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宗慶元二年(即公元1196年)的冬天,姜夔住在無錫梁溪張鑑的莊園裡,張園中種了許多株臘梅,這天,正值臘梅綻放的熱鬧,姜夔因為看到梅花而想起了遠在合肥的戀人,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下面這首詞,這首詞前還有一個小序,序曰:「予留梁溪,將詣淮南不得,因夢思以述志」。
姜夔的詞中,對於梅花的描寫,總是能和對戀人的追憶聯繫起來,這似乎成為了姜夔心中的一個「情結」,這首著名的《江梅引》詞作也不例外,睹梅花而思戀人,也成為了這首詞的主題。
江梅引姜夔人間離別易多時。見梅枝,忽相思。幾度小窗幽夢手同攜。今夜夢中無覓處,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溼紅恨墨淺封題。寶箏空,無雁飛。俊遊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暉。舊約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罷淮南春草賦,又萋萋。漂零客,淚滿衣。
上片以夢境來表現相思之情,開頭三句,「人間離別易多時;見梅枝,忽相思」,寫相思之由來,因為離別已久,當時那依依惜別的場面似乎還在目前,可是相會無期,今天看到臘梅,突然相思之情湧上心頭,可是無處慰藉這相思,所以只能在夢中去尋覓了。
「幾度小窗幽夢手同攜」寫兩人曾經多次在夢中相會,仿佛正是當年兩人攜手同遊、其樂融融的模樣。可是今晚,思念如此之深,她卻不曾進入到我的夢境中,這正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所以夢醒後的詞人,只能獨自起身徘徊,以至於天冷襲人也感覺不到了。
作者先寫夢境中的相會,再突出今夜不曾來入夢的傷感,這一正一反的對比之間,讓人感受到詞人的那種刻骨銘心。姜夔喜歡寫夢境的感受而不是具體的夢境細節,從這裡我們也可見其特點。
下片首句寫寄託相思的情愫,想要彈琴,寶箏卻無影無蹤,詞人只好拿起信紙,將自己的無限心事和著淚水寫下,可是寫完之後才發現,書雖能表達相思於萬一,可是信卻難通,甚至連可以傳書的大雁,也不見蹤跡,這種刻骨之情,便更加深刻了。
接著詞人又開始回憶,那曾經攜手共遊過的地方,現在恐怕也物是人非了吧?那曾經的夕陽古樹現在見了,也只能徒增傷感吧?曾經約定的他年泛舟同遊的約定,現在也成為空許下的諾言了吧,如此傷感和惆悵,讀來令人斷腸。
接著兩句「歌罷淮南春草賦,又萋萋」,化用了「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詩意,正是一種冬盡春來,歸期何在的惆悵迷離之情,這種情緒湧上作者心頭,令人難以排解,所以最後作者默默訴說道:「漂零客,淚滿衣」,夢醒人不歸,自身的飄零、相見的難言,全都歸結在這六個字中。
姜夔一生布衣,流落江湖之中,雖然結交了一些名人公卿,但是更多的還是過著寄人籬下的一種生活,所以姜夔的很多詞,包括戀情詞,更喜歡描寫內心那種無言的感受,故而讀來意蘊非常、深摯感人,這首詞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