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堅定製度自信 建設教育強國——高校教師熱議...

2020-12-25 人大新聞網

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高校教師中引發了強烈反響。

大家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這是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鮮明結論。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宇文利:從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來,到十九屆四中全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位度、治國和制度現代化的一個升級版,相當於國家治理和制度治理的一個重大的推進和重大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宋友文:在總結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個顯著優勢,這十三個顯著優勢就是在我們黨治國理政實踐經驗基礎上,提煉概括出來的,形成了一個新的理論,同時又用這個新的理論來指導我們新的實踐。

專家學者表示,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偉大復興離不開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是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強勁動力。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研究員程立耕:特別在講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是需要把這樣一個優越性和制度來轉化為實際效能的時候,它是需要通過教育培訓來實現的。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王衡:那作為一個青年教師、思政課教師,我覺得今後要更好的去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這個優勢所在,堅定他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湖南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唐小芹:我覺得大學生的制度自信應該從輝煌成就中來,從悠久歷史中來,從中外比較中來,更要從光明前景中來,因為只有把個人的發展與祖國的命運統一在一起,才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綻放大學生的青春歡華。

原文連結:

[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堅定製度自信 建設教育強國——高校教師熱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相關焦點

  •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
    漫畫/張建輝一、堅定教育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重要力量堅持教育自信,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和教育制度,自覺地通過教育傳承、創新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彰顯制度優勢 樹立教育自信
    「制度」「中國之治」「社會治理」「依法治國」「政府效能」等成為高頻熱詞,「制度密碼」「中國特色」「制度自信」「治理現代化」等成為熱議焦點。一、制度自信紮根中國實際、符合人類歷史規律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發展過程及其本質,是對70年成就的總結,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從感性直觀到理性分析、從日常話語到學術話語、從探索實踐到日趨成熟的自覺總結,構築了中國制度建設理論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為堅定製度自信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開闢了國家治理現代化新境界
  • 中國建設教育強國的底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建設教育強國是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的偉大夢想,也是中國人民的夢想。  在世界教育格局中,中國教育處於何種位置?如何建設教育強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我們就此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二)始終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建立起來的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建設進程中得到進一步充實和鞏固。
  • 【遼寧日報】東北大學任鵬:把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需要我們有充分的制度自信和堅定的政治定力。加強制度自信教育,把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是幫助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政治定力、使其煥發青春動能的有效手段。  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的核心要義。第一,從價值導向的整體效應認識「融入」。制度自信教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內在統一的邏輯前提。
  • 教育部長陳寶生撰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成教育強國
    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新發展理念的規劃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施工圖」。「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
  • 陳寶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加快建成教育強國
    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新發展理念的規劃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施工圖」。「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
  • 堅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 提升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一、深刻認識發展成就,進一步堅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先後到十多所高校視察指導,推動高等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1.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培養質量、服務能力實現了歷史性提升。
  • 堅定製度自信 不忘初心使命
    堅定製度自信 不忘初心使命 2019-12-25 來源:《福建日報》   本報訊 (記者 鄭昭) 24日,省長唐登傑來到福建師範大學,宣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為青年學生上思政課
  • 【教育資訊】林鐸:堅定製度自信 踐行初心使命 奮發有為加快法治甘肅建設進程
    》林鐸:堅定製度自信 踐行初心使命 奮發有為加快法治甘肅建設進程》省招委會巡檢我省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組考情況》酒泉市肅北縣聚焦破解教育難題
  • 堅持三個統一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
    李璀 曾歡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建設文化強國,大學是重要力量,大學文化是重要內容,大學文化自信是重要支點。實踐證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內在的「魂」,即一所大學與其所在國家緊密關聯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辦學標準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堅定「四個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
  • 陳寶生: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指針
    新華社記者 劉穎/攝吹響了建設教育強國的衝鋒號。當今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強國先強教,強國必強教,沒有教育強國就不可能有現代化強國,就不可能實現民族復興。
  • 「強國教育叢談」提升學校軟實力:實現教育強國夢的硬道理
    會議為我國各項建設事業都勾勒出了清晰的宏偉藍圖,也為我國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樹立了新的發展目標,那就是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將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書寫好教育強國的奮進之筆,我們就不能只採取「經濟決定論」裹挾下的提升學校「硬實力」的發展路徑,還應該在提升硬實力的基礎上,著力提升以價值性、文化性、制度性為核心的學校軟實力。
  •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論述
    關於教育強國的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行動指南。  加快教育強國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當今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十分重視發展教育。
  •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服務新時代教育強國戰略
    二是要深刻領會「我們辦的是社會主義教育」,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我們要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努力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 把制度優勢轉化為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新動能
    把制度優勢轉化為馬院建設新動能,要在「馬院姓馬,在馬言馬」上做文章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高校的鮮亮底色。在高校設立馬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徵和根本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富有創新性的重大舉措,是一項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
  • 教育強國,早日實現中國夢
    「教育界應該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人才支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滬上高校的主要領導、專家教授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紛紛表示,助力中國夢的實現,是教育自身發展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實現中國夢,大學要有所擔當,也應大有作為。
  • 人民日報整版闡述「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我國教育發展的邏輯起點和具體路徑,必須遵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和內在規律。建設教育強國,首先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辦對的教育。教育具有政治、文化、經濟等多種屬性,一個國家的教育必然要與本國國情相適應。國情不同,教育的理念、政策、制度、模式等也會有所不同,那種試圖找到一種通用的、普世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
  • 文化自信與漢語國際教育課程的融合
    因此,必須將文化自信融入立德樹人的各環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在專業課程中浸潤文化自信,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文化的啟迪和價值引領,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 【強國教育叢談】提升學校軟實力:實現教育強國夢的硬道理
    會議為我國各項建設事業都勾勒出了清晰的宏偉藍圖,也為我國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樹立了新的發展目標,那就是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將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書寫好教育強國的奮進之筆,我們就不能只採取「經濟決定論」裹挾下的提升學校「硬實力」的發展路徑,還應該在提升硬實力的基礎上,著力提升以價值性、文化性、制度性為核心的學校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