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12位村支書最關心啥?鄉村振興成高頻詞

2020-12-20 華西都市報

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四川12位村支書最關心啥?鄉村振興成高頻詞

  宜賓市江安縣底蓬鎮文武社區(村)黨支部書記趙思學。

  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長樂村黨總支書記楊幫武。

  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黨總支書記陶勳花。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 任吉軍 北京攝影報導

  3月初的北京,寒氣漸退。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四川代表團如期抵達,148人的團隊中,有12人的身份相同——「村支書」。
  村是中國基層群眾性自治單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則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從最基層來到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12位村支書,從四川田間地頭和老百姓身邊,會帶來什麼心聲?他們又想說些啥?

他們從哪兒來?
12人遍布四川東西南北中

  趙思學拿著一份手寫稿翻來覆去誦讀,上面有她準備在討論發言時說的概要內容,「普通話說不好,」她含羞而笑,「抓緊時間多練習一下。」
  在宜賓市江安縣底蓬鎮幹了26年農村基層工作,文武社區(村)黨支部書記趙思學說普通話的時候實在太少了。
  因為是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心有忐忑」者不止趙思學一人。攀枝花市米易縣普威鎮獨樹村黨總支書記王永蘭、達州市大竹縣廟壩鎮長樂村黨總支書記楊幫武、眉山市丹稜縣丹稜鎮龍鵠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甘孜州康定市雅拉鄉頭道橋村黨支部書記鄭建英、資陽市雁江區保和鎮晏家壩村黨總支書記查玉春、自貢市大安區鳳凰鄉濟公村(社區)黨委書記賀光玉……他們抵達駐地後,紛紛「躲」在房間裡潛心做著履職的準備工作。
  四川代表團共計148人,12人是村支書。從年齡結構看,50後1人,60後6人,70後2人,80後3人。從任職行政村區位看,12人遍布四川的東西南北中。

他們為何會當選?
個個腳踏實地幹實事

  平時工作在阡陌交錯的田間地頭,這12位代表,快言快語,勢如破竹。
  「會做,但不太會說」,誠如查玉春所言,12位村支書更善於腳踏實地幹實事。查玉春來自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全國文明村資陽市晏家壩村,17年前她上任村支書,帶領村民規模化種植蔬菜,修建全區第一條通村水泥路等,把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吸引回來一大半,也把曾經的全鎮最差村變成了經濟和環境雙豐收的風景區。
  楊幫武是12人中年齡最大的。不過,被譽為「舍腎忘死鐵支書」的他,則帶著實幹的成績而來。
  1988年,楊幫武走馬上任達州市長樂村黨支部書記後,在他的帶領下,不僅長樂村變成了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04年起,通過「富村帶窮村,先進帶後進」,毗鄰長樂村的華山村也在楊幫武的帶領下,從特困後進村蛻變成脫貧和諧村、小康示範村。
  餘彬嘴裡的西昌市安哈鎮長板橋村,猶如人間天堂,春天可跟著梨花走,夏天可尋著綠蔭去,秋天可讓果香帶路,冬天有皚皚雪景在招手,「是國家優秀村莊規劃試點村和省級新農村建設成片示範村,是涼山州第一個最具彝寨旅遊品牌的旅遊型新村建設模板。」他的話裡充滿自豪。
  王永蘭所在的攀枝花市米易縣普威鎮獨樹村,新建的旅遊新村整齊劃一、花木扶疏;黃小軍擔任達州市渠縣巨光鄉金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已經3年,眼看村莊大變身,「等著他人送小康,靠在牆角曬太陽」的日子一去不返。
  這些村支書口中的一切,完全得益於四川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託,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農業基礎不斷夯實,農業轉型進一步升級,農村改革全面深化。
  12個「村支書」腳下的土地,正徐徐展開安居樂業美麗家園的畫卷。

他們想說些啥?
五個關鍵詞當好百姓傳話筒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之後,在兩會期間最想說些啥?12位村支書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通過梳理發現,其中,鄉村振興、扶貧解困、保障民生、基礎設施、開好會履好職等五個關鍵詞,是他們最想說的話題。

  
鄉村振興同時掛嘴邊

  「鄉村振興」是12個人同時掛在嘴邊的熱詞。
  趙思學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基層實踐中遇到問題,她帶著這些問題而來,「部分金融扶持的手段,因為限制條件多、抵押擔保難等,農戶實際貸款困難。」她認為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柱,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出發到北京前,黃小軍進村入戶搜集老百姓的想法和觀點,整理成三個關注方向,「圍繞鄉村振興展開的農村集體經濟如何壯大,還有鄉風文明建設和黨支部建設。」
  查玉春的關注與思考也從身邊來,她說自己所在的行政村2015年有18個留守孩子,到現在只有2個,她覺得「鄉村振興,就是要讓村民願意回農村安居樂業。」
  成都市溫江區是四川現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先行先試之地,全省首個農村產權確權頒證點位就在溫江區壽安鎮,來自壽安鎮岷江村的黨總支書記陶勳花,今年準備的建議緊密貼近父老鄉親。「建立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解決錢從哪兒來的問題;健全農村資產評估體系,以便盤活農村閒置資源。」陶勳花說,這些思考來源於當地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扶貧解困應更精細化

  扶貧解困是村支書代表們嘴裡的又一高頻詞。
  「扶貧要扶志,」賀光玉所在的自貢市大安區鳳凰鄉濟公村(社區)是典型的「城中村」,插花式的扶貧在此大展拳腳,她看到成績斐然,也看到美中不足,由此在思考「扶貧解困如何更進一步精細化」的建議。
  楊幫武覺得精準扶貧一定要治本,以他所在的丘陵山區為例,他認為改變田形是治本的關鍵「藥方」,「在我們那裡,要滿足農業轉型升級發展,規模化發展,勞動力要通過機械化解放,但丘陵地區田形不適合機械化,只有通過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轉變田形。」
  

更多人關注鄉村文化

  今年全國兩會,眉山市丹稜縣丹稜鎮龍鵠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想要分享龍鵠村垃圾「突圍戰」,也是他準備提出的建議。「呼籲更多人關注鄉村文化的引領和建設,畢竟,鄉村之美,除了美景,還有美麗心靈和相匹配的村民素質。」
  結合鄉村振興提出的抓「三農」,鄭建英也有更多思考,「縮小城鄉差距是『三農』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我覺得縮小城鄉差距就是縮小城鄉居住條件的差距、醫療和養老保險的差距、教育的差距等,這些也是農牧民最期盼的。」賀光玉也拋出了她關注的又一方向,「真正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涼山州昭覺縣慶恆鄉慶恆村黨支部書記吉克石烏結合當地的現實需求,此次參會將重點關注安全住房和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問題。

  
期盼農村路網更完善

  「當好基層群眾的發言人,把農牧民的心聲和意願客觀、理性地表達出來。」說這話時,甘孜州康定市雅拉鄉頭道橋村黨支部書記鄭建英特意直了直肩背,更挺立些。「最盼望的是國家繼續加大民族地區高速公路、鐵路的投入力度,加快促進民族地區與外界往來的便利。」
  餘彬同樣期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我所在的村,基礎設施建設非常好,但周邊很多村鎮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足。」在餘彬看來,他不僅要代表本村發言,更要傳遞片區的基層聲音。
  王玉蘭也盼著路網建設打通往來壁壘,「作為農民,我們要狠抓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旅服務質量,另外我們也盼望交通更方便,讓農產品更容易走出去,遊客更容易走進來。」

  
當好老百姓的傳話筒

  事實上,每一個關注問題的背後,都是村支書們履職全國人大代表的自我要求,「開好會,履好職」擺在12個人心中第一位。
  王玉蘭說「要代表基層農民的意願和心聲」,李君說他的建議「全部從基層實踐中得來」,賀光玉覺得「要當好老百姓的傳話筒,將合理的訴求帶上來」,陶勳花說,「我是人大代表,也是農民」。
  對餘彬來說,自己不僅要代表基層群眾提建議,還想幫忙完成心願。「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我們大涼山,他說的『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的莊嚴承諾』和『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等話,讓我們彝家兒女聽了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餘彬出發前,彝族老鄉們不斷囑咐他:「如果你能見到國家領導人,請一定代我們說一聲『卡沙沙』(註:彝語感謝的意思)。」

相關焦點

  • 三十三位村支書和一個心願本
    □本報記者柯楊王映  算不上新鮮的「先鋒貸」,在濮陽市被寄予了新期待——從助力脫貧的「一股活水」,到點燃鄉村振興的「一把旺火」。  12月8日,濮陽有關部門抽調人員到範縣走訪,聽聽大家對實行了快一年的「先鋒貸」有啥看法。
  • 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揭牌
    一年後的今天,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訓基地——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在戰旗村正式揭牌,標誌著致力面向全國培養鄉村振興專業型、實用型人才基地正式啟動,戰旗人用實幹回應著總書記的殷殷關切和囑託。揭牌儀式上,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宣布了首批戰略合作聯盟單位並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發布了郫都區(綠色戰旗·幸福安唐)鄉村振興指數。
  • 三位村支書代表共話——鄉村振興幹什麼、誰來幹、怎麼幹
    記者桑亞君攝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張靈、張海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邢臺沙河市白塔鎮欒卸村黨總支書記李長庚;全國人大代表、石家莊市靈壽縣南營鄉車谷砣村黨支部書記陳春芳;全國人大代表、張家口橋東區東望山鄉黨委委員、元子河村黨支部書記郭建仁三位代表做客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全國兩會北京新聞中心直播間,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言獻策。訪談一開始,李長庚代表就分享了欒卸村通過生態綠色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經驗。
  • 鄉村振興的丹稜樣本
    如今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美麗鄉村、國家級生態宜居村莊、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梅灣村村支書劉光武面對記者竹筒倒豆子般數起了「家珍」,臉上是掩蓋不住的自豪。青山綠水之間,散落著一棟棟漂亮的白色小洋樓。「那都是咱們老百姓的家,依託產業的發展,老百姓致富了,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劉光武臉上的快樂蕩漾開來。
  • 四川師範大學創建鄉村振興學院 助推鄉村人才振興
    馮慶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四川師範大學發揮學校智力人才優勢和師範教育特色,圍繞定點幫扶縣域發展短板,堅持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健全「1+3+6」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助推脫貧攻堅由「輸血」向「造血」轉換,為理塘縣和普格縣順利脫貧「摘帽」、
  • 東石有了鄉村振興專家聯絡點
    晉江新聞網12月7日訊  5日上午,在晉江東石鎮,舉行了中國福建三農網信息服務站、鄉村振興專家聯絡點授牌儀式。以此為平臺,中國福建三農網、福建省鄉村振興專家智庫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將加強與東石鎮的緊密合作,促進東石鎮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  當天上午,合作三方舉行了服務站、聯絡點授牌儀式。
  • 吹響鄉村振興的時代號角,大型原創交響組歌《熱土》音樂會在蓉首演
    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在即將迎來建黨100周年和脫貧奔康的時代節點上,有一套大型交響組歌匯聚著川內的優秀音樂家、創作人才,用音符譜寫著鄉村振興的歷史畫卷。地道農村力量加入創作原創組歌譜寫鄉村振興時代畫卷這部原創交響組歌由序曲《家在農村》、第一樂章《鄉村記憶》、第二樂章《鄉村情懷》、第三樂章《鄉村夢想》和尾聲《鄉村藍》組成,包含《鐵匠》《老磨坊》《鄰裡街坊》《小村新娘》《村支書》《走在田野上
  • 傳承晏陽初精神 培養振興鄉村優才 四川師範大學晏陽初研究所揭牌
    我們紀念晏陽初先生,就是要認真學習、踐行、傳承他奮鬥了70年創下的思想、精神、學說和偉業,把四川師範大學辦成黨、國家、社會和人民滿意的一流大學。晏陽初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具國際影響的傑出的中國偉大教育家,四川師範大學一定要充分運用這一獨特優勢,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切實加大同省市區、國內外等一些晏陽初先生學習、工作的地方、學校和單位進行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合作。
  • 鹽田村致力鄉村振興
    近幾年,南安市謀劃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經濟建設。鹽田村積極摸索鄉村振興之路,挖掘本村潛在的優勢和資源,鼓勵在外的鄉賢、能人回鄉創業,一步步改變著山村的面貌。
  • 石門秀坪:鄉村振興繪就橘鄉新藍圖
    11月19日到20日,常德市委宣傳部、市農業農村局邀請、組織省市多家媒體,開展「鄉村振興之美麗鄉村看常德」主題宣傳,通過實地採訪,集中展示常德市鄉村振興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 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丨四川工商學院扶貧團隊赴鹽源縣總結幫扶工作
    2020年12月11日-13日,四川工商學院校長夏明忠教授帶領經管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張海波,扶貧辦主任潘復超,科技處處長熊斌,學校辦公室副主任沈玉楊等一行8人赴鹽源縣,對該校自2018年來實施「四百科教扶貧工程」取得的成效進行總結,並與當地政府共商鄉村振興大計。
  •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治理的困境和對策
    1 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治理的要求黨和國家十分關心鄉村發展和鄉村治理,進入新時代,為解決好「三農」問題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以說,鄉村的發展質量就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現代化水平和質量,現在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好比給鄉村下了一場及時雨,讓鄉村發展煥發生機和活力。
  • 如何振興鄉村?聽這位基層村支書怎麼說
    這一天,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是關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有人統計,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農村最為突出。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同樣有30多處提到了「農業、農民、農村」,「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林牧漁業和種業創新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 清華大學鄉村振興陝西耀州遠程教學站在馬咀村啟動
    12月8日,清華大學鄉村振興陝西耀州遠程教學站啟動儀式暨碧桂園與結對幫扶縣基層黨支部書記「同上雲黨課」在銅川市耀州區石柱鎮馬咀村開班。碧桂園結對幫扶廣東各縣領導、駐村第一書記、村支書,耀州區各部門、各鎮辦主要負責人、駐村第一書記參加培訓。
  • 臺東基層代表團到四川參訪盛讚鄉村振興
    6月21日至28日,臺灣臺東縣基層及農業參訪團一行25人到四川參訪,分別踏足成都、眉山、雅安等地,展開了一場看鄉村振興變化、話川臺農旅合作之旅。作為四川首批獲授「川臺農業合作示範基地」的10家臺資企業之一,這裡的生產經營模式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實地查看有機果蔬種植和生產情況後,臺東縣青年農業協會的曾臣毅感慨:「感覺好像回到了臺灣,這裡的種植方式都是道地的臺灣方式,很高興看到臺灣農企在四川發展這麼好。」
  • 劉玄奇 | 探索鄉村振興的大本大源——從青年鄉村振興峰會到國仁鄉村振興論壇
    兩個多月過去,我至今覺得《科學社會主義大道之行的鄉村振興》是我目前寫過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章。這是我今年以來講的最難忘的整天的課。上午我講的題目是《社會企業與鄉村振興》,從「鄉村振興為什麼要聊社會企業?」這個問題開始破題,結合社會企業與鄉建的最新資訊來講,我得出來的結論是:「鄉村是社會企業創業的最廣闊天地,有著最大的機遇」。
  • 四川千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轉型升級促進鄉村振興
    十餘名「全副武裝」的技術人員,正小心翼翼地用鑷子培植著新的組培苗——這是2018年12月25日,記者在位於東興區紅牌路的四川千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組培車間看到的場景。每一年,在這近4700平方米的組培車間裡,可以培植出2億株組培苗,將被送往專業的種植基地,長成功效獨特的中藥材。
  • 把「桃園樣本」,打造成平原鄉村振興的「樣板」
    「村裡50多位村民在公司打工,成了新型職業農民。夏糧豐收,村民集體收入比往年增加約30萬。 」吳莊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平說。首期的成功探索,使魯望農業集團在桃園辦事處的種植規模順利擴大到了7000餘畝。而魯望集團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2萬畝的農業「三高」產業核心示範區,涉及桃園辦事處的23個自然村。就在6月初,吳家莊完成整村無震蕩拆遷。
  • 邢青松:不忘代表初心 當好鄉村振興帶頭人
    有人不理解,村支書「官小事多」,好好的合作社帶頭人,何必自尋煩惱?邢青松的回答簡短有力:「我是全國人大代表!」他說,正因為自己是人大代表,才更要積極做好這件事,「這屆任期結束的時候,希望老百姓說這個代表當得好,而不是說這個代表啥也沒幹,白當了!」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而2、3月恰好是螃蟹育苗的關鍵時期。
  • 鄉村振興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為摸清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元年我國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2018年初,課題組開展了「鄉村振興專項調查」,收集了25個省262個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根據對樣本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情況的調查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村莊面臨的五大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