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尊重!他們代表中國參加一戰,卻被西方列強遺忘近百年!

2020-12-13 長安觀察

隨著歐洲各國進入紀念一戰活動高峰期,塵封近百年的中國赴歐華工功績得以被廣泛宣揚。其中,一座將在英國倫敦豎立的華表紀念碑格外引人關注。

華表設計圖。來源:《南華早報》

據報導,這座名為「確保我們銘記(Ensuring We Remember)」的華表石碑,高9.6米,目前正在河北省石家莊市進行最後的製作,完工後將以火車運送的方式穿越歐亞大陸來到倫教。2019年5月4日,值「五四運動」百年之時,它將被豎立在英國倫敦皇家阿爾伯特碼頭(Royal Albert Docks),面向東方,跟一戰華工墓地朝向一致。

11月11日上午11時,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儀式在法國巴黎凱旋門舉行。在這場匯集了70多位西方世界首腦的隆重儀式中,一位華裔少女的中文朗讀顯得尤為特別。這是華工顧杏卿先生在一戰結束時所寫書信中的一段:「忽聞教堂鐘聲、工廠汽笛聲、以及廠外歡呼聲,與歌唱聲同時並作,餘輩驚問何故,始知休戰條約已籤訂,戰爭從此可以終止矣!」

特殊的節點,深刻的寓意,塵封的記憶被開啟,歷史的滄桑感躍然眼前。彼時的世界遍布瘡痍,彼時的中國四分五裂。

1914年6月,塞拉耶佛一聲槍響,一場遍及歐亞非三大洲的戰火由巴爾幹點燃,一燒就是四年零三個月。

1916年起,英法雙方共同籤署協議,向中國陸續「借走」14萬華人勞工,以填充被戰爭消耗無幾的國內生產力。

1917年春,法國郵輪「亞多士」號遭德國潛艇魚雷攻擊而沉沒,船上的543名華工喪生。中國首次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917年8月,中國正式向德奧宣戰。整個一戰期間,中國與其他尚是殖民地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一樣,承受了戰爭帶來的巨大苦難,有近15萬名中國勞工應徵,擔負起協約國艱苦的戰地後勤任務。

《南華早報》報導截圖:1917年,中國勞工和英軍士兵在法國一處木料場工作。

當時的中國政府曾幻想借參戰改變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擺脫被列強分割的命運。但是,對於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一個積貧積弱被侵略者置於屠刀之下的國家,這也只能是幻想罷了。戰爭結束後,日本竊取了德國在山東的非法利益,中國蒙受了巨大的民族屈辱。

作為戰勝國的我們,非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公正對待。事實上,也正是基於這份西方視角下的傲慢,中國勞工的犧牲和付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掩蓋和選擇性地遺忘了,甚至許多西方人都不知道在一戰歷史上還出現過這個犧牲巨大的中國群體。

「弱國無外交」的現實,戳破了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的幻想,點燃了中國人自我抗爭的勇氣,更開啟了中國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共產黨成立,接續而至的重大事件,讓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開始與中國的獨立自由解放,歷史性地聯繫在了一起。

正如大英圖書館中文館館長吳芳思在紀念一戰爆發百年時所言:慶祝應該專屬於1919年5月4日,因為這一天真正地回應了那些歐洲盟國在凡爾賽悍然做出的決定,由此,中國開始了一場真正的革命性的改變。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百年之前,一批批華工遠赴歐洲戰場,遠渡澳洲開礦,還有不少人到美國修建太平洋鐵路。他們大多迫於生計遠走他鄉出賣苦力,成為當時羸弱中國的縮影。時過境遷,如今數千萬華僑華人活躍在世界各地,為當地社會作出貢獻、贏得讚譽和尊重,與百年前華工的辛酸遭遇形成強烈對比。

今天,當西方國家以「和平」為主題紀念一戰停戰百年之時,我們中國人更應該銘記這場交織著民族恥辱、付出與血淚的戰爭。

我們要銘記那些為了贏得尊嚴卻仍像螻蟻一樣被遺忘的中國勞工;銘記巴黎和會上慘遭列強背棄、喪權辱國的歷史教訓;銘記只有國家獨立、自主和強大才能不再任人宰割的深刻道理。

有人說,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強大,為一戰華工正名的日子也許還要等一等。的確,華工紀念碑從無到有,華工歷史從沉沒到打撈,何嘗不是中國百年滄桑巨變的真實寫照。

2017年11月16日,比利時的波普林格市中國勞工青銅紀念雕像矗立,供後人緬懷憑弔。

相關焦點

  • 中國最血性的王朝,哪怕即將亡國,也要打到西方列強籤投降書
    眾所周知,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打響,我國就開始了多災多難的近代百年歷史。這百年來,我國先後遭英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列強國家侵擾,苟延殘喘的清王朝正是在西方列強的一次次衝擊下走向了覆滅。然而,即便是在覆滅之際,清王朝也未能正面跟列強打一場漂亮的戰役。
  • 一戰前,號稱「亞洲第一強國」的日本和歐美列強差距有多大
    一戰前,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列強之一,是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強國」。不過日本雖然位列亞洲第一,但其實力和其他歐美列強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下面我們就來簡單比較一下,看看日本和歐美強國的差距。近代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主要標準有工業、經濟、軍事、殖民地等多個方面,除了人口方面,日本哪一項都幾乎墊底。
  • 這場海戰,震懾西方列強,力保我疆域三百年未遭侵犯!
    15世紀末,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及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更多的尋求海外市場。在此間,他們多採取了海盜式的殖民擴張。中國當時對西方了解甚少,為了同東夷的倭寇相區別,稱其為番夷。1493年,一批番夷侵擾東莞守御千所的領地(今深圳及香港沿海),東莞守御千戶袁光率兵圍剿,在岑子澳與番夷遭遇,戰鬥中中彈身亡。當時並不清楚這些人的國籍。
  • 列強的賭注:一戰與小國
    他們與奧斯曼帝國達成安排,使用薩洛尼卡港出口貨物,同時還在西歐找到了新的市場。「豬戰」不止促使塞爾維亞人認識到他們急迫需要一個出海口,更加深了他們對奧地利的怨恨。「不擴張便滅亡」成了塞爾維亞激進分子的口號。有些人主張吞併馬其頓和薩洛尼卡地區,還有人希望吞併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和黑山。
  • 西方列強聽不懂人話,但大炮的發言他們能聽懂
    船上的水手掀開炮衣,向著大陸方向露出黑漆漆的炮口,同時也掀開了我國近代百年恥辱史的序幕。這場戰爭後來被英國人稱作通商戰爭,它還有個更為臭名昭著的名字——鴉片戰爭。之所以把兩個名字都列出來,是因為當英語媒體掌握了世界媒體的話語權後,真的有不少人認同了英國人關於通商戰爭的定義,他們把我們傳統歷史說法全部嗤之以鼻,統統劃為不客觀。
  • 火藥是中國的發明,為何清朝卻被西方列強完虐?這與一位千古聖君有關
    要說起武器的發展,火藥是中國古代發明的,按理說,火器最先被運用到中國封建時期的軍隊,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在宋代,火藥就已經被運用於武器的製造,大炮、火槍的雛形已經出現,而到了元明時期,火炮已經被廣泛運用到了戰爭當中,並且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十幾萬中國勞工被騙出國挖煤,誰知等待他們的卻是幾十萬法國女郎
    就連中原附近的蠻夷都參加進來當小弟,義渠,南越這些都是依附秦,楚,趙這些大國,這時候周邊民族都紛紛表示忠誠加入宗主國大戰。一戰時期,事實上當時英法是要求中國派軍隊的,實際上中國後期也組建了參戰軍,但是還沒訓練完歐戰就結束了,而且由於後期美國參戰,英法對中國派軍隊也沒那麼急迫了,畢竟在英法眼裡中國軍隊最多是三流的,戰鬥力不強,而且中國派軍隊英法是要提供裝備的。
  • 雲南白藥拋陰謀論:「西方列強」抹黑百年民族品牌
    4月17日上午,雲南白藥官網貼出了來源為「微信」的《陰謀——百年民族品牌緣何被黑?》文章,該文將「有毒」配方事件歸結為「新聞炒作」,矛頭直指幕後的利益集團。  此前一周,雲南白藥官網在4月11日還掛出了轉自大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公網的《瘋狂打壓雲南白藥,誰在受益?》文章。
  • 故宮珍藏百年的永樂劍,被西方列強搶走後,如今已成英國鎮館之寶
    西方列強本就是披著文明外衣的野獸,加上當時慈禧太后拉著光緒帝倉皇西逃,將我國千百年來最核心的文物雲集地紫禁城,完全暴露於列強的魔爪之下。 這無疑是我國古文物的一場浩劫,據不完全統計,八國聯軍撤離後,我國分散在海內海外的珍貴文物數量大約在1600萬件,其中有30萬件堪稱國寶級文物。
  • 近代傳教士與西方列強(之二)
    西方列強從侵入中國始,就把傳教士作為其侵略、掠奪的工具。傳教士受差會派遣,要將自己在中國內地的所見所聞匯報回國去,這就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帝國主義的情報員。美國傳教士斯貝傑在他的《十字架徵服中國》一書中承認,傳教士&quot受命把其所在地的一切情況向領事匯報。
  • 專家:從歷史角度看 中國夢是被西方列強「打」出來的
    西方列強的野蠻入侵,造成了中華民族長達百年的血淚史、羞辱史,也促使「東方睡獅」從苦難中覺醒,在屈辱中抗爭,開始新的尋夢之旅。中國夢主要是針對近代以後積貧積弱的狀況提出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寄託著中國人民振興中華、強國強軍的共同意願。實現中國夢,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歷史擔當,成為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進的精神旗幟和高昂旋律。
  • 遊覽天津大沽口,僧格林沁指揮清軍,第一次戰勝西方列強
    炮臺遺址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大沽口遭到西方列強的四次入侵。大沽口之戰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共擊沉敵艦4艘、重創6艘(完全失去戰鬥力)、俘虜2艘,斃傷英軍426人、法軍14人。清軍陣亡38人,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在戰鬥中壯烈殉國。
  • 北洋政府在太和殿閱兵慶祝一戰勝利
    一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半殖民地的中國未派兵參加,但是段祺瑞北洋政府迫於英法壓力,被迫對德奧宣戰,稀裡糊塗地當了戰勝國。可是,戰勝國猶如戰敗國,德國在中國的利益全部被出賣給了英法日等國家。即便如此,鴉片戰爭以來,只有被揍的份兒,中國從未嘗過勝利的滋味,1918年這白白送來的勝利,正好滿足了我們推翻滿清後的心理,新政府,新氣象,豈能不好好慶祝一下?於是,在代表權力的紫禁城,大總統徐世昌舉行了盛大的閱兵。
  • 日德蘭海戰百年紀念:一戰中最大的海戰
    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將與日德蘭海戰官兵後裔一同參加日德蘭海戰百年紀念儀式
  • 如果沒有西方列強入侵,清朝會滅亡嗎?
    所以,如果沒有歐洲列強入侵,清朝也一樣會滅亡,而且說不定還會滅亡得更早。首先,清朝並沒有擺脫前現代社會的根本危機,也就是由人地矛盾引發的所謂「馬爾薩斯陷阱」。清前期迎來康雍乾三代百餘年的盛世,人口大幅度增加,乾隆朝晚年已超過三億。
  • 紀念一戰停戰百年,英法德俄美等國元首聆聽一封中國人的信
    這場波及了當時全世界3/4人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國的歷史進程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深遠影響。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一戰停戰百年紀念儀式上,一位華裔女孩操著濃厚法國口音所朗讀的一封來自中國勞工的信,引起了中國網友的關注。這封信是來自中國上海的顧杏卿先生所寫,講述的是停戰當天歐洲人歡慶的場景。
  • 一戰結束百年︱為英國服役的十萬中國勞工
    然而,他們卻在很長一段時期裡忘記了那十萬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華人勞工。在英國的華人團體中很多人就是這些勞工的後裔,他們不斷地呼籲政府正視華人勞工的地位,對他們在歷史上所做的貢獻表達應有的尊重。
  • 留學生何啟:中國律例、法司不公,所以無法真正富強而令列強尊重
    雖然身在香港,但他對國內的政局十分關注,心中懷有變革中國的宏圖大志。1887年,他在香港《德臣西報》上發表文章,建言朝廷實行改革,把握時機,學習西方,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與列強抗衡的現代化文明國家。這篇文章發表後,何啟一發不可收拾,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討論中國的政局與國情。
  • 八國聯軍入侵後,美國為什麼要幫大清,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
    誰知百年不到,人家就用大炮轟開了國門,天朝的這些物產也就淪為了人家的戰利品。可是近代最重要四次戰爭,又因此籤訂的四個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唯獨被人家揍得最慘的辛丑條約,卻並沒有割地,這是為何?
  • 百年中國工業化之路
    這其實就涉及一個重大的問題——建國之後我們走在一條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為什麼中國模式很難複製?今天就詳細大家梳理一下百年中國之路的脈絡,讓大家對過去、現在、未來有一個清晰的主幹邏輯。舊中國積貧積弱,被列強宰割欺辱——本質原因就是別人是工業文明,我們是農業文明。文明之間的代差,讓中國社會只能被列強碾壓。那麼中國怎麼進入工業文明?靠制度?靠文化?靠精英階層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