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宜賓市江安縣底蓬鎮文武社區(村)黨支部書記趙思學。
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長樂村黨總支書記楊幫武。
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黨總支書記陶勳花。
3月初的北京,寒氣漸退。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四川代表團如期抵達,148人的團隊中,有12人的身份相同——「村支書」。
村是中國基層群眾性自治單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則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從最基層來到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12位村支書,從四川田間地頭和老百姓身邊,會帶來什麼心聲?他們又想說些啥?
趙思學拿著一份手寫稿翻來覆去誦讀,上面有她準備在討論發言時說的概要內容,「普通話說不好,」她含羞而笑,「抓緊時間多練習一下。」
在宜賓市江安縣底蓬鎮幹了26年農村基層工作,文武社區(村)黨支部書記趙思學說普通話的時候實在太少了。
因為是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心有忐忑」者不止趙思學一人。攀枝花市米易縣普威鎮獨樹村黨總支書記王永蘭、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長樂村黨總支書記楊幫武、眉山市丹稜縣丹稜鎮龍鵠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甘孜州康定市雅拉鄉頭道橋村黨支部書記鄭建英、資陽市雁江區保和鎮晏家壩村黨總支書記查玉春、自貢市大安區鳳凰鄉濟公村(社區)黨委書記賀光玉……他們抵達駐地後,紛紛「躲」在房間裡潛心做著履職的準備工作。
四川代表團共計148人,12人是村支書。從年齡結構看,50後1人,60後6人,70後2人,80後3人。從任職行政村區位看,12人遍布四川的東西南北中。
平時工作在阡陌交錯的田間地頭,這12位代表,快言快語,勢如破竹。
「會做,但不太會說」,誠如查玉春所言,12位村支書更善於腳踏實地幹實事。查玉春來自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全國文明村資陽市晏家壩村,17年前她上任村支書,帶領村民規模化種植蔬菜,修建全區第一條通村水泥路等,把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吸引回來一大半,也把曾經的全鎮最差村變成了經濟和環境雙豐收的風景區。
楊幫武是12人中年齡最大的。不過,被譽為「舍腎忘死鐵支書」的他,則帶著實幹的成績而來。
1988年,楊幫武走馬上任達州市長樂村黨支部書記後,在他的帶領下,不僅長樂村變成了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04年起,通過「富村帶窮村,先進帶後進」,毗鄰長樂村的華山村也在楊幫武的帶領下,從特困後進村蛻變成脫貧和諧村、小康示範村。
餘彬嘴裡的西昌市安哈鎮長板橋村,猶如人間天堂,春天可跟著梨花走,夏天可尋著綠蔭去,秋天可讓果香帶路,冬天有皚皚雪景在招手,「是國家優秀村莊規劃試點村和省級新農村建設成片示範村,是涼山州第一個最具彝寨旅遊品牌的旅遊型新村建設模板。」他的話裡充滿自豪。
王永蘭所在的攀枝花市米易縣普威鎮獨樹村,新建的旅遊新村整齊劃一、花木扶疏;黃小軍擔任達州市渠縣巨光鄉金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已經3年,眼看村莊大變身,「等著他人送小康,靠在牆角曬太陽」的日子一去不返。
這些村支書口中的一切,完全得益於四川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託,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農業基礎不斷夯實,農業轉型進一步升級,農村改革全面深化。
12個「村支書」腳下的土地,正徐徐展開安居樂業美麗家園的畫卷。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之後,在兩會期間最想說些啥?12位村支書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通過梳理發現,其中,鄉村振興、扶貧解困、保障民生、基礎設施、開好會履好職等五個關鍵詞,是他們最想說的話題。
「鄉村振興」是12個人同時掛在嘴邊的熱詞。
趙思學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基層實踐中遇到問題,她帶著這些問題而來,「部分金融扶持的手段,因為限制條件多、抵押擔保難等,農戶實際貸款困難。」她認為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柱,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出發到北京前,黃小軍進村入戶搜集老百姓的想法和觀點,整理成三個關注方向,「圍繞鄉村振興展開的農村集體經濟如何壯大,還有鄉風文明建設和黨支部建設。」
查玉春的關注與思考也從身邊來,她說自己所在的行政村2015年有18個留守孩子,到現在只有2個,她覺得「鄉村振興,就是要讓村民願意回農村安居樂業。」
成都市溫江區是四川現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先行先試之地,全省首個農村產權確權頒證點位就在溫江區壽安鎮,來自壽安鎮岷江村的黨總支書記陶勳花,今年準備的建議緊密貼近父老鄉親。「建立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解決錢從哪兒來的問題;健全農村資產評估體系,以便盤活農村閒置資源。」陶勳花說,這些思考來源於當地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扶貧解困是村支書代表們嘴裡的又一高頻詞。
「扶貧要扶志,」賀光玉所在的自貢市大安區鳳凰鄉濟公村(社區)是典型的「城中村」,插花式的扶貧在此大展拳腳,她看到成績斐然,也看到美中不足,由此在思考「扶貧解困如何更進一步精細化」的建議。
楊幫武覺得精準扶貧一定要治本,以他所在的丘陵山區為例,他認為改變田形是治本的關鍵「藥方」,「在我們那裡,要滿足農業轉型升級發展,規模化發展,勞動力要通過機械化解放,但丘陵地區田形不適合機械化,只有通過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轉變田形。」
今年全國兩會,眉山市丹稜縣丹稜鎮龍鵠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想要分享龍鵠村垃圾「突圍戰」,也是他準備提出的建議。「呼籲更多人關注鄉村文化的引領和建設,畢竟,鄉村之美,除了美景,還有美麗心靈和相匹配的村民素質。」
結合鄉村振興提出的抓「三農」,鄭建英也有更多思考,「縮小城鄉差距是『三農』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我覺得縮小城鄉差距就是縮小城鄉居住條件的差距、醫療和養老保險的差距、教育的差距等,這些也是農牧民最期盼的。」賀光玉也拋出了她關注的又一方向,「真正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涼山州昭覺縣慶恆鄉慶恆村黨支部書記吉克石烏結合當地的現實需求,此次參會將重點關注安全住房和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問題。
「當好基層群眾的發言人,把農牧民的心聲和意願客觀、理性地表達出來。」說這話時,甘孜州康定市雅拉鄉頭道橋村黨支部書記鄭建英特意直了直肩背,更挺立些。「最盼望的是國家繼續加大民族地區高速公路、鐵路的投入力度,加快促進民族地區與外界往來的便利。」
餘彬同樣期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我所在的村,基礎設施建設非常好,但周邊很多村鎮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足。」在餘彬看來,他不僅要代表本村發言,更要傳遞片區的基層聲音。
王玉蘭也盼著路網建設打通往來壁壘,「作為農民,我們要狠抓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旅服務質量,另外我們也盼望交通更方便,讓農產品更容易走出去,遊客更容易走進來。」
事實上,每一個關注問題的背後,都是村支書們履職全國人大代表的自我要求,「開好會,履好職」擺在12個人心中第一位。
王玉蘭說「要代表基層農民的意願和心聲」,李君說他的建議「全部從基層實踐中得來」,賀光玉覺得「要當好老百姓的傳話筒,將合理的訴求帶上來」,陶勳花說,「我是人大代表,也是農民」。
對餘彬來說,自己不僅要代表基層群眾提建議,還想幫忙完成心願。「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我們大涼山,他說的『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的莊嚴承諾』和『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等話,讓我們彝家兒女聽了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餘彬出發前,彝族老鄉們不斷囑咐他:「如果你能見到國家領導人,請一定代我們說一聲『卡沙沙』(註:彝語感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