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簕杜鵑,空中畫廊早綻放。廣州研發的天橋綠化技術規範成為行業國標,國內多個城市正打算或已引進廣州天橋綠化系統扮靚城市;逾萬株古樹名木全部領取「電子身份證」,實時網上體檢;無人機巡護城區超過60萬株行道樹,效率大攀升……2019年5月,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網際網路+」林業行動計劃中,廣州在參評的407個城市中以98%的林業主管部門信息化發展指數位列第一。作為全省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廣州藉助打造「數字綠化」平臺,發揮「綠化大腦」強大威力,實現了用科技高效管理每一棵樹、每一片綠地。花更豔、樹更綠、城更美,「花城」城市品牌效應持續提升。
◆ 案例聚焦 ◆
廣州天橋綠化技術規範 成為行業發展國家標準
細心的市民應該發現了,與往年不同,2019年2月底,廣州就迎來了「最美賞花季」,其中天橋簕杜鵑不僅開花時間更早,而且花色更加驚豔。「東風路執信路口人行天橋的簕杜鵑開得最美。從空中俯瞰就像美麗的花環一樣。」攝影發燒友王先生如數家珍:「先烈路華泰賓館路口、盤福路立交橋、新滘西路果樹公園人行天橋、雲臺花園人行天橋等地都是拍照勝地。」
在處處美景的背後,是廣州林業園林人努力鑽研新科技、賦能城市綠化的創舉。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廣州打造了約350公裡的天橋綠化,在全國一二線城市中打造了最長、最美的空中畫廊。廣州出臺的「人行天橋、立交橋懸掛綠化種植養護技術規範」通過全國花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評審,成為行業發展國家標準。
智慧化灌溉 省水花又豔
科技究竟有怎樣的魔力?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劉悅明揭秘說,首先,科研人員在逾100多種開花的簕杜鵑中挑選了一批春節後開花的品種,如水紅(東風路執信路段)、玫瑰紅(人民路高架)、粉紅(雲臺花園對出廣園路天橋)、金心雙色(人民橋)等。其次,抓住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氣溫偏高雨水較少的時機,科研人員將「智慧化灌溉系統」「天橋巡查系統」等試驗付諸行動,使簕杜鵑提前盛放。
劉悅明表示,在傳統條件下,天橋綠化需要人工淋水或灑水車淋水,不僅耗時還不安全,淋水也不均勻,花兒生長受影響。為此,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研發了天橋綠化智慧化灌溉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系統會通過設備監測土壤溼度、溫度、營養含量等數據,通過無線傳感到中心控制器,中心控制器收到信號與設定閥值對比即可發出指令,指令灌溉設備啟動電磁閥開關進行供水。這樣,就可以根據植物生長情況和天氣情況進行有效、精準供水。數據顯示,使用該系統後,夏天雨季時,僅澆水量就能節省一半,每天僅需噴8~10分鐘就夠了。
「天橋巡查系統」則藉助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全程跟蹤花木進行實時養護。劉悅明說,無人機實景採集、全程跟蹤植被、花木的生長期、開花期、花衰期,為園林和林業科研人員提供第一手素材。
無人機巡查60萬棵行道樹
江奕偉是廣州一名普通的綠化巡查人員。「以往巡查行道樹靠兩條腿,每天頂多走3~4公裡,最多檢查100多棵,能發現的問題不多。」江奕偉告訴記者,但隨著無人機的使用,現在一天最多能巡查、記錄500~600棵行道樹,效率大大提高。
在客村立交附近愉景南苑北邊的行道樹旁,江奕偉和同事餘銘傑拿出無人飛機,安裝調試完畢後放在人行道上,手執遙控器,按下起飛鍵,伴隨著「嗡嗡嗡」的轟鳴聲,無人機起飛,通過機載高清攝像頭,就能拍攝市政道路綠化情況,觀察樹枝是否遮擋交通指示牌、綠化樹是否有倒伏傾向……地面上,綠化養護人員拿出掌上電腦,通過在線檢查,便可判斷行道樹是否需要特殊處理;在後臺,無論是航拍畫面還是地面檢測的數據圖像都實時傳送到市林業和園林局綠化數字中心,不僅作為數據儲存起來,還能進行數據處理,為「綠色廣州」監管提供科學決策。目前,這種智慧化工作場景,正巡護著廣州城區超過60萬株行道樹。
在巡查防山火方面,無人機更是大顯神通。廣州共有5個市級國營林場。以往,森林防火護林人員靠雙腿巡山,一身綠色迷彩服,一條登山手杖,帶上乾糧與水就出發。以大嶺山林場(即石門國家森林公園)為例,以往8名護林人員走上一天,也巡查不完近3000萬平方米的林場,而且林區往往沒有信號,一旦有緊急情況不能第一時間上報,還得靠對講機溝通。而現在,廣州所有林場都配有兩臺綠化巡查無人機,每天兩次全面巡查任務,通過無人機上的高清攝像機,僅需兩名護林人員就能搞掂,效率提高不止4倍。
除了無人機,作為「平安廣州」的重點建設內容,廣州已建設近50萬路高清視頻監控。其中建設在城區綠地和林區出入口的6萬路,建設在山區制高點專用於森林防火和高空瞭望的55套。配備重點林區巡山護林無人機28架,工作人員只要坐在電腦前,足不出戶就能通過高清視頻比對技術,對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林區人流量、林木採伐情況以及野生動物進行實時監控。
古樹名木領身份證實時「體檢」
廣州有超過一萬棵古樹名木,與以前不同,現在它們不僅有了自己的「電子身份證」,還能實時網上「體檢」。目前,廣州在重點林區鋪設了2000公裡的光纖網絡,實現市、區綠化管理部門3套光纖網絡全覆蓋,加上4G無線網絡和衛星通信網,夯實了智慧綠化建設的「高速公路」。
藉助「綠化大腦」後臺,在城區,基於1:500的電子地圖上,廣州給每一棵古樹名木、大樹,每一棵行道樹,每一個公園,每一座天橋綠化都建立了電子檔案。在城郊,基於1:10000電子地圖,每一個森林公園、每一個溼地公園也都建立了電子檔案。
以位於東風中路中山紀念堂的一棵白蘭樹為例,記者在「綠化大腦」後臺數據上看到,工作人員輸入其「電子身份證」,能清楚看見這棵白蘭樹的經緯度坐標、灌溉方式、身高、冠幅等外貌信息。與普通樹木巡查不同,古樹名木實時錄入了360度的影像信息。通過後臺,工作人員能通過高清攝像頭了解到其每天的「身體近況」,開花了沒有?颱風過境後是否有倒伏危險?一切一目了然。後臺實時分析、記錄全市綠化管理情況,方便養護單位及時修理搶險。
◆ 基層思考 ◆
粟娟:智慧綠化一張圖 全面激活大數據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總工程師)
「廣州十年磨一劍,用科技、高效管理每一棵樹、每一片綠地。」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總工程師粟娟表示,廣州的林業信息化建設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是統一「建」,即構造綠化智慧化管理「大腦」。
她表示,從2011年以來,廣州持續實施林業信息化工程,建立了數字綠化平臺,包括綠化數據中心、智慧綠化管理系統、動態監測系統、生態保護管理系統和公眾服務管理系統。將城鄉綠化建設、管理和監測業務深度融合到系統平臺中,按照「城鄉綠化一盤棋」工作思路,開展智慧綠化頂層設計,實現了「五個統一」,即:統一登錄入口、統一數據標準、統一開發平臺、統一業務流程、統一建設管理。
同時,按照森林資源、園林綠化、生態保護三條管理主線,廣州梳理、優化和完善了林業園林業務工作流程,明晰數據流向,制定了相關制度和標準。
在多規合一地圖框架的基礎上,廣州採集、整理、梳理了近十年來全市域森林資源數據、園林綠化數據、溼地資源數據以及生態保護數據,形成圖文一體化的智慧綠化「一張圖」。在智慧綠化「一張圖」建設過程中,制定了空間數據標準、業務數據標準和數據更新指引,保證了數據的現勢性和準確性。同時,基於園林綠化大數據,依託智慧廣州政務雲平臺,建立了廣州綠化雲平臺,制訂了詳細的林業、園林數據共享目錄,並向社會全面開放,充分發揮綠化數據的社會效益,有效實現了綠化數據共建、共治、共享。
粟娟舉例說,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和GPS定位技術,廣州建立了綠化移動巡查系統,可對園林綠化巡查人員和山區護林巡查人員進行定位、調度的精細化管理。目前,廣州正在推進生態綠化「網際網路+」公眾服務,如建設公眾服務平臺,建設全市統一門戶網站、網上辦事集約化服務平臺、工程項目聯審決策和聯合驗收系統等。
「希望廣州不僅是人類的家園,還是動植物的家園」。粟娟表示,廣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近三十年來森林和綠地面積增加了一倍多。下一步,廣州將著力建設智慧公園、VR動物園,通過無人機、衛星,對森林和城市綠化進行「天地人一體化」管理。
粟娟介紹,目前,廣州正在籌劃建設720、360度全景旅遊平臺、「廣州公園」微信公眾號和「廣州森林之旅」APP,未來遊客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公園美景、停車預約以及售票等服務。未來,街坊還可以在網絡上應用VR、AR、大數據等技術,身臨其境般觀賞一些郊區公園的美景。
◆ 專家點評 ◆
邢福武:綠化管理更智能 花城品牌更閃亮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首席專家)
「用好科技之手打造、管理四季花城,廣州這條路走對了。」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首席專家邢福武表示,園林綠化「三分種、七分養」,通過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的深度應用,「綠色智慧廣州」的建設使城市綠化管理更加智能高效。他告訴記者,以往,綠化資源監測隔一段時間舉行一次,不能實時監測,而廣州近年來深度融合物聯網、無人機、視頻分析技術,從多方位、多角度對綠化資源進行實時動態監測,進一步提升了綠化資源管理水平。此外,利用衛星影像和光譜分析,結合地圖和高清影像年度更新數據,能開展綠化資源的動態監測。這些方面的創新經驗都值得全面推廣。
「此外,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和GPS定位技術,廣州建立了綠化移動巡查系統,可對園林綠化巡查人員和山區護林巡查人員進行定位、調度的精細化管理。」在邢福武看來,這對於進行森林資源調查的人員來說,可謂長上了「火眼金睛」。
邢福武透露,隨著廣州綠化科技含量的逐漸提升和園林綠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已催生了一大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綠化企業,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的學生畢業前很大一部分就被各大園林綠化公司「搶聘一空」。
「智慧綠化的提升讓『花城』城市品牌得到顯著提升,助力雲山珠水、吉祥花城煥發無窮魅力。」邢福武表示,隨著廣州園林綠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全國兄弟城市紛紛來穗取經。比如,廣州天橋綠化「牆裡開花牆外香」,深圳、佛山、東莞、中山、廈門、福州等城市正打算或已經引進廣州的天橋綠化系統扮靚城市。此外,海南省、江西省、澳門特別行政區均已有專業人員與廣州聯繫,探討合作打造「空中畫廊」的可能性。
近年來,「花城」城市品牌含金量越來越高,「廣州過年花城看花」成為全國遊客的主動選擇。據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統計,2019年春節黃金周七天裡,全市共接待市民遊客1696.27萬人次,同比增長8.66%,客流創下歷史新高;旅遊業總收入122.09億元,同比增長9.74%。廣州已經成為中國一線城市中吸引遊客最多的城市之一。
專欄統籌:畢徵、湯新穎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劉幸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楊耀燁、蘇韻樺、邱偉榮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王晨陽、彭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