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區新聞辦說,隨著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貫通提升工程的推進,蘇州河岸線靜安段將打通一處斷點、打造兩個樣板段、串聯六大節點,構築蘇州河獨一無二的標誌性濱水公共空間。建設後,該段地區交通功能將得到優化,構建宜樂宜遊的慢行空間,為更多市民提供健身休閒的場所。同時,重點打造六個蘇州河水岸節點,演繹「蘇河舞臺」。詳見↓
蘇河灣兩岸「好戲連臺」
12月6日,被稱為「蘇河之眼」的昌平路橋通車。
蘇州河岸線靜安段約長6.3公裡,北岸西起遠景路,東至河南北路,長4.7公裡;南岸西起安遠路,東至成都北路,長1.6公裡。目前,蘇河灣岸線僅存的斷點,是長壽路橋以北至遠景路長約700米的空間。經協調,最終確定通過以「棧道+地面步道」方式打通,並同步實施沿線建築外立面整治。其中,棧道段(長壽路橋至蘇河一號)長約300米;步道段(蘇河一號至遠景路)長約400米。
這種打通斷點的方式,也將成為蘇河沿岸濱水空間「一軸」的核心架構——聯通立體空間,跨越城市軌跡。具體做法是:沿河岸設立凌空棧道,連接各個獨立的場地,將平面轉化立面,解決視線及空間連通問題;設置垂直綠化,美化城市綠色界面;高架橋下空間活化,更新利用場地,激活空間活力。
所謂「兩帶」,則是優化交通功能,實現三線貫通。具體做法是:在蘇州河兩岸設立單向車行道和禁機動車慢行道,弱化濱河機動車交通功能,提升空間尺度舒適度,拓寬濱水公共活動空間,提升市民感受與體驗,成為濱水休憩體驗和景觀遊覽的絕佳去處。
為此,蘇州河靜安區段濱河岸線通過整合現有道路,將快速交通和慢行交通分流,構建起完整的慢行道路系統。同時,靜安區將沿著蘇河岸線構建多個環形「跑道」:通過串聯沿線多座跨蘇州河橋梁,無縫銜接形成環通的慢跑線路。
所謂「六點」,則是要演繹「蘇河舞臺」,點亮水岸花園。即藉助市中心稀缺的公園腹地,重點打造六個蘇州河水岸節點:不夜城段凌空棧道、長安路綠地、蝴蝶灣公園、福新麵粉廠段、四行倉庫段、上海總商會舊址段。
構建「人文休閒創業集聚帶」
蘇河灣一直佔據著上海城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總面積4.3平方公裡,區域交通便捷,距人民廣場直線距離800米,距陸家嘴直線距離1200米,擁有5條軌道交通,6個多線換乘車站。這樣的區位優勢,如何變為未來的競爭優勢,成為蘇河灣規劃發展的重中之重。
面向未來,蘇河灣區域已經成為靜安區「一軸三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以「產城融合,人性尺度,文化傳承,生態低碳」為規劃理念,打造「水脈、文脈、綠脈、人脈」四脈合一的「人文休閒創業集聚帶」。
靜安國際中心外的雕塑
未來,蘇河灣西部地區將繼續無縫銜接南京西路集聚帶專業服務業企業,形成高端商貿集聚區。
蘇河灣中部地區有全國首家國家級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經過九年的努力,中部地區形成了以「人才大廈」為核心,南有國際園、北有創新園,「一河兩翼」人力資源產業集聚的態勢。
蘇河灣東部地區以「綠地成系統、步行成網絡、地下空間成街坊、高層建築成組群」為規劃理念,著力推進形成歷史風貌保護與高端商務相融合的金融創新拓展區。其中不僅有四行倉庫、上海總商會等歷史保護建築,還有延陵寄廬、福新麵粉廠等獨棟保護保留建築。
蘇州河邊的四行倉庫及正在施工的蘇州河濱
百年蘇河灣展示館
根據靜安區「全球服務商計劃」的發展目標,蘇河灣區域還將著力打造「全球人力資源服務共享中心」,聚集最具影響力的人力資源公司與組織。
傳承紅色基因 留住城市記憶
從北京西路沿成都北路北行,不久就能看到一座石庫門風格的建築。五個一字排開的門洞前,五星紅旗風中高揚。這裡就是修繕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正門。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
99年前,就是在這座石庫門建築裡,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宣告成立。它是中國共產黨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起點,也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搖籃。
在蘇州河岸線的貫通提升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傳承紅色基因,保護珍貴的城市記憶,成為一大亮點。在各方努力下,蘇河灣歷史文化寶地正在逐漸激活,分布沿線的老建築不再「沉睡」,而是通過公共空間疊加歷史、文化等多種元素,使城市空間、自然與人文融合互動,為市民和遊客帶來獨特體驗。
比如上海總商會,這棟坐落於北蘇州路470號的老建築的修復,邀請多位專家及十多家專業機構參與,終於重現舊時風華。
上海總商會
修繕團隊進行了磚面修補、表面增強、勾縫修補、泛鹼處理、拼色處理、憎水處理等多個專項工藝的研究和實驗,保留了原來的特色。比如南入口門廳的地面上的馬賽克拼花圖案,以曼茶羅為原型,飾以巴洛克卷葉舒花。修繕團隊除了對馬賽克表面進行最低強度的清洗,並用養護劑還原本色,還專程到原產地尋找替代品,最終復原出來的圖案,歷經百年,依舊鮮豔生動如初。
從上海總商會內看外面的廣場
又比如地處蘇州河邊光復路上的上海福新麵粉廠舊址,由一幢廠房、一所堆棧組成。
目前正在保護性修繕建設中的福新麵粉廠,將全力保留昔日福新麵粉廠的歷史原貌,不但建築外立面保持清水紅磚,而且在內部區域在風格打造上,也將沿用清水紅磚的設計。
資料:靜安區新聞辦、新民晚報
編輯:陳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