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抒寫:南宋詞人姜夔與無錫

2020-12-22 吳歌百家談

作者 任翌

提要:南宋詞人姜夔曾兩次到無錫,一次拜訪尤袤,另一次為葬於無錫華藏的名將張俊作傳。閱讀本文精彩需要10分鐘。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清雅派詞人。他的詞寫得音韻流美,風格冷豔,又意蘊悠遠,所以不僅為宋末詞人張炎、周密等推崇備至,且到清代初期,以朱彝尊為代表的「浙西詞派」,也把其「清空」「醇雅」的詞風奉為圭臬,宗法學習,衣缽傳承。

只是,姜夔在世時際遇冷清,身世堪憐。30歲時,他在湖南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老詩人蕭德藻。此前,姜夔已浪遊江湖整整十年,也曾遇逢到愛情,卻一生空勞牽掛;也曾結交朋友,但一事無成。

姜夔是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客居長沙時,結識時任湖南通判的蕭德藻的,他的朋友圈也由此改變。蕭德藻(自號千巖老人)對這位人品秀拔、體態清健的年輕人很是欣賞,不僅把自己的侄女許配給姜夔,而且還在這年底邀約他一起到苕霅(湖州吳興)生活,將他帶入了江南文化圈。這年冬天,姜夔偕新婚妻子,惜別湖北的姐姐及舊友,隨千巖老人「乘濤載雪而下」,縱然顧念依依,難捨古沔,但此去便再無重返。

一、姜夔:拜謁尤袤,聆聽詩法

淳熙十四年(1187),正月元日,姜夔到了金陵;三月又至杭州,由蕭德藻引介拜謁了楊萬裡。楊萬裡看過姜夔的詩文,忍不住讚美其「裁雲縫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聲」。姜夔從漢口出發至行都錢塘見楊萬裡,頗有當年李白出川進京謁見賀知章的情形。楊萬裡又興致勃勃介引他前往蘇州拜見範成大,並以詩相贈。

隨後,姜夔就隨千巖老人到吳興定居。在吳興生活的幾年,大概是姜夔一生中最開心的。有溫婉的新婚妻子,張鎡稱兩人「應是冰清逢玉潤」;還有映日荷花連綿無垠:「吳興號水晶宮,荷花盛麗。……予遊千巖。數往來紅香中。」(姜夔《惜紅衣》小序)還有詩友酒侶。這年的夏天,他第一次去蘇州見範成大;冬天時又去再訪。小船途徑吳松江時,寫了著名的《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一詞:「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這時,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尤袤尚在京城。出生于靖康二年(1127)的尤袤,這年已經六十歲了。

淳熙十六年(1189)六月,尤袤因講筵上奏論官制,認為戍邊徵戰的武官積功累勞,卻升遷很慢,而那些權要貴近之臣,卻身居清要之位。當時正得聖寵的姜特立「以為議己。言者固以為周必大黨,遂與祠。」(宋史本傳)。尤袤是光宗潛邸時的老臣,因言事而得罪姜特立,被姜誣指為周必大同黨,於是奉旨歸裡,類同罷官。尤袤歸裡時,陸遊有詩相贈:「遂初築堂今幾時,年年說歸真得歸。」尤袤終於可以回家,安心抄書、讀書了。

姜夔一生兩次到無錫,第一次即在尤袤淳熙十六年罷歸時。尤袤是文壇老前輩,跟楊萬裡、陸遊關係極為密切,姜夔自然是為拜謁尤袤而來的。尤袤生性嚴肅,與小自己近30歲的姜夔見面,一本正經交流了對江西詩派的看法。姜夔在《白石道人詩集序》中寫道:

近過梁溪,見尤延之先生。問餘詩自誰氏,餘對以異時泛閱眾作,已而病其駮如也。三薰三沐,師黃太史氏。居數年,一語噤不敢吐,始大悟學即病,顧不若無所學之為得,雖黃詩亦偃然高閣矣。

老前輩尤袤問及姜夔的詩學淵源,姜夔說自己早先雜學旁收,後來「三薰三沐,師黃太史(庭堅)」,最後卻大徹悟:「學即病」!無所學而得之於心,才是真正的「活法」,才是生路。

尤袤很贊同年輕人的觀點,繼續發揮道:範成大的「溫潤」,楊萬裡的「痛快」,蕭德藻的「高古」,陸遊的「俊逸」,哪個不是心有所得自成一格的結果?尤袤是排斥江西詩法的,不知道姜夔是否有意投其所好?事實上,能把江西詩法援入作詞,並用得最好的南宋詞家,大概就算姜夔了。南宋諸家,都經歷了從江西詩派進、從江西詩派出的創作經歷,最終形成自己的個性。

姜夔居吳興,正好在範成大和尤袤的中點上。他若見範成大,則沿太湖向東南;若見尤袤則沿太湖向西北。但這次尤袤回錫的時間不長,第二年,即紹熙元年(1190)又回到朝廷做官,召除煥章閣待制,不久又除給事中,還兼任侍講。可光宗又常常做荒唐事,百勸不聽,國事多舛,尤袤積憂成疾,衰病得很厲害,致仕回家不久就去世了。陸遊在淳熙十六(1189)年與尤袤分手,這年冬天也被貶歸家;尤袤卒,陸遊有祭文曰:「餘自梁益歸吳兮,愴故人之莫蓬。」「別五歲兮,……奄其告終。」陸遊說的五年之後,正是紹熙五年(1194),這當是尤袤去世的時間。

二、姜夔:去華藏寺,住張氏莊園

姜夔第二次來錫,在寧宗慶元二年(1196)的冬天。姜夔與俞商卿灝、張平甫鑑、葛天民(銛樸翁)幾人,從湖州武康封禺山一同坐船到梁溪。姜夔在《慶宮春·雙槳蓴波》詞序中敘述原委:

紹熙辛亥除夕,餘別石湖歸吳興,雪後夜過垂虹,嘗賦詩云:「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雲衣。長橋寂寞春寒夜,只有詩人一舸歸。」後五年冬,復與俞商卿、張平甫、鈷樸翁,自封禺同載,詣梁溪。……平甫、商卿、樸翁皆工於詩,所出奇詭,餘亦強追逐之。此行既歸,各得五十餘解。

紹熙辛亥即紹熙二年,此時尤袤正在京城,帶著衰病之軀諄諄輔導光宗理政。五年之後,即寧宗慶元二年了,有人認為姜夔是在這年拜見尤袤的,事實上尤袤並未仕於寧宗朝,故姜夔見尤袤的時間只可能在淳熙十六年。

這次,姜夔在無錫待了月餘,但這時範成大、尤袤已經先後去世,不久蕭德藻也因為老病且窮,離開湖州北上依靠兒子生活去了。大約正是在這個時候,姜夔與張鑑結識。從前面所引張鎡以「冰清逢玉潤」來調侃姜夔看,姜夔應當在淳熙十四年隨蕭德藻到臨安時先結識張鎡;這年稍後,張鑑赴外地任官,或在回來後才與姜夔相識。

張氏兄弟都是循王張俊之後,準確地講,是張俊次子張子厚之後。張俊長子張子琦早卒無子,張子厚之子張宗元便是張俊的嫡長孫。張俊活著時盡一切機會努力為子孫鋪路,在張宗元僅四歲時,就請求宋高宗改武臣家世為「文資」,高宗不顧祖宗成法,特為之破例。生在「潑天富貴」之家的張宗元,在紹興十八年進士及第,成為張俊子孫中唯一不襲蔭封做官的人,張宗元也因此與尤袤、朱熹成為同年。張鎡正是張宗元的長子,張則是其異母弟。由於這層關係,尤袤與張鎡也關係密切,兩人之間時有詩歌唱和。張鎡的《南湖集》卷六中有《夜宿華藏寺》《離無錫夜入溪莊港口》等詩歌,卷九又有《至華藏寺先呈璉長老》,可見他曾不止一次到無錫。

張俊在江南各府縣的田產,保守估計有六七十萬畝,加上那些瞞報的,幾達百萬畝,並各處都有田莊。無錫華藏山是張俊的賜葬之地,墓左建華藏寺奉祀。清代無錫諸生陳倫有詩描繪云:「麒麟墓道枕蒼煙,御墨淋漓灑碑碣。墓門高揭對晴湖,松栝深深叫訓狐。」(《張循王墓》)《錫金識小錄》則提到民間故老稱造墓建寺「費五萬金」。

姜夔這次來錫,自然要去華藏山,因為他受張鑑之請,為張循王寫傳,此即後來的《張循王遺事》。華藏山上有雲海、堆玉二亭,可觀太湖,尤袤也曾寫有《題雲海亭》,並在《青山寺》詩中說自己「二十九年三到此,一生知有幾回來。」姜夔此次也有《華藏寺雲海亭望具區》等詩。從上引《慶春宮》詞序可知,姜夔與張鑑等在此遊之後,各人都寫有50篇詩章。

姜夔在無錫的一個多月中,隨張鑑住在太湖邊的新安莊舍中,他的《浣溪沙》詞序中記述:「丙辰臘,與俞商卿、銛樸翁同寓新安溪莊舍」。從後來張等向朝廷捐糧,新安莊可以一次性捐出七千石,則可以推知,張在無錫的田產不下萬畝。又張鎡集有《題平甫弟梁溪莊園》詩,或者張在無錫的莊園也不止一處,所以姜夔曾提到「平甫欲割錫山之田以養某」。

觀賞湖山風景,姜夔還寫有《慶春宮》《江梅引》《鬲溪梅令》等著名詞作,詞裡時有「飄零客淚滿衣」的哀音。次年,姜夔便移居杭州,依張鑑而生活,長達十年。割錫山田舍之說,應當在張去世前不久。因事未成,又張鑑離世,姜夔隨之頓入貧病無所依的境地,晚年旅食於浙東、嘉興、揚州一帶。

三、張炎與姜夔:「家白石而戶玉田」的盛況

宋元之際的詞人張炎(1248—1320?字叔夏,號玉田),與張鎡、姜夔還有無錫,皆有淵源。

張炎的祖父張濡,是張鎡之子。雖然張鎡、張濡父子的出身早已經從武臣轉為文資,但二人的血液中,頗流淌著武將的血性。張鎡參與捕殺韓侂胄,後為史彌遠所忌憚,貶象州而死。張濡在南宋末戍守臨安北面門戶獨松關時,執殺蒙元使者,故在景炎元年(1276)元軍合圍臨安時被殺害,家產抄沒。張濡有子張樞,為貴公子,父子倆皆能詞善音律。張炎就是張樞之子,早年生長於鐘鳴鼎食之家,至祖父遇難,家道遂中落,並隨著南宋的滅亡,一起頓入國破家亡的境地,《四庫提要》稱他:「宋亡後潛跡不仕,縱遊浙東西,落拓以終。平生工為長短句」云云。

在張炎的詞作中,頗可見其有較長時間在蘇州、江陰、無錫、溧陽、宜興一帶盤桓的蹤跡。《探春慢》的小序中提到:「己亥客闔閭。歲晚江空,暖雨奪雪」,篝燈孤影,悲從中來:「投老情懷,薄遊滋味,消得幾多悽楚。聽雁聽風雨,更聽過、數聲柔櫓。」「己亥」為元大德三年(1299),張炎此時已五十出頭,所以稱自己「投老情懷」;客居蘇州,雨雪紛紛,在江邊「聽雁聽風雨」,幾多身世飄零之感。其他如《瑤臺聚八仙》序中提到:「菊日寓義興」;《霜葉飛》記「毗陵客中聞老伎歌」;《木蘭花慢》題云:「舟中有懷陸起潛皆山樓昔遊」等等。張炎寫「皆山樓」風景時,都會提及此樓正遙遙對惠山,惠峰佇立,宛在眼前。《風入松·酌惠山水》寫:「今朝忽上龍峰頂,卻原來、有此甘泉。洗卻平生塵土,慵遊萬裡山川。」「著我白雲堆裡,安知不是神仙。」

臨安陷落時,張炎29歲,猶及見都城全盛之日,故所作往往蒼涼激楚,寫盡身世盛衰之感。據清代秦瀛《梁溪雜詠》詩下小注所云,張俊墓在「元初為楊璉真珈所發,今翁仲尚存。」那麼,當張炎在太湖邊來來回回經過時,其家祖墳祠廟已然一片狼藉。

張炎與姜夔未曾謀面,但這並不妨礙他對姜夔的崇拜,他在《詞源》裡對姜夔詞推崇備至:「不惟清空,又且騷雅,讀之使人神觀飛越。」張炎也精通音律,詞法和詞風皆可接武姜夔,居然後勁;後半生身世飄零,更一似姜夔:「本投所賢,賢者貧;依所知,知者死。」(戴表元《送張叔夏西遊序》)聊可慰懷的,是在清初的浙西,形成「家白石而戶玉田」的盛況,姜張二人當地下有知矣。

作者簡介:任翌,文化學者,江南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南宋詞人姜夔(kuí):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
    在璀璨的詩詞國度裡,有李煜這樣出生就是人生贏家的帝王,也有如晏殊、王安石一般官至宰相的大咖,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的詩人、詞人都在科舉的獨木橋上晃晃悠悠,即便得了功名,更多的也是懷才不遇,仕途坎坷一生,南宋詞人姜夔,便是眾多不幸的文人之一。
  • 南宋詞人姜夔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的詞作特點又是什麼樣的呢?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 姜夔少年喪父, 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屢試不中,所以他也沒有機會進入仕途,布衣終生。姜夔的父親和南宋詩人,自號「千巖老人」的蕭德藻有過交情,早年的姜夔就在蕭德藻那裡當清客,蕭德藻對姜夔挺好的,也很賞識姜夔的才情,他還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姜夔。宋孝宗淳煕十四年(1187年)春,經過蕭德藻的舉薦,姜夔去南京拜訪著名詩人楊萬裡。
  •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南宋名士姜夔的漂泊一生
    這是姜夔作客石湖而寫的二詞之一。從序文可以想像,在姜夔盤桓石湖的某日,群梅競放,白雪飄飛,湖波氤氳而暗香襲人,功成身退的前樞密副使與文雅灑脫的江湖詞人對坐,詞人筆不停歇,自度新聲,工伎管弦合奏,與湖煙梅影相融。隔湖望去,真如神仙圖畫。如果對中年前的姜夔用江湖詩人四個字來評價,尚能貼切。
  •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這可能是南宋詞人姜夔最好的一首詞了!
    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詞: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宋代:姜夔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因為,姜夔的詞歷來被認為有兩大特點,一是清空,二是騷雅。清空學的是蘇東坡,騷雅學的是辛棄疾,他把兩個最偉大的詞人的風格,集於一身,可見姜夔的詞的妙處。翻譯:苦寒之地的鴻雁,南方就是他的遠方。秋風中,他們隨心所欲的飄蕩。
  • 才子姜夔:我的詞很冷,可我的心是暖的
    這首《點絳唇》是南宋詞人姜夔的代表作,寫於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這一年,他從湖北往浙江湖州去,途中,路過唐末詩人陸龜蒙的隱居地——吳松甫裡。姜夔由陸龜蒙胸懷大志卻仕途坎坷、不得已隱居江湖的境遇,聯想到了自己,同樣懷才不遇、四處漂泊,於是有了這首自傷身世的詠嘆。
  • 婉約詞人姜夔一生窘迫,是為情所困還是懷才不遇?
    姜夔(公元1155-1209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南宋婉約詞派代表人物。和辛棄疾、吳文英在南宋詞壇上鼎份三家,各逞風流。姜夔6歲喪母,14歲隨父任官至湖北漢陽,17歲父親病故後,跟隨已出嫁的姐姐在漢陽的一個小村生活,19歲開始交遊,先後出遊揚州、合肥、湖南、浙江等地。
  • 姜夔很出名的一首詞,明朝無人評點,卻在清朝被捧上了頂峰
    其實,南宋也有一位文學家,也是難得一見的藝術全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一不精。此人就是被清人稱為「詞中之聖」的姜夔。姜夔少有才名,卻在科舉考試中屢屢受挫,一生未仕,常年漂泊江湖,遊歷四海。在這則小序裡,詞人交代了時間——1176年,冬至,地點——維揚,也就是揚州。序中所提到的「千巖老人」是南宋詩人蕭德藻,楊萬裡在《淳熙薦士錄》將他為第13人,曾盛讚其「文學甚古,氣節甚高」。
  • 南宋詞壇宗師姜夔苦戀合肥姐妹花!兩首夢境詞寫出人間最美愛情!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和書法家,其在詩詞方面均有頗高建樹,尤以詞著稱。他和北宋婉約派大師柳永,可謂是難兄難弟。柳永一輩子沉浸在風花雪月之中,無數歌女為之瘋狂,柳永也是見一個愛一個,一生也沒有做過什麼大官。
  • 南宋詞人舊地重遊,抒寫今非與懷才不遇,感慨道:終不似,少年遊
    南宋是一個動蕩的歷史朝代,靖康之恥後,大宋的風氣蕩然無存,統治者懦弱無作為,一再難逃,最後偏安在了金陵城中,紙醉金迷。南宋是恥辱的,從文學史上看,它又是繁華的,陸遊和辛棄疾等人,一生堅決抗金,也給後世留下了很多帶有風骨的詩詞。
  • 揚州城,集繁華與美麗於一體,為何姜夔的這首詞卻充滿哀傷之感?
    而宋代詞人姜夔路過揚州城的時候,卻寫下了頗為感傷的《揚州慢·淮左名都》,這又是為何呢?在宋孝宗淳熙三年,也就是公元1176年,20餘歲的姜夔來到揚州城。在不久之前,金主完顏亮南侵,南宋大敗,被戰爭洗劫後的揚州城滿目瘡痍,一片蕭瑟之感。
  • 鄱陽學者姜清水,解析姜夔《點絳唇.丁末冬過吳松作》詞
    姜夔在《詩說》中說詩四大要素:大凡詩,自有氣象、體面、血脈、韻度。」其對四者的要求且是「氣象欲其渾厚」「體面欲其宏大」「血脈欲其貫通」「韻度欲其飄逸」。雖是論詩之語,移之於詞,也甚同理。從此詞可知其所言與實踐一致。上片詞寫之境,是詞人俯仰天地之境。首句「燕雁無心」,時值冬天,正是天空有燕雁南飛的時節。
  • 繼蘇軾之後的又一藝術全才-姜夔,他的小楷美極了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志》姜夔,一位悲情的藝術全才,生於南宋,一生才華橫溢,熟古樂、精書法,而被人記住和流傳最多的是他的詩詞。作為南宋難得的藝術全才,完全可以和北宋的蘇軾相媲美。而近代國學大家王國維先生對姜夔的評價是:「南宋詞人,白石有格而無情。」——《人間詞話》第四十三則。其實姜夔不是無情,而是他的一生經歷,讓他只能把自己的情藏在最深處。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生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出生於鄱陽鎮,官宦之家,從小衣食無憂,受家庭教育薰陶,為他以後的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 姜夔的一首詞,篇幅短小,卻波瀾曲折,最後一句令人浮想聯翩
    南宋一位才子也曾有這樣的感覺,下面介紹姜夔的一首詞,篇幅短小,卻波瀾曲折,最後一句令人浮想聯翩。浣溪沙宋代:姜夔著酒行行滿袂風,草枯霜鶻落晴空。銷魂都在夕陽中。恨入四弦人慾老,夢尋千驛意難通。當時何似莫匆匆。
  • 姜夔:反俗為雅,被奉為雅詞的典範,在辛棄疾之外自成一派
    姜夔[kuí](1155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其代表作品有《揚州慢·淮左名都》、《疏影》、《暗香》等。姜夔數次科舉不中,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詞風瀟灑,講究韻律,多自度腔,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
  • 姜夔夜裡做了一個夢,醒來了感慨萬千,寫下一首很感人的愛情詞!
    南宋詞人姜夔的詞也是深受人們的喜愛,而且他很多的作品,那也是感人肺腑,特別是他的愛情詞,每一首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尤其是後期的作品更是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可能很多人對於這位詞人不是太了解,但是在評論家的眼中,他是可以與周邦彥、秦觀、柳永等等,這些一流的詞人相提並論,也是屬於一流的大家。
  • 宋代最短命的詞人,一生只留下31首《沁園春》,以古喻今大聲疾呼
    宋代詞壇上有一位最短命的愛國詞人,在短暫的一生中屢試不第,後來漫遊各地,卒時年僅二十六歲,他就是——陳人傑。陳人傑(1218年—1243年),一名經國,字剛甫,號龜峰,福建長樂人,南宋末愛國詞人。陳人傑的詞大多抒寫憂時報國之情,筆力豪邁,言辭慷慨,與辛棄疾詞風相近。陳人傑還以詞論詩,提出「詩不窮人,人道得詩,勝如得官」,「惟詩也,是乾坤清氣」的主張,把詩歌創作當成高於利祿的崇高事業,發揮了北宋歐陽修「窮而後工」的詩論。1234年,蒙古和南宋聯合滅金。
  • 姜夔在鄱陽(文 姜清水)
    姜夔是南宋饒州鄱陽人,這是學界共識,可姜夔在鄱陽,這個就成了問題。一般都認為姜夔從小就離開了家鄉,長大後沒有在鄱陽生活過,有「依姐生活」「依人生活」「零落  江南」等說法出現,據已知一些信息與其行跡,姜夔在鄱陽不僅是少年時期生活過十年,而且在成年之後,也生活達十年之久。今天以「姜夔在鄱陽」為題,作一番探究。  一、行跡考  姜夔「孩幼」時期的行跡原始證據,是他的《探春慢》詞序中有「予自孩幼從先人宦於古沔,女須因嫁蔫。
  • 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黍離之悲
    姜夔是南宋婉約派代表作家,布衣終身,是一位清高的雅士。他一生好學,精通音律,能自制新聲。當世名流如辛棄疾、朱熹等人都極為推重,姜夔名聲震耀一時。靖康之變後,南宋在北宋的半邊廢墟上重建。宋高宗在位期間,金兵兩路大規模進攻南宋。揚州也遭受了兩次浩劫。
  • 姜夔最為著名的《江梅引》詞作,結尾六字盡顯其低吟不盡的風格
    宋寧宗慶元二年(即公元1196年)的冬天,姜夔住在無錫梁溪張鑑的莊園裡,張園中種了許多株臘梅,這天,正值臘梅綻放的熱鬧,姜夔因為看到梅花而想起了遠在合肥的戀人,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下面這首詞,這首詞前還有一個小序,序曰:「予留梁溪,將詣淮南不得,因夢思以述志
  • 南宋四大詩人詩詞鑑賞
    詞的上片通過追憶昔日美滿的婚姻生活,感嘆了被迫離異的痛苦和不滿;詞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現實,進一步抒寫夫妻被迫離異的給作者帶來的巨大哀痛。這首詞在內容和形式都堪稱完美,是一首別開生面、催人淚下的作品。詞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封建禮教的殘酷性。卜算子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