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後一位重要詞人,曾寫出詞論專著,所寫秋詞更是精妙

2020-12-14 老張侃詩詞

宋詞是詞的最高峰,後世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超越。而且其不但有諸多精美的詞作,還產生了專門論述詞學、詞論的著作,這一點,即便是唐詩,也沒能超越。

宋詞

這本詞學著作,書名為《詞源》,為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這本著作的作者,乃是南宋詞人、詞論家張炎。

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

在張炎73歲的漫長經歷當中,大致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半段主要是富家子弟的生活,後半段則面臨國破家亡的困境。而他的詞論著作和所寫的成就最高的詩詞,都在其後半段所完成。

張炎

這個寫出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的宋代詞人,本身也是一個寫詞的好手。其中的一首秋思詞非常精彩,尤其以一句「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為後人所知。且看:

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這是一首《清平樂》,是張炎後期的代表性詞作之一。

如前所述,這首詞寫於詩人人生的後半段,面臨國破家亡的種種人生困境,詞人的內心非常愁苦。而這種愁苦再藉助秋風的蕭瑟,更覺無奈傷悲。其中滋味,都在一句「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秋天·梧桐葉

這首詞的一開始,就寫出了秋天的景色,候蛩(即蟋蟀)的哀鳴,西風烈,秋月清冷,江水、蘆花,都顯示出一副蕭瑟景色。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容易讓人勾起愁緒。

然而在具體的寫作上,不寫直接的景色,卻以現實中的動物來反襯。比如寫候蛩哀叫,寫大雁都已飛走等等,既含蓄又有美感,更渲染了秋思的氣氛。

梧葉

下片主要抒情,道出了詞人無限的「秋愁」。詞人想起了曾經被囚禁的詩人庾信,也就是「蘭成」的典故;隨後詞人依然寫秋景,將梧桐葉引入詩中,更為激發詞人的悲傷之情。詞人藉助庾信的典故道出人間道不盡的悲歡離合,更借梧葉之孤義表達人世的蒼涼。

秋之梧葉,最易引人傷秋

而最後一句「梧葉秋聲」,意味深長,只有那一葉梧桐悠悠下,不知寄託了多少秋涼悲聲!其中悲涼的意境清空淡遠,而其情感卻也是真切感人。正是因為此,一些評論家認為,這首詞可以與宋玉的《九辯》、歐陽修的《秋聲賦》並列。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南宋詞人經歷國破家亡,秋夜寫下一首宋詞,最後12字多少悽涼!
    尤其是到了南宋末年,江山的更替,讓這些向來感覺到優越的人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他們把所有的情懷都融入到詩詞當中,爭取在詩詞當中延續最後的雅致文學。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這首宋詞就是宋代詞人張炎的《清平樂·候蛩悽斷》,堪稱是宋末「騷雅」宋詞經典之作,字字精煉含蓄,意境清空淡遠。詞的產生始於唐朝,但是其地位無法和詩歌相提並論。而且溫庭筠雖然對詞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卻也導致詞的發展走入了庸俗的死胡同。
  • 李清照最霸氣的一首詞,都不相信是女子所寫,最後一句狂出新高度
    不過這其實是也是相對的,是以他們詞作中絕大多數而論,如果具體到某首確定的詞,蘇辛也可以有不輸婉轉之作,就像《蝶戀花·春景》,其中便有「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的婉轉之語,而辛棄疾更是在《青玉案·元夕》中寫下了「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傳世名句。
  • 宋代一位不知名詞人,卻寫出著名的詞,道盡一生悲歡離合!
    蔣捷,字勝欲,號竹山,是我國南宋時期詞人。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風格悲涼清俊。雖然蔣捷相對於豪放派代表蘇軾、辛棄疾,及婉約派代表柳永、李清照來說,要不知名的多,但他亦有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論南宋理宗時期的理學與詞
    尤其曾為白鹿洞書院山長,生平篤學好古,以程朱理學為歸的沈義父出面論詞,更顯示了理學對詞體文學攻擊與壓制的緩減,關於沈義父及其《樂府指迷》下文還將述及,在此暫不贅言。如真德秀的《蝶戀花》(兩岸月橋花半吐)詠寫紅梅想像奇特,構思纖巧,頗具婉約風致;再如吳泳的《摸魚兒·郫縣宴同官》寫聽歌觀舞的會心愉悅,更是宴安逸樂的情俗之音。可見,理學家之詞並非完全重義理而輕文學,像上引諸詞雖出自理學家手筆,卻具有文人詞的風格面貌。理學大家之外,最能自覺實踐正統文學思想的詞人群體當屬廟堂詞人。
  • 南宋初年一首宋詞,14字寫出詞人對故國最沉重哀思,頗有李煜之風
    尤其是在他們的人生當中經歷王朝轉折點的時候,更是容易激發出內心的才思,寫出一首首經典的詩詞來銘記難忘的歷史時刻。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杜甫,在他前期的詩歌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內心的豪邁,但是經歷了安史之亂之後,他的詩詞更多的轉向沉鬱頓挫,表達對王朝衰落的哀思。
  • 張炎因為一首詞而得到「張春水」的雅號,他的這首詞寫的是什麼?
    詞人張炎因為贊詠西湖春水而得到「張春水」的雅號。說到宋詞和宋代詞人,張炎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不光因為他的詞作,還因為中國詞學史上的第一本詞論專著《詞源》就是出自他的手筆。張炎家世淵源,他的六世祖是南宋初年的愛國將領張俊,因功勳卓著,被高宗封為清河郡王。他的曾祖父張鎡,是南宋中期的聞名人物,在詩詞方面很有造詣,與陸遊、姜夔等文壇巨擘詩文交流頻繁。張炎祖父張濡,宋末時鎮守獨松關,官居浙西安撫司參議官。父親張樞,為宣詞令,精通音律,善作詞曲,他曾組織發起「吟社」,與詞人周密、楊瓚等人詩酒唱和,成為文壇佳話。
  • 南宋詞人姜夔(kuí):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
    單說起姜夔此人,大多數人都不熟悉,畢竟宋詞江湖,高手眾多,牛人大咖更是大都集中於早中期,而對後期至宋末,能被人熟知的詞人甚少。公元1154年(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姜夔出生於饒州鄱陽的一個破落官宦之家, 他的父親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並且在知縣這個職位上病卒,十四歲的姜夔依靠姐姐接濟度日,直到成年。
  • 南宋小詞人半夜睡不著,在煙花之地牆壁上寫首肉麻情詞,一詞成名
    晚年的他更是落魄潦倒,離世時不僅一貧如洗,而且也無親人祭奠,安葬都是靠著歌女們湊錢。可以說,自從皇帝的那句「且去淺吟低唱,何要浮名」以後,他便和煙花巷陌結下了不解之緣,讓人唏噓。
  • 南宋最後的進士,一首詞寫盡了一生,也寫透了一個的時代的衰亡!
    公元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首都臨安;公元1279年,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昺崖山跳海而亡,南宋覆滅。 20年後,也就是公元1299年,一個叫蔣捷的人寫了一首詞。這首詞寫盡了他的一生,也寫透了一個時代的衰亡。
  • 南宋詞人舊地重遊,抒寫今非與懷才不遇,感慨道:終不似,少年遊
    南宋是一個動蕩的歷史朝代,靖康之恥後,大宋的風氣蕩然無存,統治者懦弱無作為,一再難逃,最後偏安在了金陵城中,紙醉金迷。南宋是恥辱的,從文學史上看,它又是繁華的,陸遊和辛棄疾等人,一生堅決抗金,也給後世留下了很多帶有風骨的詩詞。
  • 南宋才子的一首詞,起首就先聲奪人,最後13字更蘊含深遠
    但秋天的氛圍卻很容易激發人們的想像,中唐詩人劉禹錫有一次與白居易在一起飲酒賦詩,就寫過幾首關於金陵的詩歌,非常膾炙人口,也流傳久遠。後來有一位才子就深受啟發,創作了一首詞。下面分享南宋才子的一首詞,起首就先聲奪人,最後13字更蘊含深遠。
  • 南宋愛國詞人的一首詠梅月,後人評價: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他的很多詞作,都表達了一種堅定不移的愛國熱情,和收復中原的豪情壯志。在他的詞作中,有個人曾多次出現,他就是和辛棄疾一樣力主抗金,自稱「人中之龍,文中之虎」的陳亮,陳同甫(也作陳同父)。
  • 江南抒寫:南宋詞人姜夔與無錫
    作者 任翌提要:南宋詞人姜夔曾兩次到無錫,一次拜訪尤袤,另一次為葬於無錫華藏的名將張俊作傳。閱讀本文精彩需要10分鐘。姜夔是南宋著名的清雅派詞人。他的詞寫得音韻流美,風格冷豔,又意蘊悠遠,所以不僅為宋末詞人張炎、周密等推崇備至,且到清代初期,以朱彝尊為代表的「浙西詞派」,也把其「清空」「醇雅」的詞風奉為圭臬,宗法學習,衣缽傳承。只是,姜夔在世時際遇冷清,身世堪憐。30歲時,他在湖南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老詩人蕭德藻。
  • 南宋末年一首詞很是雅致,最後12字道盡多少悲歡離合,人世滄桑
    隨著時光的流逝,歷史發展到了南宋末年。這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古代文學中的詩詞達到了巔峰,並且逐漸沒落。此後的詩詞雖然有發展,但是唐詩宋詞伴隨著唐宋時代的過去而永不再來。
  • 一位詞人,雨中寫下一首詞,道盡孤愁,被歷代尊為詞壇中的絕品!
    但是,在「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詞人蔣捷筆下,同是「聽雨」,同是「敘愁」,卻能寫出迥然不同的感受。下面要說的就是《宋詞三百首》中,詞人蔣捷雨中寫下的那首被歷代尊為詞壇絕品的——《虞美人·聽雨》。公元1267年,南宋被元軍所滅。生逢宋元之際的詞人蔣捷,在經歷了國破家亡的這一滄桑變故後,抒寫了很多離愁悲苦的詞作,其中這一首《虞美人·聽雨》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通篇更是充滿哲理,最後幾句令人恍然大悟
    辛棄疾的詞除了表達內心的理想之外,還有就是充滿了哲理,譬如他的這首《青玉案·元夕》,便是他最經典的一首代表作,也是宋詞裡的千古名篇,這首詩不僅描寫得很抒情,更是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尤其是最後幾句更是令人恍然大悟。那這首詞也是被王國維極為推崇,更是把這最後的幾句引用到人生第三重境界,所以如此經典的一首作品,自然也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雖開南宋一代豪放詞派的先風,卻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曾經有人評價他寫的詞作:「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他是文士中的俠士,也是馬背上的詞人。古人云:稼軒者,人中之龍,詞中之龍。南宋的辛棄疾與北宋的蘇軾遙遙相望,開一代豪放派的先鋒。那場「鵝湖之會」竟被後人譽為是南宋文化史上的盛會。還記得,辛棄疾曾率領幾十萬軍馬南渡,當時是何等的威武!誰料,眼皮子前,只顧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根本分不出沙子和真金,幾句讒言就把辛棄疾貶了官。因而詞人追昔撫今,難免神傷。
  • 南宋詞人姜夔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的詞作特點又是什麼樣的呢?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 姜夔少年喪父, 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屢試不中,所以他也沒有機會進入仕途,布衣終生。他有一本音樂專著《白石道人歌曲》,內存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註律呂字譜;詞調17首,旁註俗字譜;自度曲17首(內舊曲詞2首,範成大曲1首),旁綴工尺譜;琴歌《古怨》1首,旁綴減字譜。
  • 宋朝長得很醜的一位詞人,寫下一首很美的詞,還成全了荷花的美名
    作為當時最著名的才子,他寫過了無數經典的詞作,以及優美的詩作,並且還是「花間派」最重要的詞人,那些唯美而優雅的詞便是出自於他之手。這著實是令人想不到。這也就再次告訴了我們一個嘗試的道理,看一個人不能僅看外表,一定要全方面地去了解,正所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說得也正是這個道理。
  • 落榜才子愁得睡不著寫首詞,無一雨字卻句句寫雨,最後5個字驚豔
    宋代志南和尚寫的是「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其實詩中並沒有杏花,他只是寫了杏花開放時的雨而已,但這「杏花雨」3字卻歷來被後世稱道;李清照的筆下的雨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用雨寫愁是李清照很擅長的寫法,這點點滴滴雨與梧桐落葉一起,飄進了人的心坎裡。讀了志南和李清照的兩個名句,我們就能發現要寫好雨,最重要的是寫出雨中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