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學期結束後,混合班有較大變動。一是教務處專門設立了教學二科,接替物理系分管混合班,混合班開始有系一級的建制。朱正坊擔任教學二科科長,黃佩芳擔任分團委書記,張穎琪擔任副科長協助朱正坊老師開展工作。二是一部分同學因故或者自己申請轉回原專業學習;學校同時從普通班經過嚴格考試新招錄了唐曉武等6名同學,後來這些同學也成了年級精英。期間陳劍慧還自己提出,希望轉到浙江農業大學牧醫系學習,學校積極支持個性發展。三是男寢室搬至新蓋的宿舍,我分在5095室與萬鋒、王威、楊小虎、鬱強、吳朝暉同一寢室。四是成立系學生會,在一樓留了一間專門的房間做辦公室,趙建是學生會主席,紀文芸是女生部長,鬱強是辦公室主任負責文字工作。
混合班學習中,周如鴻、趙陽、郭衛東成績特別突出。周如鴻連續獲得年級第一併榮獲一等獎學金,他是學霸中的學霸,趙陽和郭衛東獲得了二等獎學金。
混合班多學科討論小組學術交流會(前排左起:陳江、吳朝暉、王秉達、朱正坊老師、王興松、沈新江;後排左起:包勇、劉孟、郭衛東、朱謙、樊小剛、鬱強、周如鴻)朱正坊和周先意二位老師在混合班上花的心血最多,混合班前幾屆學生對他們二人的印象最深,也最受愛戴。可惜朱正坊老師退休不久就因病離世,我們也未能回報她的恩澤。周先意老師退休後對混合班很關心,與原來的學生也多有聯繫。晚年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時,趙建、紀文芸在經濟上給予了有力的幫助,吳朝暉、唐曉武在走上領導崗位後也經常問寒問暖,給予關懷。這些都是後話。
我的家在杭州,所以我每二周回家一次。而混合班許多同學特別一些男同學希望能與女同學多交流,計劃安排周末多搞一些活動,後來由同學自薦出班長。後來1班也頻繁換班級幹部,班幹部也成為同學之間溝通交流的渠道,也留下了不少傳奇故事。
混合班期間雖然功課緊張,但是已經步入青春期的年輕人難免情竇初開。朱正坊老師在會上要求不要過早找對象,還表揚了一些同學,其實私底下他們還是偷偷瞞著老師談戀愛。後來既有瓜熟蒂落終成眷屬結為伉儷的,也有苦澀戀情無奈被雨打風吹去。
三個學期結束後,共有66人正式結業,學校為每位學員頒發了結業證書。1985年12月31日混合班倡導人、相關領導、任課老師與全體學員一起舉行了結業典禮,合影留念。
由於混合班的基礎教學層次比較深,要求比較高,為體現公平原則,混合班學生回到本專業後,其在混合班的100分製成績通過開根號乘以10的公式轉換成普通班的成績。
每位結業的學員在結業的時候,均有一次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周如鴻、趙陽、嚴大東分別由原春來的光儀專業、醫儀、熱物理等科系轉入物理系學習,與何賽靈等直接進入物理系的同學會合。徐波從軟體專業轉入電機系學習,陳剛由光儀系轉入計算機軟體。
混合班學生回到各自專業後,如魚得水,實力方面的優勢明顯顯露出來。周如鴻和趙陽考取李政道主辦的9CASPERI項目赴美國學習,如今在世界頂級藍色基因實驗室任主任。何賽靈本科畢業赴瑞典皇家工學院學習,1992年獲工學博士學位,現回國任教。徐波後考取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生,從事模式識別的研究,又回到軟體人工智慧的行業,現在正擔任所長。吳朝暉、楊小虎回到計算機系後,包攬了一二等獎學金,二人後被保送何志均教授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先後進入學校和軟體學院的領導崗位。
我回到計算機系後還會經常去教學二科走走,儘管從混合班到竺可楨學院的中間過程中,學校對混合班的重視程度有過一些微妙的變化,但我始終將其當成自己的娘家。
2004年5月22日,竺可楨學院(混合班)20周年慶典開幕式在邵科館舉行
(已完結)
歡迎點擊閱讀:
在首屆「混合班」求學歷程的回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