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進化論的正確性不是假設的,而是通過大量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線索佐證過的。達爾文的進化論表述的是生物演化的整體進程,試圖揭示生物演變的外在和內在動力源泉,那就是在自然選擇和基因突變的基礎上,形成了地球生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整體變化趨勢。
地球自從40億年前誕生開始,推動種群發展演變的內生動力就是遺傳物質的傳遞,而在自身基因物質的複製和重組過程中,會發生沒有方向性的微弱變化,也就是說變異是隨機的。然而地球外在環境也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那麼決定新生代個體能否順利成長和再次繁衍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在基因重組過程中,那些有利於適應環境變化的突變,帶來了更加健康和抵抗力更強的身體結構或者機能,能夠在新環境中得以倖存和發展壯大,而那麼存在不利突變的個體則最終會被環境所淘汰。
我們人類作為地球生物的一員,自從祖先南方古猿開始,同樣適用進化論的自然選擇。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對自然的依賴程度還非常強,那麼無論是在抵禦氣候變化、天敵侵擾,還是在食物選擇、行為特徵等方面,身體結構和功能都會與這個大環境相協調,比如牙齒較發達、視力聽力很發達、脊柱較彎適宜奔跑、渾身有毛髮覆蓋等等。而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和發展,人類創造了很多可以直接抵禦自然環境變化的工具和條件,食物來源有了保障,也不用提心弔膽被猛獸襲擊,身體某些器官的功能發生了相應改變,比如牙齒、聽力、視力都逐漸退化,消化道變短以適應消化熟食和汲取營養,脊柱變得越來越直,大腦容量越來越大等等,無一不表明人類始終處於不斷的進化過程。
只是近現代以來,人們進化所受到的驅動力中,直接因自然因素的改變所佔據的比重在逐漸下降,而現代科技水平帶來的巨大便利,帶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所佔的比重在不斷上升。如果從大的環境角度來看,人類社會也應該屬於推動進化的「自然選擇」範疇。
由於進化論是對生物演變過程的詮釋,而對未來演變的速度、方向則無法進行預測,因為我們不能準確地界定或者判斷未來一段時期,影響人類發展的外在因素(自然環境變化、科技發展水平)到底會是一個什麼狀態和水平。不過,根據目前的情況,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將越來越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領域,排除以後那種智能晶片的植入人體等非自然進化的路徑以外,我想人體有一定可能,會朝著腦容量、呼吸系統越來越強,四肢強度、消化能力越來越弱的方向發展。
這只是個人的一點推測,您有什麼高見,敬請關注留言,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