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上流社會,為何那麼熱衷於模仿兩百年前的西方?

2020-12-20 騰訊網

認真審視一些中國豪門周邊報紙雜誌,我們不難窺見這些"上流社會"的許多活動,姿態,以及他們的"生活態度",或多或少都沾上些西方一兩百年前的"貴族生活"的影子。那到底是什麼讓這些"上流社會"如此青睞這種生活呢?

一、 來自"繁華"資本貴族生活的吸引——迷人的矛盾與古老的制度

(一) 西方的貴族群體

以前的西方貴族,映入我們腦海的就是"城堡""下午茶",和各種用來區分各個等級的稱謂——公爵,侯爵,子爵……

各類歷史留下來的痕跡和證據無一不表明著"貴族"這個群體的特徵,精緻奢華,在某些地方有異於其他階級的堅持——如各種稱謂和等級之間的禮儀,又或者各種各樣的精神代表,紳士,忠誠……

他們對現世的先進玩意兒沒有興趣甚至是鄙夷的,近乎苛刻的要求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使用以前的樣式。這原本是他們之所以在歷史潮流下慢慢褪去的原因,但是在一些後人看來,這就是一種迷人的矛盾了——守禮克制的仿佛從歷史中走下來,與整個世界都不一樣。

但這樣實在是太麻煩了,於是歷史把這種堅持變成了是對傳統,對個性,對自我。慢慢的也與現代社會制度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現代貴族生活"。

(二) 看到的"美好"和被吸引的欲望

西方貴族在各種精神代表,等級規定以及大量錢財的裝點下,變成了一個表面看起來美好精緻的群體。

但即便是如此,在後人看來,那時候的日子應該是肆意優雅的。歷史的車輪越往後人們就會開始追溯以前的生活,而那些可能原本是像外表完好內裡腐爛的蘋果一般的貴族生活,自然在後人的追憶下不斷的被美化,被賦予了新的欲望,被塑造成一個嚮往著的烏託邦。

而這樣做的結局,大抵就是成為現代一種新的元素充斥在我們的生活裡。不斷有各種各樣的影視劇,各種各樣的小說,在吹捧著這種貴族生活。

於是,不論是上流社會還是中層階級,在被這種"糖衣炮彈"打擊,瘋狂追求和模仿它也不是一件很令人震驚的事情了。

二、 與其它階級的距離感——"我們是與眾不同的。"

西方貴族的一大特點便是等級,階級的界定十分嚴格

他們對比自身等級等的人帶有一種鄙夷不屑的態度,雖然這種現象並不符合現代社會"人人平等"的理想觀點,但是它所產生的結果也是當時的貴族想要的——"階級固化"。也就是擁有大量資源的一直都是這一群人以及其後輩,其他階層的人想要進入這個階層也變得不太可能。

這樣做的結果不單單只有物質貪婪的滿足,被大量資源圍繞的貴族們當然對沒有太多資源的中下層階級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

如今我國的上流社會,也正在這種的模仿下對中下層階級產生物質和心理上的優越感。這樣一來,上流社會想要"與眾不同"的心思也得到相應的滿足。

三、 對社會權力的欲望——成為各個圈子裡的"時髦精"和"領頭羊"

(一) "時髦精":站在高處玩弄眾生相

貴族圈子裡的很多都是其他圈子裡的風雲人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前期培養,錢財資源的堆積,導致出現了"藝術界人物和政界人物在一場平常的下午茶宴會或晚宴遇見並交談甚歡"的現象。

如此,貴族圈子裡對各個圈子的風向把握其實是最早最準確的,甚至有些也是他們的成果。於是許多貴族可以站在圈子的頂部俯視著低低在下的其他人,或欣賞或不屑或厭惡,他們的態度有時也成為了一個"風向標"。

這種對社會整體情緒的把控欲望的滿足讓他們沉溺於一種巨大的優越感之中。雖說如今的上流社會大部分也是這幅模樣,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模式的起源還是來自於兩百年前的西方。

就連現代化的起源也是由西方最先開啟,後來的種種跡象也表明了西方的文化多少伴隨著現代化的步伐輸出到其他國家,於是西方的上流社會也成為了現今上流社會的標準模板,而現在的西方上流社會很大一部分都是兩百年前的貴族生活的進化變種。

(二) "領頭羊":快要溢出來的資源所浸養出來的leader

若是有人翻看一下世界各大名校的一些學生檔案,會發現其中有很多的人其實是隱藏的"貴族子弟"。不是說他們學習都很好,都能進入到好的學校,而是對他們來說,進入名校的成本的確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加容易。

從小的資源傾斜,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眼界和知識質量和普通人必定是不同的。而且貴家子弟出來的孩子,身上會有一種"leader"的氣質,因此,不論在學校裡,還是在社會裡,他們應該都是各個圈子裡的"領頭羊"。

而這樣做其實也是一種加固階級固化的行為,手握大部分資源的他們,用這些來培養一個被各種"資源浸養"出來的精英,而這些精英又可以回過頭來賺取社會上的資源,於是,一個"生生不息"的精英上流社會便形成了。

上文提到的西方化上流社會也就是這樣做出了示範,相應的,中國的上流社會當然也會被影響到。

四、 結語

無論是想要一個裝飾精緻好看的外殼,還是想要加固維護自己的利益,中國上流社會瘋狂模仿西方一兩百年前的貴族生活都是無可厚非的。

除去一些影視文化和書籍的誇大描寫外,西方那時候的貴族生活以及其背後的目的,的的確確也是一個符合現在大多數上流社會人的利益。

但是要是論這樣子的模仿能否真正達到他們的目的,答案在中國,應該是偏否定的。中國如今的國情制度並不允許形成階級固化,而西方歷史也證明了這種生活最後的結果,無非是改革和推翻。瘋狂的模仿也許只能滿足一下中國上流社會的虛榮心和社會欲望。

說起來,比起西方兩百年前的"貴族",中國上流社會的視線放在中國古代的君子之風,也許在滿足社會欲望的同時,也會在社會上產生一種良好的氛圍。

資料來源: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Class: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美】保羅·福塞爾

文/映真

相關焦點

  • 為何中國的上層社會喜歡崇拜西方文化,卻看不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
    如今,在中國的上層社會,從審美、生活、衣著、化妝、家居、飲食……很多方面都熱衷於模仿西方,甚至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也加入了模仿隊伍。一撞撞歐式別墅,一棟棟歐式酒店,一排排歐式招牌……似乎只要沾點西方元素就覺得上檔次。
  • 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原因令人深思!今天是平安夜,也就是西方「洋節」,也許很多的人都已經準備好蘋果和橘子了吧!現在要是你到超市裡面是買的話,估計一個蘋果就要七八塊錢了吧!但是就算是這麼貴,還是有不少的年起人去買,其實無論是平安夜、聖誕節以及是情節人,中國有很多的人都喜歡過,特別是年輕人,那麼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
  • 真實上流社會有錢沒煩惱?洪晃:上流社會沒你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電影《寄生上流》 作為普通人的人們,對上流社會的認識往往局限於自己的設想,最常用的句式就是"等我有錢了,我一定……",仿佛上流社會就是有錢而沒煩惱的。 然而"名門痞女"洪晃卻直言:上流社會沒你們想像的那麼美好,上流社會是最虛偽的一群人。
  • 中國模仿照搬西方制度,能結束百年的黑暗歷史嗎?
    中國國家治理的歷史來源、基本制度、機構和治理模式、主要機制和基本手段、基本目標,及在「排他性」「包容性」上都與西方不同。從歷史上看,中國也曾學習、模仿、照搬過西方的制度,但都「水土不服」行不通,直到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人民民主專政、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等制度,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保證民族復興的成果為全體中國人民共創共享,保證中國政治制度對國情的適應性、對西方制度的優越性,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快速追趕和超越。
  • 高雄歷史博物館的故事,「三寸金蓮」竟成上流社會的標誌
    纏足是封建時代壓抑和約束女性的象徵,更被西方文明社會認定是野蠻和不文明的陋習。儘管如此,纏足文化仍在中國風行近千年,在滿清統治下的漢族婦女中依然盛行。這塊展板介紹了上流社會的金蓮崇拜。相傳明太祖曾下令丐戶女性不許纏足,纏足遂成為評判社會階級的表徵。實際上,纏足會造成行動不便,通常是不需勞動,經濟無虞的階級才能纏足。惟「小腳是娘,大腳是婢」的價值觀,認為一個完美的金蓮比漂亮的容貌還重要,容貌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但金蓮小腳卻能改變命運和社會地位,導致纏足風俗從上層社會轉向平民百姓,在此社會氛圍下,纏足也就成為上流女性的代表。
  • 中世紀宮廷愛情是上流社會的「專屬」,為何會在市民階層中流傳?
    中世紀時期宮廷愛情最初來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宮廷,最初是由法國宮廷詩人創作的以亞瑟王為主體的浪漫主義題材,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之後,逐漸開始向社會中的市民開始傳播,當時社會中盛行但丁的「愛情」崇拜,總之,中世紀的宮廷愛情作為一種傳奇始終不滅。
  • 從百年殖民史看畸形英語崇拜文化
    我們今天絕大部分「慕洋派」,始終堅定推廣英文,並發自內心認為,這不會滅亡自己的國家,而是在救贖中國,並自己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崇高的事業。現在看來,不是幼稚,就是居心叵測。很多人會問,如果中國人都學好英語,那麼有朝一日,中國人可以真正滲透到英美上流社會,掌握他們的政治權力,不是很好嗎?
  • 這才是全球排名前10位的奢侈品!這才是上流社會
    上流社會(英文:Upper Class),又稱上流階級、上層社會、上層階級等
  • 全球三分之一奢侈品被中國人買了 國人為何如此熱衷大牌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奢侈品被中國人買了。那麼中國人為何如此熱衷於大牌呢?   中國人愛買奢侈品   根據《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中顯示2016年有760萬戶中國家庭購買了奢侈品,超過了馬來西亞或荷蘭的家庭總數。
  • 上流社會是什麼梗 上流社會是什麼意思出處在哪?
    很多在電競圈的玩家都聽說過上流社會這個梗,但是有的人還不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上流社會這個梗的出處和意思。上流社會是什麼梗 上流社會是什麼意思出處在哪?
  • 字裡中國:漢英詞典兩百年
    這一生涯留在史冊的輝煌是距今兩百年前出版的《華英字典》。兩百年後的春天,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陸谷孫和他的團隊歷時十五年編撰的《中華漢英大詞典》面世。兩本字典串連起的兩百年,是中西文明兩種語言互相砥礪、纏繞、磨合乃至互為主體的兩百年,其間,是一個變化中的中國。詳見B03-05主題「龍」和「dragon」到底是不是同一個意象?「餃子」究竟是不是「dumpling」?
  • 中國已不是百年前的弱國,為何西方世界依然小覷我們?因為四個字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千百年來我們一直都是充當著世界強國的角色。漢唐時期,國力更是強盛無比,打的匈奴連連逃竄。周邊國家更是紛紛稱臣納貢,依附於我們。歐洲,中亞等地區更是因為我們的瓷器和絲織品而對中國充滿了嚮往。
  • 相泮讀書45《上流社會》
    韓國電影《上流社會》,邊赫執導,樸海日、樸秀愛、李陣鬱、羅美蘭、金奎善、尹宰文等主演。大學教授張泰俊(樸海日飾),想進入政界,妻子吳秀妍(樸秀愛飾)欲晉升美術館館長。他們是韓國典型的中產家庭,為進入上流社會,秀愛甘為會長洗黑錢,泰俊則始終只是黨派的一枚棋子。泰俊和秀愛,在權力和財富的追逐之中迷失方向,雙雙出軌,被要挾、被利用,無法動彈。泰俊提議設立市民銀行,給市民提供低息的貸款,但不得不依靠財閥韓會長,韓會長是上流社會的代表之一,他將藝術、黑幫、財閥、政治玩弄於手掌之中,充分揭露了上流社會的骯髒不堪。
  • 【一鋪清袋】日落貴族:英國百年上流教育史
    入讀這些學校,似乎就意味著進入名牌大學,跨過了成為社會精英的第一道門檻。當我們在教育大眾化的現在回望數百年前,我們會發現其實最初的教育本是為社會精英準備的。不過,在劇烈社會變遷中,精英教育在我們國家近百年的歷史裡其實已經斷裂。但是,英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呈現精英教育在近百年教育大眾化歷史中的變遷。
  • 那場歐洲刮過的「中國風」,曾持續百年之久
    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 收錄於話題#人文歷史54#歐洲地理17這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傳來的「中國風」,在歐洲持續百年後,終於隨著中國的積弱和歐洲新藝術運動的興起,漸漸淡去。撰文〡葉克飛
  • 上流社會離我們有多遠?來聽聽美國博士爸爸對精英素質教育的解讀
    所以無所謂是社會主義螺絲釘,還是西方所謂的社會精英,能夠實現個人價值就好。這也是為什麼早期出國留學的大多數都是理工科專業的,最終都成為美國社會中擁有高學歷的的高級技術人員。精英不可以憑空產生,也不可以繼承,正是因為這種不可複製性,所以精英階層一般都非常注重家人的教育,希望這樣的優勢地位可以在下一代身上繼續實現。
  • 中國已經崛起,為何西方國家仍舊排斥中國?
    按道理來說,中華沉淪,會遭到如此對待,那麼一旦王霸之業復成,執耳之勢再造,那麼中國必然再次屹立世界之巔,贏得全球矚目,華夏族人也應得到各國的敬重,中國也會贏得世界認同。然而我們看到的是,現實並未按照我們的設想去前進和發展。如今的中國已經崛起,經濟振興,軍事剛猛,文化復甦,一片欣欣向榮。
  • 第一個侵略中國的西方國家,實力大不如前,在國際上毫無存在感!
    毫無疑問肯定是美國,現實中也確實如此,但在古代幾千年歷史中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可不是美國,而是我們中國。但大家也知道,由於近代史上清政府的固步自封導致西方國家開始對中國虎視眈眈,從1840年開始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經歷了百年屈辱史。在很多人印象中,第一個欺負中國的國家應該是英國,也是這個國家挑起了1840年的「鴉片戰爭」。現實中真的是這樣嗎?
  • 他們代表中國參加一戰,卻被西方列強遺忘近百年!
    戰爭結束後,日本竊取了德國在山東的非法利益,中國蒙受了巨大的民族屈辱。作為戰勝國的我們,非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公正對待。事實上,也正是基於這份西方視角下的傲慢,中國勞工的犧牲和付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掩蓋和選擇性地遺忘了,甚至許多西方人都不知道在一戰歷史上還出現過這個犧牲巨大的中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