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沃德羅斯將於7月1日接替陳馮富珍,成為第八位WHO總幹事。
【環球時報駐肯亞特約記者王逸高文宇】「世界衛生組織(WHO)產生首位非洲裔總幹事。」23日,WHO在第70屆世界衛生大會期間經過投票選舉,衣索比亞前衛生部長特沃德羅斯·阿達諾姆以絕對優勢擊敗來自巴基斯坦和英國的競爭對手,將於7月1日接替陳馮富珍,成為該組織歷史上第八位總幹事。輿論認為,特沃德羅斯的當選意義顯著:他不僅是該組織首位出自非洲欠發達國家的總幹事,也是首位由成員國直接投票產生的WHO領導人。
美國《華盛頓郵報》24日說,WHO總幹事換屆程序2016年就已啟動。23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上,經過3輪投票,歷時5個小時,特沃德羅斯最終勝出。與以往不同的是,本屆總幹事選舉是WHO歷史上首次由成員國直接參與投票產生,之前的選舉是由該機構的執行委員會以「閉門投票」的方式進行。
52歲的特沃德羅斯是國際知名的瘧疾研究專家,1965年出生在衣索比亞北部。小時候成長環境惡劣,特沃德羅斯目睹了瘧疾對當地人的摧殘,他的弟弟年紀不大就夭折了。幼年的經歷讓特沃德羅斯立志學醫,他先後就讀於阿斯馬拉大學、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和諾丁漢大學,擁有博士學位,涉及的領域包括生物學、傳染病免疫學和公共衛生學等。
特沃德羅斯獲得博士學位後不久,就在衣索比亞提格雷州衛生部門謀得職位,任職期間對各類疫情控制得當,當地愛滋病疫情減少22.3%、腦膜炎病例銳減68.5%。不僅如此,他還大力推廣疫苗接種工作,使民眾的整體健康狀況得到改善。
2005年,特沃德羅斯出任衣索比亞衛生部長,那時該國的衛生醫療事業基本處於百廢待興狀態。除了經濟萎靡、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衣索比亞醫護人才短缺和外流更讓人深感頭疼。有數據顯示,當時僅在美國芝加哥一座城市供職的埃塞裔醫療工作者人數就比埃塞國內醫生的總和還多。通過特沃德羅斯全面改革國內醫療體系,衣索比亞在短短3年內增加了4000座醫療中心、僱傭或培訓了3萬多名醫療衛生從業人員,行業狀況發生巨大改觀。《紐約時報》說,擔任衛生部長期間,衣索比亞的瘧疾、肺結核和愛滋病等疾病病患大幅減少,新生兒死亡率也大幅下降。
特沃德羅斯為衣索比亞衛生部門做出的另一突出貢獻是拓展了該國政府與國際知名公益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其中包括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及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名下的基金會。「朋友圈」的擴大為衣索比亞注入多樣寶貴資源,比如資金、專業人才與公信力,為國內的醫療事業改革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2012年,特沃德羅斯出任衣索比亞外交部長。西非伊波拉疫情爆發期間,特沃德羅斯在整個非洲聯盟的「抗埃」過程中擔當起重要領袖職責,敦促各國嚴格遵循WHO的治理方針。
由於選舉制度改變,本屆WHO總幹事的換屆頗有幾分「總統大選」味道。起初,角逐這一職位的共有6人,他們2015年就開始為「拉票」展開宣傳造勢活動。近幾周,競爭進入白熱化,候選人之間甚至開始相互「揭短」,火藥味兒十足,比如有競爭者的顧問指控特沃德羅斯「多次掩蓋國內霍亂疫情真相」,延誤疫情的控制時期。也有專家認為,特沃德羅斯的勝利其實得益於「地緣政治因素」。
參選期間,特沃德羅斯曾做出多項重要承諾,比如建立強有力的應急反應機制,讓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享受到醫療保險,令WHO更加透明、更能擔當。但有公共衛生專家認為,特沃德羅斯上任伊始就面臨嚴峻挑戰,比如資金預算減少以及WHO亟待提升的公信力。此前,國際輿論公認該組織對伊波拉疫情的應對存在嚴重不足,甚至有輿論直斥該組織「不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