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中國政治制度自信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堅定中國政治制度自信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成功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建立起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為人民的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在新時代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上,我們要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首要的和最根本的是堅定政治發展道路自信和政治制度自信。

政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處於關鍵環節並起決定性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等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基本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分析和解釋政治現象和政治活動的邏輯起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要求,根據新時代新的政治實踐總結、提煉出適合中國政治制度建設的一系列觀點、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制度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政治制度是上層建築的重要方面,包括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政黨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選舉制度等內容,它們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容。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同時又反作用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乃至於起到決定性作用。在一個國家的各種制度中,政治制度處於關鍵環節。」概括而言,它的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調節政治關係。政治關係是政治主體在參與政治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社會關係。在我國,政治關係的主體涉及政黨、政府、企業、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等,包括黨政關係、政黨關係、政企關係、民族關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黨政關係,它直接關係黨和國家如何才能有效的協調和運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一把手』,不是簡單的自然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黨委和政府的人格化代表;彼此之間的關係也不只是簡單的個人關係,更多的則是黨政之間的關係。」準確認知和處理黨政關係,最根本的一條原則就是明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要貫徹黨是領導一切的根本原則,實現黨政同心、黨政同責、黨政同法。

建立政治秩序。政治秩序的主要功能是規範和約束人們的政治行為。建立一個良好的政治秩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最基本要求。沒有穩定的政治秩序,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面臨的一個歷史性課題,就是在中國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才能生長出穩定的政治秩序。從晚清的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等實踐,到民國的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的探索,我們一直沒能建立起一套讓中國政局和社會穩定下來的政治制度。直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才使社會政治秩序趨於穩定。

推動國家發展。實現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相繼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沒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就不會有當代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為推動國家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持久動力。

維護國家穩定。一個國家穩定與否,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因為政治制度關乎國家權力的組織、分配和運行,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安全和政府治理。一套成熟、定型的政治制度,可以有效地維護政治安全,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確保國家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因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政治制度的地位,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提升政治制度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政治制度自信。

設計和發展政治制度不能脫離本國國情和實際

設計和發展政治制度,是人們進行的一種有意識的政治活動,它不能憑空想像而脫離實際,必須熟悉本國歷史傳統、了解本國國情和實際。只有這樣,設計出來的政治制度才能夠獲得一國人民的高度認同,為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根本保障。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政治制度的設計和發展是一個關係國家前途、人民命運的根本性問題。鑑於此,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這樣,政治制度才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必須注重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形式和內容有機統一。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要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又要把握走過的發展道路、積累的政治經驗、形成的政治原則,還要把握現實要求、著眼解決現實問題,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想像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如果脫離本國的國情和具體實際設計和發展政治制度,不僅起不到作用,反而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即「照搬照抄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只有紮根本國土壤、吸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同時,在尊重本國國情的前提下,我們也要主動借鑑和吸收其他國家政治制度中有益的成分,把好的東西有機融入到本國的政治制度之中。當然,在學習和借鑑的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自主性,堅守中國政治制度的「根」和「魂」。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學習借鑑不等於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鑑別、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評價政治制度的標準不能定於一格

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好是壞、是優是劣,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也沒有千篇一律的標準。政治制度的評價標準,猶如經濟領域的信用評級,本質上是話語權的爭奪。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誰掌握標準,誰就佔據制高點。而在政治領域,西方作為民主理念和制度的起源地,長期把持和壟斷民主概念的定義權和民主標準的評判權,並且利用話語霸權進行包裝、宣傳和推銷,造成其他國家有意無意地以西方的評判標準來評判本國的政治制度。如果發現符合西方的標準,就覺得是好制度;如果不符合西方的標準,就是不好的制度,就需要改革甚至拋棄。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如下怪象:即只要出現了問題,就歸咎於政治制度,甚至以西方政治制度加以佐證。殊不知,今天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已經走過了幾百年的歷史,並不是盡善盡美,我國現行的一些政治制度,還不到100年,仍然處在完善之中。而且,有些問題的產生,和政治制度沒有多大關係,主要是治理層面或者說是社會轉型的問題。因此,對於動輒援引西方標準來評判我國政治制度的行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如果我們用西方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來剪裁我們的實踐,用西方資本主義評價體系來衡量我國發展,符合西方標準就行,不符合西方標準就是落後的陳舊的,就要批判、攻擊,那後果不堪設想!最後要麼就是跟人家後面亦步亦趨,要麼就是只有挨罵的份。」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於2014年提出「八個能否」標準,即「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這不僅有助於破除對西方標準的迷信,還有助於增強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為豐富和發展政治制度的評價標準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政治制度的特色及其優勢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從其產生、發展到定型,需要經歷漫長的歷史過程,主要受到各個國家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國情民情的影響。我國政治制度所呈現出的若干特色,亦是由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國情所促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那麼,當代中國最大的國情是什麼呢?毋庸置疑,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即「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什麼是中國特色,這就是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制度是我們自己的,不是從哪裡克隆來的,也不是亦步亦趨效仿別人的」。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為我國最大的國情,它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是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形成的,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並由我國憲法明文規定的。做好黨和國家事業的各項工作,必須堅持黨領導一切的原則,這是當代中國的最高政治原則。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為我國最大的國情,它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它不僅貫穿於當代中國各項政治制度之中,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各項具體政治制度,而且落實在具體的實際工作之中,包括人大工作、人民政協工作、統一戰線工作、群團工作等等,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總而言之,「黨的全面領導是具體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須體現到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體現到國家政權的機構、體制、制度等的設計、安排、運行之中,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堅強有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都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其主要根源就在於政治制度,它為各個領域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制度保障。其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最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說:「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鄧小平同志曾說:「在中國這樣的大國,……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回顧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歷程可知,有些國家雖然經濟一度快速發展,但卻陷入社會動蕩、政局不穩的困境。究其原因,就在於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政黨領導力量。與之相反,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便成為我國堅強有力的核心領導力量,為積極應對發展中出現各種挑戰和風險提供了堅強的組織和制度保障,有效防止了出現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相互掣肘、內耗嚴重的現象,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政治局面和治國理政的強大合力。

(本文是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重點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思想研究」〈項目編號:2018XZD00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習近平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年.

(作者簡介:黃小鍅,北京市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北京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學術爭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唯物史觀意蘊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者和實踐者這兩個緊密聯繫著的方面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科學論斷。一方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從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定自信者方面,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科學論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主體,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定自信者,是人民群眾。
  • 堅定製度自信 認真履職盡責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開啟了新的徵程,將引領「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向著民族復興穩健前行。民革將一如既往、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紮實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在全黨掀起學習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高潮,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夯實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 堅定製度自信 不忘初心使命
    堅定製度自信 不忘初心使命 2019-12-25 來源:《福建日報》   本報訊 (記者 鄭昭) 24日,省長唐登傑來到福建師範大學,宣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為青年學生上思政課
  • [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堅定製度自信 建設教育強國——高校教師熱議...
    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高校教師中引發了強烈反響。大家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這是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鮮明結論。
  • 堅定憲法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原標題:堅定憲法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在全黨全社會深入開展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的宣傳教育活動,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 從制度優勢到制度自信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就是要正確認識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反對照抄照搬他國制度,並正確處理制度自信與制度變革的關係。制度自信建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之所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建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以下理由。
  • 觀點 | 從制度優勢到制度自信
    這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取得,有著深厚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就是要正確認識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反對照抄照搬他國制度,並正確處理制度自信與制度變革的關係。
  • 「好書推薦」《法蘭西內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法蘭西內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好書推薦★★★★★《法蘭西內戰》作為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的宣言,寫作於1871年4月中—6月初,是一篇全面總結巴黎公社的戰鬥歷程和歷史經驗,深刻闡發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
  • 訪湘潭大學副校長:堅定製度自信,不斷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
    堅定製度自信,不斷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訪湘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廖永安廖永安 圖/張楊 專家簡介:廖永安,湘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獲得者
  • 堅定價值觀自信
    大肆宣揚「普世價值論」,就是要衝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動搖黨的執政根基,危害黨的執政地位。比如主張經濟上搞全面私有化,實行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主張政治上搞三權分立,實行多黨競選制;主張文化上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實行所謂的新聞自由;等等。這些錯誤論調一旦坐大成勢,就會對我們黨的執政根基造成衝擊。
  • 東航西北開展「堅定製度自信 綻放戰疫青春」 藍天黨小組主題活動
    東航西北開展「堅定製度自信 綻放戰疫青春」 藍天黨小組主題活動 2020-12-14 1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對制度自信的多角度思考
    經過70年的探索、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成為科學制度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又有作為其實現形式的涵蓋國家治理各個方面的重要制度以及眾多的具體制度。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 【2018兩會·改革新徵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
    ——中國網觀點中國2018全國兩會系列評論之五沈夏珠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首先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 堅持三個統一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大學是重要力量,大學文化是重要內容,大學文化自信是重要支點。實踐證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內在的「魂」,即一所大學與其所在國家緊密關聯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辦學標準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堅定「四個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
  • 海外版望海樓:中國制度自信充分彰顯
    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描述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給人的印象,我會選擇——自信。   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中國之治」與中國制度的關係引發了許多思考。從全會公報中,我們能夠看到中國人對這些問題的自信回答。   中國為什麼行?答案很明顯。中國的行,就在於制度的好。
  • 【中國之治十五講】書寫堅定自信的歷史篇章
    我們今天身處百年未有之變局中,且面臨著一件震撼強勁、影響深遠的世界級事件、冷靜客觀地看這樣一個註定刻入歷史的事件,一定使我們更堅信這一歷史結論,對中國共產黨、對黨的創新理論,對中國道路、中國制度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得到更堅定的自信。
  • 堅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 提升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一、深刻認識發展成就,進一步堅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先後到十多所高校視察指導,推動高等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1.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培養質量、服務能力實現了歷史性提升。
  • 界首市開展「綻放戰疫青春 堅定製度自信」主題團日活動
    界首市開展「綻放戰疫青春 堅定製度自信」主題團日活動 2020-05-15 12:22:01   來源:安青網
  • 澳門經驗讓我們有信心堅定「一國兩制」制度自信
    回歸以後澳門之所以發展得比較快,就是維護了中國的憲法和澳門基本法這樣一個新的法制憲制體制,有一個新的政府架構,它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行政是以行政長官為主導的政治體制。所以它比較好地處理了「一國」和「兩制」的關係。中國網:澳門特區政府正確對待「一國」和「兩制」的關係,正確處理澳門和中央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呢?
  • 以理論上清醒保證政治上堅定
    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將提高政治能力作為年輕幹部需要提高的「七種能力」的第一條作了專門強調,並指明了提高政治能力的實踐路徑。其中一條就是要注重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對年輕幹部來說,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要求,抓緊提高政治能力,尤其要注重自覺加強理論武裝,以理論上清醒保證政治上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