍紫),便於信息存儲與交流。這說明感覺信息範疇化可以幫助大腦高效存儲信息和形成認知。因此,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為,範疇化是人們對外界形成感知並且做出行動的一個普遍而基本的過程。
  • 神經元「隱藏」的運算能力被發現,或讓 AI 神經網絡再進化
    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的研究正在將視線焦點轉移到了單個神經元上,並發現這些神經元似乎承擔著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的計算。一項最新證據是,科學家發現人類皮層上存在著一種新型電信號。在近日 Science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Dendritic action potentials and computation in human layer 2/3 cortical neurons」中,研究人員發現,皮質神經元樹突上的微小區室(tiny compartments)可以執行特定的「異或」數學計算。而在這之,數學理論家們都認為單個神經元是無法進行這類計算的。
  • 多篇文章聚焦神經元研究奧秘
    通過這種方式,它在認知,與即時感官世界脫離行為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工作記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靈活性 - 你可以牢記任何事情。如何實現這種靈活性還沒有被理解。在他們的新研究中,Boucacourt和Buschman提出了一種新的工作記憶模型,可以捕捉到這種靈活性。該模型將高維隨機網絡與結構化傳感網絡相結合,靈活地維護任何輸入。連接的未調節性質允許網絡維持任意輸入。
  • 神經元概述
    在大多數情況下,神經元是由大腦發育和童年時期的神經幹細胞產生的。 在大腦的大部分區域,成年期神經發生很大程度上停止。 然而,有力的證據支持在海馬和嗅球中產生大量新神經元。[2] [3]多極神經元的解剖學
  • 新型腦成像技術給神經元貼上"條形碼"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和瑞士巴賽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團隊日前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創新的腦成像技術,追蹤了小鼠大腦外部皮層數百個神經元連接。新技術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更詳細的圖片,比現有方法更快捷更有效,且成本直線下降,有利於未來認識神經發育障礙。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腦科學帶來新發展  認知神經科學這一領域主流趨勢的形成,直接原因在於神經成像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主要是為解決大腦加工模式究竟是分不同的功能模塊還是作為一個整體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認知問題。
  • Nature:新發現挑戰神經元作用傳統理論
    美德科學家獨立進行的兩項最新研究表明,單個神經元的激發就足以影響學習和行為。這一結論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的認識,即數千個神經元的有序排列才能夠產生一個行為反應。這兩篇論文12月1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神經元再生?AD患者腦類新發現,長壽成為可能?
    科學家發現,近100歲的AD患者的大腦神經再生與認知能力呈正相關。神經細胞,尤其是海馬體中的神經細胞能否再生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今年3月,一項由中國和美國大自然聯合進行的研究得出結論:隨著大腦的發育,大腦中新神經元的數量急劇減少,成年人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僅僅一個月後,另一項關於細胞幹細胞的研究表明,人類的神經發生可以持續一生。
  • 新方法實現神經元軸突精確連接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26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能在實驗皿上誘導神經元在精確的位置形成軸突連接。
  • 腦缺血神經元損傷研究有新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醫學院姚紅紅教授課題組研究揭示了環狀RNA在調控缺血神經元損傷中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