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曾經有過失去耐心的時候,有的父母在失去耐心時甚至還會動手拍打孩子。
雖然很多時候父母打孩子只是做做樣子嚇唬一下,但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被「打」了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大家常說現在的爸爸們都是「女兒奴」,看不得女兒受一點委屈,而現在的孩子們也十分會利用爸爸的這個心理。
一位寶爸就用視頻記錄下了女兒被媽媽打哭,受委屈之後可憐巴巴來找他求助的樣子。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穿著粉色小睡衣的女兒一邊哭一邊走進房間問爸爸:「如果有人打你女兒怎麼辦?」
這位爸爸立刻豪氣沖天地回答道:「誰打我女兒我就打他女兒!」
沒想到孩子聽到這個回答後哭得更傷心了,嚎叫著說:「那還是算了吧。」然後就哭著走出去了。
女兒被媽媽打後去找爸爸告狀,爸爸的一句話,讓女兒哭得更大聲了。
這個視頻讓網友們捧腹大笑,網友們還調侃道,這位爸爸可真是印證了那句「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還有的網友表示,孩子哭得這麼傷心,媽媽可要注意別真的打傷了孩子。
①爸爸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在大部分家庭中爸爸和媽媽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當媽媽對孩子比較嚴厲時,爸爸對孩子則會比較溫柔。
所以孩子通常也會根據爸爸在家庭中所扮演的比較溫柔的角色,在自己被媽媽教訓時讓爸爸成為幫助自己的目標。
②爸爸有話語權
「男主外女主內」仍然是許多家庭的分工模式,雖然媽媽平時負責照顧孩子,但是爸爸在家庭中仍然具有較大的話語權。
孩子也知道這一點,所以被媽媽教訓時往往會選擇在家庭中更強大也更有話語權的爸爸來當自己的保護神。
從這位寶爸對孩子說的話可以知道,大部分家庭中父母對待孩子時的態度略有不同,但是教育孩子時恰恰是需要父母互相配合。
①管教孩子的態度應該有所區別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嚴厲的管教,也需要溫柔的勸導。
父母在管教孩子這件事上最好也能持有不同的態度,有一方對待孩子比較嚴厲時,另一方則給孩子溫柔的撫慰的勸導。
這樣相互配合著管教孩子不至於讓孩子感到過於委屈,也不會讓孩子感到無人依靠。
②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宜太固定
俗話常說「嚴父慈母」,這是一個父母互相配合的方式,但是父母需要注意所扮演的角色不宜太固定。
最好能夠父母都能夠有嚴厲的一面也有溫和的一面,這樣才能在管教好孩子的同時不會讓孩子對嚴厲的一方心存怨懟。
③父母不宜唱反調
雖然父母應該注重「分工合作」,但是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還需要注意互相之間不宜唱反調。
如果一方在管教孩子時另一方無條件地維護孩子,會讓孩子認為父母中總有一方會「護短」所以不服管教,這樣只會對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兒子和女兒都是爸爸媽媽最寶貝的人,但是父母也要讓孩子知道,不管平時多麼寵愛孩子,在應該嚴厲管教時父母都不會心軟,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聽見父母的話。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被教訓之後一般會向誰「告狀」?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