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最為著名的《江梅引》詞作,結尾六字盡顯其低吟不盡的風格

2020-12-15 詩詞曲精品齋

宋寧宗慶元二年(即公元1196年)的冬天,姜夔住在無錫梁溪張鑑的莊園裡,張園中種了許多株臘梅,這天,正值臘梅綻放的熱鬧,姜夔因為看到梅花而想起了遠在合肥的戀人,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下面這首詞,這首詞前還有一個小序,序曰:「予留梁溪,將詣淮南不得,因夢思以述志」。

姜夔的詞中,對於梅花的描寫,總是能和對戀人的追憶聯繫起來,這似乎成為了姜夔心中的一個「情結」,這首著名的《江梅引》詞作也不例外,睹梅花而思戀人,也成為了這首詞的主題。

江梅引姜夔人間離別易多時。見梅枝,忽相思。幾度小窗幽夢手同攜。今夜夢中無覓處,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溼紅恨墨淺封題。寶箏空,無雁飛。俊遊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暉。舊約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罷淮南春草賦,又萋萋。漂零客,淚滿衣。

上片以夢境來表現相思之情,開頭三句,「人間離別易多時見梅枝,忽相思」,寫相思之由來,因為離別已久,當時那依依惜別的場面似乎還在目前,可是相會無期,今天看到臘梅,突然相思之情湧上心頭,可是無處慰藉這相思,所以只能在夢中去尋覓了。

幾度小窗幽夢手同攜」寫兩人曾經多次在夢中相會,仿佛正是當年兩人攜手同遊、其樂融融的模樣。可是今晚,思念如此之深,她卻不曾進入到我的夢境中,這正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所以夢醒後的詞人,只能獨自起身徘徊,以至於天冷襲人也感覺不到了。

作者先寫夢境中的相會,再突出今夜不曾來入夢的傷感,這一正一反的對比之間,讓人感受到詞人的那種刻骨銘心。姜夔喜歡寫夢境的感受而不是具體的夢境細節,從這裡我們也可見其特點。

下片首句寫寄託相思的情愫,想要彈琴,寶箏卻無影無蹤,詞人只好拿起信紙,將自己的無限心事和著淚水寫下,可是寫完之後才發現,書雖能表達相思於萬一,可是信卻難通,甚至連可以傳書的大雁,也不見蹤跡,這種刻骨之情,便更加深刻了。

接著詞人又開始回憶,那曾經攜手共遊過的地方,現在恐怕也物是人非了吧?那曾經的夕陽古樹現在見了,也只能徒增傷感吧?曾經約定的他年泛舟同遊的約定,現在也成為空許下的諾言了吧,如此傷感和惆悵,讀來令人斷腸。

接著兩句「歌罷淮南春草賦,又萋萋」,化用了「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詩意,正是一種冬盡春來,歸期何在的惆悵迷離之情,這種情緒湧上作者心頭,令人難以排解,所以最後作者默默訴說道:「漂零客,淚滿衣」,夢醒人不歸,自身的飄零、相見的難言,全都歸結在這六個字中。

姜夔一生布衣,流落江湖之中,雖然結交了一些名人公卿,但是更多的還是過著寄人籬下的一種生活,所以姜夔的很多詞,包括戀情詞,更喜歡描寫內心那種無言的感受,故而讀來意蘊非常、深摯感人,這首詞便是如此。

相關焦點

  • 南宋詞人姜夔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的詞作特點又是什麼樣的呢?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 姜夔少年喪父, 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屢試不中,所以他也沒有機會進入仕途,布衣終生。正如清代人在筆記中對清客有過這樣的記載的:一筆好字不錯,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醉,四季衣服不當,五子圍棋不悔,六出崑曲不推,七字歪詩不遲,八張馬吊不查,九品頭銜不選,十分和氣不俗。
  • 江南抒寫:南宋詞人姜夔與無錫
    作者 任翌提要:南宋詞人姜夔曾兩次到無錫,一次拜訪尤袤,另一次為葬於無錫華藏的名將張俊作傳。閱讀本文精彩需要10分鐘。姜夔是南宋著名的清雅派詞人。他的詞寫得音韻流美,風格冷豔,又意蘊悠遠,所以不僅為宋末詞人張炎、周密等推崇備至,且到清代初期,以朱彝尊為代表的「浙西詞派」,也把其「清空」「醇雅」的詞風奉為圭臬,宗法學習,衣缽傳承。只是,姜夔在世時際遇冷清,身世堪憐。30歲時,他在湖南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老詩人蕭德藻。
  • 姜夔在鄱陽(文 姜清水)
    南宋著名文學家。  姜夔《摸魚兒》詞序中有「他日野處見之,甚為予擊節也」句。 王大受(生卒年不詳),《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載:王大受,字仲可,一字宗可,鄱陽人。《全宋詩》中說王大受號拙齋,並載其詩五首。王大受,又號易齋。葉適弟子。紹熙四、五年助吳琚調劑二宮,恩補為紹興鹽官。洪諮夔《易齋詩稿跋》謂其「謫居二十年,自放於詩,多警策,有『天不能寒獨有梅,一涉春風不足奇』之句」。
  • 才子姜夔:我的詞很冷,可我的心是暖的
    晚年的他貧窮無所依靠,只得來往於浙東、嘉興、金陵之間,靠給人當清客、賣文賣字為生。公元1221年,姜夔在杭州去世,在一些友人的資助下,他的遺體才得以入葬,境況十分悽涼。他身歷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個朝代,一生未做過一官半職,終老布衣,然而人人都敬重他的為人,人人都愛惜他的詞作。
  • 姜夔的小楷《跋王大令保姆帖》,流傳了800年,這字太驚豔了
    姜夔,字堯章,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南宋時期的文學家,音樂家、書法家。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姜夔的詩詞,代表作有《暗香·舊時月色》、《疏影·苔枝綴玉》等,他的詩詞大多借物抒情,感嘆身世,書法鬱鬱不平之情。雖然命運坎坷,但是姜夔為人卻豪放瀟灑,憑藉自己的「驚世駭俗」的文採和書法,在當時頗有影響力,很多名流士大夫都想與他結交,就連當時的大學者朱熹都對他讚嘆不已;辛棄疾更是將其視為知己,唱與他對飲,互相填詞酬唱。
  • 姜夔「適中之美」的藝術思想審美觀
    姜夔的書法理論傳世之作,主要有《絳帖平》六卷、《禊帖源流考》一卷和《續書譜》一卷,又有《禊帖偏旁考》、《跋王獻之保母志》等。《續書譜》是一部重要書法理論著作,《絳帖平》專論叢帖《絳帖》之書,包含鑑賞書法技能的體現和對歷史事件、人物經典故事的了解,《禊帖偏旁考》專論《蘭亭序》技法,從字的偏旁書寫筆順、筆畫、筆勢著眼研究《蘭亭序》字的形態變化。
  • 姜夔作為宋詞婉約派大宗師,但其詩就極少人提及
    作者 |鞦韆架下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讀書偶得# 姜夔作為宋詞婉約派大宗師,其詞作世人皆知之。但其詩就極少人提及。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自小父母雙亡,一生皆在幕僚清客中度過,故其詞多應酬之作,然而即使如此,也往往能出好詞,這與他極高的文學天賦是分不開的,且姜夔愛好音樂,所以姜夔的詞讀起來都有一絲音韻婉轉的別樣味道。四庫存目標註對姜夔的詩評價極高:「姜詩在南宋最為傑出,雖篇幟無多,而格意不在範、陸下。其自序主於冥心獨造,可謂不負所言。」試舉一首:細草穿沙雪半銷,吳宮煙冷水迢迢。
  • 李清照最悲傷的一首詞,通篇儘是愁意,結尾七字成年輕人口頭語
    李清照是宋朝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她被後世稱為「千古第一才女」,熟悉李清照的人應該知道,她的作品中不全是婉約派的詞作,也有很多豪放派的作品,這跟她一生的經歷有關。最為著名的就是:《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婚後思念丈夫的李清照李清照18歲的時候嫁給了當時21歲的趙明誠。兩個人可謂是門當戶對,佳偶天成。
  • 姜夔《鷓鴣天》,人間別久不成悲,詞風騷雅,清空脫俗!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一段一生難忘的愛情「合肥之戀」姜夔遇約二十多歲時 ,客居合肥,在這裡遇到一位令他一生難忘的歌妓。後來兩人分離,但這段感情不因時間而消磨,反而越加的厚重。
  • 婉約詞人姜夔一生窘迫,是為情所困還是懷才不遇?
    姜夔(公元1155-1209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南宋婉約詞派代表人物。和辛棄疾、吳文英在南宋詞壇上鼎份三家,各逞風流。姜夔6歲喪母,14歲隨父任官至湖北漢陽,17歲父親病故後,跟隨已出嫁的姐姐在漢陽的一個小村生活,19歲開始交遊,先後出遊揚州、合肥、湖南、浙江等地。
  • 姜夔:詩文書畫音樂樣樣精通,卻一直為此事發愁
    二十歲左右,姜夔就寫出了極富盛名的詞作:《揚州慢·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 《送範仲訥往合肥》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她既無李師師的絕美,也沒有柳如是的才情,而是依靠著自己獨特的歌喉,深深地套牢了才子姜夔,以至於終其一生他都無法忘懷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情人眼裡出西施,或許就是這樣吧!
  • 蘇東坡之後最著名的藝術全才,一首揚州慢雖然難背但是意味深長
    這個藝術全才和蘇軾一樣,詩詞歌賦繪畫音樂都有涉獵,且造詣都不低,而且因為其詞作的深刻內涵,在文學史上享有很高聲譽,更是被譽為蘇東坡之後最著名的藝術全才。詞人姜夔這個全才,名字叫做姜夔,而他那篇享有盛名的詞作,就是著名的《揚州慢·淮左名都》。全文如下: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 姜夔:看了這幅小楷作品,才知道什麼叫「典雅」
    姜夔(這個字念夔(kuí)),字堯章,號白石道人。百度百科備註的是「南宋文學家、音樂家」,看來他作詞作曲的功夫,是高過書法幾個頭的。因為科舉不順,姜夔終生未仕,靠賣字和朋友接濟過日子,活的比較慘澹。姜夔像這幅作品《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根據觀印山房對掃描件的測量,豎向界格寬約2cm,高約23cm,一行23-25個字,單個字大小平均1cm見方。
  • 繼蘇軾之後的又一藝術全才-姜夔,他的小楷美極了
    而近代國學大家王國維先生對姜夔的評價是:「南宋詞人,白石有格而無情。」——《人間詞話》第四十三則。其實姜夔不是無情,而是他的一生經歷,讓他只能把自己的情藏在最深處。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生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出生於鄱陽鎮,官宦之家,從小衣食無憂,受家庭教育薰陶,為他以後的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 姜夔很出名的一首詞,明朝無人評點,卻在清朝被捧上了頂峰
    此人就是被清人稱為「詞中之聖」的姜夔。姜夔少有才名,卻在科舉考試中屢屢受挫,一生未仕,常年漂泊江湖,遊歷四海。雖然未入仕途,但是其清高的人格,非凡的才華,讓他受到了當時很多名流士大夫的推崇。雖然他在音樂、詩歌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他最主要的成就還是在詞作方面。南宋末期規模最大、作家最多的「騷雅派」便是以他為代表。而他最為出名的一首詞當屬在冬至日所寫的《揚州慢》,道盡了家國之思,美得令人心醉,也愁得令人心碎。
  • 現存宋詞唯一有樂譜流傳的是誰的詞作,他的詞有什麼特點
    姜夔就是其中的代表。姜夔,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他的詩、詞、文、書法均稱著於時,尤以詞擅名。姜夔同時還是一個著名的作曲家,對審音協律非常重視。他繼承周邦彥注重音律對傳統,但把詞意放在第一位,格律放在第二位。他作詞多是有感而發,先寫歌詞,後制歌譜,二者切合,聲情並茂。他的《白石道人歌曲》有十七首帶有旁譜的詞,是現存宋詞唯一有樂譜流傳的詞作。
  • 南宋詞壇宗師姜夔苦戀合肥姐妹花!兩首夢境詞寫出人間最美愛情!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和書法家,其在詩詞方面均有頗高建樹,尤以詞著稱。他和北宋婉約派大師柳永,可謂是難兄難弟。柳永一輩子沉浸在風花雪月之中,無數歌女為之瘋狂,柳永也是見一個愛一個,一生也沒有做過什麼大官。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六言絕句,短短24字,千年來從未被超越!
    和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相比,六言絕句比較少見,且佳作不多。其中,王維的六言組詩作品《田園樂七首》,可以算是鳳毛麟角了。而在王維的《田園樂七首》中,又以《田園樂·桃紅復含宿雨》最為著名,尤其是深受宋人所稱道。
  • 姜夔:反俗為雅,被奉為雅詞的典範,在辛棄疾之外自成一派
    姜夔[kuí](1155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其代表作品有《揚州慢·淮左名都》、《疏影》、《暗香》等。姜夔數次科舉不中,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詞風瀟灑,講究韻律,多自度腔,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
  • 範仲淹最絕美詞作,4句中就有3句是千古名句,最後1句妙不可言
    他做地方官,治水有方,發明了治水經畫,硬是把河水引入了大海,以後的元、明都在使用它的方法;在邊疆,他是智勇雙全的軍師、大吏,50多歲時,在宋夏會戰,範仲淹率領官兵六千餘人,強勢出擊,逼退對方大軍,一戰出名,嘉賞封神,戰功赫赫。範仲淹在文壇更是一出手就是精品,特別是所做的詞作,雖然只有六首,但首首驚豔,句句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