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字書法,世上流傳有一種美譽:「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道出了書法作為一種藝術特殊的美。
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產品日益成為交流的主要方式,書寫的人群在減少。現在書法已經不再是一個必需的、通用的交流方式,現代人不再依賴書面表達,實用的功能在下降,但是仍舊有很多的書法愛好者樂此不疲,念茲在茲。
似乎漸漸褪去了實用性的書法,剩下的都是藝術性了嗎?愛書法的人到底愛的是它的什麼呢?給我們實際帶來哪些好處?
記得《圓桌派》有一期節目就是談書法的,名字叫《天雨粟,鬼夜哭》。最喜歡這期圓桌派,竇文濤、王蒙、李菁和朱大可四人圍桌而坐侃侃而談,津津樂道漢字的歷史,聊漢字與生活的典故逸聞。
特別是主持人竇文濤從欣賞者的角度,講到自己的感悟:「中國的書法裡有太多的好處,它發明了一種藝術,這裡面有濃淡的考慮、結構的考慮、長短和疏密的考慮。其實也是一種訓練,比如當一個領導,什麼事情輕,什麼事情重,左邊重了,右邊得補充……這樣可以培養了大局觀。」
他進一步深入聯繫自己的體會,說:「我是屬於那種寫字沒法動筆的,但是如果審美,可以領略到它的美啊!可以彌補性格的不足。比如若感覺做人少了一分瀟灑風流,我就看王羲之的字,那個名仕風流!看進去之後,做人就是這樣出來的;比如最近感覺做人有些緊,考慮問題太細緻、太可丁可卯了,有點拘住了,就看一看石刻隸書的《石門頌》,其中那種寬緩、疏秀,遊於規矩內外的那種風度。第二天和人談事的時候,馬上就覺得無所謂呀,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風輕雲淡的)」
他接著感嘆:「這樣的一種藝術啊,可以養我的性格的不足!這樣的一種藝術,要是能從這裡面得到好處,這就是一種財富啊。」
這番話講出來,看得出他對書法是真愛呀!這個年過五十的資深主持人談起書法來喜上眉梢溢於言表,眉飛色舞,甚至是手舞足蹈,想必一定是受益良多。很多人喜歡卻常常說不清楚為什麼喜歡。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言之有物,發自肺腑,能否說出眾多書法愛好者的心聲呢?
作為知名媒體人,他能更敏銳地感受到情緒情感的變化,並且是很善於表達出他的感受和想法,很形象地把切身體會傳遞給別人。
作為書法的受益人,他能從欣賞的角度、審美的角度去看這些作品。從結構、布局、字態等方面去形容所看到的東西,感受力也很強。
當然,他還差一個角度。就是從書法的練習者的角度看。僅僅是看字都能強烈地感受到對性格的影響。那麼每日習字豈不是純粹的性格訓練了嗎?
我嘗試著去體會,每每臨習不同的書體、不同風格的字帖的確有不同的感受,拋磚引玉談一點認識:
臨習隸書時,慢慢會養成沉穩大氣。不拘於細節的態度,尤其關注灑脫和線條優美,感覺比較適合休閒狀態時書寫。
臨習小楷,會沉浸在經典經文和小字傳遞的和諧關係中,培養的是耐性,拿捏著字與字的聯繫,整體和局部的關係。
臨習行書時,會時時提醒運筆的流暢,體會筆畫何時斷何時連?尋找最從容的方式,達到行雲流水的狀態。
臨習草書則必有前面的功底和基礎,不在乎形而貴在神。想想萬物都可相通的境界,想想李白詩中說到的「飄風驟雨」、「落花飛雪」、「神鬼驚」、「龍蛇走」的感受,真是羨慕不已!看看詩人李白的書法真跡,評論草書真是霸氣流淌
……
節目中王蒙老師也提到,他原來在文化部任職時,看到有很多人熱愛書法,中午常常不睡覺,在練習書法並且把它當成一種休息。這也應該算是一種好處吧,因為書法裡面的輕重緩急和節奏感如同練習氣功。
的確常常有人把練書法比喻成一種氣功。因為在臨習的過程中,常常是站立的。時而提氣,時而屏息。全神貫注於運筆,駕馭這一個字、一行字的過程。控制著筆桿,氣力凝注於筆端,隨著筆畫的流動,就是在完成一氣呵成的一套功法,筆畫有間斷、氣韻有聯繫,整個過程就是一場身心的運動啊!
古人講究『』由藝進道『』,也可以理解為有益的興趣與愛好,不但可以滋養生命,還可以使一個人精神富足,身心健康。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吧!
以上談到這些,不知道與眾多愛好書法愛好者感受是否相通?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