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相遇便註定緣分一場。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01
村裡有兩個老太太,分別是李奶奶和王奶奶,年齡差不多,家庭關係也類似,但老了的時候,卻有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晚年。
兩個家庭都有兩個孩子,更巧的是都是一兒一女,但針對成年後的子女,她們的相處方式不一樣。
兒子結婚後,李奶奶一心為兒子著想,不但給她兒子帶孩子,還給他養孩子。別人都誇獎她十裡八村的好婆婆,一點私心都沒有。
更重要的是,李奶奶對象掙的錢都給了兒子。
李奶奶的女兒勸父母,你們也要為自己留點啊,年齡大了總得需要錢。
可李奶奶卻說:我們老了指望他,有錢不給他給誰,趁著現在能出力能出錢,多給他攢點。只有老人做好榜樣,實心實意地對兒子和兒媳,到老了他們還能不管你麼。
就這樣,老兩口仍然不捨得吃、不捨得喝,辛辛苦苦攢下的每一分錢,都進了兒子和兒媳婦的腰包。
而王奶奶恰恰相反,自從兒子成婚後,兩個老人似乎劃清了界限,各人過各人的日子,就像兩個獨立的家庭。
王奶奶從不討好兒子和兒媳,小兩口願意過來就過來,不願意過來就不過來。兩家倒也相安無事。
只是她跟李奶奶不同的是:不再那麼捨不得,想吃什麼、想喝什麼,說買就買;也不像李奶奶那樣把辛苦攢下的錢都給兒子,而是儲存在自己的帳戶上。
02
多年後,李奶奶和王奶奶都到了不能再乾重活的年紀。
李奶奶和李爺爺沒有任何積蓄,又幹不了工作掙不了錢,只得種點地供自己吃喝,兒子和兒媳從來都不主動的給點錢。
剛開始的時候,李奶奶向兒子張嘴,他們雖然臉上沒表情,但也說得過去;但時間長了之後,關係越來越不好,曾經那好脾氣的兒媳婦不見了,動不動就嫌棄李奶奶這事那事的。
原來有利可圖的時候,兒媳婦笑容滿面,一天去十多次;自從他們老了、變得不中用了,兒媳婦再也沒給過好臉色。
年輕的時候一心為孩子,沒想到老了的時候,卻過得那麼憋屈,年齡越大,兒子和兒媳婦的臉色越難看。女兒知道之後,責怪母親,當年不聽自己的勸告。
而那個自私的王奶奶,老年時卻過得滋潤了。她手中有積蓄,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孫子還是外孫,都願往她家裡跑。
誰照顧她,她就給誰點生活費,女兒和兒媳婦都願意把她接到家裡。沒有一個人給他臉色看,都好好哄著她、順著她。
兩個老人的晚年差別真大,那個全心全意、毫無保留地為兒子和兒媳的,卻受到小輩的嫌棄和冷落;而那個和兒子兒媳保持距離的王奶奶,卻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03
當然,上邊兩個老人的案例,並不代表所有老人。
但大多數晚年生活過得好的老人,都是在錢方面有保留,在感情方面適度付出的人。
而那些一心一意為兒女的,老年的時候並沒有像想像的那麼幸福。
當年齡一天比一天增長,沒有掙錢能力,但消費能力(老年人患病、吃藥、上醫院都需要錢)越來越大時,誰有錢都不如自己有錢,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有一句話說得好:久病床前無孝子。當你年老體弱時,再孝順的孩子如果沒錢,也很難孝順。
所以,趁著壯年的時候多攢點錢,免得依靠子女,而把他們嚇跑,正所謂的靠樹樹會倒,靠人人會跑。過多的期待和依賴,會讓自己陷入更大失望的惡性循環當中。
人性是複雜的,最簡單的例子:老人有錢時,哪個小輩都往上靠;當沒錢時,子女再多,也沒有願意管的。為什麼?人的本性就是有利可圖。
所以,女人要想有個好的晚年,就要懂得適度付出,留一點私心;懂得彼此的關係交往有度,哪怕再親密,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更要守住自己的錢袋,給未來的自己留好退路,也給未來的子女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