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是以主角人物喬峰的身世而展開故事敘述的,其中也涵蓋了當時北宋和遼國的種種糾紛。喬峰作為一個契丹人,其母國自然是雄踞北方的遼國,但喬峰卻自幼生活在中原漢地,被漢人精心養育成人。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原漢人養育培養喬峰,或許他不可能成為武林中赫赫有名的北喬峰。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在宋遼兩國即將開戰之際,喬峰割捨不掉對北宋和遼國任何一方的感情,最終為了宋遼兩國和平共處,選擇了陣前自盡,可謂是一位為國為民的大英雄。
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北宋和遼國確實有過一段澶淵之盟後百年修好的歷史時期,但是在宋遼兩國對立並存的後期,女真族在白山黑水之間迅速崛起。公元1115年,女真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各部落之後,在上京會寧府稱帝建國,國號大金,正式開始了反抗遼國殘暴統治之旅。面對勃然興起的金國以及剛悍善戰的女真勇士,遼國雖然也算是馬上民族,快馬彎刀雄踞大漠草原,但在與金國的戰事中卻連連遭遇慘敗,可以說是已經到了社稷傾覆的危機時刻。
而北宋方面,眼見遼國被金國打的如此狼狽不堪,當時在位的宋徽宗趙佶就有了「救萬民於水火、復中國往日之疆」的想法。因此,自北宋立國以來,歷代君王都時時刻刻念著想要收復被遼國佔據的燕雲十六州。在宋徽宗趙佶看來,太祖太宗(趙匡胤和趙光義)勵精圖治都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如果自己能夠趁著遼國衰敗,成功收回燕雲十六州的話,自己的文治武功豈不是遠出於太祖太宗。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宋徽宗趙佶決意聯合金國一同攻滅遼國。
當時,遼國方面多次遣派使者到北宋,強調兩國百年修好的歷史事實,希望北宋能夠遵守澶淵之盟的約定,即使不幫助遼國平叛(女真族原是遼國的屬民),也不應該與金國結盟共同攻打遼國。而北宋朝廷之內,也有著與遼國相似的看法。有大臣曾建言說,「北虜(遼國)雖為夷狄,但久沾聖化,與中原無異,而女真剛悍善戰,殆非人類,北虜以夷狄相攻,尚不能勝,倘若北宋與之相鄰,何足以御之哉。」還有大臣說,「如今之事(金國滅遼),如盜賊入鄰居之家,既不願意施救,反而與盜賊共分鄰居之寶,古無如此道理也。」
可見,在當時金國崛起的時刻,作為遼國和北宋而言,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金國,就像三國之中蜀漢與東吳結盟共同對付曹魏一樣。但是,宋徽宗趙佶在蔡京、童貫等奸臣的慫恿之下,在完成祖宗未竟之事業的誘惑之下,北宋方面斷然拒絕與遼國修好,單方面撕毀澶淵之盟的誓言,與金國達成了海上之盟。之後,公元1125年,存在了219年內的遼國在北宋和金國的夾擊之下,宣告滅亡。而取代遼國成為北方新霸主的金國,則在滅遼之後大舉南下,於公元1127年攻克北宋都城汴京,存在了167年的北宋在靖康之恥中慘澹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