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麼育什麼,關於中美育兒教育的一些思考

2020-12-22 小魚芭芘

文/小魚芭芘

根據小魚芭芘的了解,關於中美育兒教育的不同,總是熱議的話題。其實個人覺得教育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與實際功用結合的產物,很難單一論好壞。能想到最好的教育方法便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小魚芭芘對於中美教育問題的一些思考。前幾天看到有人在網絡上轉了一篇文判批教育部給小學生減負的文章,用的論據是美國的K-12(幼兒園到高中)基礎教育如何失敗,不可效仿。其實我特別贊同有些網友的觀點,文章結論也有道理,中國現狀不可盲目學美國,但論據卻大有問題:

一、原作者只看到美國孩子數學不好就認定美國育兒教育是失敗的;

二、認為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就是讓人找工作。小魚芭芘覺得這種思維很有中國育兒教育的烙印,而這種烙印是我們每一個應試體制、順民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很難避免的。不可否認美國基礎教育有很大的問題,許多公立學校基本沒有任何質量可言,看過關於最差的一些學區如華盛頓特區公立學校課堂的紀錄片,真心覺得不敢把自己孩子放這種地方送,都理解為何有人會選擇在家辦家庭學校了。

同樣教育改革現在也是美國國內的熱門話題,由於以前教育基本上是歸各州政府管,各州有自己的政策,沒有統一課本統一標準,很難保證均衡的教育質量。聯邦政府看不下去插手得越來越多,但成功的政策目前還沒有。

雖然他們的教育並不容樂觀,小魚芭芘還是覺得沒必要把USA基礎教育全盤否定。尤其是用數學這個片面的例子。像我這樣一個看到數學就頭疼的文科生在十年沒碰過數學忘得一乾二淨後,被某些機構培訓三五天後,也能在GRE數學拿滿分,這讓我比語文成績得瑟多了,大概是其它正常中國人所不能理解的。可說實話,這點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到底有什麼用呢?在我徹底忘了數學的那十年,我的生活有沒有收到絲毫影響呢?答案是完全否定的。 當然我認為一個人會數數、對加減乘除有個概念還是必須的,但即使是沒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中真的不識數到生活不能自理程度的也還是很少見吧。

而且如果不用中國的長處去對比USA的短處,而是反過來比較如閱讀和分析能力,是不是該覺得中國基礎教育並不那麼完美而USA的基礎教育並不那麼失敗呢?其實他們也並沒有用中國人都不了解自己國家憲法、語文課都不要求讀全本古典名著來嘲諷中國基礎教育多麼一塌糊塗。至於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基礎教育中的文理科偏向差異,我想可能就要追究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了。

在華大上教育社會學課時我們曾討論過教育的作用,大家公認的有一個目的就是幫助孩子順利融入所在的社會和文化。而對於這一點,一個孩子首先需要了解的自然是社科類知識,其次才是抽象的數學,同時藝術、體育等課程也佔據相當重量。這與上學目的就是順利通過考試、所以所有考試科目並重、其它課則鬧著玩的國內教育顯然是有區別的。

進一步說,教育終究是為維護統治服務的,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民主實質不同兩國需要培養出來的公民也是不一樣的,美國教育旨在培養獨立思考、追求真理、善於創造、敢於質疑的有西方公民精神和相信美國夢的人,而中國這樣的人要是多了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真正的政治哲學甚至教育等鼓勵人遐想的科目遠不如讓人埋頭實幹或掙錢的理工科商科在中國受歡迎和尊重,在美國卻不盡然(窮還是一樣的窮,但不被冷落輕視)。反應在基礎教育裡,激勵思考的社科類課程則也是倍受重視。

教育的另外一個意義,我想起記得去年哥大寄來的信上引用的一句話。「Education is a process of living and not a preparation for future living」, 教育是為了幫助人順利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歷程,而不是為了就業做準備。

所以學校不會用成堆的作業抹殺童年的歡樂,不會用學業填滿全部的青春。作為一個乏味的好學生我也會覺得美國孩子玩得過多,更理想的應該是求知和玩樂之間的平衡,但不得不承認他們至少更快樂,而且對生活充滿希望和好奇。

這是教育能給人的最好的東西之一,育兒教育首先是育人,並不強求育人才。

所以那篇文章裡作者用來證明美國教育失敗的例子,小魚芭芘認為證明的其實是美國與中國育兒教育在理解與作用上的根本不同。我不贊成中國教育效仿美國,是因為兩國根本體制就不同,教育所服務的目的不一樣,自然手段也不應該一樣。雖然高考讓很多頭疼,但不得不承認它還是中國少有的相對公平的制度之一,不可否認還是有許多沒有背景的年輕人通過這條路改善了生活環境。

至於小學生,適當減負還是應當的吧,只是不用也不可能一步變成美國這樣。如果一味地效仿美國,只學其形而無其實,只會使中國徹底淪落為一個拼爹的社會,還是不要東施效顰的吧。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教什麼育什麼,關於中美育兒教育的一些思考」你有什麼要說的嗎?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哲學?——關於哲學定義的一些思考
    兜兜轉轉,我覺得關於哲學的最好的定義或許還是最原始的那一個,即蘇格拉底的定義:哲學就是「愛智慧」。在現代科學看來,這個定義一點也不嚴謹、不精確。但它卻簡潔而有力地指出了哲學最重要的態度、方法和對象。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什麼是「智慧」。
  • 什麼是託育中心,關於託育的知識最全科普
    >什麼是託育中心,關於託育的知識最全科普2019-10-09 16:56:1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中國市場方面,從2016年開始,政府在相關政策法規中多次提及發展託育。在政策和市場助推下,託育在今年真是處在了風口上。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自2017年11月幼兒園普惠政策出臺後,幼兒園盈利降低,大量資本湧向託育市場,可想而知託育行業有多火。  那麼,什麼是託育呢?託育中心又是什麼樣的。
  • 【文章推薦】關於金屬鍵的一些思考
    關於金屬鍵的一些思考耿莉利1,吳俊明2(1. 上海市市西中學;2.
  • 精彩對話: 中美最大分歧點究竟是什麼?
    這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雙方需要認真考慮能在一起做些什麼。正如「二戰」後的美歐之間通過真正的合作而拉緊了跨大西洋紐帶,中美之間也可以通過合作來加強聯繫,例如可以在東北亞地區開展一些新的項目合作。當然這種合作也同樣要避免使中國的鄰國感到不安。歐巴馬總統和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我認為雙方可以做很多。
  • 談談教與育
    關於教育的文章理論非常多,我提一些自己的見解,不拘泥於理論。我認為教應該是指行為上、言語上、知識上或者是方式方法上的傳授。因為我們發現教除了和育在一起,有時候也可以指教訓、教書等等。而育偏向於思想、心靈長期的一種養成。我們常說進行培育,說明在育的時候,往往要求精心的呵護,讓一個思想或一粒種子往好的方面,由小到大成長。這個過程漫長而且急需耐心。
  • 魏少軍教授:關於集成電路創新的一些思考
    打開APP 魏少軍教授:關於集成電路創新的一些思考 半導體行業觀察 發表於 2020-12-24 15:16:16 12月17-18日,以「自立自強,在危機中育新機」為主題的2020中國(上海)集成電路創新峰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
  • 中美技術「脫鉤」,對美國有什麼影響?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人工智慧晶片創新主題論壇」在7月10日於上海正式召開,清華大學微納電子學系主任魏少軍教授在「世紀大變局下的中國晶片產業應對之道」演講中提到了一個很新穎的角度:中美技術「脫鉤」,對美國有什麼影響?
  • 關於購買二手書的一些思考
    這說明什麼呢?在二手書平臺賣書的人很多書並沒有被翻過的跡象,要麼是買書的時候不夠理智,入手了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書;要麼是根本就沒有養成閱讀習慣,所以才需要及時處理掉它們。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我的確買到了幾本關於很不錯的二手「新」書,也正因為這些書給我帶來的很大的觸動,我才更加替那些沒有把它們當回事的讀者感到惋惜。不過每個讀者喜歡讀的書註定千差萬別,人們在每個階段的認知水平不同,將直接影響他們對書單的選擇。
  • 關於網上上課的一些思考
    今天在這裡,分享的是關於網上上課的一點思考。上網課怎麼才有效果呢?一般而言,需要具備3個條件之一。但線上的老師一般教的學生會比較多,幾十個、上百都有,名義上還配備有班主任、輔導員。但班主任、輔導員老師真正跟蹤下來能形成閉環的又有幾個呢?由於是線上,基本上不會有強制性。而且老師與學生的情感連結會很少。
  • 深度 | 關於教培機構市場工作的一些思考
    現如今,在線教育對線下教培機構形成強烈衝擊,線下教培機構引流產品因其同質化,地推和線下市場活動上座量和產出率越發疲軟,甚至多數機構喪失了做市場活動的信心。在這一時期如何做好底層的市場工作,從而達成我們想要的市場收集目標,是值得每位校長深思的。特別找出這一篇《關於市場工作的一些思考》,希望各位老師讀後有所收穫。
  • 什麼是胎停育?有什麼症狀?
    胎停育就是嬰兒生長期內在媽媽的肚子裡停止了發育。那麼,孕期遭遇「胎停育」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胎停育有什麼症狀呢?下面我就跟大家說說吧!  什麼是胎停育?  胚胎停育是指胚胎發育到一個階段發生了死亡而停止繼續發育。
  • 數學課 · 關於向量的一些思考
    1、幾何的研究對象是什麼?空間的最基本概念是「位置」。幾何中,「位置」用什麼來標記?空間中兩個位置之間的差別用什麼來標記?「位置差別」用什麼幾何量來加以定量化的刻畫?如何刻畫直線的「直」、平面的「平」?2、度量是數學的本質所在幾何學是關於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科學。
  • 今日科普:什麼是胎停育?
    求醫問藥,求神拜佛,很多家庭為了生育一個孩子嘗試了各種方法,然而懷上難,留住孩子也很難,關於胎停育、流產都是孕媽需要面對的問題。  什麼是胎停育?  受精卵就像一顆種子,要經歷一系列複雜而奇妙的過程,才會最終成長為一個健康的寶貝,胎停育是指胚胎發育到一個階段死亡而停止繼續發育的現象。
  • 硬核,一些關於本質的思考
    十幾個硬核課題聽得我頭昏腦漲,在這裡分享一些會上對本質的探討與個人的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維模式都是解決問題型, 都是在「已知的未知」中探索,在已知的範圍內努力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各種知識的組合。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往往解決問題的效率很高,但是在創新方面很難有什麼突破。如果我們要創造偉大的產品,必須打破認知之牆,進入「未知的未知」領域探索。
  • 東方主義與性別主義——對《東方學》的一些思考
    打開這本書以前,我以為《東方學》是關於中國,至少是關於東亞的書。本書成書於1977年,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中美仍未建交(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中國對於身處美國的巴勒斯坦裔文化研究學者薩義德來說,還算是一個未知的世界,他甚至沒有足夠的文本去研究一個想像的中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就像漢娜-阿倫特在《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中對於中國著墨甚少,她也在書中解釋過是沒有足夠的研究材料的原因。「東方主義」是什麼呢?
  • 關於網絡隱私的一些思考
    對此, Union Square Ventures(廣和投資)的風險投資家Fred Wilson發文提出了一些關於網絡隱私的思考。1. 用戶應該養成管理和清除網絡數據的習慣,這些數據包括訪問記錄、網頁瀏覽歷史、微博、PO上網的照片等各種信息;如果實在想保留的,也一定要定期進行管理,避免被濫用;2.
  • 日本知育果子到底是什麼
    看過我視頻的都知道我拍攝了很多關於日本食玩知育果子系列的視頻,那又是為什麼那麼鍾愛知育果子系列呢?其實,知育果子在日本是特別受小學生歡迎的,現在也成了各自媒體人的拍攝素材,"知育果子「是一系列好玩又好吃的糖果,有各種各樣的題材,可以做漢堡薯條,冰淇淋蛋糕,拉麵,壽司,便當,蘑菇力等等孩子們愛吃的零食,因為每一款都自己親自做了,也都嘗過味道,酸酸甜甜的,味道甚好。
  • 中美教育標準的差異有哪些
    但是,由於中美兩國的不同教育標準,導致中國孩子若無充分的準備和持久的訓練,普遍不可能達到美國小學畢業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更會導致美國精英中學離他們漸行漸遠。中美教育標準有哪些顯著不同?因此,中國的教育關注學生具體「學到」什麼,學習的內容重在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而對自我認知和人際世界的認知,基本空白;而美國的教育更在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真的「會學」?除了認識「外部世界」,更要求孩子藉由認識外部世界去更好的認知人際世界和自我內心世界。這種教育本源認知上的不同,造成了中美在教育標準、教育方法、教育策略乃至教育結果上的根本不同。
  • 關於英語跟讀的一些思考
    小朋友當時五歲,媽媽說孩子四歲時自主閱讀到了RAZ D,隨後堅持讀了一年多,卻不見有什麼進步,仍停留在D級別。我第一反應是四歲能自主閱讀已經很不容易,按理說能自主閱讀算是過了英語啟蒙的門檻,順理成章往下讀就行,為什麼會卡住呢?家長給我看了孩子讀書的幾個視頻,孩子讀得很流利,元音飽滿,輔音標準清晰,語調一聽就是跟著原版音頻正過音,聽起來真的很美。
  • 中美星星橋石建莉博士談如何培養自閉症孩子的社交能力
    通過對一些社交能力的教學課程研究發現,美國最推崇的社交能力教學課程是《社交思維》。根據《社交思維》的教學內容,有些專家們總結認為:單純教社交技能是教不完的,主要原因在於孩子自己體會不到社交,他還是不會想。所以在學社交思維的時候,第一件事需要學的是社交概念。什麼是社交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