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洲各國進入紀念一戰活動高峰期,塵封近百年的中國赴歐華工功績得以被廣泛宣揚。其中,一座將在英國倫敦豎立的華表紀念碑格外引人關注。
華表設計圖。來源:《南華早報》
據報導,這座名為「確保我們銘記(Ensuring We Remember)」的華表石碑,高9.6米,目前正在河北省石家莊市進行最後的製作,完工後將以火車運送的方式穿越歐亞大陸來到倫教。2019年5月4日,值「五四運動」百年之時,它將被豎立在英國倫敦皇家阿爾伯特碼頭(Royal Albert Docks),面向東方,跟一戰華工墓地朝向一致。
11月11日上午11時,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儀式在法國巴黎凱旋門舉行。在這場匯集了70多位西方世界首腦的隆重儀式中,一位華裔少女的中文朗讀顯得尤為特別。這是華工顧杏卿先生在一戰結束時所寫書信中的一段:「忽聞教堂鐘聲、工廠汽笛聲、以及廠外歡呼聲,與歌唱聲同時並作,餘輩驚問何故,始知休戰條約已籤訂,戰爭從此可以終止矣!」
特殊的節點,深刻的寓意,塵封的記憶被開啟,歷史的滄桑感躍然眼前。彼時的世界遍布瘡痍,彼時的中國四分五裂。
1914年6月,塞拉耶佛一聲槍響,一場遍及歐亞非三大洲的戰火由巴爾幹點燃,一燒就是四年零三個月。
1916年起,英法雙方共同籤署協議,向中國陸續「借走」14萬華人勞工,以填充被戰爭消耗無幾的國內生產力。
1917年春,法國郵輪「亞多士」號遭德國潛艇魚雷攻擊而沉沒,船上的543名華工喪生。中國首次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917年8月,中國正式向德奧宣戰。整個一戰期間,中國與其他尚是殖民地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一樣,承受了戰爭帶來的巨大苦難,有近15萬名中國勞工應徵,擔負起協約國艱苦的戰地後勤任務。
《南華早報》報導截圖:1917年,中國勞工和英軍士兵在法國一處木料場工作。
當時的中國政府曾幻想借參戰改變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擺脫被列強分割的命運。但是,對於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一個積貧積弱被侵略者置於屠刀之下的國家,這也只能是幻想罷了。戰爭結束後,日本竊取了德國在山東的非法利益,中國蒙受了巨大的民族屈辱。
作為戰勝國的我們,非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公正對待。事實上,也正是基於這份西方視角下的傲慢,中國勞工的犧牲和付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掩蓋和選擇性地遺忘了,甚至許多西方人都不知道在一戰歷史上還出現過這個犧牲巨大的中國群體。
「弱國無外交」的現實,戳破了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的幻想,點燃了中國人自我抗爭的勇氣,更開啟了中國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共產黨成立,接續而至的重大事件,讓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開始與中國的獨立自由解放,歷史性地聯繫在了一起。
正如大英圖書館中文館館長吳芳思在紀念一戰爆發百年時所言:慶祝應該專屬於1919年5月4日,因為這一天真正地回應了那些歐洲盟國在凡爾賽悍然做出的決定,由此,中國開始了一場真正的革命性的改變。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百年之前,一批批華工遠赴歐洲戰場,遠渡澳洲開礦,還有不少人到美國修建太平洋鐵路。他們大多迫於生計遠走他鄉出賣苦力,成為當時羸弱中國的縮影。時過境遷,如今數千萬華僑華人活躍在世界各地,為當地社會作出貢獻、贏得讚譽和尊重,與百年前華工的辛酸遭遇形成強烈對比。
今天,當西方國家以「和平」為主題紀念一戰停戰百年之時,我們中國人更應該銘記這場交織著民族恥辱、付出與血淚的戰爭。
我們要銘記那些為了贏得尊嚴卻仍像螻蟻一樣被遺忘的中國勞工;銘記巴黎和會上慘遭列強背棄、喪權辱國的歷史教訓;銘記只有國家獨立、自主和強大才能不再任人宰割的深刻道理。
有人說,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強大,為一戰華工正名的日子也許還要等一等。的確,華工紀念碑從無到有,華工歷史從沉沒到打撈,何嘗不是中國百年滄桑巨變的真實寫照。
2017年11月16日,比利時的波普林格市中國勞工青銅紀念雕像矗立,供後人緬懷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