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仿照搬西方制度,能結束百年的黑暗歷史嗎?

2020-12-14 中華網新聞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競爭的本質是國家治理能力的競爭,而國家治理能力的競爭實質上是國家制度競爭。

文|袁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本文刊於《瞭望》2017年第34期,原題《從國家治理能力看中國制度優勢》

中國國家治理的歷史來源、基本制度、機構和治理模式、主要機制和基本手段、基本目標,及在「排他性」「包容性」上都與西方不同。

從歷史上看,中國也曾學習、模仿、照搬過西方的制度,但都「水土不服」行不通,直到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人民民主專政、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等制度,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保證民族復興的成果為全體中國人民共創共享,保證中國政治制度對國情的適應性、對西方制度的優越性,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快速追趕和超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所取得的寶貴經驗的基礎上,作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抉擇。

這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所面臨的目標和任務作出的新的科學判斷,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也標誌著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國家治理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

要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就應該對中國的國家治理績效做出正確評析。與西方國家相比較,中國有哪些不同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手段,在哪些方面顯示了「中國特色」、「中國優勢」?《瞭望》新聞周刊專訪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從國家治理層面切入,來剖析中國特有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手段中所體現出來的「中國歷史」、「中國道路」、「中國特色」與「中國優勢」。

相關焦點

  • 中國的上流社會,為何那麼熱衷於模仿兩百年前的西方?
    認真審視一些中國豪門周邊報紙雜誌,我們不難窺見這些"上流社會"的許多活動,姿態,以及他們的"生活態度",或多或少都沾上些西方一兩百年前的"貴族生活"的影子。
  • 姚洋對話宮玉振:如何理解中國制度的歷史演進
    20世紀初葉,史學家基本的歷史觀是以西方為中心的,以西方的經驗為參照系,用西方歷史的制度和標準來衡量和裁剪中國歷史。與西方歷史契合的,往往就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否則就意味著是落後與該被淘汰的。這種西方中心主義史觀在20世紀早期非常盛行,當時如傅斯年、胡適等很多知名史學家都深受影響。
  • 百年來中國大學的三次轉型發展的歷史回顧
    本文作者: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孟中媛 中國近代大學制度是由西方引進的。在百餘年的大學發展歷史中,雖然我們時時力圖有所超越,但總體上還是處於不斷向西方先進大學制度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學習對象的轉變,可以認為百年來的中國大學發展過程發生了三次重要的轉型:第一次轉型是20世紀20年代,以1922年新學制的頒布為標誌,中國大學主要以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為參照系進行的變革;第二次轉型是新中國成立後,以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的成立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改革為標誌,中國大學開始了對前蘇聯高等教育模式的全盤照搬
  • 美國民主黨的作弊、中國人對民主制度的百年追求!
    老糊塗、瞌睡蟲敗燈更是躲在花叢中暗笑:「我們建立了美國歷史上最廣泛的選票舞弊系統",看來不要怪民主黨作弊,人家早就有備而來^_^!一:不可能有好的社會制度;二:即使歷經艱難險阻,耗時數百年,模仿別人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隨時會被陰謀叛亂者推翻,沒有優秀文化的政治制度,那是沙灘上建高樓,建得越高,倒得越快,越是危險,試想如果美國和歐洲沒有崇尚上帝信仰、誠實守信、博愛無疆的基督教文化,沒有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帶來的全民思想變革和高度理性思維,那麼會有今天的民主制度嗎?!!
  • 評「我們的教育不可盲目模仿西方,因為考試選拔制度不同」
    你只有證明你所說的「我們的教育」結出的果實要比你所說的「西方的教育」結出的果實品質優良,才能證明你所說的「我們的教育」不應該盲目模仿「西方的教育」是有道理的,是正確性。如果你不能用教育的結果證明你所說的「我們的教育」結出的果實要比你所說的「西方的教育」結出的果實要優良,那你的觀點真的是沒有說服力的。但是,我還是要指出,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國和西方並無什麼不同。
  • 《紅旗文稿》: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嗎
    但是,「一人一票」是西方民主的金科玉律,在西方人眼裡是民主的命根子,怎麼能否定呢?於是就引出了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一人一票」合理嗎?會不會帶來「多數人的暴政」?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完美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嗎?
  • 科舉制度:西方人崇拜的中國發明,影響了歐洲文官選拔制度的確立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獨有的人才遴選制度,它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根基,對於中國的政治、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比如中國人對於歷史、考試的重視,就是科舉制度影響民族性格最明顯的代表。
  • 「現代化中國方案」是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超越
    過去200多年來,現代化成為西方經驗和「西方化」的代名詞,西方模式似乎成為唯一可以模仿的樣本。然而,自上世紀以來,很多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模式,不僅沒有實現現代化,反而失去了發展自主性,錯過了發展機遇期,進而落入了發展陷阱。「西方化」是人類走向文明的理想模式的神話已經被其自身實踐打破,一些試圖複製西方發展道路的國家也紛紛失敗。
  • 【教育整頓丨研讀】《中國制度面對面》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來的?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曾經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制度文明,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效仿的典範。據史料記載,隋唐朝貢場面盛況空前,「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象蔚為壯觀。世界進入近代以後,當西方社會正在發生一場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和制度革命時,沉湎於「天朝上國」美夢的中國社會,卻還在以歷史的慣性向前運行。
  • 中國歷史上沒有昏君的朝代,但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千百個朝代的興亡,當然與處於九五之尊的皇帝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朝代皇帝賢良有德,朝代能維持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同樣在歷史上,也有一個可以說是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然而,在三百年內,還是走向了滅亡,這又是為什麼?這就是清王朝時期。為何清王朝沒有昏君?客觀地說,導致朝代滅亡的君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氣在此」的陳後主,「何不食肉糜」像晉惠帝這樣智商平平的帝王,另一種就是不務正業的新朝王莽、隋煬帝、明代崇禎等。
  • 他們代表中國參加一戰,卻被西方列強遺忘近百年!
    在這場匯集了70多位西方世界首腦的隆重儀式中,一位華裔少女的中文朗讀顯得尤為特別。這是華工顧杏卿先生在一戰結束時所寫書信中的一段:「忽聞教堂鐘聲、工廠汽笛聲、以及廠外歡呼聲,與歌唱聲同時並作,餘輩驚問何故,始知休戰條約已籤訂,戰爭從此可以終止矣!」
  • 武 志:五四運動百年,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民主和科學
    百年實踐證明,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正確的選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更好的發展中國。在這個意義上,五四運動在中國現代史上具有歷史性的貢獻和深遠的時代意義,必定光耀百年,彪炳史冊。五四運動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賦予的歷史任務,它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尋求反帝反封建,探索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人民幸福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從制度優勢到制度自信
    中國特色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強調議行合一,實行民主集中制,以合作代替對立,以協商代替爭鬥,有效化解了民主與效率的矛盾。這一制度使得中國具有強大的國家能力,能辦大事,能成大事。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最大優勢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鄧小平指出:「在中國這樣的大國……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
  • 越南剛建國就廢除漢字,為何地名依舊照搬中國?原因很無奈
    越南剛建國就廢除漢字,為何地名依舊照搬中國?原因很無奈越南歷史上叫佔城、安南等,這是一個中國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越南自從秦朝開始,直至清末,數千年時間基本上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是中國的一個郡,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可謂是深厚不已。時至今日,我國的一些電視劇也好,還是流行歌曲也罷,但凡是有風吹草動,在越南立馬就能找到同款作品。網上大火特火的《牙套妹》,就是照搬我國知名歌手六哲的《錯錯錯》。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更別說文學作品了,那是多如牛毛。由於越南一直模仿中國,方方面面都有中國的影子,國際社會也將其視為「小中華」。
  • 堅定中國政治制度自信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面臨的一個歷史性課題,就是在中國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才能生長出穩定的政治秩序。從晚清的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等實踐,到民國的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的探索,我們一直沒能建立起一套讓中國政局和社會穩定下來的政治制度。直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才使社會政治秩序趨於穩定。
  • 高曉松:科舉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制度之一,遠超西方國家
    1904年7月4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在北京城舉行,此後在中國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考試製宣告結束。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科舉考試制度代表著舊社會的腐朽,是落後的。尤其是明朝以後,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格式固定的八股文更是成為禁錮思想的典型代表,多為後人所詬病。
  • 千秋偉業鑄巨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來的?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曾經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制度文明,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效仿的典範。據史料記載,隋唐朝貢場面盛況空前,「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象蔚為壯觀。世界進入近代以後,當西方社會正在發生一場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和制度革命時,沉湎於「天朝上國」美夢的中國社會,卻還在以歷史的慣性向前運行。
  • 今日中國能否建成不同於西方的新文明形態?
    還是僅僅是表面上的區別,本質上中國現代性與西方現代性應當沒有實質性的差異?從根本上講,這些問題涉及到,未來的中國能不能成為一個有示範意義的文明?未來中國區別於西方文明最根本的因素是什麼?我們知道,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帝國,比如說埃及王朝、波斯帝國、蒙古帝國、大英帝國、前蘇聯帝國等等。
  • 社會主義制度天然適合中國
    每個國家採取什麼樣的政治制度,走什麼樣的道路,深深地受到該國家歷史、文化、傳統等深層因素的影響。在我們高中歷史課,甚至高考時的歷史考題中,總會有一道題:「為什麼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當才能發展中國」,還記得當時同學們總是能夠洋洋灑灑地寫出來機會完全一樣的答案,大都是從地主階級的局限性,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等這個似懂非懂的觀點予以論述,分數也大都不差。
  • 觀點 | 從制度優勢到制度自信
    這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取得,有著深厚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就是要正確認識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反對照抄照搬他國制度,並正確處理制度自信與制度變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