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福建東山島的「生態+」崛起路
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記者萬存靈)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福建省東山縣是福建省第二大海島縣,解放前,這裡生態脆弱、發展落後、風沙肆虐,時任縣委書記谷文昌同志帶領東山人民戰天鬥地14年,改善生態、拔掉窮根。近年來,東山縣打通「四個通道」,提升「生態+產業」效益,探索走出一條獨具東山特色和海島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請看報導《福建東山島的「生態+」崛起路》。
回憶起曾經的山口村,今年70歲的村民張兩福依舊曆歷在目。1950年,隨解放軍南下的幹部谷文昌來到這裡,木麻黃在東山紮下了根,曾經的不毛之地如今成為全國文明的瓜果之鄉。在前樓鎮葉厝村,圓發水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葉員發正在向村民解答種植的疑惑,2016年起,合作社深挖蓮霧、青棗的發展潛力,讓葉厝村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的致富路。
圓發水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葉員發:蓮霧高優產品,質量很好,產量又很高。我們東山這一塊得天獨厚,它的每個季節水果都很暢銷,現在規模做得很不錯了,去年產量有900多噸,產值800多萬。
不僅僅是農業,東山縣還打通了「生態+水產」「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的轉換通道。在陳城鎮澳角村的電商一條街,一箱箱冰鮮海產品正從倉庫打包發往全國各地。
在陳城鎮岐下村,有一處潮漲時淹沒、潮退時露出的「魚骨沙洲」,這兩年藉助短視頻而走紅,成了東山縣的新旅遊打卡地。村裡成立了旅遊公司,將捕魚的小船改造成「渡船」,配套發展「漁家樂」,拓寬了村民的收入。
東山縣陳城鎮岐下村黨支部書記陳明義:村民有136艘運輸船在從事這種職業,正常旺季的時候一個月能7000多元,淡季的時候4000多元,去年全村旅遊業方面總收入600多萬。
【編輯:黃鈺涵】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