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黃劍平 華山醫院 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上篇我們講了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以及症狀等,今天我們談談它的治療。
哪些人容易得潰瘍性結腸炎?
直系親屬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得潰結的可能性會增加,除此之外,經常處於緊張焦慮或者狀態以及腸道感染等都有可能增加潰結的風險。
得了潰瘍性結腸炎怎麼治療?
對於潰結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氨基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益生菌以及抗TNF製劑,其中氨基水楊酸類常作為首選和維持治療的藥物,皮質類固醇也就是通常說的激素可以迅速緩解症狀,多用於急性發作,而免疫抑制劑可以減輕或消除對激素的依賴,並且在氨基水楊酸維持治療失敗時可以用於潰結的維持緩解。
而益生菌治療潰結的主要機制是:
① 生物拮抗作用,益生菌與致病菌競爭腸上皮細胞的特殊結合位點,以達到腸道菌群平衡,並且產生對腸道功能有重要作用的如丁酸鹽類物質。
② 與腸黏膜上皮細胞黏附形成緊密結合,構成菌膜屏障,促進上皮細胞分泌黏液使其在黏膜和微生物之間形成保護膜,防止病菌定植和入侵,通過阻止細菌黏附、易位或產生抗菌物質來抑制病原菌。
③ 提高抗炎因子水平,阻斷促炎細胞因子的分泌。
④ 益生菌也可通過誘導免疫耐受而起到減輕炎症反應的作用。
PS:
小科普:腸道菌群在維持腸道內環境穩定方面有著必不可少的作用。正常的腸道菌群在防禦病原體侵犯、合成維生素、物質代謝、生長和衰老、抗癌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一旦腸道菌群發生比例失調或者定位轉移,就會加重腸道疾病、促進人體過快衰老,甚至導致癌症的發生。
儘管腸道菌群中以細菌為主,真菌和病毒所佔比例較小,但腸道真菌紊亂以及病毒數量增多也是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和加重因素。
腸道菌群失衡可以促進潰瘍性結腸炎癌變。
隨著慢性炎症刺激時間的延長,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癌變的機率也會增加,因此,越年輕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患病時間越長,炎症程度越重,發生癌變的機率越高。
當上述內科治療無效時,有手術指證時可以採取合適的手術治療切除病變腸段。
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有什麼副作用?
雖然氨基水楊酸、激素等治療潰結的常用藥物對潰結的治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有一定的副作用。
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厭食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是氨基水楊酸類常見但是並不嚴重的不良反應,應用此類藥物還可能會出現白細胞減少、自身免疫性溶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過敏反應和粒細胞缺乏等罕見的不良反應。
長期服用激素可能會引起骨質疏鬆,甚至導致股骨頭壞死。
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主要包括骨髓抑制、胰腺炎以及胃腸道反應。英夫利昔單抗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和感染,也有資料表明可能會增加淋巴瘤和癌症的風險。
當用藥後出現不良反應後應及時諮詢醫生,考慮更換其他藥物治療,而不是自行停藥,以免引起症狀的反覆。
潰瘍性結腸炎需不需要定期複查?多長時間間隔比較合適?
潰瘍性結腸炎病情容易反覆,需要定期隨診病情變化,間隔時間根據病情程度決定,遵循醫生醫囑決定複查時間是最好的選擇。
複查項目一般包括大便常規檢查、血常規檢查、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和肝功能等實驗室檢查,必要時可以行X線或鋇劑灌腸檢查、CT 檢查以及結腸鏡檢查。
總的來說,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即使患者已經進入緩解期也需要維持用藥,因此家屬應該督促患者按時堅持用藥,反覆病情活動者,應有長期服藥的心理準備。
同時由於患者症狀發作時,必須要快速跑向廁所,不分時間和場合,因此造成尷尬,引發患者的焦慮,家屬和朋友應該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多開導患者。
若患者為兒童,家屬應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讓患兒儘早適應疾病狀態下的生活方式。
作者介紹
黃劍平
副主任醫師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消化科
擅長:消化道疾病的診治,尤其消化內鏡的診斷和治療,熟練掌握消化內鏡的各項新技術,例如超聲內鏡、放大內鏡,esd,ercp等。
門診時間:周六上午
原標題:《總是腹瀉便血?當心患上潰瘍性結腸炎(中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