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作者:子非魚
來源:家長進化論(ID:parentsup)
編輯:
阿凡的
拼爹你就 out 了!
現在的社會,可是需要你拼爺爺奶奶的呢
● ● ●
M是一名98後,父母經商,常駐國外,忙碌得很,所以外婆和外公承擔了M大部分養育和教育的責任。
M的外婆,曾是本省知名大學的教授,編纂過教材、主持過會議,在學術界頗具聲望,桃李遍天下,頗受教師學生愛戴。而外公也是同校教授,職位更高,名氣更響,還當選為國家院士。
學術泰鬥的家庭,自然培養不出平庸者。M的母親曾在國內top名校讀了本科,然後遠渡重洋,在美利堅一口氣讀到博士,回國的飛機上帶回了一起讀書的男同學,也就是後來M的爸爸。倆人一起創業,收穫頗豐。
在對M的教育過程中,二老可謂是拿出了在大學教書育人的勁頭。
從兩歲開始,外婆就教M背唐詩、念兒歌,每天還要進行雙語灌輸,課程之緊、要求之嚴,有時候M的母親也看不過眼。
剛開始咿呀學語的M,盯著嘰裡呱啦的外婆,自然要全程傻眼.不過3歲進幼兒園時,M就掌握了簡單的英文日常用語,還能和外教簡單對話,這讓一度頗有微詞的M母親倍感欣慰。
除此之外,外婆還引導M接觸大量書籍,給他講述各國童話、風土人情,外公則主要負責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故事,和人類起源發展的奇妙歷程。外公講得趣味十足,M聽得津津有味。
M對各種興趣愛好的學習,外婆外公自然更是全權做主、傾力投資。可以說,外婆外公對於M教育的經濟投入,一點也不比他父母給得少。好在外婆外公經濟寬裕,也無礙生活質量。
隨著M的成長,外婆外公也成為了他的人生偶像。考取名校的願望自然不必說,M還想日後出國體驗外婆講述的異域文化,高中畢業後去國外讀本科。所以從小學開始,他對學習就很是上心,不用多加督促。
然而初中時,M父母生意遭遇危機,財產幾乎耗盡,還要背負債務,無奈他們放棄事業,回國重來。M的生活質量自然受到影響,惶恐不安也深藏心底,鋼琴私教課只能就此打住,一年一兩次的國外夏令營也將難以成行,出國留學的機會更是可能不保。
不過,好在有外婆和外公,充當了M的情感和經濟後盾。
他們早年還是積累下一些人脈,自己的聲譽價值也能為女兒女婿疏通些許關係,讓他們不至於從零開始。二老的畢生積蓄,也尚且可以幫助一家人度過暫時難關,也能夠繼續為M負擔提高成績所需的必要補習課。
這樣的情況下,M即使出國困難,但憑藉外婆外公的經濟扶助、文化薰陶和親身教育,他考進國內名校還是不成問題。不至於因為家庭經濟危機,而同父母一起陷入巨大焦慮,失掉原本擁有的人生可能性。
M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叫做N。N的父親是一名醫生,母親是一名護士。父母都異常忙碌,所以N也是爺爺奶奶一手帶大的。
不過,與M不同的是,N的爺爺奶奶一生務農,膝下有四個孩子,N的父親是最小的一個,也是家裡第一個走出來的大學生。所以,N的父親不僅需要承擔父母養老的經濟責任,還要定期幫扶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生活負擔不小。
N的童年裡,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人孤獨地看電視。爺爺奶奶不認字,普通話說不好,身體也不大利索。平日沉默寡言,鮮少和N交流,把孫子扔給電視以圖省事,更不要說講故事、教認字、做啟蒙了。
可以說,N的早期教育,是由電視完成的,他學會的第一句話,還是個廣告語。兩位老人對孫兒疼愛有加,卻疼愛得毫無章法。N搶小朋友東西,奶奶從不制止,而且,他兩歲多就跟著爺爺學會了土語的髒話,常常語出驚人,驚掉小區大人的下巴。
父母和他在一起的時間甚少,後來即使予以管教,卻也無濟於事,因為父母在N的心裡,根本毫無權威,爺爺奶奶才是最大靠山。一旦父母管教N,家裡必然掀起軒然大戰。
不僅行為基礎沒打好,早期教育的缺失,還讓N的學習基礎非常薄弱。
於是,M和N分屬於班裡的優等生和差等生兩個行列,但也許是內心深處對父母之愛都有一種渴望,讓兩個人惺惺相惜、成為好友。
只不過,N的成績,考到三本都需要花費大力氣。而且父親經濟壓力大,家族也無一人能幫得上忙,可以預見,M和N的命運軌跡,將在大學開始分道揚鑣,我們也無從得知,他們的友誼是否還會持續下去。
從這兩個年輕人的故事裡,不同的人可能讀出了不同的東西,比如隔代教育的便利與缺憾、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族社會階層的力量。
前兩個話題,我們都曾涉及過,只有「家族代際之間,階層的傳遞與流動」這個話題,我們還並沒有講全說透。
一說起家族階層,很多人可能都會先想到,父母與孩子社會階層的關係。毫無疑問,一個人的社會階層起源,是他社會地位終點的有利預測指標。我們以前的文章,大多涉及到的主題,也都是「父母&孩子」兩者階層的關係。
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即使是父母的社會階層,其實也是受他們上一代所影響的。
也就是說,第一代的社會階層,影響第二代,而第二代的社會階層,又會直接決定第三代的起點。所以,在爺爺輩和孫輩的社會地位之間,應該還存在著一定的聯繫,兩者不大可能相互孤立。
陳虎平老師在《打破自我的標籤》一書中,也說到「一個人的成就,是家族多代微小優勢連續積累的結果,人生階層的攀升,也是踩著上幾代的成就往上爬。」
只不過,祖孫之間的階層、成就的聯繫,在經過父母一代的稀釋之後,已經有所衝淡。但即使聯繫不強,也不妨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孫輩未來成就。
如果你了解高曉松和王力宏的家世,你就可能明白,一個高學歷、高地位的世家,只要不出現造成巨大隕落的危險事件,而且成員之間彼此幫扶、珍惜名譽,也沒有暴殄天資的作死者,那麼家族內相近幾代成員的社會地位,就不太可能很低。
像川普家族這樣優勢明顯的世家,祖輩對孫輩的地位傳遞自不必說,那麼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祖父母社會階層位置,對孫輩的社會階層,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對於祖孫兩輩的社會地位之間的聯繫,科學家也做過研究,只不過這種對於「三代之間階層傳遞」的研究,遠不如針對「兩代間階層傳遞」的研究多。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補上我們以前研究的缺憾,幫助大家在已經了解父母和子女階層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祖父母輩是如何影響孫輩的社會階層的。
關於祖孫兩輩社會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西方國家。
在2013年以前,大多數研究都表明,如果刨去第二代,也就是孫輩父母這一輩的收入、學歷、社會階層等社會經濟因素,那麼祖父母輩和孫輩的社會階層,沒有什麼直接聯繫。
不過,2011年的一項研究說,兩代內的社會階層傳遞機制,可能在社會階層的中層比較明顯。而在上層和底層,一個人的財富水平、社會名望,可能更多與祖輩或者更久遠的祖先有關,其父母的影響倒不是很大。
這是因為,上層家族的祖先,有幸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和更高的地位,從而蔭庇下幾代獲得各種優勢;而底層的祖先事先陷入貧困,從而後面幾代向上流動比中層困難,自然更多繼續留在底層。
所以頂層和底層的祖先,對於孫輩的社會地位影響更顯著。
2013年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在明確否認「祖孫社會階層無聯繫」的結論之餘,也驗證了上面的說法。
這項顛覆性研究,利用17000名英國人的人口數據進行計算,其論文被發表在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雜誌上,並展示出結論:
社會階層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會在直接和間接代際之間,進行遺傳和傳遞,而且影響深遠程度超過我們的想像。
即使父母輩的學歷、收入、財富水平等因素被剔除出去,祖父母的社會階層,依然顯著影響孫輩最終的社會階層。
這是全世界範圍內,第一個明確證實「祖父母會影響孫輩社會階層」的研究,也曾引起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牛津大學研究中,最為重要的幾條結論如下:
❶ 階層傳遞效應:如果祖父母有人從事專業/管理職位(高階層),那麼孫輩從事同樣職位(同樣階層)的可能性,是祖父母低階層的孩子從事管理職位的2.5倍。
也就是說,爺爺奶奶是董事長,孫輩成為董事長的機率,比爺爺奶奶務農的孩子高出2.5倍,呈現了祖父母到孫輩的階層傳遞效應。
❷ 階層保護作用:本來就身處高階層的祖父母中,有80%孫子(66%孫女)也留在高階層,沒有掉下去;而出身低階層的祖父母,其子女通過奮鬥實現階層提升,就只有61%孫子(51%孫女)最終留在了父母同樣階層,掉下去的人更多。
因此,祖父母社會階層高,就對於孫輩的社會地位起到保護作用,讓他們也更容易留在高階層;而祖父母來自低階層,即使父母一代的階層得到提升,孫輩保持社會地位的難度也會更高、掉下去的風險也更大。
❸ 孫輩性別區別:從上一條結論中可以看得出,相比於男孩,祖父母的階層影響力量,在女孩身上比較弱。
❹ 階層矯正作用:如果祖父母身處高階層,即使父母這一代滑了下來,祖父母的高階層優勢,依然可以傳遞給孫輩,讓孫輩有更大的機率回到祖父母的高階層,以矯正父母這一代犯下的「流動性錯誤」,從而體現了祖父母的社會地位對孫輩階層的「矯正作用」。
其中,有47%孫子和41%孫女,即使自己父母從高階層滑落,但他們依然在成年後回到了爺爺奶奶所處的高階層。
❺ 母性親緣性:外祖父母的社會階層,比祖父母的社會階層,對孫輩的社會階層有更強的影響。這個原因,在我們的隔代文章裡以有所體現,外祖父母更有親子確定性,從而會表現出對孫輩更多的親密性。
❻ 階層普適性:這個研究得出的結論,比上文2011年的研究發現了更多普適性,即以上階層流動中的「祖輩影響效應」,在整個社會都適用,無論是社會上層、中層還是下層。
❼ 文化特殊性:即使在各個階層中,都存在祖輩影響效應,但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家庭,這種影響的強弱,都會隨著祖輩和孫輩的關係親疏程度而有所不同。
如果總結以上結論,那就是只要祖父母輩社會地位高,無論父母這一輩混得好不好,對於孫輩都有非常大的有利影響,孫輩也更有可能處於和祖父母一樣的高階層。而如果父母也混得好,只要孫輩不主動作死,他們留在高階層的可能性也更大。
而在祖父母的階層本來就比較低的情況下,假如父母輩也混得差,那麼孫輩幾乎肯定了繼續留在低階層;倘若在父母輩實現了地位上升,那麼相比於上一代就地位高的同輩,這些奮鬥而來的「中產一代」們,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擔更多風險,才能讓下一代繼續留在更高的階層。
所以可以這樣說:對一個孩子未來的社會地位來說,祖父母的階層優勢,充當了避免下滑風險的「保命丸」,而祖父母的階層劣勢,則成了力爭上遊的「攔路石」。
同樣是中產家庭,有的中產只是上一代地位的保持,他們擁有上一代提供的各種資源作為後盾,社會地位就會穩定得多,即使沒有受到上一代太多經濟上的繼承,也會因為家族文化、社會資源的保護,而抵禦掉很多風險,不用太擔心會掉下來。
然而有的中產,上一代不具有階層優勢,他們自己則是通過了巨大的努力才實現地位提升,而為幫下一代保持地位,仍舊需要更多努力。也因為沒有上一代一起承擔風險,下一代掉下來的機率自然更高。
因此,在無數焦慮的中產中,很多都是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地位提升,而上一代則給不了太多幫助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要焦慮,因為孩子的未來只能靠一代的力量,當然比爺爺奶奶實力雄厚、背景穩固的孩子要艱難一些。
對於這個問題,中外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做了一系列研究。
提及隔代影響,最合適的研究樣本來源,自然要數亞洲這個提倡「大家庭」文化傳統的大洲。而中國,則因為高比例的祖孫共居,成為了經濟學家研究代際影響的天然土壤。
中國隔代育兒普遍的原因
在中國,祖父母幫助照料孫輩,不僅是社會文化傳統,更是被社會中的無形準則、經濟形勢所鼓勵。
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大多都是以父係為中心,喜歡大家庭共住在一個屋簷下。
年老的男性長輩,往往佔據最高話語權,也中國傳統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則是孝順、服從、尊老愛幼。因此,一個孩子就不再只是他父母的孩子,而是整個家族,主要也是上一代長輩的孩子,需要服從大家庭權威、接受大家庭照顧。
老一輩人也都會覺得,自己不僅對孫輩有教養的權利,也有給予照料的義務,因此多代混居、隔代養育在中國非常常見。
女性地位崛起
其次,新時代女性越來越多地進入職場,讓很多女性在主動和被動之中成為了職場媽媽,而中國日託機構、保姆質量參差不齊、安全堪憂,職場媽媽們自然更傾向於家中老人的育兒幫助。為了方便職場媽媽與孩子保持親密,老人也大多會選擇與成年子女住在一起。
獨生子女政策
再次,獨生子女政策轟轟烈烈的執行,讓中國的生育率接連下降,這更是增加了無數個「421家庭」,加之供房壓力、老家遙遠,照顧孫輩的老人,也多會選擇住在子女家中。
這些原因,都促使中國出現越來越多,老人與成年子女和孫輩生活在一起的現象。
一項2004年的研究說,至少三代共居的中國家庭有19%,而美國只是4%,幾乎五倍。2005年,有66%的65歲以上的老人,與成年子女住在一起(美國是18%),也有26%的18歲以下的孩子,與祖父母住在一起,美國則只有9%。
祖父母與孫輩住在一起,自然增加了祖孫互動的時間和機會,也得以讓老人對孫輩的成長、教育介入更加深入和頻繁。
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一項2014 年University of Wisconsin針對中國農村家庭的研究說,中國祖父母通過「與孫輩住在一起、照料孫輩起居、介入教育過程」等經常性互動的形式,產生對孫輩學業成就和未來地位的影響。
和我們曾提到的「父母如何影響孩子能力」的機制相同,孩子的智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和他互動頻繁的人們平均認知水平的影響。
所以說,在祖父母介入孫輩教育的過程中,尤其當祖父母學歷水平較高時,那麼祖父母參與孫輩教育的過程,就會提高整個家庭的認知能力、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從而促進孫輩的智力水平發展。
此外,通過帶著孫輩閱讀、玩耍和交流,以及輔導作業、傳授知識,併合理通過規則來管教孫輩,祖父母也會將自己的人力資本傳遞給孫輩,從而提高孫輩的學業成就。
如果祖父母社會關係廣泛、人脈資源優厚,自然也會將這些社會資本,通過推薦入學、介紹工作等方式,直接讓孫輩受益。
如果你了解美國精英名校的推薦入學機制,你就會知道,擁有一個哈佛校友的爺爺,會讓一個孩子進入哈佛的機率大大增加。這就是祖父母社會資本帶來的極大優勢。
而且,祖父母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向孫輩輸出文化資本。
比如,以及為孫輩創立豐富的學習環境、講述文化傳統知識、帶領孫輩參加文化活動,從而幫他們發展社會化能力。
此外,祖父母還可以成為孫輩榜樣、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尊重他人、重視學習、工作道德等),讓孩子樹立高遠的理想,而這些有助於催人奮進的價值觀、行為和理想抱負,又會激勵孩子在學業上努力。
這和「父母的高期待有助於孩子成功」的道理相同。
當然,祖父母在對孫輩實現教育和照料的過程中,也會通過現金贈予、留下遺產等形式,將自己的經濟資本傳遞給孫輩。
因此,總結來說,祖父母會通過與孫輩住在一起、參與教育、頻繁互動,將自己的人力資本(知識文化、教育能力、社交能力)、社會資本(人脈關係、社會資源、聲譽名望)、文化資本(榜樣作用、理想抱負、進取行為、價值觀)和經濟資本(存款、現金、房產),傳遞給孫輩,從而對孫輩的社會階層造成影響。
University of Wisconsin針對中國農村的研究也說了,在中國農村,如果一個孩子與至少一名祖父母住在一起,就能減少孫輩19%的輟學率,如果祖父母學歷高一點,這個數字會達到40%。
不過,也許你已經發現,要讓祖父母的社會階層對孫輩產生影響,前提應該是「祖孫共居,或頻繁互動」。而我們介紹過的兩個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論,即「祖父母對孫輩社會階層的影響程度,依賴於他們與孫輩關係的密切程度」。
也就是說,這種祖父母到孫輩的社會階層「遺傳」,並非通過先天基因,而是通過後天的互動來實現的。
當然,經濟資本的傳遞,可以通過特立基金、遺囑規定來進行,而無需祖孫兩代之間有多麼親密的關係。而且,西方國家的爵位世襲制度,也與祖孫的親密程度關係不大。
因此,更準確地說,祖父母的階層優勢,更多是通過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來傳遞給孫輩的。
而且,經濟資本這種有形資本,不可重複利用,在祖父母將經濟資本傳遞給自己兒女以後,留給孫輩的自然就不多,而人力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都是無形資本,可以重複利用,用在兒女身上的一套,仍可繼續為孫輩可用。
所以說,要想孫輩最大程度從祖父母的各種資本中受益,前提就是兩者之間頻繁的交流互動。
研究也證實,如果祖孫之間相隔遙遠、缺乏頻繁互動和共同生活經歷,那麼祖孫之間社會階層,就幾乎沒有聯繫。
這也是為什麼,以前的國外研究都沒發現祖孫社會階層聯繫的原因。因為他們的研究,大多在祖孫共居現象極少的國家進行,祖父母自然無法對孫輩產生太多影響,兩者的社會地位,當然無法發現兩者太強的關聯。
而中國,祖孫住在一起的比例更大,這種文化傳統下,祖父母的社會階層,對孫輩的影響理應更大。
祖孫之間,其社會階層產生聯繫的原因,其實和父母對孩子社會地位的影響機制非常相似。
一個孩子未來的社會地位,如果沒有父母、祖父母親身參與教育,擁有再多的資源也白搭。
富裕的家庭,也許可以保證孩子資源充足、衣食無憂,但如果家長沒有時間與孩子互動,那麼哪怕父母學歷再高、知識再多,也無法傳遞給孩子,從而造成家庭的無形資本,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費。
而如果在佔據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優勢的情況下,父母還十分注重與孩子的互動交流、閱讀學習,那麼孩子就可以充分享受到父母的收入、地位和資源帶來的巨大優勢。
如此一來,經濟資源和非經濟資源的結合,將大大促進孩子的成功,未來的社會地位自然也不會太低。
雖然,父母學歷對孩子的影響,比祖父母的影響高出7倍,但倘若祖父母自身學歷優越、資源豐富,那麼兩代人一起對下一代進行教育,就會產生教育的「規模效應」,可謂是強強聯合、好上加好。
從這裡看來,社會地位的攀登和保持,其實凝結著一代代的心血和努力。
但這是否就說明,一個孩子未來的階層,完完全全就和家庭財富相關了呢?
自然不是,中國不存在爵位世襲、官位繼承,因此,要想保持下一代、下兩代的社會地位,脫離了人力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傳遞機制,再上層的家庭也不見得能永久保持優勢。
財力,也只有在附加心力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全部優勢。
「唯家世論」通常只強調金錢的力量,而忽略了學歷、知識、涵養和教育行為的綜合作用。雖然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和錢掛鈎,但哪怕資源和財力不具優勢,也完全有很多可以為下一代鋪路的途徑,普通人不應因為這種片面論調失去信心。
今天偶爾提到了一下中產焦慮,我們曾說,中產家長為自身焦慮,是因為信息泛濫、攀比心理而導致的知識危機;而他們為下一代焦慮,是因為軟實力的難以繼承,即學歷不可世襲,但家長仍可以通過教育行為,為孩子傳遞人力、文化和社會資本。
今天的文章,也許可以為「中產焦慮原因」再加上一條:上一代不具有階層優勢。
只有一代人的單打獨鬥,自然更加乏力、更多風險。
不過,好在現在很多年輕父母的上一代,都具有一定的學歷、經濟和社會資源優勢,他們可以在幫助成年子女帶孩子的過程中,通過悉心教育、耐心陪伴,以及寬嚴有度的方式,讓孫輩從自己身上繼承優勢。
有的家長說,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讓老人帶娃。
但我想,現在也許你會進行重新權衡:如果老人知識水平高、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豐富,只要與老人協調好教育原則,商量好教育中最終決定權的歸屬,那麼讓他們參與孩子的教育,促進祖孫之間的互動,也未嘗不可。
也有人曾經留言,說老人沒有文化,孩子跟著他們學會了很多壞毛病。
讀了今天的文章,你應該就會明白,既然人力資本、文化資本在祖孫之間的傳遞這麼明顯,那麼不良習慣、負面觀念的影響,也是會很深的。
孩子長期跟著誰,就會和誰越來越像。這時候你就需要做出選擇,究竟要不要讓老人幫著帶孩子,不要像文章開頭故事裡N的父母,等到孩子集齊老人所有壞習慣以後,才想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後悔莫及。
我們幾乎所有文章,都是給大家擺出一系列事實,幫大家在選擇困境中看清利弊,而最終選擇權,全都在你。
如果有人還在糾結要不要老人幫著帶娃,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提供一些權衡依據。
References:
1、陳虎平,《打破自我的標籤》,電子工業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月1日)
2、Gu Jihui, Wu Dingchu. Grandparents Upbringing in Mainland China: The Status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Vol. 8, No. 3, 2012, pp. 58-64
3、Tak Wing Chan, Vikki Boliver. The Grandparents Effect in Social Mobility: Evidence from British Birth Cohort Stud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13 78: 662 originally published online 7 June 2013
4、Czehut, Katherine.The Achievement Gap, Revisited: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What We Can Learn from East Asian Educ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December 6, 2016
5、Xi Song. Heterogeneous Grandparent Effects: The Effect of Grandparents' Education on Grandchildren's Education in One-Parent and Two-Parent Families. California Center for Population Research On-Line Working Paper Series. January 28, 2016
6、Martin Dribe ,Jonas Helgertz. The lasting impact of grandfathers: Class, occupational status, and earnings over three generations (Sweden 1815-2010). Centre for Economic Demography and Department of Economic History Lund University, Sweden. 2014-12-15
7、Antonie Knigge. Beyond the Parental Generation: The Influence of Grandfathers and Great-grandfathers on Status Attainment. Demography (2016) 53:1219–1244. Published online: 5 July 2016
8、Feinian Chen, Guangya Liu, Christine Mair. Intergenerational Ties in Context: Grandparents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in China. Soc Forces.2011 December 1
9、Zhen Zeng, Yu Xie. The Effects of Grandparents on Children's Schooling: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Demography. 2014 April
10、Vanessa Moulton, Eirini Flouri, Heather Joshi & Alice Sullivan. The influence of grandparents』 social class on children’s aspir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Oct 26, 2015
11、Stine Møllegaard, Mads Meier Jæger. The effect of grandparents』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on grandchildren’s educational success.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26 June 2015
● ● ●
我們來談談,你的祖父母是如何影響你的?
我在評論區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