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英劇中那些上流社會人士的舉手投足都感覺非常優雅有格調。
一直以來,在外界眼中,英國的上流階層就像謎一樣。他們行事低調,有獨特的行為方式;他們談吐文雅,有非凡的審美品味。
那麼,如何才能一眼識別英國上流社會的紳士淑女?
看看外網上的鑑別大法:
1. 財富態度
雖說上流社會有錢,但財富絕對不是判斷的首要標準。
相反,有錢人不見得能打得進上流社會,而圈子裡的人即便是家道中落,身份也依舊擺在那裡。
而且,上流社會的人似乎一點都不在乎錢,反而視錢財、財富神馬的為身外之物。難怪有專家指出,區分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的一大明顯特點,就是前者愛錢如命,後者淡然置之。
2. 世家出身
英國目前的世襲貴族有1000多名,他們是上流社會的中堅力量。
他們身上的共同特徵莫過於貴族身份「與生俱來」、「代代相傳」。
與那些所謂的新興富豪(New Money)相比,他們祖上好好好……幾代都是傳統富豪(Old Money),而且一說到家族歷史,估計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3. 習慣預約
與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相比,上流社會的人似乎更習慣幹什麼事都提前預約。
比如,他們不會選擇麥當勞,來份馬上就能好的巨無霸套餐,而是會去那些需要提前預約訂位、有服務生招待、餐具從刀叉到甜點小勺都齊全的餐廳。
他們不會選擇突然到訪,而是提前好久就通知對方,必要時還會以卡片的方式「遞上」拜訪函。
4. 禮儀風範
英國人本身就注重禮儀,上流社會更是如此,各式「講究」那是無處不在。
從餐桌禮儀
到著裝禮儀
到社交禮儀
近乎苛刻的禮儀標準,讓他們在人群中格外與眾不同。
5. 注重質量
上層階級的人認為每分每秒都要活得有質量。
因此,他們買食材,去的是打著「綠色、天然、有機」旗號的Whole Foods;
買生活用品,一定先到王室御用百貨Fortnum&Mason;
他們的生活,就是精緻、低調和奢華的真實寫照。
6. 不愛大牌
如果你發現一個人穿得像暴發戶一樣,件件都是爛大街的名牌爆款,那麼他多半不屬於上流社會。
上層階級的人更傾向於手工製作或者私人訂製的一些小眾品牌。還別說,人家花一周時間才能做好的帽子,可能就比從頭到腳的全套大牌都貴。
7. 牛津腔調
在英國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口音決定地位。
不少人覺得,標準口音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 已經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象徵,但其實,比RP更高級的,是真正的女王口音—牛津腔。
因為王室的緣故,整個上流社會都以牛津腔為標準,語調緩慢,清晰易懂,但腔調感十足。
8. 用詞謹慎
為了區分自己所處的階層,上流社會人士會在用詞上小心謹慎,力保語言得體。
廁所會用loo或者lavatory而不用toilet,午餐是luncheon而不是lunch, 老師叫school master不叫teacher, 香水說scent不說perfume…
9. 圈子講究
上流社會有自己專門的社交圈,圈子不大,但門檻可不是一般的高。
圈子裡的人大多從小就認識對方,不是同學、就是世交……
10.精英教育
貴族的傳承與他們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他們推崇精英教育,就讀的學校也無非就是那幾所。
中學基本上就從九大公學裡面挑一個,大學不是牛津就是劍橋,而且學的專業也都是藝術史、哲學這類的文科學科。
據英媒報導,最近一個私立學校校長指出,私立學校培養出來的孩子在世界各行各業佔主導位置。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就讀私立學校的學生們,往往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去為自己喜愛的東西而努力。
11.送禮講究
據外媒對上流社會人士的調查顯示,如果是女性,她們小時候一定會有或曾經有過一匹小馬,
如果是男性,他們會擁有一雙粗革皮鞋。
12.古老房產
在上流社會中,擁有一套房產不算什麼,擁有一套在鄉間年代久遠的產業才是真·上流階層!
有調查顯示,英國人特別喜歡鄉村生活,特別是金融城上班的上流人士,總是喜歡工作日在市區內通勤,周五回市郊的家享受寧靜的周末。
許多為了追求鄉村生活又想要兼顧日常工作的人士,都會選擇兩者都可兼具的結合體。
怎麼樣,看完這十二大標籤,你是否對上流階層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歡迎關注最懂英國的微信號
「英國大家談」(ukdajiatan)
— The End —
文/Cassie & Gloria, 編輯/Freya,
文章參考 Daily Mail, The Sun, Telegraph, VT
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