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描寫秋的文章很多,但能將秋聲描寫得十分優美的賦卻很少。歐陽修的千古名篇《秋聲賦》不僅開創了宋代古文運動的先鋒,更用韻偶相結合的方式將無形的秋寫得有聲有色,有感染力。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作者開篇交代了時間、地點並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接著第二句就進入了主題——有奇怪的聲音從西南方向飄來。作者直接點了題,也說明作者夜裡觀察自然,觀察得十分細緻。
接著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將月夜下的樹葉在秋風中譁譁作響的風聲比作夜驚的波濤、金屬的撞擊聲和銜枚疾走卻聽不見號令的行軍隊伍。
秋天的聲音是很難用文字來表達的,只能靠聽覺來感受,但作者巧用比喻將抽象的景物具體化,使文章開篇就很有氣勢,將聲音寫得十分生動。
餘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
文章開頭作者是用聽覺來感覺秋聲,但聲音似乎一直在變化,作者因不能確定這聲音的來源,便讓書童出門去看看。這段裡的「視之」烘託了聽覺,使視覺與聽覺相互交融。
餘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
作者這裡在啟示下文,從聲音寫到秋。
《秋聲賦》以壯闊的氣勢描寫秋天的肅穆、凜冽。由此引出:人無法與自然抗衡及人生無常的思考與啟示。從反問句:「這就是秋聲,但它為什麼要來呢?」中可以感覺到人生的無奈與悲涼。文章的基調可以反襯作者的情緒與思想。當時的作者已步入年過半百,飽嘗官場的沉浮變化,思想也過於消極保守。作者的思想心境正恰如秋天一樣。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澹,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憟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乃其一氣之餘烈。
這裡作者用客體秋色、秋容、秋氣、秋意這四樣屬於秋的景來烘託主體秋聲。其實秋天的景與聲都是抽象的,然而歐陽修通過色、容、氣、意四方面引出秋天的聲音並將其具象化。
行文氣勢磅礴,讀起來朗朗上口。文章採用了駢四儷六的句式,在寫秋景之際,抒發人生感慨,情韻流溢。
文中的秋色、秋容、秋氣、秋意與下文儒家的刑、兵、禮、樂相聯繫,說明秋往往用來象徵衰敗,表現憂傷,從而聯想到人生的秋天。在寫秋的同時,表達了作者在官場上的沉浮,寄託了作者在政治上的憂傷和牢騷。其實作者是一位內心通透的人。這篇散文賦也恰恰表現了作者力圖看透世間盛衰之規律,從而順應天命的達觀態度。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我們看電影時,時常能聽見一句臺詞:「該犯人於秋後問斬。」所以秋天也象徵了刑法。
當白露、霜降來臨之際,萬物都成熟了。與此同時氣溫也開始一天天下降,因光合作用,植物受低溫影響停止了生長,樹葉開始變黃脫落,動物們都開始伏蟄,秋象徵了肅殺。這時處決犯人與天氣時節正好相應,也代表了奉天意而為。
漢代董仲舒用陰陽學說論證了德與刑的關係:「陽為德,陰為刑。德主生,而刑主殺。」在春夏季,萬物生機勃勃之際,就施行殺戮是違背節氣,違反天時的。
又因上古五行思想將秋劃分為金,而在五行中,金的初始含義又代表金屬,象徵世間一切堅硬之物,而古代兵器是金屬打造的,有屬于堅硬之物,故而秋天也是用兵時節。
若將人的一生分為四季,在四十歲到六十歲則是秋季。作者寫該文章時已經五十三歲了,儘管當時他的官位在不斷升遷,但因人生進入遲暮之年,其寂寞之感是往無法排遣的,所以作者通過寫秋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秋來說明自然與社會人事的關係,也從側面表達了作者對政事的憂勞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