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化丨​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綠化大腦」顯神通

2020-12-19 大洋網

科技賦能簕杜鵑,空中畫廊早綻放。廣州研發的天橋綠化技術規範成為行業國標,國內多個城市正打算或已引進廣州天橋綠化系統扮靚城市;逾萬株古樹名木全部領取「電子身份證」,實時網上體檢;無人機巡護城區超過60萬株行道樹,效率大攀升……2019年5月,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網際網路+」林業行動計劃中,廣州在參評的407個城市中以98%的林業主管部門信息化發展指數位列第一。作為全省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廣州藉助打造「數字綠化」平臺,發揮「綠化大腦」強大威力,實現了用科技高效管理每一棵樹、每一片綠地。花更豔、樹更綠、城更美,「花城」城市品牌效應持續提升。

◆ 案例聚焦 

廣州天橋綠化技術規範 成為行業發展國家標準

細心的市民應該發現了,與往年不同,2019年2月底,廣州就迎來了「最美賞花季」,其中天橋簕杜鵑不僅開花時間更早,而且花色更加驚豔。「東風路執信路口人行天橋的簕杜鵑開得最美。從空中俯瞰就像美麗的花環一樣。」攝影發燒友王先生如數家珍:「先烈路華泰賓館路口、盤福路立交橋、新滘西路果樹公園人行天橋、雲臺花園人行天橋等地都是拍照勝地。」

在處處美景的背後,是廣州林業園林人努力鑽研新科技、賦能城市綠化的創舉。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廣州打造了約350公裡的天橋綠化,在全國一二線城市中打造了最長、最美的空中畫廊。廣州出臺的「人行天橋、立交橋懸掛綠化種植養護技術規範」通過全國花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評審,成為行業發展國家標準。

智慧化灌溉 省水花又豔

科技究竟有怎樣的魔力?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劉悅明揭秘說,首先,科研人員在逾100多種開花的簕杜鵑中挑選了一批春節後開花的品種,如水紅(東風路執信路段)、玫瑰紅(人民路高架)、粉紅(雲臺花園對出廣園路天橋)、金心雙色(人民橋)等。其次,抓住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氣溫偏高雨水較少的時機,科研人員將「智慧化灌溉系統」「天橋巡查系統」等試驗付諸行動,使簕杜鵑提前盛放。

劉悅明表示,在傳統條件下,天橋綠化需要人工淋水或灑水車淋水,不僅耗時還不安全,淋水也不均勻,花兒生長受影響。為此,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研發了天橋綠化智慧化灌溉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系統會通過設備監測土壤溼度、溫度、營養含量等數據,通過無線傳感到中心控制器,中心控制器收到信號與設定閥值對比即可發出指令,指令灌溉設備啟動電磁閥開關進行供水。這樣,就可以根據植物生長情況和天氣情況進行有效、精準供水。數據顯示,使用該系統後,夏天雨季時,僅澆水量就能節省一半,每天僅需噴8~10分鐘就夠了。

「天橋巡查系統」則藉助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全程跟蹤花木進行實時養護。劉悅明說,無人機實景採集、全程跟蹤植被、花木的生長期、開花期、花衰期,為園林和林業科研人員提供第一手素材。

無人機巡查60萬棵行道樹

江奕偉是廣州一名普通的綠化巡查人員。「以往巡查行道樹靠兩條腿,每天頂多走3~4公裡,最多檢查100多棵,能發現的問題不多。」江奕偉告訴記者,但隨著無人機的使用,現在一天最多能巡查、記錄500~600棵行道樹,效率大大提高。

在客村立交附近愉景南苑北邊的行道樹旁,江奕偉和同事餘銘傑拿出無人飛機,安裝調試完畢後放在人行道上,手執遙控器,按下起飛鍵,伴隨著「嗡嗡嗡」的轟鳴聲,無人機起飛,通過機載高清攝像頭,就能拍攝市政道路綠化情況,觀察樹枝是否遮擋交通指示牌、綠化樹是否有倒伏傾向……地面上,綠化養護人員拿出掌上電腦,通過在線檢查,便可判斷行道樹是否需要特殊處理;在後臺,無論是航拍畫面還是地面檢測的數據圖像都實時傳送到市林業和園林局綠化數字中心,不僅作為數據儲存起來,還能進行數據處理,為「綠色廣州」監管提供科學決策。目前,這種智慧化工作場景,正巡護著廣州城區超過60萬株行道樹。

在巡查防山火方面,無人機更是大顯神通。廣州共有5個市級國營林場。以往,森林防火護林人員靠雙腿巡山,一身綠色迷彩服,一條登山手杖,帶上乾糧與水就出發。以大嶺山林場(即石門國家森林公園)為例,以往8名護林人員走上一天,也巡查不完近3000萬平方米的林場,而且林區往往沒有信號,一旦有緊急情況不能第一時間上報,還得靠對講機溝通。而現在,廣州所有林場都配有兩臺綠化巡查無人機,每天兩次全面巡查任務,通過無人機上的高清攝像機,僅需兩名護林人員就能搞掂,效率提高不止4倍。

除了無人機,作為「平安廣州」的重點建設內容,廣州已建設近50萬路高清視頻監控。其中建設在城區綠地和林區出入口的6萬路,建設在山區制高點專用於森林防火和高空瞭望的55套。配備重點林區巡山護林無人機28架,工作人員只要坐在電腦前,足不出戶就能通過高清視頻比對技術,對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林區人流量、林木採伐情況以及野生動物進行實時監控。

古樹名木領身份證實時「體檢」

廣州有超過一萬棵古樹名木,與以前不同,現在它們不僅有了自己的「電子身份證」,還能實時網上「體檢」。目前,廣州在重點林區鋪設了2000公裡的光纖網絡,實現市、區綠化管理部門3套光纖網絡全覆蓋,加上4G無線網絡和衛星通信網,夯實了智慧綠化建設的「高速公路」。

藉助「綠化大腦」後臺,在城區,基於1:500的電子地圖上,廣州給每一棵古樹名木、大樹,每一棵行道樹,每一個公園,每一座天橋綠化都建立了電子檔案。在城郊,基於1:10000電子地圖,每一個森林公園、每一個溼地公園也都建立了電子檔案。

以位於東風中路中山紀念堂的一棵白蘭樹為例,記者在「綠化大腦」後臺數據上看到,工作人員輸入其「電子身份證」,能清楚看見這棵白蘭樹的經緯度坐標、灌溉方式、身高、冠幅等外貌信息。與普通樹木巡查不同,古樹名木實時錄入了360度的影像信息。通過後臺,工作人員能通過高清攝像頭了解到其每天的「身體近況」,開花了沒有?颱風過境後是否有倒伏危險?一切一目了然。後臺實時分析、記錄全市綠化管理情況,方便養護單位及時修理搶險。

 ◆ 基層思考  ◆

粟娟:智慧綠化一張圖 全面激活大數據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總工程師)

「廣州十年磨一劍,用科技、高效管理每一棵樹、每一片綠地。」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總工程師粟娟表示,廣州的林業信息化建設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是統一「建」,即構造綠化智慧化管理「大腦」。

她表示,從2011年以來,廣州持續實施林業信息化工程,建立了數字綠化平臺,包括綠化數據中心、智慧綠化管理系統、動態監測系統、生態保護管理系統和公眾服務管理系統。將城鄉綠化建設、管理和監測業務深度融合到系統平臺中,按照「城鄉綠化一盤棋」工作思路,開展智慧綠化頂層設計,實現了「五個統一」,即:統一登錄入口、統一數據標準、統一開發平臺、統一業務流程、統一建設管理。

同時,按照森林資源、園林綠化、生態保護三條管理主線,廣州梳理、優化和完善了林業園林業務工作流程,明晰數據流向,制定了相關制度和標準。

在多規合一地圖框架的基礎上,廣州採集、整理、梳理了近十年來全市域森林資源數據、園林綠化數據、溼地資源數據以及生態保護數據,形成圖文一體化的智慧綠化「一張圖」。在智慧綠化「一張圖」建設過程中,制定了空間數據標準、業務數據標準和數據更新指引,保證了數據的現勢性和準確性。同時,基於園林綠化大數據,依託智慧廣州政務雲平臺,建立了廣州綠化雲平臺,制訂了詳細的林業、園林數據共享目錄,並向社會全面開放,充分發揮綠化數據的社會效益,有效實現了綠化數據共建、共治、共享。

粟娟舉例說,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和GPS定位技術,廣州建立了綠化移動巡查系統,可對園林綠化巡查人員和山區護林巡查人員進行定位、調度的精細化管理。目前,廣州正在推進生態綠化「網際網路+」公眾服務,如建設公眾服務平臺,建設全市統一門戶網站、網上辦事集約化服務平臺、工程項目聯審決策和聯合驗收系統等。

「希望廣州不僅是人類的家園,還是動植物的家園」。粟娟表示,廣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近三十年來森林和綠地面積增加了一倍多。下一步,廣州將著力建設智慧公園、VR動物園,通過無人機、衛星,對森林和城市綠化進行「天地人一體化」管理。

粟娟介紹,目前,廣州正在籌劃建設720、360度全景旅遊平臺、「廣州公園」微信公眾號和「廣州森林之旅」APP,未來遊客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公園美景、停車預約以及售票等服務。未來,街坊還可以在網絡上應用VR、AR、大數據等技術,身臨其境般觀賞一些郊區公園的美景。

  ◆ 專家點評  ◆

邢福武:綠化管理更智能 花城品牌更閃亮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首席專家)

「用好科技之手打造、管理四季花城,廣州這條路走對了。」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首席專家邢福武表示,園林綠化「三分種、七分養」,通過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的深度應用,「綠色智慧廣州」的建設使城市綠化管理更加智能高效。他告訴記者,以往,綠化資源監測隔一段時間舉行一次,不能實時監測,而廣州近年來深度融合物聯網、無人機、視頻分析技術,從多方位、多角度對綠化資源進行實時動態監測,進一步提升了綠化資源管理水平。此外,利用衛星影像和光譜分析,結合地圖和高清影像年度更新數據,能開展綠化資源的動態監測。這些方面的創新經驗都值得全面推廣。

「此外,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和GPS定位技術,廣州建立了綠化移動巡查系統,可對園林綠化巡查人員和山區護林巡查人員進行定位、調度的精細化管理。」在邢福武看來,這對於進行森林資源調查的人員來說,可謂長上了「火眼金睛」。

邢福武透露,隨著廣州綠化科技含量的逐漸提升和園林綠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已催生了一大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綠化企業,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的學生畢業前很大一部分就被各大園林綠化公司「搶聘一空」。

「智慧綠化的提升讓『花城』城市品牌得到顯著提升,助力雲山珠水、吉祥花城煥發無窮魅力。」邢福武表示,隨著廣州園林綠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全國兄弟城市紛紛來穗取經。比如,廣州天橋綠化「牆裡開花牆外香」,深圳、佛山、東莞、中山、廈門、福州等城市正打算或已經引進廣州的天橋綠化系統扮靚城市。此外,海南省、江西省、澳門特別行政區均已有專業人員與廣州聯繫,探討合作打造「空中畫廊」的可能性。

近年來,「花城」城市品牌含金量越來越高,「廣州過年花城看花」成為全國遊客的主動選擇。據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統計,2019年春節黃金周七天裡,全市共接待市民遊客1696.27萬人次,同比增長8.66%,客流創下歷史新高;旅遊業總收入122.09億元,同比增長9.74%。廣州已經成為中國一線城市中吸引遊客最多的城市之一。

專欄統籌:畢徵、湯新穎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劉幸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楊耀燁、蘇韻樺、邱偉榮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王晨陽、彭姣時

相關焦點

  • 立體綠化:公園城市的3D空間
    8月11日,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主辦的「城市建築立體綠化」專項培訓活動舉行。成都市各區(市)縣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代表一同參觀了銀泰中心垂直綠化等項目並開展經驗交流。建築設計研究院辦公室垂直綠化項目:辦公室裡的「自然風光」踏入辦公樓的大門,一面綠色的植物牆,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兩旁的花蕾、綠葉,像是一個個畫框,領著人去閱讀牆內層次更豐富的景致……在建築設計研究院辦公室的每一層樓,都會有這樣一面綠色的「介紹牆」,在指明這層樓是哪個部門的同時
  • 中國綠化「最好的」城市,綠化程度不比日本差,其中有座就在廣西
    日本這個國家相對來說其資源不如其他國家好,為了讓自己的國家順利生活,日本人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方面做得非常好,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其實如果你熟悉我們的國家,你會看到國內最漂亮的三個城市, 綠化的程度一點也不比日本差, 其中有你的家鄉嗎?我想先說的是深圳, 也許很多人看到了都很困惑, 為什麼這裡是非常漂亮的城市?
  • 武都:城區造林綠化顯成效
    中國甘肅網3月14日訊(通訊員 嚴豔)近年來,市區兩級高度重視城區造林綠化工作,把造林綠化作為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強防災能力的重要舉措,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城區綠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贏得了廣大幹部群眾的充分肯定
  • 濟南網紅麥田無縫切換「綠化」身份
    5月14日,在二環西路以東的安瀾北路,位於道路綠化帶內的網紅麥田已經收割,園林部門的施工隊伍開始進行苗木種植前的土地平整和翻土。  現場施工人員介紹,2100平方米的綠化帶僅整地就需要5天的時間。
  • 成都 城市綠化到每家
    這是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城市森林花園建築。每家每戶的客廳外都有一塊綠化平臺,覆土50釐米以上並栽種花草樹木。遠遠望去,整棟建築被綠色包裹,如同一片高聳入雲的森林。「城市森林花園建築的理念是將城市與森林相融合,力圖改善鋼筋水泥林立的城市面貌及生態。」
  • 你身邊的綠化苗木,綠化苗木對環境綠化的作用有哪些?
    我生長在一個美麗的城市,每個地方都有各種各樣的綠化苗木,我們的小區樓下有很多綠植,有做花壇的四季常綠的大葉黃楊,還有金葉女貞,有小公園花壇裡的蝴蝶花和菊花,還有每個單元樓門口都有紫葉李苗木,秋季了還有為世界增彩的銀杏樹還有梨花。綠化苗木主要是為了美觀嗎?
  • 北方庭院綠化種什麼樹能保持四季有景?-北京庭院綠化
    北方庭院綠化種什麼樹能保持四季有景,可觀可賞。首先在做庭院綠化設計時,還要考慮綠化植物的地方氣候適應性。以北京為例:冬季受溫帶大陸氣團影響,寒冷乾燥,盛行冬季風,以偏西偏北風為主,風力強勁,雨雪稀少。北海道黃楊樹姿挺拔、四季常青,耐修剪整形,適合於我國北方冬季寒冷、乾旱的地區栽植,在城市庭院綠化中可以孤植、列植、亦可群植。
  • 建設公園城市,「立體綠化」「口袋公園」來添彩!
    深入推進全域增綠行動 公園增綠 道路增綠 立體綠化增綠 …… 一項項行動 穿越了城市的大城小巷 讓每一步都有鳥語花香
  • 唐山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城市規劃區和縣城(縣級市)規劃區、建制鎮規劃區內綠化的規劃建設、保護管理和監督檢查。  第三條市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城市綠化工作。  縣(市、區)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城市綠化工作。  建制鎮人民政府在上級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負責本轄區內的綠化工作。
  • 陝西:銅川住建局全力抓好城市綠化工作
    中國園林網7月1日消息:今年,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以年度目標任務為抓手,全力抓好城市綠化工作,著力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新增城市綠地31萬平方米,佔年計劃的51%,做到時間任務雙過半。一、抓任務,大力實施城市綠化。
  • 你的抑鬱和城市綠化有關?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大多數情況下,「自然」一詞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中代表著綠地和公園等開放的公共場所,但是 「自然」在這些地方總是或多或少地獨立於我們城市社區的其他區域存在。翻新重建的工程通常集中在大型綠化走廊上。但其實正如城市生態學家們所提出的那樣,哪怕只是一小塊真正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綠化區域,就已經足以重新吸引和維持大量動植物物種繁衍生息了。
  • 洛陽市城市綠化綜合指數居全省首位
    煤土坑遊園的變化是我市城市綠化工作的一個縮影。1月4日從洛陽市城市管理局獲悉,根據權威部門最新衛星遙感分析結果,洛陽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51%,綠化覆蓋率達到44.3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42平方米,綜合指數居全省首位。
  • 全國綠化委員會關於表彰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和頒發全國綠化獎章的決定
    授予天津市南開區等23個城市(區)、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等103個縣(市、區、旗)、北京市西城區園林綠化局等284個單位「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向朱延昭等946名同志頒發全國綠化獎章。  希望獲得榮譽稱號的單位和個人珍惜榮譽,發揚成績,再接再厲,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繼續為國土綠化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西安城市綠化植物配置設計導則發布
    日前,西安市城市管理局首次發布了《城市綠化植物配置設計導則》,對未來西安城市綠化總體規劃、行道樹品種的設計原則以及基調樹種、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比例、行道樹綠帶規格等各個方面做出了說明,將打造出「四季常綠、一路一景」的城市綠色景觀。
  • 晉中市太谷區園林綠化彰顯城市魅力
    龍城連接線「十三五」以來,晉中市太谷區積極踐行「立足民生、提升服務,打造金谷綠色名片」的工作理念,進一步推動城市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城市特色更加鮮明,城市魅力更加彰顯,人民群眾獲得感園林綠化指標邁上新臺階。「十三五」以來,立足園林綠化現狀,堅持問題導向,創新工作模式,大搞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合力增加城市綠量。
  • 廣西梧州:綠化景觀提升帶來城市新變化
    從城市出入口開始,一直到市區的主次幹道、小街小巷,道路兩邊都有寶巾花、紫薇、七彩大紅花等裝點而成的綠化景觀帶;公共休閒場所和公園以綠造景、樹木成陰、層次分明;市民群眾徜徉在滿城的花草樹木間,露出會心的微笑——綠化景觀的改善和提升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美麗和宜居。
  • 立體綠化如何助力公園城市建設?這場專項培訓會這樣說
    作為城市綠化的重要形式之一,立體綠化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綠化景觀重要而有效的方式。9月22日,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主辦「城市建築立體綠化」專項培訓活動第二場舉行。探討立體綠化理論知識、解析立體綠化相關項目……一天的時間裡,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們圍繞主題頭腦風暴,交流經驗。「成都立體綠化發展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公園城市的不斷建設與發展,一定會成為後起之秀。」培訓會上,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鄉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王香春如是評價。
  • 《南通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元旦起正式實施
    昨日,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南通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從立法層面強化了對綠地的保護和對毀綠行為的處罰,為減少涉綠違法行為,更好地保護綠化成果提供了法制依據。《條例》共計二十條。在立法過程中突出南通特色,對城市綠化規劃、建設、管理、保護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探索。《條例》明確了城市綠化管理主管部門或有關部門的職責,確立了永久保護綠地制度,確定了對擅自佔用綠地、擅自移植和砍伐樹木等城市綠化違法行為的處罰標準,確定了群眾參與制度,強化了城市綠化管理和監督。《條例》最大的亮點是將南通城市道路綠化「503020」的成功經驗通過立法在城市新建區域予以固化。
  • 城市綠化植物配置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城市綠化中,無論是以植物為主景,或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共同構成主景,在植物種類選擇、數量多少以及位置安排和方式,都必須遵循一些基本的藝術要求。特別是綠化植物的配置,更要重視其科學性,不能急於求成,為了顯露政績而忽視城市綠化建設中的科學性、藝術性,以及生態功能和社會效益。
  • 新昌縣城投集團推動城市綠化向彩化升級
    這段時間,路過人民西路的市民會發現,原本牛頭嶺腳下的一處閒置空地新種植了鮮花,成為一條景觀帶,這是今年縣城投集團推動城市綠化建設向彩化轉型升級的成果。牛頭嶺腳路段原先是一處衛生死角,經過提升改造,環境面貌已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