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腹瀉便血?當心患上潰瘍性結腸炎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黃劍平 華山醫院 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上篇我們講了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以及症狀等,今天我們談談它的治療。

哪些人容易得潰瘍性結腸炎?

直系親屬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得潰結的可能性會增加,除此之外,經常處於緊張焦慮或者狀態以及腸道感染等都有可能增加潰結的風險。

得了潰瘍性結腸炎怎麼治療?

對於潰結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氨基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益生菌以及抗TNF製劑,其中氨基水楊酸類常作為首選和維持治療的藥物,皮質類固醇也就是通常說的激素可以迅速緩解症狀,多用於急性發作,而免疫抑制劑可以減輕或消除對激素的依賴,並且在氨基水楊酸維持治療失敗時可以用於潰結的維持緩解。

而益生菌治療潰結的主要機制是:

① 生物拮抗作用,益生菌與致病菌競爭腸上皮細胞的特殊結合位點,以達到腸道菌群平衡,並且產生對腸道功能有重要作用的如丁酸鹽類物質。

② 與腸黏膜上皮細胞黏附形成緊密結合,構成菌膜屏障,促進上皮細胞分泌黏液使其在黏膜和微生物之間形成保護膜,防止病菌定植和入侵,通過阻止細菌黏附、易位或產生抗菌物質來抑制病原菌。

③ 提高抗炎因子水平,阻斷促炎細胞因子的分泌。

④ 益生菌也可通過誘導免疫耐受而起到減輕炎症反應的作用。

PS:

小科普:腸道菌群在維持腸道內環境穩定方面有著必不可少的作用。正常的腸道菌群在防禦病原體侵犯、合成維生素、物質代謝、生長和衰老、抗癌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一旦腸道菌群發生比例失調或者定位轉移,就會加重腸道疾病、促進人體過快衰老,甚至導致癌症的發生。

儘管腸道菌群中以細菌為主,真菌和病毒所佔比例較小,但腸道真菌紊亂以及病毒數量增多也是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和加重因素。

腸道菌群失衡可以促進潰瘍性結腸炎癌變。

隨著慢性炎症刺激時間的延長,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癌變的機率也會增加,因此,越年輕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患病時間越長,炎症程度越重,發生癌變的機率越高。

當上述內科治療無效時,有手術指證時可以採取合適的手術治療切除病變腸段。

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有什麼副作用?

雖然氨基水楊酸、激素等治療潰結的常用藥物對潰結的治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有一定的副作用。

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厭食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是氨基水楊酸類常見但是並不嚴重的不良反應,應用此類藥物還可能會出現白細胞減少、自身免疫性溶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過敏反應和粒細胞缺乏等罕見的不良反應。

長期服用激素可能會引起骨質疏鬆,甚至導致股骨頭壞死。

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主要包括骨髓抑制、胰腺炎以及胃腸道反應。英夫利昔單抗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和感染,也有資料表明可能會增加淋巴瘤和癌症的風險。

當用藥後出現不良反應後應及時諮詢醫生,考慮更換其他藥物治療,而不是自行停藥,以免引起症狀的反覆。

潰瘍性結腸炎需不需要定期複查?多長時間間隔比較合適?

潰瘍性結腸炎病情容易反覆,需要定期隨診病情變化,間隔時間根據病情程度決定,遵循醫生醫囑決定複查時間是最好的選擇。

複查項目一般包括大便常規檢查、血常規檢查、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和肝功能等實驗室檢查,必要時可以行X線或鋇劑灌腸檢查、CT 檢查以及結腸鏡檢查。

總的來說,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即使患者已經進入緩解期也需要維持用藥,因此家屬應該督促患者按時堅持用藥,反覆病情活動者,應有長期服藥的心理準備。

同時由於患者症狀發作時,必須要快速跑向廁所,不分時間和場合,因此造成尷尬,引發患者的焦慮,家屬和朋友應該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多開導患者。

若患者為兒童,家屬應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讓患兒儘早適應疾病狀態下的生活方式。

作者介紹

黃劍平

副主任醫師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消化科

擅長:消化道疾病的診治,尤其消化內鏡的診斷和治療,熟練掌握消化內鏡的各項新技術,例如超聲內鏡、放大內鏡,esd,ercp等。

門診時間:周六上午

原標題:《總是腹瀉便血?當心患上潰瘍性結腸炎(中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腹瀉、腹痛,還出現便血,身體3個不適,當心「結腸炎」來了
    臨床上最常見的結腸疾病為「結腸炎」,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疾病統稱,包括了多個類型。主要是分為特異性炎性病變和非特異性炎性病變兩個種類,前者指的是感染性、缺血性以及偽膜性結腸炎等,後者則是指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無論是哪一類型的結腸炎,在患病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身體不適。
  • 腹瀉、血便拉不停? 臺醫生:5招緩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症狀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以及急著想大便卻僅上一點的裡急後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林在裕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為中醫裡的洩瀉、痢疾、便血、腸風或是髒毒,主要症狀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以及急著想大便卻僅上一點的裡急後重,也有病患有貧血、體重減輕及發燒等,較好發於20~50
  • 結腸炎患者拉肚子、便血、不能吃涼的,小崔醫生講潰瘍性結腸炎
    這段時間有很多朋友都問我,他們經常拉肚子、甚至有時候會出現便血,是不是結腸炎,今天崔醫生就給大家聊一聊結腸炎,我所說的結腸炎就是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炎其實是一種慢性結腸潰瘍性 疾病,這種疾病會損傷患者的腸黏膜,病情遷延不愈,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
  • 得了潰瘍性結腸炎,除了腹痛腹瀉還有哪些表現?會發展為結腸癌...
    結腸炎,以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多見於20~40歲,亦可見於兒童或老年人。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近年來我國潰瘍性結腸炎患病率明顯增加,以輕中度病人佔多數,但重症也不少見。一、得了結腸炎,身體會有哪些表現呢?
  • 安倍晉三因這種疾病宣布辭職,如果你腹瀉便血也需要當心
    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簡稱潰結,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直腸以及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變主要限於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多成反覆發作,遷延不愈。
  • 安倍晉三辭去首相職務,潰瘍性結腸炎真的是不治之症嗎?
    01潰瘍性結腸炎因何而起仍然是未解之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造成的炎症性疾病,是日本厚生省指定的難治疾病,編號97(指定難病97號)。患者以結腸黏膜出現廣泛性的充血、水腫及糜爛、潰瘍和出血為主要特徵,具體表現為腹痛、腹瀉、嚴重者出現便血等消化道症狀,同時可能伴有發熱,少部分患者甚至發生腸穿孔和消化道大出血等極端後果。各年齡段都可能患上此病,但發病高峰在25到30歲間的青年期,且男女比例不存在明顯差異。
  • 得了潰瘍性結腸炎,除了腹痛腹瀉還有哪些表現?會發展為結腸癌?
    結腸炎,以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多見於20~40歲,亦可見於兒童或老年人。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近年來我國潰瘍性結腸炎患病率明顯增加,以輕中度病人佔多數,但重症也不少見。
  • 安倍晉三因這種疾病宣布辭職,如果你腹瀉便血也需要當心!
    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簡稱潰結,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直腸以及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變主要限於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多成反覆發作,遷延不愈。
  • 小心是潰瘍性結腸炎,醫生教你分辨
    那麼應該如何分辨得了潰瘍性結腸炎呢?同時,你還得當心潰瘍性結腸炎帶來的併發症,其中最強烈的一種是中毒性結腸炎,也稱之為急性結腸炎,當結腸一部分變得擴張而無法移動時,就會增加大出血,穿孔和腹膜炎的風險,常見的症狀包括疼痛、腹脹、發燒和心跳加速。通常一旦發生中毒性結腸炎,則需要立馬進行手術切除全部或部分結腸和直腸。
  • 潰瘍性結腸炎多見於中青年人,發作症狀明顯,謹遵醫囑治療即可
    根據研究的顯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5%到15%的親屬是有患過潰瘍性結腸炎的,並且種族之間的發病率差異非常明顯。4、急性爆發期這一時期的問題多見於青少年,而且發病非常急,全身和局部的症狀也比較嚴重,可能每天會有超過20次的腹瀉,並且還可能有高熱的情況,便血量很多,可能會出現貧血的問題
  • 喜訊:又一例「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病例
    下面有一則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案例,大家認真看看哦。來自河南的董女士在2001年在當地醫院被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董女士患潰瘍性結腸炎,十多年來,每天腹瀉五六次,飽受折磨。此後,她嘗試過多種常規治療方法,除了傳統治療方法,口服美沙拉嗪、益生菌之外,還用過激素治療,但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仍無法得到有效控制,而且激素治療副作用大,讓董女士苦不堪言。
  • 男子患上潰瘍性結腸炎一天腹瀉十餘次 醫生:嚴重的會引起腸穿孔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劉蓉 通訊員 李琪彬) 剛開始腹瀉,陳先生以為是受涼,直到一天腹瀉十餘次才就醫,查出是潰瘍性結腸炎。
  • 便血不簡單?便血的顏色不同,那患的疾病就不同
    很多患者抱怨說自己經常便血,而且便血的症狀越來越嚴重,但是也只是抱怨而已,繼續拖延不治。 可是患者沒有想到,一旦發現有便血的症狀,那麼就表明自己已經患上某種肛腸疾病。
  • 患潰瘍性結腸炎的人,飲食怎樣調理?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沒有年齡和性別的限制,近年該病來在我國的發病率逐漸增加,重症也比較常見。它的主要症狀包括腹痛、反覆的腹瀉、黏液膿血便。這幾個症狀阿米巴痢疾、腸結核等病中也會存在,要先排除後,才能確診。
  • 改善潰瘍性結腸炎,醫生來解說
    潰瘍性結腸炎好發在哪些人群?潰瘍性結腸炎有兩大好發年齡高峰,最常見好發於20歲左右,第二個高峰在50~60歲左右,性別上男性患者比例會稍多一些。越年輕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越困難,診斷也較不易,不少患者在發現時已有併發症產生。故若身上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診。
  • 反覆腹瀉、腹痛要當心炎症性腸病!
    最近小王因為腹瀉「撓破了頭」,在家附近的醫院看了多次,用過止瀉藥,也沒見好轉。30歲的他,每天5次左右的排便,也是把他折騰壞了,身體也逐漸消瘦下來。小王害怕得了什麼不好的毛病,這才來院就診。問診了解到小王腹瀉了3個月,偶伴有腹痛,自己對大便的形狀、顏色、膿液有無及便血都沒有細緻觀察過。建議他行腸鏡檢查。
  • 潰瘍性結腸炎是「不治之症」嗎?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黃豔 通訊員 張陽 黃睿 莊燕妍)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因潰瘍性結腸炎復發,決定辭去首相一職。據悉,安倍晉三17歲患上潰瘍性結腸炎,至今近50年也沒有治好。究竟潰瘍性結腸炎是不是不治之症呢?
  • 結腸炎不能吃什麼,結腸炎的注意事項
    結腸炎的飲食和注意事項 1、結腸炎的飲食注意事項 不宜吃油膩食物:潰瘍性結腸炎的腹瀉常伴有脂肪吸收不良,嚴重者伴有脂肪瀉。因此膳食脂肪量要限制,應採用少油的食物和少油的烹調方法。對伴有脂肪瀉者,可採用中鏈脂肪酸油脂,如椰子油。
  • 出現腹瀉、粘液血便、腹痛要警惕 潰瘍性結腸炎濫治易癌變
    年僅36歲的小黃腹瀉近20年了,只要進食稍不注意就會腹瀉。近3個月來,腹瀉時還伴膿血便和腹痛。他來到武漢市第八醫院診治時,才知已患潰瘍性結腸炎多年,局部病灶已經癌變。在此經過手術治療後,現在小黃又重現活力。市八醫院主任醫師肛腸外科主任陳繼貴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易與菌痢、胃腸炎等疾病混淆,使許多自行口服抗生素治療。
  • 日本首相因潰瘍性結腸炎辭去職務?這幾類人群,或更容易患此病
    我們一起簡單了解一下被日本民眾稱為安倍結腸炎的病叫潰瘍性結腸炎(UC),簡稱潰結,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安倍先生所患的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潰結,此病多在20-40歲開始發病,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及腹痛,這與安倍先生的情況完全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潰結可以發展為結腸癌。那什麼樣的人容易患潰瘍性結腸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