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不要過於理論化

2020-09-03 自我心理去深潛

一部分心理醫生,在判斷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時喜歡對照專有名詞(XXX症候群、XX障礙etc.),甚至翻查《DSM-5》和相關心理疾病的統計數據來下診斷。這樣一來就容易忽略來訪者的個體特點和真實感受。


這裡跟大家講一個真實而頗為有趣的小故事:上周有位32歲的女性來訪者在見完她的心理醫生後直接去客服部投訴了自己的心理醫生,原因是她覺得沒有被尊重。問及詳情才知道,這位女士看過3個心理醫生,而且沒聊幾句這3位醫生就「很專業」,也很直接的報出疾病的英文名(OCD——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當看到這位來訪者一臉懵後才補充上一句:就是俗稱的強迫症。

但是被投訴的這位心理醫生又多說了一句:「理論上講,強迫症多發在25歲以下,可您都32了……」話沒說完,這位女性來訪者壓不住火了:「我來看心理醫生不是聽你們拽英文的,強迫症就強迫症,不能好好說人話嗎?你更過分,難道這個強迫症只有25歲以下才能得?我32,連強迫症都不配得了嗎?」(三隻烏鴉飛過……)


笑話有點冷,但人心不能冷,特別是心理從業者。

其實心理這行與生理上的醫生,甚至是律師有很大的一個相似處:就是經驗為王。要想真的解決問題是決不能僅憑教科書、理論條文或從前的案例來下診斷結果的。必須要靠醫生/諮詢師的職業經驗,再加上對每一位患者/來訪者的個體分析,才能制定出恰當的治療方案,取得好的治療效果。


就像榮格在《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一文中指出的:

「原則上,用科學知識進行判斷的優勢,卻對於用來了解病人不利。……用科學知識做出的判斷,個體只是一個重複性的、循環往復的單元符號,甚至可以用字母表中的一個字母來表示。而通過了解病人做出的判斷,個體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人,摒棄那些對科學家來說無比重要的一致性和規律性,個體的人是最高級的、唯一的且真實的研究對象。」


相關焦點

  • 心理醫生不要過於理論化
    一部分心理醫生,在判斷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時喜歡對照專有名詞(XXX症候群、XX障礙etc.),甚至翻查《DSM-5》和相關心理疾病的統計數據來下診斷。這樣一來就容易忽略來訪者的個體特點和真實感受。
  • 親人馬上坐牢回來了,要不要去看心理醫生?
    有朋友問:人馬上出來了,要不要給他請個心理醫生?我當時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不過後來我覺得,看心理醫生就不必了,但是去醫院做個全身體檢還是有必要的。而且這些傳染病人的生活用品跟我們是分開的,不必太過於擔憂。不過為了保險起見,家人出來以後,最好還是帶他去醫院體檢一番。
  • 迪士尼公主也有「心理問題」?醫生直擊重點,問題會不會過於犀利
    心理醫生直擊重點,問題真夠犀利文@動漫迷世界圖源@guadascribbles,翻譯版@英國報姐大家好,歡迎來到動漫迷世界~眾所周知,現代人壓力大會導致產生很多心理問題,需要去看心理醫生但沒想到一直養尊處優、無憂無慮的迪士尼公主,也有「心理問題」?
  • 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
    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 在過去精神科醫生同精神性疾病的病人一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得了精神上疾病,卻讓人感覺害怕,生了這樣的病,身邊的人就會對你產生歧視和恐懼,萬一你有一天得病了,最親的人也會離開你,結婚的也要離婚的。現實的社會就是這樣,如果去了精神科的醫院,就會談精色變。
  • 兒子總在幼兒園「脫褲子」,爸爸找心理醫生,醫生:學他媽呢
    兒子總在幼兒園「脫褲子」,爸爸找心理醫生,醫生:學他媽呢小野的爸爸最近特別苦惱。而同樣苦惱的就是她的老師。因為前段時間小雪的爸爸和媽媽離婚了,小野由爸爸帶著。但是沒過多久老師就扭扭捏捏的,總找小野的爸爸反映一些情況。而這些話題還挺難以啟齒的。
  • 杭州看心理醫生哪家醫院好
    杭州看心理醫生哪家醫院好?下面大家就來了解相關內容。   杭州天目山醫院醫生表示,重度抑鬱症患者會表現出很強烈的自殺傾向,這些都是因為大家消ji看待自己,自己的經驗以及自己的未來,這樣就容易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和思維,給自己的心理帶來了難以遏制的衝突,所以我們應該通過這方面來治療疾病,例如認知療法,心靈重塑療法,暗示療法等,引導患者進行認知的改變和心靈上的重建,化解產生的悲觀和失望的情緒。
  • 心理醫生的分類
    大多數人提到心理醫生都想到的是白大褂,會催眠,能精神控制別人的大夫。其實這個詞是民間的稱呼,專業領域並不存在,常見的是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諮詢師),精神科醫生有處方權,但是不負責心理治療,只是開藥去除一些嚴重的症狀,比如幻覺和妄想,一般的心理學家是通過做實驗和測量來發現規律,一般不做臨床工作,心理治療師是沒有處方權的,負責和來訪者進行對話來治療(諮詢師是入門級的治療師,治療師是高手級的諮詢師)。下面看看英文裡這些職業的稱呼。
  • 產科專家:羊水栓塞概率低不要過於擔心
    昨天下午,錢報健康微信「浙江名醫館」的婦幼專場諮詢,「請問賀晶醫生」,成了最熱的關鍵詞,一個小時被提到60多次,大家都想來問問怎麼樣最安全。  上午的兒科專場,「邵潔」是被提到最多的,還有新加坡的華人媽媽來諮詢她。11點結束的諮詢,邵醫生下午3點鐘還登錄後臺,回答大家的提問。
  • 心理醫生涉嫌性騷擾,職業倫理都不要了嗎
    作者:西蒙  日前,一位山東18歲女高中生舉報心理醫生聊天「曖昧不堪」,很快成為輿論場上的熱點話題。不少網友在對涉事醫生強烈指責的同時,也十分關心受害者的心理狀況。
  • 北京市青少年心理醫生_北京心理障礙到什麼醫院
    北京市青少年心理醫生_北京心理障礙到什麼醫院 時間:2020-12-12 13:46 北京天使兒童醫院 來詢者有較強的心理需求,反覆使用藥物或者酒精,北京心理醫生那裡治療好,北京天使兒童醫院是一家集醫療、科研、康復、保健、宣教為一體特色專科兒童醫院,為0至18
  • 不要過於糾結,醫生告訴你實情
    醫生:孩子走路的早晚與小腦的發育有關,而與大腦的發育並沒有直接關係。我們的小腦決定身體的平衡能力,就是我們手腳的協調能力,寶寶的小腦如果發育較好,那麼走路的時間就會提前;反之,小腦發育遲緩的話,那麼孩子走路的時間也會相對延遲。
  • 帶孩子不要過於依賴嬰兒車
    但專家提醒父母和祖輩,孩子進入學步期以後,不要過於依賴嬰兒車。「現在小區裡、公園裡,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嬰兒車。這其實是一個很麻煩的現象。」中山大學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發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靜進教授在《廣州市家庭科學育兒第一課》中介紹,理論上講,嬰幼兒時期開始跌跌撞撞地走路,大人應該在時間、空間上給這個階段的孩子以足夠的運動訓練。
  • 不是所有心理醫生都叫助人者!18歲女生舉報心理醫生性騷擾
    其實,即使沒有這件事的發生,我本來也想發文說說現在社會上「亂七八糟」各種從業的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們呢!那正好,藉助這個事件我來說一說,「不是所有心理醫生,都是助人者!」首先,這件事我要先澄清一下:據報導了解,這位心理醫生是位精神科醫生,不是心理諮詢師,所以心理諮詢師不該背這黑鍋。因為在大眾眼裡,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都是一個概念,所以平時也有特別多客戶稱我們「醫生」,考慮到隔行的叫法,所以也沒有特別去糾正它。
  • 心理醫生這樣說↘
    ,無奈之下求助心理醫生。在心理診室,趙丹表現出焦慮不安,不停地訴說自己的痛苦,稱整宿睡不著,言語內容一直圍繞失眠問題,迫切希望醫生幫助解決。醫生覺得患者目前焦慮情緒突出,誇大了睡眠障礙,此時必須弄清楚患者失眠的誘因。
  • 《捫心問診》:醫生也要看心理醫生
    而這部連續三季長達105集(不要膽怯,每集才20多分鐘)的美劇不僅能給觀眾足夠的常識,讓觀眾了解到治療過程中醫生和病人之間必然會出現的「移情」問題,同時又通過醫生個人的經歷對這一職業本身的艱難性有所體會。
  • 韓國心理醫生所說的抑鬱症
    3、並不一定非得去看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通過藥物也可以充分的得到好轉,畢竟去看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需要相當的費用和時間,而且最少6個月才能見到效果。而且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也不是能教會你怎麼生活,而且他本人生活經歷也有限,精神科醫生只是通過聊天的方式把你的各種負面認知和負面應對能力轉變為正常的過程,精神科醫生就是花大量的錢大量的時間從專業老師那裡學習這種技能,和朋友聊天的是兩回事。
  • 奈何boss又如何:一個醫生因為不能了解女性心理而放棄心理學位
    中國字典裡有一個詞叫做「知難而退」,這不,就有一位醫生因為不能了解女性心理而放棄心理學位,想想都覺得有點好笑呢。這個醫生就是《奈何boss又如何》裡的韓子遇,他是京海大學畢業的優秀博士生,手術失敗率為零,最年輕的主任醫師,同時也是嚴景致的私人醫生。
  • 進入產房,產婦不要亂講話,醫生和丈夫也不能說
    有一個產婦在生產之前就特別的緊張,她在進入產房之後就直接問醫生,她說:「你是不是最專業的,你做這個有幾年了?」醫生聽見她的問話之後就直接跟她說:「你現在馬上就要生了,一定要把所有的體力和精力放在生產上,不要過於去關注其他的問題,我一定會用我最專業的醫術來幫您順產,請放心。」
  • 為什麼不要輕易去看心理醫生?看了你就知道錯了,內行人道出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生病了都會去醫院看一下,醫生再根據你的實際情況給你開藥治病。生活中還有一種醫生,就是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包括心理諮詢跟心理治療,心理諮詢就是如果你在平常生活中有什麼困惑,或者關於心理上面的問題,都可以諮詢。
  • 不要對自己過於較真,過於苛刻
    不要對自己過於較真,過於苛刻1:再堅強的人,心裡都一定有那麼一些弱點,一觸就碎,一碰就痛;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2:你要明白,再燙手的水還是會涼,再飽滿的熱情還是會退散,再愛的人還是會離開,所以你要乖,要長大,不要張口就是來日方長,而要習慣人走茶涼3:有時候,你放棄了某人,並不是因為你不再在乎,而是因為你意識到他已不在乎了。 現在才懂,原來一個人可以難過到,沒有情緒,沒有言語,沒有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