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絕壁·紀實丨兩任村支書的承諾

2020-12-20 紅網

如今,王木村彎彎的山路像玉帶般,從青翠的山腰間穿過,連接起各村各寨。

編者按:

一條出山的路,曾是湘西永順縣朗溪鄉王木村幾代人改天換命的願望。

上百年來,世世代代的土家人被大山所困, 出行僅靠一條掛在懸崖上的天梯。

2002年,王木村人不分老幼,自發上山,他們背著鍋碗,搭著茅棚,用最原始的工具,歷時5年,鑿出了一條6公裡長的「天路」。

這種新時代的「愚公」精神,不僅在當地傳為佳話,更反映出了在黨和政府及精準扶貧的帶動下,王木村人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力量打通一條幸福路的堅韌不拔。

近日,紅網時刻新聞推出「走出絕壁」大型融媒體報導,記錄王木村以及村民們背後的感人故事。

時代在變,實現鄉村振興,帶領村民致富的思想不會變是兩代村支書都傳遞的精神與理念。

紅網時刻記者 郭薇燦 何青 李豔華 攝影 陳杰 張必聞

在「絕望之嶺」開出希望之路,在希望之路上找到致富之門,這是一個發生在兩代村支書之間的傳承故事。他們兩人都有一個目標,擺脫貧窮,奔向富裕。

故事橫跨18年,發生在湖南省湘西州永順縣朗溪鄉最偏遠的山村——王木村。從曾經的貧困到如今的振興,王木村的發展濃縮了兩代人的心血和精力。自發鑿出通山的路,發展產業振興鄉村,在村子面貌的變遷中,兩代支書看到了自己奮鬥的歷程,也看到了時代留下的印記。

歷時5年,老書記劉吉林帶領著村民們鑿出了一條6公裡長的「天路」。

年輕人對家鄉最深刻的印象是窮

冬日,陽光透過樹的縫隙,散散軟軟地斜射在溪水橋邊。

在海拔1200多米的鍋福佬山下,一幢幢木質吊腳樓炊煙嫋嫋,溪水潺潺,與屋後秀美的山脈交相輝映,王木村如世外桃源般坐落在這畫卷中。

20年前,這裡的房子還是用木頭搭起來的窩棚,到處都是泥滑爛路。村子裡沒有學校,孩子們上學必須和大人一樣,翻過大山,靠一條十八步天梯才能出村。其中,有一名學生叫劉玉旺,他能閉著眼睛走山路,也能徒手攀爬崖壁,那時,他並沒想過自己未來將去向何方,貧窮,是他對家鄉最深的兒時印象。

但另一個剛過不惑之年的中年人,此時已經選定了自己未來的路。他叫劉吉林,2002年被推選為王木村村支書。村裡共有85戶人家,「有女莫嫁王木埡,背籠背得瓦罐大,臉上葛藤絆,手上刺又抓」是當時別人用來嘲笑王木村的民謠。看著海拔1200多米的群山,劉吉林這個新上任的村支書心裡不是滋味。

一天晚上,處理完村裡大小事務的劉吉林,把外套往肩上一搭,如往常一樣打開隨身攜帶的收音機,邊聽邊走路回家。那一年(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新聞消息通過電波不時傳到劉吉林的耳朵裡,要致富先修路,沒有一條出山的路,王木村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他思考良久,終於下定決心: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

孩子們上學再也不用翻山越嶺,村民們告別了肩挑背馱的農資採賣年代。

老書記炸響開山炮

2002年,為了實現祖祖輩輩的心願,劉吉林召開村支兩委和全體村民大會討論修路的想法。村民們聽了後,格外興奮,整個山村變得熱鬧了起來。不管怎麼艱難,王木村人必須走出一條新路。資金跟不上,村支兩委便用集資的200畝退耕還林政策,貸款8萬元作為修路資金,在絕壁上炸響了通往山外的開山炮。王木村的變遷正在悄悄興起。

1800個日日夜夜,王木村上有八十幾歲的老人家,下有婦女帶著小孩,大家背著鍋碗搭著茅棚,吃住都在山上,沒有任何機械,就用鋤頭、撮箕,一擔一擔地挑,一把一把地往外拉,只為了早日將這條路趕通。

記得有一次,老書記劉吉林和村主任從外面買完炸藥回來,遇上下雪,從張家界上來的車子卡到了半路走不了,眼見天已黑,又沒有帶鋪蓋,為了保護炸藥,兩人就用花雨布蓋著,和炸藥睡了一夜。劉吉林如今每每想起自己做的這個決定,都堅定無比,「跟著黨的政策走,不等不靠,帶領村民們走出貧困就是我的責任。」

歷時5年,劉吉林帶領著王木村人修通了一條6公裡的「天路」。孩子們讀書可以順利地搭車,老百姓看病也可以安全按時去醫院,農資採賣也告別了肩挑背馱。曾經封閉、貧困的村寨有了起色。通路的那天,村民自發用腳步丈量著這條可以讓他們改天換命的道路,那個在上學的劉玉旺也擠在人群中,看著這些興奮的村民,也覺得十分新鮮。

在劉吉林的帶領下,王木村村民的日子漸漸好起來,年輕人陸續外出打工,而那個擠在人群中看著通路的劉玉旺也慢慢長大。

打造特色自然村落發展鄉村旅遊。

新老交接 打通的不僅是出山路還有致富路

時間推移,此時的劉玉旺已經成年。此時的王木村相較於當年已有了很大變化,老舊的木板房已經進行了翻新、改造,並被縣裡規劃為特色自然村落。劉玉旺打算為自己謀點新的出路,他南下打工了。期間,他輾轉過許多城市,做過不同的工作,也去過很多的新農村。「發展農特產品和鄉村旅遊大有奔頭」,成為了劉玉旺打工經歷中最深切的感受。

此時,村支書劉吉林已近60,帶著村民們闖蕩20年的他知道自己到了該退休的時候,接班人是誰?沒有年輕人的村莊沒有未來。劉吉林想到了劉玉旺這個小夥子,頭腦靈活,和他一樣敢想敢幹。通了3次電話,劉玉旺辭掉了廣州的工作。

王木村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與張家界市的四鬥鄉、懷化市的沅陵縣交界,可稱一腳踏三縣,加上優越的自然資源與總面積18000畝土地資源,種養殖業和旅遊發展潛力很大。認準了這條路子,劉玉旺開始帶領著村民們因地制宜脫貧致富。

2016年,王木村全村脫貧摘帽。2017年,劉玉旺回村當上了村主任。「新農村必須要有新農民,要自力更生,也要引進科學技術。」他將王木村分為三個片區,梯巖下的木房子保持原始村落,作為旅遊開發;姚家組三面是懸崖,面積寬,放在山上的牛羊好管理,可以作為養殖區;王木組地勢較為平坦,富硒土壤達17.8%,適合種植區的開發。

當大多數村民還在觀望時,劉玉旺已經在引進外資與技術力量,並成立冬桃開發合作社,開始富硒蔬菜種植。不少村民也開了竅,自發跟著這個年輕的村主任一起幹。

同年,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當地政府出資將王木村全村四個組實行通組公路硬化,駐村工作隊入駐,王木村煥發出新的生機。

2019年,劉玉旺正式出任支書,劉吉林退休,享受天倫之樂。

從帶領村民鑿壁開路的劉吉林,到積極發展產業、轉變村民思想的劉玉旺,這兩代村支書都傳遞著同一種理念:時代在變,實現鄉村振興,帶領村民致富的思想不會變。

相關報導:

走出絕壁·故事繪丨6幅畫卷讀懂新時代「愚公」精神

走出絕壁丨背著鍋碗鑿山劈路 湖南這個懸崖下的村莊「石頭花開」

走出絕壁·海報|笑,綻放雲端

相關焦點

  • 走出絕壁·特寫丨不走了,以後在家當老闆
    近日,紅網時刻新聞推出「走出絕壁」大型融媒體報導,記錄王木村以及村民們背後的感人故事。徐海生的民宿。
  • 絕壁村莊河南新鄉郭亮村攻略
    過去這條絕壁小路,曾是大山中唯一通往中原的古道。直到本世紀70年代,山民打通了令人嘆為觀止的郭亮洞,人們才逐步廢棄了這條「天險」。 郭亮村原為當地一個貧困的村子,為讓鄉親們能走下山,1972年在村支書申明信的帶領下全村人賣掉山羊、山藥,集資購買鋼錘 、鋼銼。
  • 外出創業致富後 湖北千萬富翁回鄉任村支書
    畢竟,村支書的月收入最多也就五六千元。與經商當老闆相比,相差甚遠。在宜昌、十堰等地,一批外出創業致富的黨員回到家鄉,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從年少時離開到富後歸來,他們在尋找什麼?望著家門口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大山,趙昌柱心裡只有一個念頭,走出大山。父親去世得早,母親帶著他們兄弟姐妹守著幾畝薄田,窮得揭不開鍋。2001年,23歲的他背上行囊,離開家鄉竹谿縣兵營鎮麻灣村,去河南建築工地打工。同樣是出山,宜都市五眼泉鎮弭水橋村的劉大衛選擇的是另外一條路。
  • 任家院子的團年飯
    大年三十這天,玉太鄉的幹部們都放假了,鄉黨政辦幹部何俐潸、扶貧辦幹部董少華卻從集鎮上買來了新鮮豬肉、餃子皮、瓜果熟食及節日用品,上午不到9點鐘就來到了改板溝村11組任家大院。很快,村支書陳器、村主任範海全也走了進來。
  • 四川12位村支書最關心啥?鄉村振興成高頻詞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 任吉軍 北京攝影報導  3月初的北京,寒氣漸退。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四川代表團如期抵達,148人的團隊中,有12人的身份相同——「村支書」。  村是中國基層群眾性自治單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則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從最基層來到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12位村支書,從四川田間地頭和老百姓身邊,會帶來什麼心聲?他們又想說些啥?他們從哪兒來?
  • 西安田王新村部分村民停水三天 村支書:正在想辦法解決
    「這幾天我都是走出村子,到馬路對面的洗車行接點水,做飯用,洗澡用太陽能,這幾天天氣越來越熱,沒水,根本洗不成澡。」楊先生帶著華商報記者走出村子,指著馬路對面的洗車行,「我認識洗車行的人,可以蹭幾天水,但天天蹭也不是個事。」
  • 小個子村支書心中的「大宇宙」
    小個子村支書心中的「大宇宙」 2019-12-01 1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建在絕壁上的琳宮,渾源三清殿
    慄毓美一生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後死於後積勞成疾,死於任上,道光皇帝為了表彰這位能臣親自撰寫祭文,中國近代史著名的禁菸英雄林則徐親書墓志銘,足見慄公之豐功偉績,他死後被老百姓奉為中國「四大河神」之一。
  • 千萬富翁回鄉任村支書現象調查之一:先富帶後富,他們把自己押上
    畢竟,村支書的月收入最多也就五六千元。與經商當老闆相比,相差甚遠。在宜昌、十堰等地,一批外出創業致富的黨員回到家鄉,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從年少時離開到富後歸來,他們在尋找什麼?曾經的「逃離」秦巴山,層巒疊嶂。望著家門口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大山,趙昌柱心裡只有一個念頭,走出大山。
  • 虛列支出衝抵招待費 武穴兩村支書被查處
    湖北日報訊(記者柯利華、通訊員艾清風)7月17日,黃岡市紀委監委通報一批下訪活動中查處的典型案例,武穴兩名村支書因虛列支出用於吃喝招待等問題受到查處。5月19日,黃岡市紀委主要負責人在武穴市大金鎮張榜社區下訪,群眾反映該鎮宋天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宋光興有關問題,紀委迅速受理。
  • 團輔丨走出心靈的孤島
    團輔丨走出心靈的孤島 2020-11-0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夷山絕壁山崖,流下兩股寬4米高百米的清泉,形成著名的水簾洞
    此水簾洞雖與想像中略有些不同,但當我第一眼看到它時,還是被震撼到了,兩股清泉從百米高的崖體上傾瀉而下,實為壯觀,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武夷山,位於福建省與江西省交界處,總面積達1000平方公裡,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地,同時也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景區。武夷山,巍峨雄壯,削崖聳起,壁立萬仞。
  • 花3萬僱人打死上訪戶 村支書判3年兇手無期
    當地盛傳是村支書出錢僱人打死了不停上訪的楊愛芳。  日前,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判決書顯示,楊愛芳確實是被村支書花3萬元僱人打的,原意是打斷她一條胳膊或一條腿,讓她不能再上訪。兩名受僱者一人負責動手、一人負責開車,開車的被判10年,動手的被判無期。  僱傭二人的臺北村村支書付中獻被判有期徒刑3年。
  • 武漢歸鄉的河南人:進門就接到村支書電話,一天自測5次體溫
    圖丨河南高速公安微博撰文丨崔一凡編輯丨金赫出品丨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1從1月23日開始的隔離,讓陳方宇喪失了一些時間感。很快,父親的手機響了,是村支書打來的。陳方宇不清楚村支書說了什麼,大概是要他登記報備。他擔心父親多想,就接過電話。村支書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人,跟他父親是一波長大的。「娃兒,你啥時候回來咧?」「21號。」他說。之後的談話關於隔離。
  • 「我的扶貧故事」邊學邊做的村支書丨納雍縣曙光鎮五騾村村支部...
    我叫黃正文,2016年8月任曙光鎮五騾村村支部書記,在村開展工作以來,我做到了愛崗敬業,腳踏實地,廉潔自律,關心群眾,想方設法帶領群眾致富。克服困難,解群眾之憂,排群眾之難,堅持黨的基本原則,公而忘私,帶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 有聊丨中國的一個承諾 重振了全球氣候行動的雄心
    有專家在接受訪問時直言,中國的承諾,重振了全球氣候行動的雄心!1. 中國承諾習近平主席在發言中強調:「人類不能再忽視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著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的老路走下去。
  • 《無主之地3》飛升絕壁地圖全收集位置一覽 飛升絕壁提豐日誌在哪裡
    無主之地3飛升絕壁提豐日誌在哪裡?應該很多朋友都還不是很清楚吧,所以呢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無主之地3飛升絕壁地圖全收集位置一覽,需要的朋友不妨進來看看。推薦閱讀:無主之地3旱土收集地圖標註一覽無主之地3混亂3經驗沒加成解決方法  飛升絕壁地圖全收集位置一覽  任務:3
  • 向總書記報告丨走出趙家窪
    趙家窪村民走出貧瘠,在縣城廣惠園開始了不一樣的生活。上午10點,燦爛的陽光碟機散涼意,灑向岢嵐縣城裡的廣惠園小區。老人們不約而同聚攏在小區的樓下,一邊曬太陽一邊聊著天。71歲的王三女今天沒有外出。她一早吃過飯,在家等待家庭醫生上門。「昨天手腳不知為甚,有些腫。睡了一覺,今天好多了。
  • 高淑貞:「向老百姓承諾的事,說到做到」
    高淑貞二十多年來帶領兩個「問題村」蝶變「幸福村」「向老百姓承諾的事,說到做到」「帶領著村裡的老少爺們往前奔向好日子。」這是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黨總支書記高淑貞常說的話,也是她對父老鄉親最樸實而堅定的承諾。二十多年以來,這位女支書先後帶領兩個「問題村」蝶變「幸福村」。1995年底,高淑貞聽從組織和群眾召喚,回到娘家村,擔任東太平村的黨支部書記。那時的東太平村有390人,走的是土路,喝的是井水,全村可用的電只有50千瓦,僅夠照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