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名門望族,祖父是已故香港著名富商兼大慈善家。
他留學英國時,一句英文都不會。
讀大學期間,他除了念書,還要勤工儉學:在哈羅德百貨給客人量褲腳,在中餐館端盤子,鏟馬糞,洗廁所...
這,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鄧永鏘爵士。
///
一提到鄧永鏘爵士,香港及英國媒體常常形容他是「上流社會紅人」,儘管他本人似乎並不同意這樣的描述。不過,如果說他是『上流社會裡最有人脈的人』,估計鄧爵士本人不會反對,他曾笑稱自己最不缺的就是朋友。
在英國,鄧永鏘的朋友圈就包括查爾斯王儲、已故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前首相梅傑和布萊爾、名模凱特·莫斯、著名華裔小提琴家陳美、金融家羅斯柴爾德勳爵等眾多政商界領袖和名流。
名門「窮二代」
鄧永鏘爵士出身香港一個望族家庭,其祖父是已故香港著名富商兼大慈善家鄧肇堅爵士。
現在在香港仍然到處可見以鄧肇堅命名的醫院、學校及慈善機構。
不過,鄧永鏘爵士對記者表示,他雖然出身名門,但絕非大家想像中的「富二代」。
原來,鄧永鏘爵士的父親鄧伯勤一歲時得了重病,生命垂危,當時他祖父鄧肇堅非常難過。其祖母覺得既然兒子要不久於人世,就編了個謊來安慰鄧肇堅說,「算命先生早就預示鄧伯勤是鄧肇堅的剋星,所以無需為鄧伯勤難過。」
童年時的鄧永鏘(來源:鄧永鏘爵士)
沒想到鄧伯勤後來活了下來。但這個善意的謊言卻永遠地拆散了這個家庭,因為鄧肇堅從此再不願見自己的妻兒。
所以鄧永鏘爵士是世家子,但並非含著金鑰匙出生。相反,他小的時候生活貧困。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承認:他想起奶奶,不時仍會哭泣。
而在採訪中,鄧永鏘爵士也不時流露出對祖父鄧肇堅的不滿之情。據他說,祖父鄧肇堅後來做了爵士後,為了怕兒子一家人的生活遭遇影響了自己的形象,於是決定送兒子一家人到了英國。
鄧永鏘爵士的護照照片
來到英國後,13歲的鄧永鏘就讀名校Perse School。這所學校位於劍橋郡,由英國慈善家Stephen Perse於1615年創立。校訓為拉丁文「Qui facit per alium facit per se」,翻譯過來就是:利他,便是利己。
功成名就後,他依然常回母校看望
這所學校教育出來的名人無數,包括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館長Thomas P. Campbell,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nald George Wreyford Norrish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orge Paget Thomson。
Thomas P. Campbell
Ronald George Wreyford Norrish
George Paget Thomson
剛來的鄧永鏘,一句英文也不會說,還要應付學業壓力和文化衝突,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
然而,憑著頑強的意志,他一路念到倫敦大學,取得哲學和法律學士學位,其後又在英國劍橋大學繼續深造並獲得博士學位。
不過,由於經濟還不富裕,所以他在留學時也要打暑期工來賺錢。他說,他曾經幹過不少不同的行業,包括在倫敦哈羅德百貨公司給客人量褲腳,在中餐館裡兩手託八隻大碟,也在馬房鏟過馬糞,甚至還洗過廁所。
追求完美的人
由於成功來之不易,他在工作和生活裡非常注意各個細小環節,而且往往追求完美。他在採訪中也承認,這可能是他的一個缺點,甚至連其太太也對此有微言,但他同時認為,他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因為他自己什麼都會,自然對別人的要求標準也高。
在與鄧永鏘爵士進行的近一個小時訪談中,可以感受到他快人快語,直言不諱,談話亦莊亦諧,頗有老頑童風範。
從外表看,他的行為舉止很像一位傳統的英國爵士,但在內心深處卻又是一位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中國人。而且無論在生活上還是事業上,他都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
老牌「愛國者」
其實,鄧永鏘雖然外表很西化,而且在英國結交了不少上流社會的朋友,但他卻不斷強調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事實上,他至今曾經經營過的生意,絕大多數在英文名稱上均與China(中國)和Tang(諧音,既是普通話中唐,也是其姓的英文拼音)有關,例如香港China Club(中國會)、國際時裝連鎖店Shanghai Tang(上海灘)、在倫敦及香港的餐廳China Tang(唐人館)等。
他對此的解釋是,因為他非常愛國。
說起愛國,鄧永鏘也稱得上是一位以身作則的「前輩」。早在1983年,他就帶著他的當時的女友張淑儀跑到北京大學教了一年半的書,而且還在北京宣武門與女友舉辦了婚禮。
在北大教書時與學生合照
(來源:鄧永鏘)
他曾回憶說,他的中國情結源於1979年。在澳門富商何賢的安排下,他和何賢的兒子何厚鏵(後來擔任澳門特區首任特首)去中國的安徽爬黃山,這也是他首次踏足中國大陸。他說,當他看到雲海就覺得很偉大,從此就開始「真真正正愛國」了。
他對當年在北大教書的經歷仍然記憶猶新,甚至還記得當時在北大教書的月薪為400多元人民幣。
他向記者透露說,他在北大最初是教授西方哲學,後來又改為教授英語。班上共有14名學生,都是中國恢復高考後首批公費派往英國留學的博士生。
中國人情結
這一經歷影響了他事後的事業發展,甚至也啟發他日後創辦『中國會」、上海灘和倫敦唐人館。
而在倫敦社交圈中,也經常可以看到他身穿唐裝周旋於英國名流中,這一方面可能是為了其上海灘時裝做「人肉廣告」,但也反映了其濃厚的中國情結。就連他的英國太太路西也形容他是fried eggs(炒雞蛋,意即「由裡至外都是中國人」)。
對於中英文化差異的問題,鄧永鏘爵士認為,許多人都過於強調中西文化的差異,但在他看來,中西文化的分別很少,而且共通點多於差異。
因此他決定,我們講的不應該是中還是西,我們應該講的是好還是更好,甚至特別好。他特別強調說,勿論地域,每種文化都有其優勢和糟粕,有值得借鑑吸取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短板。
///
鄧永鏘爵士在倫敦逝世,享年63歲。看完老伯的人生故事,我又開始思考「何為貴族精神」這個老梗。
老伯母校的校訓,在他身上得到了延續:利他即利己。當你對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時,你的價值就能通過別人的喜樂得到體現。
能屈能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為黃金屋和顏如玉放棄理想...這樣的「貴族」不一定擁有世俗意義上的財富,卻把一生活成了燈塔,向別人證明:人要是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兩樣。
文章來源: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