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七大社會階層:你是「入不敷出族」還是「高薪族」?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最新調查顯示,英國的經濟階層可以劃分為七類。沒有固定工作合同的「零時工」、在創意產業工作卻買不起房的「創作族」、職位在十年前幾乎都不存在的「技術族」……雖然有些人過得不錯,但也有些人近些年來薪水沒怎麼增長。一起來看看你最接近哪一類吧。

The 1980s had the 'yuppies' and the 'nouveau riche', the 1990s had the 'Mondeo man' and the 2000s had the 'chav'.
上世紀80年代有「雅皮士」和「暴發戶」,90年代有「蒙迪歐先生」,本世紀又出現了「沙韋」。

譯者註: 「蒙迪歐先生」(Mondeo man)泛指上世紀90年代英國中產階級,有自己的房產、有自己經營的事業,還有一輛福特蒙迪歐。

「沙韋」(chav)是本世紀前十年間,英國媒體用來指代反社會的青年群體文化的名稱,帶有貶義。《牛津英語詞典》對該詞的解釋是:舉止粗俗無禮,身著正品或仿冒名牌衣服的社會底層年輕人。

Each decade has its cultural stereotypes and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 there are now seven modern day wealth tribes in Britain.
每個年代都有其文化定勢,而根據最新調查顯示,針對現今英國的經濟階層,有七種文化定勢。

Channel 5 has commissioned The Economist to conduct research into Britain’s wealth divide and they created categories of people that describe 21st-century Britain - so which one do you fall into?
第五頻道請《經濟學人》對英國財富劃分進行調查,他們認為,21世紀的英國人可以分為不同種類,那麼你屬於哪類?

The seven categories show that while some people are doing very well for themselves, others have not seen much pay growth in recent years.
這七種類型的劃分表明,雖然有些人過得不錯,但也有些人近些年來薪水沒怎麼增長。

Silver Spenders:
銀髮消費族:

People over the age of 65 who are thriving. Researchers estimate that there are 1.5m silver spenders, with an average household disposable income of £45,000, well above the overall British average of £34,000.
指65歲以上依然活躍的人群。研究人員估計,英國大約有150萬銀髮消費族,他們的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達4.5萬英鎊(約合39.6萬元人民幣),遠高於英國總體平均3.4萬英鎊的水平。

This category encapsulates how old people in Britain have in recent years done much better than young ones. One of the biggest trends in recent years is that pensioners』 incomes have grown much faster than people of working age.
這一群體的出現說明,近年來英國老年人的經濟狀況比年輕人要好得多。近年來最明顯的趨勢之一,就是老年人退休收入增長速度遠超在職人群。

The result is that pensioners have generally seen their living standards rise much faster than working-age households.
這就導致退休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普遍高於在職人群家庭。

The Zero Heroes:
零時工族:

Those stuck on zero-hours contracts, making them feel insecure at work. Researchers estimate that there are nearly 1m zero heroes, with an average hourly salary of £8.50, well below the British average of £12.
這類人群沒有固定工作合同,因而工作時沒有安全感。調查人員估計,英國大約有一百萬人打零工,平均時薪為8.5英鎊,遠低於英國平均12英鎊的水平。

In the minds of many Britons, the plight of zero-hour contractors is encapsulated by the idea that someone who has worked hard at school still cannot find a secure job.
對許多英國人來說,零時工族的不幸是因為這些人都抱著一個想法:即使有些人刻苦學習,也未必能找到安穩的工作。

Zero heroes might work in industries like the creative arts; it is common for advertising firms, for instance, to offer zero-hours contracts. They are also common in the hospitality sector in particular, which needs to respond rapidly to fluctuations in demand.
打零工的人可能在創意藝術這類的行業工作。比如,廣告公司普遍都會開出臨時合同。接待部門的臨時工尤其普遍,因為這種部門客戶需求波動大。

The zero heroes do not earn very much. Based on estimates from the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average zero-hours worker earns roughly 30 percent less than the average employee.
打零工收入並不高。據英國國家統計局估算,臨時工平均收入比在職僱員平均收入約低30%。

The Static Civvies:
公務族:

Public-sector workers who have experienced a six-year-long pay squeeze. Britain probably has 1m static civvies, and though they earn more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y are feeling the pinch: they haven't had a big pay rise in quite a while.
過去六年收入一直縮水的公共部門職工。英國約有100萬名收入止步不前的公務員。儘管他們收入高於英國平均水平,但仍感到手頭緊張:他們已經很久沒有大幅加薪了。

Particularly in more rural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 richest people in the local area are often those who work for the public sector. In parts of the Scottish Highlands, for instance, almost the only people on six-figure salaries are public-sector workers. They are pillars of the community, spending plenty of money locally. But in recent months, these people have not fared particularly well.
特別是在英國的鄉村地區,當地最富有的人通常都在公共部門工作。例如,在蘇格蘭高地的部分地區,幾乎所有收入達6位數的人都是公共部門的員工。他們是社會的支柱,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消費。但近幾個月,這些人的收入並不樂觀。

The Hawdies (Heads-Above-Water):
入不敷出族:

Families who have not seen a pay rise in a while and have little or no savings. There are probably around 2.5m heads-above-water families, comprising 4m people. Their average income is around £27,000 per year.
不僅收入不見起色,存款也很少甚至根本沒有的家庭。英國大約有250萬這樣的家庭,共400萬人口。他們每年平均收入約2.7萬英鎊。

This category describes families who are just-about-managing and struggling to get by. They are not Britain’s very poorest people; instead, they get most of their income from working in a job (not from means-tested benefits).
入不敷出族艱難維持生活。他們並非英國最貧窮的人,他們大多數收入來源於工作。(而非補助金)

However, they hardly feel secure. If some unexpected charge came up - say, if their boiler stopped working or the car broke down - they might struggle to pay for it.
然而,他們幾乎沒什麼安全感,如果有什麼突如其來的變故,比如,熱水器或車壞了的話,他們可能很難有錢來維修。

 

The Stucks (Struggling Urban Creatives):
創作族:

Educated folk, working in the London-based creative industries, who are getting by but who will never afford a house. Researchers estimate that there are 350,000 of these people. They have a low average salary but they do interesting work.
接受過教育,並在倫敦創意產業工作,勉強度日但永遠也買不起房子。調查估計,這類人大約有35萬。他們工資平均水平低,但他們的工作很有趣。

They are well educated, and they are in jobs which are fairly prestigious - they work for publishers, or in the media, or in public relations. But they do not feel particularly prosperous. Most importantly for them, they struggle to get on the housing ladder.
他們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工作領域都很有聲望——出版業、媒體、公共關係。然而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收入很高。最重要的是,他們要拼命努力才能買得起房子。

The Tech Set:
技術族:

These are the people working in Britain's thriving tech sector. Their jobs barely existed a decade ago; these are the vloggers, the programmers and the technicians behind companies such as Snapchat and Facebook. Experts estimate that their average salary is £44,000 per year, well above the British average of £23,000.
這類人在英國蒸蒸日上的科技部門工作。他們的職位在十年前幾乎都不存在。他們可能是視頻博主、程式設計師、Snapchat和Facebook這類公司的技術人員。據專家估計,他們每年平均收入為4.4萬英鎊,遠高於英國平均2.3萬的水平。

The Charlies (Corporate, High earning Asset Rich and Luxury living):
高薪族:

Highly educated people, largely living in and around London, who work in finance or allied trades and are raking it in.
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大多生活在倫敦或倫敦周邊,在金融或貿易領域工作,收入不菲。

There are around 500,000 top dogs and their average salary is high. They also have high savings.
這類高端人士大約有50萬人,他們不僅平均收入非常高,而且有大量存款。

They work in a high-pressured environment, whereas nonetheless they have considerable autonomy and are allowed to be creative.
他們雖然在高壓環境下工作,但有很強的自主性,並且有發揮創造力的空間。

英文來源:每日郵報
翻譯:趙若嬋(中國日報網愛新聞iNews譯者)
編審:yaning

相關焦點

  • 七大階層重塑英國社會
    據新華社4月4日電 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當前英國社會全貌已不能籠統劃分成工薪、中產和上流等3個階層,而應該由7大社會階層所組成。該調查由英國廣播公司發起,刊登在3日出版的《英國社會學雜誌》上。超過16.1萬英國人參與了調查。
  • 英國七大社會階層:你是朝不保夕族?新富裕工人還是精英?
    以前英國的階層體系非常簡單。它經常是被諷刺的對象——最引人注目的是在1960年代的弗羅斯特報告草圖——實質上將其分為上層、中層和下層。然而,五十年後,英國廣播公司和專業學者稱這已經過時,現在分成七個社會群體。
  • 何炳棣:明清社會階層流動的七大因素
    何炳棣:明清社會階層流動的七大因素 祁濤 2014-08-07 12:29 來源:澎湃新聞
  • 教育不公導致英國社會階層固化
    原標題:教育不公導致英國社會階層固化 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學生中有50%來自私立學校,英國社會80%的要職也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都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去年11月,英國前首相梅傑指出,英國社會仍被私立學校培養的精英階層以及富裕的中產階級主導,有影響力的機構中很難見到工薪階層背景人士,社會流動性幾乎停滯。
  • 研究顯示英國八百年來社會階層幾乎未改變
    據BBC10月29日報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研究發現,過去八百多年,英國的社會階層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有地位的人繼續佔居高位,中下階層的人也繼續待在中下層。在英國被認為限制資產階級的繼承法和累進稅制實際上並沒有對私權和貴族家庭帶來絲毫影響。以往,英國也有富不過三、五代的說法。
  • 研究稱英國社會階層八百年來幾乎未發生變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廣網」10月30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過去八百多年,英國的社會階層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有地位的人繼續佔居高位,中下階層的人也繼續待在中下層。以往,英國也有富不過三、五代的說法。
  • BBC把人劃為7等,你在英國屬於什麼社會階級?
    其中,經濟資本指的是收入、存款、房產價值等;而社會資本則主要包括結交的社交圈子,既所謂的「朋友圈」;而文化資本則包括興趣愛好和日常生活習慣等。也就是說,你平時周末是在家睡覺打遊戲看韓劇,還是去聽歌劇騎馬打高爾夫;你所結交的朋友是教授醫生律師,還是清潔工街頭藝人咖啡店店員……這些都是判定你所屬階級的重要參考因素。
  • 從「庚款留學」看社會階層
    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這樣的圈子決定了你的上限和下限。你不大可能跟一個和你相差太大的人頻繁打交道。中國是個大金字塔,底座又寬又大,塔尖又細又尖。而社會階層的固化,是金字塔結構的一個重要的特徵。什麼決定了你的階層?
  • 英國的階層那麼明顯?媒體盤點十二大英國上流階層標籤
    一直以來,在外界眼中,英國的上流階層就像謎一樣。他們行事低調,有獨特的行為方式;他們談吐文雅,有非凡的審美品味。 世家出身      英國目前的世襲貴族有1000多名,他們是上流社會的中堅力量。
  • 【新鮮】英國其實有7個階層,你知道嗎?
    英國廣播公司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當代英國社會可以分為7個階級。此次調查參與人數有16萬之多,從三個基本維度對受訪者進行調查。網絡圖片調查者表示,將英國簡單分為有產階級、中產階級以及勞工階級的說法已經過時。據結果顯示,新的7類階級如下:1.精英階層(Elite )-等級最高的階層,財富水平遠超其他等級,三個維度上的綜合評分最高。2.老牌中產階層(Established middle class)-財富積累水平僅次於精英階層,財富、社交、文化資源都很豐富。
  • 【圖說統戰】「社會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但從去年起在中國大規模被成年人追捧,這種奇觀讓英國總公司也摸不著頭腦。今天,小編想要告訴你,其實在我們周圍,還有這樣一群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作為統一戰線12個工作對象之一,是指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在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出現的一些新的社會群體。
  • 從《格調》來看待社會階層的劃分
    在英語中,這個詞既有階 級、階層和等級的意思,也含有格調、品味的含義。因此,書名取作 「CLASS」一詞的雙重含義,指通過一個人的品味和格調來判斷他所 屬的社會階層。保羅福塞爾,美國著名文化評論家,本書自出版之後在美國各階層中立刻引起轟動。
  • 英國社會階級體系流動性極低 低階層需十代才可發展為中產階級
    他自己的小說《故園風雨後》(Brideshead Revisited)本身也描述了英國貴族的生活狀態,但這些英國貴族階級似乎也隨著他們的豪華莊園一同消失了。然而,儘管從沃夫那個年代以來,英國的階級體系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我們的社會中顯然還是存在非常明顯的階級劃分,每個階層都有不同水平的社會、文化和經濟資本。
  • 《中國新社會階層》:中國社會新階層崛起與中產階層焦慮
    參考消息網10月31日報導   臨近十一月,又是一年求職季,對於今年約800萬應屆畢業生而言似乎又是最難就業季,留在大城市還是逃離北上廣的糾結再次變成了他們面臨選擇的難題。近兩年來,網絡上每一次關於中產階層焦慮的討論都能掀起一段時間的口水戰,似乎這是這一代人面臨的世紀難題。
  • 祖父母輩的階層,影響你未來的社會地位
    如果你了解高曉松和王力宏的家世,你就可能明白,一個高學歷、高地位的世家,只要不出現造成巨大隕落的危險事件,而且成員之間彼此幫扶、珍惜名譽,也沒有暴殄天資的作死者,那麼家族內相近幾代成員的社會地位,就不太可能很低。 像川普家族這樣優勢明顯的世家,祖輩對孫輩的地位傳遞自不必說,那麼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祖父母社會階層位置,對孫輩的社會階層,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 固化的社會階層!還想著跨越階層呢?洗洗睡吧,不可能的!
    現代的社會階層基本已經固化,窮人想要跨越階層翻身做主人的話,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事了。我們來說一說影響階層的幾個重要事項吧。首先是父母階層。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這也決定了絕大部分人的天花板在哪。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自己的父母,一事無成,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卻是頭頭是道。
  • 不利社會流動 形成階層固化
    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中產階級嚴重縮水,從1971年佔全美人口總數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二是在中產階級人數大幅度下滑的同時,中上層階層「逆流而上」,其隊伍不僅不見縮小,反而穩步擴大。美國社會階層的這些結構性變化對其政治和經濟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
  • 科學網—教育改革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吉米·道華德 英國一位致力於社會平等研究的專家表示,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教育改革對於整個英國社會流動方面沒有起到任何促進或改善作用 牛津大學社會科學家約翰·戈德索普從事階層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社會階層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主要因為一些本來就具有優勢的家庭運用他們在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優勢保證了他們的下一代可以繼續在社會各階層中居於頂層。 歷任政府都認為,促進人們接受教育是提高社會流動性的有力武器,但新的發現對於現有主流觀點是一種嚴肅的修正。
  • 英國社會學教授邁克·薩維奇:21世紀需要新的社會階級分類
    據中新網2013年報導,這項大規模調研項目顯示英國社會依據人們的財富、文化、興趣愛好等元素,實際可以分為精英階級、世家中產階級、技術型中產階級、新型富有工作者、傳統型勞動階級、新興服務業工作者、不穩定型無產者這七大階級。
  • 社會階級在當今英國有多重要?
    愛也好,恨也罷,很多人都把社會等級制度與喝下午茶、聊天氣一併視為英國生活的典型特色。「階級差異不會消失,只不過是改頭換面罷了。」 英國社會學家理察·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寫道。「每個年代裡,我們都謊稱已經埋葬了社會階級,然而棺材卻一直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