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宮廷愛情是上流社會的「專屬」,為何會在市民階層中流傳?

2020-12-16 騰訊網

中世紀時期宮廷愛情最初來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宮廷,最初是由法國宮廷詩人創作的以亞瑟王為主體的浪漫主義題材,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之後,逐漸開始向社會中的市民開始傳播,當時社會中盛行但丁的「愛情」崇拜,總之,中世紀的宮廷愛情作為一種傳奇始終不滅。

然而,事實上,中世紀時期的宮廷愛情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任誰想都是一樣的結果,那些存在於宮廷中的愛情故事,又經過幾個世紀許多人的渲染,無論如何與現實生活的實際情況總歸是不能相同的。

但是,為什麼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中世紀時期還會興起宮廷愛情文化呢?

一、中世紀時期教會對宮廷愛情和騎士精神的態度比較寬容

中世紀時期的黑暗大都體現在社會中封建主之間的鬥爭和衝突中,而唯一能夠與之制衡的只有教會,許多與之相關的法令被頒布,只是為了禁止封建主之間無止盡的鬥爭以及對手無寸鐵的平民階層無端的殺戮。

在暴力就是法律的中世紀歐洲社會中,教會仍然是唯一具有相當權威和力量的勢力所在。而教會為此所作出的努力,其中就包含著對於基督教軍人的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抓住那些強悍的封建貴族作為教化的對象,同時為他們指出明確的理想規範。

現在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因為教會所需要的只是那些理想化的與現實中差距甚遠的騎士形象,根本用不到所謂的宮廷愛情文化。但是,事實上,騎士精神能夠對中世紀的社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最重要的就是因為騎士精神同宮廷愛情文化的結合。

宗教在中世紀時期幾乎是佔據著壓倒性的統治地位,在這樣的約束的統治之下,人類的情感遭受到了壓抑,因此,教會對於人們的情感,尤其是愛情是有著十分嚴苛的約束的。

但是,教會出奇的對於那些以愛情為主題和核心的宮廷愛情文化和騎士精神比較寬容,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文化有助於馴化封建騎士,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些愛情故事和愛情文化的相關描述中,並不存在與基督教思想文化相悖的「異端邪說」,完全宣揚理論化的愛情和純潔的愛情故事。

二、宮廷愛情儘管距離現實十分遙遠,但是表徵著人們對美好的嚮往

1.宮廷愛情文化的興起是社會中弘揚理想、美德和理念的縮影

在中世紀時期同如日中天的宮廷愛情,與之密不可分的就是騎士精神,也可以說,騎士精神和宮廷愛情在某種程度上共同創造了中世紀時期歐洲的社會和文化。

儘管距離十二世紀宮廷愛情已經十分遙遠,但中世紀時期仍舊存在相當數量程度的宮廷愛情文學的傳播者和崇拜者。

或者說儘管宮廷愛情和現實生活存在十分明顯的差距,但是仍舊存在宮廷愛情文化的流行,在某種程度上得益於宮廷愛情文化符合大眾或者是說社會中對於美好事物、德行、信念的的期待。

騎士精神和宮廷愛情文化所弘揚的理想、精神、觀念和美德,不僅符合人們的期待和追求,而且在宮廷愛情相關的故事在社會中經歷了數百年的傳播之後,已經深刻的滲透進入歐洲社會和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之中。

在將近幾個世紀的過程中一直影響著歐洲的文學藝術,甚至是人們的思想意識、道德規範、風俗習慣和言行舉止等各個方面。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無論是在中世紀,還是在這之前的時期,又或者是在這之後的現在,人們對於自身,社會對於人們的行為舉止是存在理想和要求的,這些在西方社會中體現的更為明顯。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西方社會中紳士們的行為舉止和表現出來的各個方面都是能夠充分體現其素質和教養的,「女士優先」,吃飯的時候為女士拉開座椅等。

而這些符合社會和人們對自身的期待的理所當然的社會禮儀和習俗文化,最根本上就是來自於騎士精神和宮廷愛情故事中對男主人公的描述。

因此,也就是說,儘管十二世紀時期文學作品中描述的宮廷愛情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與社會實際情況相比起來也是存在相當之大的差距的,但是宮廷愛情文化的流行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社會標準和人們的期待和追求,因而宮廷愛情文化在社會中的傳播和流行自然就成為順勢而為的一種現象了。

2.宮廷愛情文化迎合了歐洲人文主義思想的優秀內涵

我們已經說過,宮廷愛情文學在中世紀與騎士精神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因為這兩者存在某種共同的內涵,包括對人們道德、品格、責任等各種方面的言行舉止的要求。

就比如說,騎士精神中蘊含著「忠誠、勇敢、善良、慷慨、力量、榮譽感、責任感」等等,這些社會和人們對個體的期待和要求,而恰好在中世紀宮廷愛情文化中,他們所刻畫的人物也擁有這樣的品質,他們無論是在德行還是品性方面都十分優秀。

而無論是從騎士精神入手,還是從宮廷愛情文化所入手,他們存在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有的重點都是放在人身上的,而這一點就正好迎合了中世紀時期歐洲社會中關於人文主義思想和傳播的發展內涵。

所以說,宮廷愛情與現實情況的差距之大也沒有影響到宮廷愛情文化在社會中的傳播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和大眾的關注點大都是放在人這個個體上,而對於愛情本身的關注相對就會比較少,他們更加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關係,人們個體對於美好事情和理想的追求。

中世紀時期重視個人的價值,發揮個人的作用,就是社會希望和正要宣揚的價值觀本身,所以,宮廷愛情文化中所刻畫的形象與騎士精神相融合最後鑄成了中世紀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為文化的內涵所在。

三、宮廷愛情文化的流行恰好符合社會馴化規範騎士德行的作用

在混亂的中世紀時期,騎士階層對社會的價值的作用相當明顯,所以,規範騎士們的行為和德行規範,樹立騎士們的理想和信念就很重要,而宮廷愛情文化伴隨著騎士精神的傳播恰好發揮了這樣的作用。

因為在這之前,騎士階層大都伴隨著封建性,尤其是初期騎士大都是社會中的中下層階級,因為王室和貴族原本看不上騎士這個身份,和這個階層人們的行為表現。

早期封建騎士階層,幾乎都是十分殘酷、野蠻、作惡以及無法無天的武夫,他們欺負弱者,搶劫農民,強姦婦女,濫殺無辜,幾乎是無惡不作,但是,實際上他們的這些作為並不違背當時的騎士標準。

而對於社會來說,他們希望和追求的騎士階層是一種理想化的形象,他們勇敢、自強、忠誠,有責任感和榮譽感,是一種十分正面積極的形象。

實際上,對於中世紀時期的社會情況來說,「愛情」只存在於上流階層社會中,或者說在上流社會中仍舊是虛幻的,所以大眾的關注點自然並不在於宮廷愛情文化故事與現實生活中愛情故事的差距.

他們更關注這些故事中那些被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和人物關係,逐漸的自然而然這些理想化的形象成為了約束現實中人物的標準。

而這些尤其適用於社會對於騎士階層的馴化,他們致力於希望騎士階層的行為能夠受到教會的認證,因為之前騎士們的行為雖然不違背社會制定的騎士行為準則,但也受到了教會的反對和零容忍。

因此,儘管存在許多與現實情況不符的愛情故事,正是因為宮廷愛情文化以及與之相伴隨的騎士精神中存在能夠為社會利用和掌控的新的馴化作用,自然不受阻礙的在社會中傳播開來了。

四、結論

綜上所述,雖然宮廷愛情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距離,主要存在於文學作品中,而且在現代人的角度上來看,宮廷愛情的存在只是上流階層社會的專屬,對於市民階層來說十分罕見而且十分矯揉造作。

但是宮廷愛情文化仍舊在這樣的社會文化氛圍中得到了傳播和宣揚,一方面自然是因為這一文化在社會中的受眾度仍舊十分普遍,其文化內涵自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和標準.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中世紀社會各個方面都需要這些文化中所刻畫的弘揚的那些理想、美德、信念和標準,以此來塑造和馴化這個社會,為社會所用。

相關焦點

  • 歐洲中世紀騎士的「浪漫」與「風度」
    由於貴婦在騎士年輕的時候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騎士會對她產生一種特殊的感情,即所謂「騎士的愛」。騎士對於貴婦的愛就是尊敬和服從造成的,為愛情而服役如同附庸對領主的服役一樣,必須聽從 貴婦的命令,甘冒一切之危險,甘受鍾忠志折磨。
  • 勒高夫:中世紀騎士的真實與想像
    正如讓·弗洛裡所強調的,中世紀的騎兵需要相當的經濟基礎來購買戰馬(可能還不止一匹),因此承擔著繁重的裝備開支,此外他們還需要時間,因為除了頻繁的訓練,中世紀的騎士還需要在節日比賽——騎士比武以及狩獵活動中證明自己,狩獵通常在他們自己專屬的封地裡進行,也就是自中世紀起為國王預留的保護區之外的地方。可以看出,即使從軍事角度來看,騎士階層就有局限於貴族精英分子的趨向。
  • 騎士——戰場上的騎兵,基督教會的武力依仗,上流社會的貴族紳士
    在歐洲中世紀時期,基於封建制度的興起和建立,誕生了一種騎士制度,他們歷經千年的發展,在現代社會的今天仍舊對人們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對於騎士制度其主要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分別為戰場上的騎兵,基督教會的武力依仗,以及上流社會的貴族紳士,而這三個階段則是我們發掘騎士制度和騎士精神的重要根據。
  • 他極力諷刺批判上流社會,卻得到了上流社會的認同與讚美
    但也正是因為失去了生活保障,才讓薩克雷脫離固有社會階層的局限,開始審視社會。正如他在給母親的信中所說:「我應該感謝上天使我貧窮,因為我有錢時遠不會像現在這般快樂」,「勞碌辛苦對我有好處,一個人吃了現成飯,會變得心神懶散、頭腦糊塗的。」他先是去巴黎學繪畫,可惜也不成功,不過雖然沒有成為名畫家,但他仍然掌握了基本技巧,日後能夠為自己的作品繪製插畫。
  • 英國的階層那麼明顯?媒體盤點十二大英國上流階層標籤
    每次看英劇中那些上流社會人士的舉手投足都感覺非常優雅有格調。 用詞謹慎      為了區分自己所處的階層,上流社會人士會在用詞上小心謹慎,力保語言得體。
  • 荊棘之下,薔薇密布:中世紀貴婦孤芳自賞,為何卻成為騎士擁躉?
    騎士愛情觀念中的女子通常都是些貴婦人,因為在中世紀的西歐,衡量一個人地位是否崇高要看所轄領地的多寡和家族聲望的顯赫與否,而一般能擁有高貴地位的女子大都很早就結了婚,因此在騎士的愛情觀中,憧憬的對象都是些身份高貴的「貴婦人」。
  •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教育體系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階層的形成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特色,從古希臘時期莊嚴的武器授予儀式,具有忠誠關係的親兵制,以及具有依附關係的古羅馬庇護制中誕生的維繫領主和軍事力量之間的正式紐帶關係,形成了騎士制度和文化體系。
  • 中世紀的商人和市民是同義詞,住在城牆裡的商人成為早期的市民
    羅馬帝國覆滅後,城市復興之前,中世紀西歐是在一個個莊園的籠罩之下。莊園是以大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單位,在莊園制的鏈條下只存在領主和農民兩個階層,農民為了獲得領主的保護,把土地獻給領主,甘願做大地產主的附庸,不具備自由的身份,被束縛在莊園的土地中。
  • 真實上流社會有錢沒煩惱?洪晃:上流社會沒你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無論是電影《小時代》向我們展示的豪宅奢靡,還是電視劇《三十而已》中,因為五萬的香奈兒包包被排擠在太太圈外,都在明顯劃分兩個階層的界限。 她用一本《張大小姐》向我們描繪了上流名媛眼中真實的上流社會,徹底撕下了那些固有印象的面具。 跟隨洪晃的視角,人們可以對真實的上流社會一探究竟,才發現原來上流社會並不似我們想像般光鮮亮麗,也有別人讀不懂的無奈和狼狽。
  • 中世紀波蘭貴族階層的形成:社會與文化建構
    此外更複雜的是,家族身份並不能將特權群體從其他社會階層中區分出來。非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這些以父輩名為後代冠姓,並為地區冠名的血緣群體,更容易在各種農民中看出來,而不是各種特權群體。修道院院長從未把家族姓氏作為騎士或貴族身份的表達。儘管在政治地位上並沒有那麼重要,但家族在經濟活動、地產交易當中則非常活躍,尤其是王公貴胄。然而,從1300年左右開始,參與財產交易的家族群體範圍開始不斷擴大。
  • 現代文明下的一夫一妻制:騎士精神與中世紀的愛情
    在這方面進行一場有影響力的社會討論,應該是健康和有益的,也許會有利於減少某些不良的社會風習,會有利於對婦女和所有性別的權利進行更好的保護。恩格斯:「最偉大的道德進步」第一步,我們需要明白這一制度的起源及其社會歷史背景。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裡面說,貫穿人類歷史的兩大主線是社會關係的不平等和男女關係的不平等。
  • 大學為什麼會在中世紀歐洲興起?
    中世紀貴族世襲,各行各業也基本上都是子承父業,一個人的命運基本上在他出生之前已經被決定了。但是大學的誕生改變了這一狀況,學位使得任何階層的人都有了社會晉升的希望。學位制度給予了中下層人士晉升的希望,在客觀上增強了中世紀時期各個階層的流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的實現。
  • 現代年輕人間的階層分化:無產階級雲養貓,上流社會貓狗雙全
    自古以來,貓都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因為耗資巨大,所以被當代年輕人稱為是「行走的黃金」——貓幣,還有的人更是靠著「貓幣的多少」來衡量社會地位與階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年輕人的世界裡到底存在著哪些階級?1.
  • 中國的上流社會,為何那麼熱衷於模仿兩百年前的西方?
    他們對比自身等級等的人帶有一種鄙夷不屑的態度,雖然這種現象並不符合現代社會"人人平等"的理想觀點,但是它所產生的結果也是當時的貴族想要的——"階級固化"。也就是擁有大量資源的一直都是這一群人以及其後輩,其他階層的人想要進入這個階層也變得不太可能。
  • 韓國社會階層固化嚴重
    3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了「經濟增長成果的分配——亞洲的不平等分析」報告,顯示截止到2013年,韓國前10%上流階層的收入佔整體收入的比重為45%。這是亞洲國家中的最高值。韓國這個收入比重1995年為29%,18年後猛增了16個百分點。而同一時期內亞洲國家整體的上流10%收入佔有率平均只增長了1~2個百分點。
  • 讀《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
    概而言之,是對於全盤人生熱情低下,其結果直接導致收入很難得到提高,單身的比例也極高,而且在這類人群中,松松垮垮生活的人不在少數,因為這樣的生活態度畢竟來得輕鬆些。一直到19世紀50年代,日本還是一個由極少數的上流階層與人數眾多的下流階層所組成的等級化社會戰後5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前半期,日本經歷了一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
  • 德意志史:18世紀末,不斷形成現代市民階層,新體制「市民社會」
    德意志史:18世紀末,不斷形成現代市民階層,新體制「市民社會」歡迎來到百家號漠漠講史,想來大家都知道「現代化」這一概念,,儘管(或由於)它的模糊性,最為經常性地被用來形容前後相繼發生的整個時代。簡言之,我們可以把德意志接下去的發展主線做如下概括:起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中出現了一連串「創新」,特別是通過新信息乃至信息洪流實現了一種持續性的視野擴大。從現在開始,所有這一切強迫當時代人持續不斷地轉變觀念,做出各種反應,並一再尋求新的解釋,加以調適,而流傳下來的有關行為方式與行為指令的習俗已不再有效。
  • 相泮讀書45《上流社會》
    韓國電影《上流社會》,邊赫執導,樸海日、樸秀愛、李陣鬱、羅美蘭、金奎善、尹宰文等主演。大學教授張泰俊(樸海日飾),想進入政界,妻子吳秀妍(樸秀愛飾)欲晉升美術館館長。他們是韓國典型的中產家庭,為進入上流社會,秀愛甘為會長洗黑錢,泰俊則始終只是黨派的一枚棋子。泰俊和秀愛,在權力和財富的追逐之中迷失方向,雙雙出軌,被要挾、被利用,無法動彈。泰俊提議設立市民銀行,給市民提供低息的貸款,但不得不依靠財閥韓會長,韓會長是上流社會的代表之一,他將藝術、黑幫、財閥、政治玩弄於手掌之中,充分揭露了上流社會的骯髒不堪。
  • 經典電影《窈窕淑女》:底層賣花女躋身上流社會,她是怎麼做到的
    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奧黛麗·赫本,她在百老匯音樂劇《窈窕淑女》中飾演了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從一個普通的伊萊莎,逐步躋身上流社會的故事。這部原作是著名作家蕭伯納的作品,改編了電影之後,也成為了一部經典流傳至今的電影。
  • 英國上流社會最新裝逼指南, 你get了嗎?
    經典6粒雙排西裝,顯示貴族氣息的高級長柄雨傘,手工定製皮鞋,這些是傳統的英國上流社會紳士的標配。但是在信息化社會,科技的發展也為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帶來變革。英國專注時尚與生活方式的雜誌《閒談者(Tatler)》近日發布了詼諧有趣的現代上流社會成就清單,揭示了不同社會階層的影響因素和一些不同尋常的家居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