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養老院裡的四位老人:我們如何對抗衰老

2021-01-09 新京報網


81歲的陳滋英住在金融街90平米的房子裡,小區平均房價超過12萬元/平米,但空蕩蕩的房子常讓她覺得孤獨、慌張。她決定,不能自己一個人住下去了,搬進了到處都是人的養老院;


郭京花活到71歲都匆匆忙忙,終於在養老院的理髮室剪了個年輕、時尚的髮型,為了讓臉上的斑淡一點,她每周做一次臉上針灸;


90年代,兩個孩子都出國發展,吳堂嬌兩夫婦決定和更多的老年人「抱團」。吳堂嬌在養老院把自己出生、上大學、工作,做成三個視頻:人生的開始、行醫的道路、家庭幸福生活。最後一段關於老年生活的,還在剪輯之中。


70多歲的王中齊每天堅持在電腦上寫文章,他的自傳已經有一本《紅樓夢》那麼厚,他講述了自己化解孤獨和寂寞的辦法,「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比較緊,一直到晚上吃完晚飯才沒事,這一天我就過得很充實。」


衰老對所有人一律平等。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全國人口中60周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17.3%,意味著我們身邊每6個人中就有一位60歲以上的老人。這些老人們有的在家中安享晚年、有的選擇了養老機構。


我們找到其中四位老人,他們講述了選擇養老機構抱團養老的經歷。


「住進養老院,心裡踏實了」


1992年退休的時候,陳滋英擁有了第一架鋼琴,現在擺在養老院她的房間裡,蓋著白色碎花的布防灰。這架木質結構的鋼琴已經陪伴陳滋英26年,剛買鋼琴的時候,她跟著4歲多的外孫女一起學,到現在,外孫女已經取得碩士學位、在美國工作,只有鋼琴還陪著她。


女兒和女婿在義大利定居,2005年,女兒把她接過去住了一年半,逛遍了義大利100多個教堂。在那裡,「我自己又不會開車,我沒法生活,所以我還是很孤獨。」2006年5月回到北京以後,陳滋英的老房子拆遷、回遷房安置在金融街附近,那是全北京最富裕的地方之一,現在每平米房價超過12萬元。


白天,數以萬計的白領隨著車流湧入這一地段,金融街區域金融機構管理的金融資產總額達到16.2萬億元,佔全國金融資產總額的60%,控制著全國90%以上的信貸資金、65%的保費資金,每天的資金流量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對陳滋英來說,這棟價值不菲的房子也僅僅是一個「家」而已。2010年老伴去世,90平米的兩居室只留下她一個人。陳滋英覺得無聊的時候,把老朋友叫來家裡聊天。因為工作的關係,過去的朋友們大都住在北京的西北邊,弟弟更遠在回龍觀,地圖距離超過20公裡,搭公交往返得兩個小時。


長期一個人待在空蕩蕩的房間裡,陳滋英覺得害怕,每到晚上六點,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琴也不想練了、總覺得有人藏在房子裡、外面敲門也不敢答應,她睡不著覺,只能靠安眠藥助眠,躺在床上,血壓會突然升高到200,心率也超過了100,心臟「嘭嘭嘭」的跳動。女兒聯繫朋友、親戚把她帶到醫院,心電圖、核磁共振都做了,什麼生理病症都沒查出來。


到2017年,每個月都要鬧上這麼幾次,前前後後僅呼叫的120救護車就不下5次,在一家以精神科為長的醫院,醫生判斷,80多歲的陳滋英患了「焦慮症」。


她決定,不能自己一個人住下去了。2017年5月,陳滋英搬進了養老院。進了養老院,陳滋英心裡踏實了,養老院到處都是人,「吃飯也吃得很好,睡覺也睡得很好」,馬上胖了六斤。


養老院平均年齡86歲,陳滋英81歲,算是個小妹妹,同住的老人們有文學家、雕塑家、醫生和演員。她的朋友「有當過新四軍的,有當過志願軍的,有當過野戰軍的,還有參加過板門店談判的英文翻譯。」


養老院內,很多老人的孩子都不在國內,住在她隔壁的是一位92歲的書法家,兒子女兒都在紐西蘭。平常,陳滋英想和女兒通個電話都要算時差,隔著6小時的時差,北京的夜裡十二點,義大利的天剛亮。


81歲生日那天,女兒給她定了一盆蘭花,快遞到了房間裡,擺在沙發旁邊的桌子上,每一朵花都開得燦爛。那天,女兒的兩個朋友來養老院接走陳滋英,帶她在外面吃了頓西餐,算是代替女兒盡孝心了。


「所以我就覺得她雖然說那麼遠,但是我們還是很近的」,科技多少拉近了和女兒之間的距離,每天,女兒通過微信消息能知道她的動向。陳滋英的桌子上常年放著一個放大鏡,她眼睛不好,要通過放大鏡看手機上的消息。


陳滋英和女兒開玩笑說,「小的時候我們把她送到託兒所,因為我們要上班,兩歲就全託,我老了以後她把我送到老人院,送到這兒全託。」


陳滋英說,「我現在狀態就是,身體無病、心中無事。」


「我這頭是不是有點時尚」


剛搬進養老院的時候,郭京花推著坐輪椅的老伴下樓遛彎,老人們都主動和她打招呼,勸她多帶著老伴出來走走。


年輕的時候,老伴得了血栓,腿腳不利索。身體上的不適影響著心情,今年4月,老伴突然不想吃飯、整天叨叨「怎麼還不死」。


78歲的養老院鄰居於大姐專門寫了三篇文章,討論《對待疾病我的親身體會》,送過來,讓郭京花念給老伴聽。


郭京花的房間門口,有人給送來新鮮蔬菜,要她給老伴做飯;有人送來酸奶和小吃;有人邀請她推著先生一起去晚上7點的音樂健步走,即使不能下輪椅走走,來一起熱鬧也能對心情好。


養老院裡,老人們有一種說法是,「這應該是最後一站了,就是咱們家吧。」


郭京花住在一層,把房間外面的一塊空地布置了一下,鋪上木地板、建了圍欄、擺上茶几,能利用這塊地方平常讓老伴曬曬太陽。


曬太陽,在過去也是奢侈的事。老伴出門得推著輪椅,老兩口原來在家的時候,輪椅把小區裡普通人行走難以察覺的不便放大了:路面不平的顛簸、石子多、路窄不方便輪椅轉方向、車停的到處都是走不了輪椅……因此,老兩口大多數時候待在家裡,只能對著電視消磨時間。


對健康的人來說,坐沙發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但老伴可能就會一屁股坐在地上,以郭京花的力氣,她一個人沒法把他扶起來。「要是在家裡,除非去找要好的街坊,人還有不在的時候,是不是?」


養老院組織了各種活動,有練書法的、唱歌的、教畫畫的,品嘗餐廳的小點心、喝咖啡、量血壓、按摩、中醫問診、洗眼鏡和剪頭髮。即便已經到了「七張」的年紀,老人們愛美,郭京花一隻手指卷著自己的頭髮問,「我這頭是不是有點時尚?」


過去,她出去剪頭髮,「一看你這麼大歲數就隨便剪剪」,拿給男士剪頭髮的推子,在她腦袋上忙活十來分鐘就好了。這次剪頭髮,老人們領了號碼牌,坐成一排等著,挨個剪。剪頭髮的小夥子也細緻,一邊剪頭髮,一邊「爺爺奶奶的叫著」,剪完了走出理髮間,郭京花的朋友說,「哎呦,年輕了。」


每周三,有組織來做針灸,郭京花會找她們扎臉,「我試試,你這能斑淺點。」女孩說。郭京花指著臉上問我,「有點效果吧?」


兒女都出國了,老兩口決定「自力更生」


醫學院畢業以後,吳堂嬌被分配到了一家綜合醫院的內科科室。退休前15年,她是醫院的業務院長,形容自己「賣給醫院了」,只要有重病患者就不能離開。老伴說她從來沒放過假,「不管哪個科有搶救的,跟她都有關係」,即使有節假日,心裡也得憂著病人。


今年,吳堂嬌80歲,還沒徹底退下來。前些年她被醫院返聘,每周上三個半天班,給新醫生講課、為重病患者把關。醫院來了重病患者,吳堂嬌過去一瞧,情況準有好轉,醫生們都叫她「福奶奶」。


兩個孩子長大後都學了醫,兒子學的是運動醫學,女兒學了口腔科。畢業以後,兒子在北京一所大學的運動醫學專業留校當助教,他教書教得好,「做的那標本,腦子神經都做得準」,女兒進了一所醫院的口腔科。在她看來,都是體面、穩定的工作。


上世紀90年代的留洋潮,兩個孩子都嚷嚷著要出國,「不是我給他送出去,他自己非要走,」吳堂嬌說起來,多少還帶著點遺憾,兒子去了日本,女兒去了新加坡,兩個人都不再從醫。


因為出國的事,老伴不同意,和兒子「打了一架」。打架的結果是,「誰出去我們都不管了,半年我都沒理他,」老伴說,直到有去了日本的朋友做了說客,找兒子見了一面,他「感動了,跟我做個檢討」,父子倆的關係才緩和。現在,每年兒子回家一趟,女兒把外孫女一起帶到了新加坡。


他們決定「自力更生」——住進養老院,與更多年齡相仿的老人待在一起。


以前上班的時候,吳堂嬌把所有時間投入在工作上,直到退休以後才在老年大學學書法、在養老院學唱歌。第一次上音樂課,她緊張得不知道怎麼出聲。


唱歌小組唱俄文歌、英文歌,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雪絨花》和《想你的365天》,有住戶一句句教他們回憶俄文的讀音,大家跟著唱下來,逢年逢年過節上臺表演。


除此以外,吳堂嬌還在老年大學上電腦課,學Photoshop和視頻剪輯,給自己做視頻。她把自己出生、上大學、工作,做成三個視頻:人生的開始、行醫的道路、家庭幸福生活。最後一段關於老年生活的,還在剪輯之中。


「人忙起來,也就沒空去想別的了」


2014年1月8日,王中齊搬進了養老院。他精確地記得這個日期,將此視為人生中的重大轉折。他的大女兒在美國定居、小女兒在北京成家,入住養老院以後,房子掛在網上租出去了。


在養老院住了一年後,老伴去世,生前,老兩口商量好,去世後不火葬,把遺體捐獻給協和醫學院。老伴離開的當晚,一輛車子把她帶走,從此,只剩下王中齊一個人了。他把房子徹底賣掉,「我一個人絕對不可能再回去」。


王中齊聊起「晚上的寂寞感」,他給自己設定了規律的作息:每晚坐著看電視、洗澡,一定在十點前睡覺,「再好的晚會我也不看」。規定了睡眠時間後,每天六點起床,鍛鍊、七點半吃早飯、九點鐘做眼保健操、然後看書讀報紙、寫文章、十一點打撞球、幫前臺分發報紙、十二點準時吃飯、飯後散步、一點午休、兩點起床後繼續看書讀報紙、寫文章、下午四點下樓散步、五點半吃晚飯。


每天,王中齊在電腦上寫文章,寫《我的養老觀》、《我住養老院的原因》、《讀習近平講話心得體會》,他寫的《我的人生》列印出來有半本字典的厚度。


「怎麼化解孤獨和寂寞,就是我把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比較緊,幾點到幾點幹什麼?幾點到幾點幹什麼?一直到晚上吃完晚飯才沒事,這一天我就過得很充實。」他說,人忙起來,也就沒空去想別的了。


記者 衛瀟雨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陸愛英


相關焦點

  • 感恩敬老|張洪琪:養老院裡的孝順「兒子」
    與養老結緣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張洪琪和很多村民一樣,想改變貧困的生活,來到了廣州去尋找發展機會,但張洪琪沒有選擇進廠、進工地去掙更多的錢,而是選擇了他自己喜歡的一個工作,一個他覺得最有價值的工作——養老護理。
  • 廢物式養老:我們該如何面對父母的日漸衰老?
    原創 譯言 譯言譯言·譯眼看世界近日,一篇關於「廢物式養老」的文章走紅網絡,將向來備受關注的養老問題再度推上風口浪尖。該文章寫道,「『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養老生活。」何以至此?文章指出,原因在於孝敬老人的「矯枉過正」。
  • 養老院裡的「小家長」和「老夥伴」| 記錄
    今年重陽節,養老院為老人們辦了場運動會,這一次套圈套的是水果  養老院裡的「小家長」  「你這個耳環很漂亮,誰買的?」  「我女婿給我買的。」  自從養老院裡來了李佳樹這個「小家長」,很多事情都不一樣了。  比如,他要求新員工進來首先輪崗,「先把72個老人認全了再說別的。」他自己不僅自學了營養學、醫療學、會計學,還專門去考了消防設施操作證。
  • 張家口破解農村空巢老人養老難題
    互助幸福院讓老人開心子女放心——張家口破解農村空巢老人養老難題探析近日,康保縣屯墾鎮互助幸福院裡的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撿豆子準備發豆芽。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越來越多。77歲的貧困老人鬍子銳說,去年和老伴兒一人做了一個手術,前後花了2.1萬元,多虧有健康扶貧政策,給報銷了1.9萬元。「閨女兒子都在外打工,住村裡挺孤,進了互助幸福院,頭疼腦熱的有個人照應,吃飯也不對付了。」尚義縣紅土梁鎮永勝地互助幸福院71歲的安樹花熱情邀筆者進屋,紅棉襖映紅了老人的臉。
  • 過年了,養老院裡只發三個餃子,背後原因讓人心酸
    但是,事實真如我們想像的這樣嗎?黑龍江哈爾濱的張女士,就把她的母親送進了養老院。老太太72歲,在那裡住了一年多的時間。但最近卻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一個78歲的老大爺把這名老太太給性侵了。事發當天,老太太女兒就立刻報警了。
  • 失獨老人養老之惑:沒有監護人不能進養老院?
    新養老時代  養老難題調查1  上周五中午11時出頭,83歲的陳瑛瑾阿婆躺在安圖醫院三樓病房裡,她的老伴顧星思從外面進來,顫顫巍巍地端來一碗家裡熬好的粥。  陳瑛瑾阿婆是幾天前因為突發胃腸道疾病送進醫院的。由於床位緊張,她在急診室住了三天才住進病房。
  • 外地養老院裡八成北京老人不回家過年,千餘老人包餃子猜燈謎
    這是不少選擇在外地養老院過年的北京老人的心聲。在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已有4000多北京老人選擇在津冀兩地的養老機構安家。本周五就是大年三十兒了,記者粗略統計,4000多名北京老人當中,約有八成決定留在當地養老院過年,他們的春節怎麼過?記者對部分老人進行了探訪。
  • 吳心越 | 薄暮時分:養老院裡的「度死日」
    養老院裡分成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到四樓是雙人間,住的是輕度失能、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這些老人的生活比較豐富,有的從家裡帶來了電子琴,有的還會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將,也有的老人進去以後開始找對象。首先對大部分老人來說,在住進養老院的第一天,他們就失去了獨立出入的自由。養老院的門衛大多數管理非常嚴格,老人外出通常要子女陪同。 為了防止意外發生,護理員也會限制老人走出自己看管的範圍,所以他們的日常活動空間非常有限。老韓每天的活動範圍就是圍繞著床的一小塊空間,就在床尾的小桌子上吃飯、看報紙、聽廣播,偶爾再去門外的走廊坐一會兒。
  • 大家不約而同地說,自己在養老院裡「度死日」
    我們既可以看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高端養老機構,也可以看到廣大農村地區設施簡陋、幾乎沒有照護服務的農村敬老院。我今天要講的是蘇南一個縣級市的養老院,我給它化名叫「永安市」,它代表的可能是中國廣大三四線城市、基層社會的樣貌。2016年的夏天,我在「永安市」的一家民營養老院開始了我的田野調查。
  • 江蘇普惠養老床位來了!政府助力、企業讓利、老人受益
    今天(12月21日)午餐時分,在徐州九如城泉山頤養院裡,老人們正在用餐。今年86歲老人王進蘭12月初入住頤養院的普惠養老床位,她告訴記者:「這裡吃得好,住得也不錯,心情也好」。  普惠養老床位每個月減免800元的費用,像頤養院裡的48平米的二人間,減免之後每個老人只需要支付1700元左右就可以入住了。
  • 鄭州養老床位存一半缺口 獨居老人去世數天無人知
    一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鄭州市現有100萬老人,但養老機構僅39家,床位也只有區區8000張。  專家認為,如不及時緩解養老機構及床位的供需矛盾,家庭問題將上升至社會問題。  鄭州的養老院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發展瓶頸?你認為該如何解決?歡迎繼續撥打熱線電話13298181917跟我們聊聊,或加入QQ群101116468和我們互動。
  • 第一批90後已經開始住進養老院了
    意外和衰老,你不知道哪個先來。養老的話題近幾年越來越受關注。不斷有數據告訴我們,養老將是個大問題。2050年左右,中國老年人口將近5億,佔總人口35%左右。其中7900萬是空巢老人,而他們就是現在的90後。4月份中科院一份報告說,不出2028年養老金就會虧空,80後都還沒到退休年齡。
  • 刷抖音、玩Cosplay、坐旋轉木馬吃棉花糖…上海這座養老院裡的...
    這裡生活著686名老人,其中90歲以上的有160多位,還有7名100歲以上老人。 「我年紀大了,賣相不好了,你們相中我,我怎麼能不開心……」92歲的陳珠花在這裡住了兩年多,她不識字,但總愛笑,護工們稱她為「陽光奶奶」。當院裡籌備世界名畫cosplay活動時,大家第一時間就想到她。 「我都覺得這不是我,我哪裡有這麼好看啊。」
  • 新春走基層·假日在崗人|她在養老院裡陪著這些高齡老人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假日在崗人⑥第一次過年不回家  她在養老院裡陪著這些高齡老人大年初三的早上,她和以往一樣早上5點半起床,5點45分準備換崗,6點正式上班,為一層樓的老人做晨間護理。今年春節期間,椿林梅隴頤養公寓裡的70餘位老人幾乎沒人回家過年,全靠和舒繼蘭一樣的養老護理員照顧,與他們一起包餃子、看春晚、過大年。  作為上海市商務委和貴州遵義市共同開展的家政就業精準扶貧項目引入上海的首位「黔女」,這是舒繼蘭第一次獨自一人在異鄉過年。
  • 蕾娜範康養中心多元化養老服務 讓入住老人找到晚年生活幸福感
    如今,隨著養老業的不斷發展,養老服務質量不斷提升,養老服務從「基本養老」向「品質養老」到「醫養結合」跨越發展……這些多元化養老服務不僅提升了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質量,也讓老年人找到了生活的自信和快樂。很多家人精力不足無暇照顧,把家裡的老人送進了養老機構,那麼對去養老機構老人們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 一起吃飯一起玩,太原這13位老人的養老方式很潮!
    張恆發今年61歲,和愛人分居近二十年,唯一的女兒6年前遠嫁他鄉,剩下他一人在家,成了獨居老人。一年前他退休了,每天無所事事,非常孤獨。去年9月份的一天,張恆發接到了鄰居周立建的電話,「忙什麼呢?我們這三缺一,來一起玩吧」。在打麻將之際,4個人相聊甚歡,張恆發從聊天中得知,陳繼文和劉軍也是獨居老人,而且居住地都在附近。
  • 幸福院裡享受多種服務——小鎮高齡老年人養老離家不離村
    原標題:幸福院裡享受多種服務——小鎮高齡老年人養老離家不離村「咯咯……」還沒進門,酣暢的笑聲已經傳來。走進院口村幸福院,20多名老人正圍坐在桌前,吃著可口的飯菜,說著家長裡短,熱鬧非凡,笑聲四溢。幸福院管理員常輝說, 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裡每天都能吃上免費的營養午餐,還能享受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撫慰、文化娛樂等5項免費服務。「吃得這麼好還不要錢,真好真好!」84歲的孫蘭英聲音洪亮。院裡轉一圈,食堂、大火炕、活動室、農耕園,一應俱全。「老人們的兒女大部分在外打工,平時無依無靠。有了幸福院,甭提多開心。」
  • 何以為家以何養老——關注我省養老現狀之二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現在不少家庭是「4-2-1」的結構為主,兩個中年人要供養四位老人。再加上生活條件的提高,醫療保障的提升,人均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比重不斷加大,家庭養老壓力越來越大。    「十二五」期間,我省基本建立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現有的養老模式如何進一步完善,如何應對老齡化的到來?
  • 廣州專業養老護理員有多短缺?三個人照顧46位老人
    現在,潘伯住進了廣州市老人院,吳阿姨貼身照顧。說起護理員,老兩口都說「好」。最好的是夠專業,比如將潘伯從病床抬到輪椅上這個動作,從前家政人員做不了,吳阿姨更是做不了,護理員卻懂得如何使巧勁完成。  養老護理工不是保姆  與吳阿姨老倆口一樣,很多人也是在住進養老機構接受過護理員照顧之後才意識到他們工作的專業性。
  • 閩侯中美村:村裡建起幸福院,老人養老不孤單
    村裡建起幸福院讓老人老有所樂當天,記者來到不久前剛投入使用的中美村幸福院裡,這裡不僅有閱讀室、棋牌室、健身場所,還有日間休息室、廚房、餐廳等,配套十分齊全。不少村裡老人正在閱讀報紙、下象棋、打牌、打桌球,很是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