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五十,晚年想要幸福,請牢記這「三不」

2021-01-09 有書

有人說:「時間不一定能造就一位偉人,一定會造就一位老人!」

衰老是誰也改變不了的自然規律,也是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人生問題。

每個老人都想「晚年幸福」,但晚年能否幸福,取決於多種因素。

除了身體健康外,與孩子的關係處理得是否妥當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個老人在對兒女方面,很多事情做對了,那自然晚年會幸福。

聰明的老人明白,要想晚年幸福,需要對兒女做到這「三不」。

對兒女一碗水端平

有這樣一個家庭,老兩口都退休了,有兩個兒子。

大兒子夫妻倆靠自己的奮鬥,買了自己的房子,工作也穩定。

小兒子兩口子沒有一技之長,在本地打工也是做做停停,只能跟老人住一起。

吃喝拉撒的家用理所當然由老兩口包了,連孫子讀幼兒園的費用都是老人出。

前年,看到大兒子又換新房,小兒子夫婦就跟父母說要搬出去,攛掇著老兩口,把省吃儉用的積蓄全都拿出來,給他們買了房子。

小兒子一家只是挪個窩睡覺而已,其它和以前一樣。

幫小兒子買了房子,他們高興了,老兩口也很開心。

但世事無常,去年老太太查出了癌症,需要大筆的治療費。

兩個老人懵了,囊空如洗,拿什麼治病?雖然有醫保,但遠遠不夠。

因為偏心小兒子,大兒子夫婦對父母早就頗有微詞,所以他們直接表示沒錢。

長期習慣了伸手的小兒子,就更不用指望了,因為他們的心中從來沒有付出這個概念。

老兩口痛心無比,悔不當初,逢人就說兒子們是白眼狼!

這個家庭發生的悲劇,讓我想起英國評論家戴維·弗羅斯特說的一句話:

「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

做「裁判」就要公平,對孩子們要一視同仁,特別是對財產的分配一定要慎重,一定要一碗水端平。

做父母的對孩子有所偏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長期偏愛某一個,忽視另一個,就欠妥當了。

有時候,兒女並非在意那點錢,更在意的是父母的態度:

手心手背都是肉,為什麼要偏袒另一個?

更可悲的是,長期被偏愛的那個,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不懂得感恩,更加任性,缺乏責任心。

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是一種出力不討好的行為,其結果不僅加深孩子之間的隔閡,導致家庭關係不和諧,自己早晚也要償還當年偏心欠下的債。

不允許兒女啃老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縱容孩子啃老,就是一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的表現之一。

啃老族是這些年的一個流行詞,主要指的就是那些已經成年但是卻不工作,整天待在家裡面依靠著父母養活的人。

在一項關於「啃老族」的調查中,數據顯示,「啃老」比例最高的年齡段是28到38歲的中青年族群。

在月入過萬的受訪者中,依舊有四成表示當過「啃老族」。

還有數據統計,一些城市65%的家庭都存在「啃老」問題。

父母縱容孩子啃老,無異於給孩子餵慢性毒藥,也是給自己的晚年幸福製造麻煩。

近年來,因為啃老引發父母與孩子反目成仇的新聞屢屢見諸媒體。

一男子高中畢業後就沒工作,靠啃老維持生活。

他談了女友,花銷開始變大,而且他還愛賭博,總是輸多贏少,所有的消費都向父親要。

有一天他輸了錢又問父親要,父親給不出來,他就毆打父親。之後父親很生氣,就報了警。

父親對警察說,我們從小就把他當寶養,餓著自己,也不能虧了他,沒想到竟把他養成了一個白眼狼。

北京有一位叫餘青的男青年,大學畢業後一直閒在家裡等吃喝,還將一名女網友帶回家長期同居。

面對父母勸說,他稱父母有義務養自己。

無奈之下,被啃老長達7年的父母將兒子訴至海澱法院,並申請強制執行趕獨生子出門。

啃老族都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很大一部分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是父母心太軟,面對孩子的啃老行為一開始不忍拒絕,時間長了就讓孩子覺得理所應當,變得理直氣壯。

他們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

等到父母老得啃不動了,需要子女照顧時,子女已沒有本領和能力了,子女生活會更困難,父母晚年會更悽慘。

香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曾對兒子說:

「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的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今後無論你坐巴士還是奔馳,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要想晚年幸福,為人父母一定要果斷拒絕孩子的啃老行為,不能給他留有任何幻想。

須知,你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是讓他獲得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本領,而不是包養他/她的全部人生。

不要把養老指望放在兒女身上

趙樸初先生說過:

「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這話雖然扎心,卻很現實,指出了老年幸福的保障問題。

「養兒防老」是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觀念,話雖沒錯,但誰能保證你將孩子撫養成人,孩子就一定會幫你養老送終?

白巖松談養老問題的時候,曾經說道:

「想要養兒防老幾乎不可能,不是兒子不孝順,而是一對小年輕上面四個,上面這四個頂上還剩兩三個呢,請問他養得起嗎?」

白巖松點出了問題的一個方面:

有的父母不指望孩子養老,是父母心疼孩子,不想給孩子太多的壓力。

問題的另一方面是,相對於養兒防老,靠自己養老才更靠譜,才能活得更自由,更有尊嚴。

我們小區有位趙阿姨,在這方面就很清醒,很明智。

今年五一小長假,兒子一家三口從濟南回來了,臨走前,兒子兒媳提出一個要求:

讓她老兩口把房子賣了,把積蓄交給他們來管理,老兩口去濟南幫忙帶孫子,今後他們負責給父母養老。

趙阿姨很乾脆地拒絕了,因為養老的事她早就謀劃好了。

趙阿姨和老伴早就商量好,他們一輩子都在忙工作,忙家庭,退休後該過自己想要的日子了。

趁著身體還好,兩人有退休金,打算到全國各地走一走,享受一下晚年的美好。

趙阿姨很清楚,老人與孩子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教育孩子的方式等,都不盡相同;

如果長時間生活在一起,難保不會產生摩擦,難得婆媳一場,結果卻變成仇人一般,這是誰都不想遇到的事。

趙阿姨告訴兒子兒媳,你們還沒到連孩子也難以養育的地步,就算真忙,可以請個保姆;如果請保姆缺錢,他們願意贊助一部分。

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想犧牲來日無多的清靜生活。

雖然兒子兒媳很孝順,但是他們也不想向他們討生活,看他們的臉色行事。

趙阿姨的做法在外人看來有點無情,其實是給自己留退路、留體面的聰明之舉。

有一次,莫言接受記者採訪說,要想擁有一個快樂舒適的晚年,一定要給自己留個「箱子」,有個「圈子」,找了「樂子」,做個「傻子」。

這裡的「箱子」,指的是錢箱子。

意思是,人到晚年,手中一定要有點積蓄,別想著現在把錢都給子女,以後讓子女養老,常言道:「兒有女有不如自己有。」

把老本捏在手裡,起碼對自己是最後一重保障,不是一毛不拔,不是愛財如命,給予兒女幫助,但也要留有餘地。

俗話說:

「有理財就不窮,有計劃就不亂,有準備就不忙。」

老人晚年要想幸福,離不開一個清醒、明事理的頭腦。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是晚年幸福的保證。

聰明的老人,當子女眾多時,懂得一碗水端平,不厚此薄彼,不人為製造矛盾。

聰明的老人,不會縱容孩子啃老,不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和機會,不會因此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

聰明的老人,不會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錢都當作投資一樣放在孩子的身上,有了自己的老本、老窩,生活更加自由,不會變得沒有話語權看人臉色。

對老人而言,延續社會生命,重建信心和尊嚴感,永遠是保持幸福的關鍵因素。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衷心祝願每一位老人都健康長壽,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 END -

相關焦點

  • 年過五十的中年人,從這三個地方做好「斷舍離」,後半生才會幸福
    時間如白駒過隙,原本覺得自己正值壯年的70後,眼瞅著也五十歲了,前半生匆匆忙忙,好像還沒來得及好好生活,就不知不覺過去了大半輩子。孔夫子有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很多人會覺得50歲已經不再年輕了,其實不然,五十歲正是決定自己後半輩子的關鍵時期。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學會斷舍離!
  • 人到五十,怎樣才能處理好家長同孩子之間的關係?專家告訴你方法
    如果你年過五十,晚年想要幸福,就請牢記這「三不」俗話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 」年齡是人生的分水嶺,什麼年齡就應該做什麼事情。二十歲之前應該努力學習知識,三十歲之前要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四十歲要做到解決迷惑,五十歲的時候要清楚,已過半百,到了知曉天命的年齡。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五十歲這個年紀,都會陷入中年危機。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手裡有這3樣東西,晚年幸福
    而我們中華民族作為五千年來世界上唯一一個未曾斷絕過文化傳承的民族,我們的前輩們所積累下來的人生經驗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但關於這一點其實也很多的人都不清楚老祖宗們傳下來的由他們一生積累下來的經驗。不過這些話語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每一天可能都會聽到,只是在於我們很多都理解不了這些話而已。
  • 男人五十,所謂的幸福是什麼呢?無非就是這8個字!
    時間一晃幾十年已經飄過,曾經吃過的苦,受過的累,仿佛就在昨天,一切仍然那麼的清晰。男人到了五十,也快到法定退休年紀,回想曾經的一切與現在的不同,真正的幸福是什麼呢?這個年紀的男人,一切都已成定數,對生活的企盼已不再像年輕那樣激烈,能夠安享晚年就已經很是知足,但這個時代與上個年代完全不同,對於所有的人來講,男人五十,所謂的幸福無非就是這8個字:有車、有房、兒孫滿堂!很多人肯定會說,實在是庸俗,但這卻是最真實的,為什麼呢?
  • 「人過五十,餘生開始」:做好三件事,方能安享晚年
    當我們已經年過五十的時候,看起來是年過半百的成熟,可是人生中的一些履歷,很快就只會讓自己覺得只有無盡的聒噪,我們必須要不斷的通過身體上的奔波和精神上的忙碌,才能夠找到自己獨有的存在感,而這種存在感,其實並非是有著多麼實質的作用,只是一種在心境上的多餘,讓我們經常會面臨如坐針氈的狀態
  • 「人過五十,閒忙有度」:這三種事儘量少做,晚年福報多多
    人過五十,閒忙有度":這三種事儘量少做,晚年福報多多。 可是上了年紀,老婆從單位退居二線,沒事回家總是喜歡把注意力放在王東身上,有時候王東閒了經常去釣魚,妻子也不喜歡他去,每天大事小事都喜歡念叨一下,這也讓王東很煩惱,越來越不喜歡跟妻子說話。當自己閒下來的時候,可以培養自己的一些興趣,而不要總是念叨對方,管著對方。改變這個壞習慣,會讓晚年的家庭更加幸福。
  • 男人一輩子不結婚,晚年就會悽慘?這3個男人卻過得非常幸福
    當婚姻過得滿目瘡痍時,他們寧可選擇隱忍和湊合,也不會選擇離婚,原因很簡單,就是怕老了沒人陪伴,日子會更加艱難。尤其有一些男人,特別害怕一輩子娶不上妻,晚年過得悽慘,但一些男人,一輩子沒結婚,晚年過得還非常幸福。
  • 人到五十,晚年是否有福氣,看看身上有沒有這二樣就可以了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人到五十,晚年是否有福氣,看看身上有沒有這二樣就可以了。
  • 人過五十歲,不要對以下三種人大氣,「小氣」一些才不會晚年悽涼
    其實,這一點,等到人過五十更是尤為重要。人過五十歲後,真正要考慮的是自己下半生的幸福,不能還像從前一樣對別人大氣、對自己小氣,而是要多多關照自己,真正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只有真正為自己去著想才能讓自己過得越辣越好。
  • 易經:人過五十,請你「狠心」一點,老祖宗智慧受教了
    人過五十,走過了前半生,後半生該怎樣過方能過得灑脫,過得幸福,過得好呢。人這一生為誰辛苦為誰甜?磕磕絆絆總算走過了前半生,為了孩子,為了家庭,更為了自己,要懂得「狠心」一點,才會迎來幾分清閒。有的人,不值得我們對他好,有些事,也無需我們去參與,實際上你不必活得那麼累,不然,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很悽涼。一、人過五十,請懂得對自己的孩子「狠心」一點,讓他們獨立成長。
  • 五十歲婚姻不幸福,我們該怎麼辦?
    五十歲我們將步入老年,晚年生活是否能幸福,從這個年紀開始。英子(化名)和梅子(化名)住在一個小區,都是一兒一女,這樣兒女雙全的生活,是多少人盼不來的生活。這天兩個人在小區樓下,英子截住梅子就開打,誰都拉扯不開,直到派出所到來,才分開。
  • 五十歲以後,最好的依靠,是以下三個人
    五十歲以後,想要安度晚年,最好的依靠,正是以下這三人。01最好的依靠,是自己。常言道:「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人到五十,最好的靠山是自己。五十歲以後,在這個世界上能陪伴你最久的人,不是父母,不是孩子,而是老伴。父母終究會離你而去,孩子會成家立業,能在你身邊不離不棄的正是老伴。在隔壁小區,有著一對伉儷情深的老夫妻,他們彼此不離不棄,互相陪伴。
  • 「人過五十,別去三地」,三個地方別久留,去多了沒好事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轉眼不少人已經年過五十。老話有雲「五十歲知天命」,50歲走過了人生的大半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的人,人生已經基本定型了,這個時候就要看透人生,好好走完剩下的路。可在生活中,還有不少人愛瞎折騰,什麼地方都想去。
  • 一位年過8旬父母的忠告:想要晚年過得安詳,需謹記這4點
    到了父母自己的晚年,總是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跟自己關係異常疏遠。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孩子孝順父母也應該是人之常情。但是很多老人搞錯了這樣一種關係——老人寂寞沒有陪伴,就說孩子不孝順、老人生活質量不行,就說孩子不給錢。
  • 歲月不等人,老夫老妻想要「晚年幸福」,年輕時就要開始準備了
    兒孫滿堂,合家歡樂,是每個人都嚮往的晚年幸福生活。然而總是有不孝順的逆子,人們常說兄弟姐妹一家親,但是再中國現如今有太多因為兄弟姐妹越多,反而在贍養老人的時候互相推脫導致父母傷心受罪。現在老了,和兒子一起住,吃不好睡不好兩人忙著工作,平時晚飯小兩口下班在外邊就吃了,也從來不會問家裡的父母吃過飯了沒。加上城市裡居民樓每一戶都不互相來往,老兩口天天在家連個說話的伴都沒有,只能站在偌大的落地窗前看樓下的車來車往,嘆息。
  • 人過五十,有「三不沾」,你知道什麼意思嗎?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使命,人活到半百,已經進入了知天命之年,這都是自然發展的規律,人生必走的階段。此時已不再年輕,已經過了年輕氣盛的人生階段,此時使人有大徹大悟之感,青春已不在,我們要用另一種心態面對我們的後半生。
  • 「不要求孩子孝順,晚年會過得更幸福」老人的解釋,充滿智慧
    畢竟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孩子生出來,供孩子吃,供孩子喝,供孩子上學……孩子長大以後,理所應當投桃報李,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讓父母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是,前不久我聽一位老人說「不要求孩子孝順,晚年會過得更幸福」。我一開始聽到這種說法,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聽完老人的解釋,突然發現他的想法,充滿智慧。
  • 五十知天命,做好這三道減法!
    詳細解釋應為:三十歲之時,要有所建樹;四十歲之時,不應再有迷惑之事;五十歲之時,而應通曉天命,悟透生命本質,往後餘生,皆是一個內心明如鏡,什麼事兒都瞧得明白,看得透的人。其實,人生,一晃五十春秋,說慢也慢,說快也快。真心不容易。而五十歲之前,我們的生活一直忙忙碌碌,不斷地做著加法。
  • 五十歲後,怎麼做愛人?
    年輕時,對於愛情,用力過猛,以為愛一個人就是佔有、拼命的對你好,不管是不是對方想要的,大家都不懂得如何去愛人。到了五十歲,你應該知道,愛一個人不是佔有,是付出、是包容、是相融以沫的陪伴。那麼,五十歲後,該怎麼做愛人?
  • 一個老人的忠告:想要晚年幸福,需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文 | 思思的嘉,原創首發,歡迎轉發分享晚年以後和孩子的距離,有時像黃河,有時像長江,但是卻極少能流淌成小溪的模樣,因為小溪細水長流,而很多老人,都無法再讓時間重來,陪伴孩子再次長大。長大就意味著兩人的距離越來越遠,想要用力拉緊,卻只剩下斷了半根的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