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指原來有工作的女性,從懷孕後到孩子出生的時間辭掉工作。女性為了照顧自己的子女成長,經營家庭,而不去工作或沒有工作,從而專職帶孩子。
全職媽媽其實是有工作的,那就是照顧孩子和家庭,從早到晚都在做跟孩子有關的工作。
只不過,全職媽媽的工作沒有報酬,確切說,是沒有白花花的錢。因為孩子身上看得見的好習慣和成長是無形的回報。
做全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點不比寶爸高壓下的工作輕鬆,甚至就算他下班後再做個兼職,也沒有全職媽媽累。
因為,只要是工作,總有下班的時候,兩份、三份......早晚都會熬到下班的時間。而全職媽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崗,時刻準備著。
能理解到這個層次的寶爸實屬不易,寶媽知道後會很安慰。然而,相當一部分全職媽媽好像並未被充分理解,於是怨聲載道。
「全職這幾年連朋友都沒了,去哪兒都得帶著個拖油瓶!」
「沒睡過一個整夜覺,身體都熬垮了,累死了!」
「啥都幹不成,一事無成,這啥時候是個頭啊?」
這些怨言是全職媽媽的心裡話,也是赤裸裸的現實,很真實。
全職媽媽心裡不爽了,嘮叨幾句也正常,而這不爽的原因,多數是沒被理解或沒有嘗到絲毫甜頭。
甜頭不必拘泥於一種模式,物質、精神、金錢方面的都行。
1、物質方面
全職媽媽平日裡忙著帶孩子,沒有過多時間為自己著想,她們寧願把時間給孩子,把孩子照顧的妥妥的。
這時候寶爸就要主動出擊,天冷給她們買棉衣、每月底提前充話費、家裡吃的和用的短缺了回家路上購買。
一點一滴的協助都是在釋放全職媽媽的自由時間,每一件無知的饋贈也會使她們元氣滿滿。
2、精神方面
3、金錢方面
全職媽媽做的工作全靠責任心,看不見白花花的錢。因此,寶爸不妨彌補一下她們的遺憾。比如,主動把每個月工資上交。再或者,每個月給寶媽一筆固定支出,僅供她給自己買東西,這是專屬於她一個人的錢,是她用辛苦的汗水換來的。
我問身邊的全職媽媽:「你後悔做全職媽媽嗎?想不想去上班?」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想法,但都很真實。
豆豆的哥哥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後來奶奶去世了,豆豆出生後沒有人帶孩子,媽媽只好辭掉工作,全身心帶孩子。
隨著豆豆一天天長大,媽媽發現特別省心,並沒有出現任何哥哥小時候的淘氣症狀。雖然兩個孩子性格不一樣,但這方面的影響有限,主要還是看陪伴質量和教育方式。
簡單列舉一點,豆豆每天都在戶外玩,跑跑跳跳身體鍛鍊的很好,哥哥小時候卻很少出門,奶奶害怕看不住,整天把豆豆哥哥圈在屋裡,就連下樓扔垃圾也不帶孩子。
因此,如果為了孩子的全方面發展,全職是正確的選擇,但前提條件是媽媽要愛上這份工作,用心去做。
依依的爺爺奶奶都跟他們一起住,閒坐在家願意幫忙帶孩子,所以媽媽完全可以去上班。然而,依依媽媽卻不忍心放手孩子的學習。
不管是學校的作業還是興趣班的家庭練習,依依媽媽都很用心的陪伴並適當輔導。她覺得,孩子現在還小,學習習慣和認知很關鍵,一旦沒有輔導好,後期再糾正就難了!
依依媽媽是幼教專業的高材生,她覺得就算把孩子送到輔導班,也是走了彎路,還把孩子搞得那麼累。因此,孩子打根基的階段她不忍心上班走,作業只有自己輔導才放心,而且綜合分析也是利大於弊。
樂樂的媽媽遛娃一天,晚上好不容易給孩子洗完澡塞到被窩裡,關燈準備睡覺。樂樂突然說要上廁所,媽媽便帶他去。回來剛一躺下,樂樂又說要喝水。
媽媽氣得發火:「就你事多!」還打了樂樂後背幾下,不料怒氣衝衝的下床時扭到了腳,樂樂擔心地爬過來,開始給媽媽揉腳。
付出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全職媽媽對孩子的恩情不會付諸東流,孩子的懂事會撫平所有的勞累。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不去走進全職媽媽的內心,就不會懂她們的心思和樂趣。她們不是只會喊累,言語下無聲的付出你看見了嗎?
她全職媽媽想上班,但更想陪孩子。她們不後悔陪伴孩子,同時也堅信一個稱職的媽媽在今後不愁重新找到工作。
今日話題:如果可以自由選擇「全職」和「上班」,你會選哪個?你羨慕全職生活嗎?身邊有沒有稱職的全職媽媽?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