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秋聲賦》究竟寫了什麼?

2020-12-11 文化情感驛站

歷來描寫秋的文章很多,但能將秋聲描寫得十分優美的賦卻很少。歐陽修的千古名篇《秋聲賦》不僅開創了宋代古文運動的先鋒,更用韻偶相結合的方式將無形的秋寫得有聲有色,有感染力。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作者開篇交代了時間、地點並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接著第二句就進入了主題——有奇怪的聲音從西南方向飄來。作者直接點了題,也說明作者夜裡觀察自然,觀察得十分細緻。

接著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將月夜下的樹葉在秋風中譁譁作響的風聲比作夜驚的波濤、金屬的撞擊聲和銜枚疾走卻聽不見號令的行軍隊伍。

秋天的聲音是很難用文字來表達的,只能靠聽覺來感受,但作者巧用比喻將抽象的景物具體化,使文章開篇就很有氣勢,將聲音寫得十分生動。

餘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

文章開頭作者是用聽覺來感覺秋聲,但聲音似乎一直在變化,作者因不能確定這聲音的來源,便讓書童出門去看看。這段裡的「視之」烘託了聽覺,使視覺與聽覺相互交融。

餘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

作者這裡在啟示下文,從聲音寫到秋。

《秋聲賦》以壯闊的氣勢描寫秋天的肅穆、凜冽。由此引出:人無法與自然抗衡及人生無常的思考與啟示。從反問句:「這就是秋聲,但它為什麼要來呢?」中可以感覺到人生的無奈與悲涼。文章的基調可以反襯作者的情緒與思想。當時的作者已步入年過半百,飽嘗官場的沉浮變化,思想也過於消極保守。作者的思想心境正恰如秋天一樣。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澹,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憟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乃其一氣之餘烈。

這裡作者用客體秋色、秋容、秋氣、秋意這四樣屬於秋的景來烘託主體秋聲。其實秋天的景與聲都是抽象的,然而歐陽修通過色、容、氣、意四方面引出秋天的聲音並將其具象化。

行文氣勢磅礴,讀起來朗朗上口。文章採用了駢四儷六的句式,在寫秋景之際,抒發人生感慨,情韻流溢。

文中的秋色、秋容、秋氣、秋意與下文儒家的刑、兵、禮、樂相聯繫,說明秋往往用來象徵衰敗,表現憂傷,從而聯想到人生的秋天。在寫秋的同時,表達了作者在官場上的沉浮,寄託了作者在政治上的憂傷和牢騷。其實作者是一位內心通透的人。這篇散文賦也恰恰表現了作者力圖看透世間盛衰之規律,從而順應天命的達觀態度。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我們看電影時,時常能聽見一句臺詞:「該犯人於秋後問斬。」所以秋天也象徵了刑法。

當白露、霜降來臨之際,萬物都成熟了。與此同時氣溫也開始一天天下降,因光合作用,植物受低溫影響停止了生長,樹葉開始變黃脫落,動物們都開始伏蟄,秋象徵了肅殺。這時處決犯人與天氣時節正好相應,也代表了奉天意而為。

漢代董仲舒用陰陽學說論證了德與刑的關係:「陽為德,陰為刑。德主生,而刑主殺。」在春夏季,萬物生機勃勃之際,就施行殺戮是違背節氣,違反天時的。

又因上古五行思想將秋劃分為金,而在五行中,金的初始含義又代表金屬,象徵世間一切堅硬之物,而古代兵器是金屬打造的,有屬于堅硬之物,故而秋天也是用兵時節。

若將人的一生分為四季,在四十歲到六十歲則是秋季。作者寫該文章時已經五十三歲了,儘管當時他的官位在不斷升遷,但因人生進入遲暮之年,其寂寞之感是往無法排遣的,所以作者通過寫秋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秋來說明自然與社會人事的關係,也從側面表達了作者對政事的憂勞之心。

相關焦點

  • 宦海沉浮,人生易老,歐陽修《秋聲賦》
    賦是一種文體,盛行於漢代。賦講究文採、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特點。歷史上有很多文化名人都擅長寫賦,比如西漢的司馬相如,東漢的班固。大家最熟悉的一篇賦應該是《阿房宮賦》,杜牧通過這篇文章抒發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北宋時期,文壇領袖歐陽修也寫過一篇名垂千古的賦,叫《秋聲賦》。
  • 唐宋八大家,獨愛歐陽修,秋聲賦:傷感因秋聲起,孤獨自內心生
    今天想解讀的是歐陽公的另一篇代表作,《秋聲賦》,說一說古人悲愁的話題。秋色 圖片來自網絡《秋聲賦》一文介於駢體文和散文之間,摒棄了前人華麗而無病呻吟的駢體文後,自唐宋始,散文大成氣候。比如峻青的《秋色賦》,滿滿寫的是收穫,是喜悅。因為在這裡,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徵,而是繁榮昌盛的標誌。然後,他說: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歐陽修把秋天描寫得那麼肅殺悲傷。
  • 1.7.4秋聲賦(精讀)-歐陽修-宋——古文選二2012版00533
    秋聲賦歐陽修1.作者簡介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2.作品秋聲賦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2],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3],忽奔騰而砰湃[4], 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5],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6],不聞號令,但 聞人馬之行聲。
  • 《秋聲賦》是歐陽修的代表作,表達晚年憂勞形神、日漸衰老的悲感
    本文是歐陽修的代表作之一。寫於嘉祐四年,作者五十三歲。文章假託對話的形式,描摹難以捉摸的秋聲,抒發對人生的感慨,表達了作者晚年因人事憂勞形神日漸衰老的悲感和清靜無為的消極感傷情緒,委婉地抒發了作者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的苦悶情緒和對現實的不滿。分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秋夜聽秋聲的情景,是全文的導引部分。
  • 文徵明行書《秋聲賦》太美了!
    文徵明被列為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詩、書和畫無一不精絕,而單憑書法就可以稱霸整個中國書法界,他能夠書寫書法諸體,並且樣樣都是拿手好戲,最為精到的是小楷和行書,此帖是文徵明的行書作品《秋聲賦》。《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
  • 末代狀元的精美小楷《秋聲賦》和《陳情表》
    劉春霖小楷《秋聲賦》劉春霖(1872—1944),清光緒30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所謂「第一人中最後 人」。劉春霖小楷《秋聲賦》劉春霖在詩書畫上均有極高的造詣,尤擅小楷,其小楷書法有「楷法冠當世,後學宗之」之譽,至今書法界仍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
  • 薦讀:靜美秋聲,聲聲入耳
    秋聲,是歐陽修筆下「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餘烈」的昂揚氣勢;秋聲,是白居易筆下「長風從西來,草木凝秋聲」的肅殺秋景;秋聲,是王維筆下「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遼遠雁曲;秋聲,是劉禹錫筆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秋之心聲……蕭瑟中頗有靈動,肅殺裡不乏生機詩裡的秋聲,聲聲入耳,美輪美奐!
  • 詩詞中的秋聲讓人遐想,此賦中秋聲讓人玩味、深思
    這些看得見的秋色,被古人在詩行與詞牌曲調之中寫了又寫。還有那縈繞在文人騷客心頭腦際的秋氣,也被他們付諸筆端,用來澆築胸中塊壘,留下了幾多名章佳句。可秋天還有一樣景致——秋聲呢?他們該怎樣用詩行來表達,用文字來描摹?這秋之聲與其餘季節的聲音究竟有何不同?又能寄寓什麼樣的詩情呢?
  • 【金元明清詞】水龍吟·秋聲
    此詞寫了九種秋聲:風聲、雨聲、碪聲、鼓聲、落葉聲、波濤聲、蛩鳴聲、雁唳聲,最後還有一種黃蘆瑟瑟聲。從意象言,屬常見,自歐陽修《秋聲賦》傳世,後人詠此題之作亦多見。  項蓮生此篇的出奇峭於平易處,在於採用層波疊浪式的意象強化法,推濃起氛圍,從而構成一個心理活動的特定之「場」。「已是難聽」「如何又著」「想」「渾不見」「頻驚」「誰語」等等,心態波動圈隨意象一層層往外漲鼓。
  •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張炎《清平樂》 這此詞見於《山中白雲詞》卷四。原是張炎贈給他的學生陸行直(又稱陸輔之)的。其時,張炎年五十三歲。
  • 蔣捷的聲聲慢一個韻字到底,句句秋聲,聲聲悽涼,至今無人超越
    若論寫秋聲的佳作,那非文壇大咖歐陽修的《秋聲賦》莫屬。他在賦中寫盡秋聲肅殺之氣,人事憂悶之感,被歷代文人推為吟詠秋聲的典範。蔣捷這首寫秋聲的慢詞,也以其獨特的筆觸。寫盡秋聲悲涼,人世滄桑。今天我們就來分享這首聲聲慢,看看你能讀出幾種秋聲來?聲聲慢 秋聲 蔣捷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悽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簷底鈴聲?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
  • 從歐陽修的抒情散文入手,談談他人生中種種情感和志趣
    歐陽修的抒情散文將文章的意境與情境運用的惟妙惟俏,做到讓讀者悅目以致賞心,給予讀者一種美的感受。《醉翁亭記》是歐陽修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它描繪了一幅美麗的自然風景圖。《醉翁亭記》全文依「樂」字而寫,代表了全文的中心,醉酒之樂、與民同樂始終貫穿著全文。
  • 為什麼說歐陽修放蕩不羈呢?歐陽修不為人知的秘密是什麼?
    歐陽修還有十分好色的一面。歐陽修在西京洛陽任留守推官的時候,好與某官妓纏綿,但按當時的規定,官妓只準官場接待和宴飲應酬時召集,不能與官員有私。不過,天生好色而又放蕩不羈的歐陽修不管這一套。有一回,洛陽留守錢惟演在後花園召集同僚聚飲,梅堯臣、謝絳、尹洙都到了,獨不見歐陽修。過了好一陣,歐陽修才與此官妓姍姍來遲。坐定之後,倆人還眉來眼去,情意纏綿。
  • 古詩詞裡聽秋聲,聲聲入耳
    秋聲 宋 陸遊 蕭騷拂樹過中庭,何處人間有此聲? 漲水雨餘晨放閘,騎兵戰罷夜還營。 閒憑曲幾聽雖久,強撫哀弦寫不成。
  • 【詩詞鑑賞】古詩詞裡聽秋聲,聲聲入耳,句句在心!
    不如慢下腳步來,去傾聽秋天的聲音,看看哪種秋聲最入你的心? 秋聲 宋-釋道潛 閒憑曲幾聽雖久,強撫哀弦寫不成。 暑退涼生君勿喜,一年光景又崢嶸。 聲聲慢-秋聲 宋-蔣捷
  • 蘇軾、歐陽修求而不得的「龍團鳳餅」,究竟是什麼茶?
    歐陽修做官20年才4人分到一餅龍團?叫今人百思不得其解!又有多少文人雅士曾為其詩歌? 如今,延續了團茶之美的普洱茶,仿佛又將「龍團鳳餅」帶了回來。那麼,「龍團鳳餅」究竟是什麼茶呢?
  • 南宋最後一位重要詞人,曾寫出詞論專著,所寫秋詞更是精妙
    其中的一首秋思詞非常精彩,尤其以一句「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為後人所知。且看: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如前所述,這首詞寫於詩人人生的後半段,面臨國破家亡的種種人生困境,詞人的內心非常愁苦。而這種愁苦再藉助秋風的蕭瑟,更覺無奈傷悲。其中滋味,都在一句「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 歐陽修《玉樓春》,結尾「燈又燼」3個字,暗示了一場悲慘的愛情
    歐陽修老先生填詞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點,一個詞牌,他不寫則已,一寫就是十幾首二十首,比如最出名的《採桑子》,他寫了十首;《漁家傲》從正月寫到十二月,每月一首;前幾天剛提到了他的《玉樓春》,這個詞牌子他竟然寫了二十多首……我一度懷疑歐陽修老先生是不是有某種強迫症。
  • 古詩詞裡聽秋聲,聲聲入耳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秋聲宋 釋道潛古槐花落小中庭,夜半風來捲葉鳴。秋聲宋 陸遊蕭騷拂樹過中庭,何處人間有此聲?漲水雨餘晨放閘,騎兵戰罷夜還營。閒憑曲幾聽雖久,強撫哀弦寫不成。暑退涼生君勿喜,一年光景又崢嶸。
  • 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賦體(辭賦)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亦有分詩體賦、騷體賦、文賦、駢賦、律賦,還有分為騷賦、大賦、小賦、律賦、文賦等。【騷賦】騷賦指屈原、宋玉為代表的楚辭以及後世模仿楚辭的作品。其特點在於抒情濃鬱,意象瑰瑋,聲調綿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語助詞調節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