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後期,宋金對峙的局面相對穩定,文壇上愛國主義的呼聲漸微,而出現一批以吟詠山水和個人情懷為主的詩人詞客。姜夔就是其中的代表。姜夔,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他的詩、詞、文、書法均稱著於時,尤以詞擅名。姜夔同時還是一個著名的作曲家,對審音協律非常重視。他繼承周邦彥注重音律對傳統,但把詞意放在第一位,格律放在第二位。他作詞多是有感而發,先寫歌詞,後制歌譜,二者切合,聲情並茂。他的《白石道人歌曲》有十七首帶有旁譜的詞,是現存宋詞唯一有樂譜流傳的詞作。

姜夔的詞絕大多數是紀遊與詠物之作,偶有對時事的慨嘆,但更多是抒發身世飄零和情場失意之感。反映現實的有《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是姜夔的自製曲。他目睹金兵兩次洗劫後揚州的殘破景象,感慨今昔,抒發國家衰亡的悲痛之感。全詞含蓄深沉,情調悽愴,體現了姜夔詞境界悽清的特點。姜夔的詞色調暗淡、感情哀怨、溫度寒冷,構成悽清的意境,具有「冷美」的獨特審美特徵。如詞中的「清角吹寒」、「波心冷月」等等,意境都十分幽寂悽清,反映出失意落魄的文人的心境,對後世失意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姜夔的詞具有「清空」的特色。「清」是指詞中塑造的悽清意境,「空」則指其詞風神飄渺,不注重對事物作具體細緻的刻畫,而著重抒發作者對生活的主觀感受。即使是詠物詞,也只對景物的形態作輕描淡寫,而通過暗喻、聯想等手法賦予它所吟詠等事物以種種動人的情態,染上濃重的主觀感情色彩,造成飄渺超脫的境界。如《疏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這是一首詠梅詞,但詞中描繪梅花形態的僅有「苔枝綴玉」一句,其餘均是以聯想詠梅,有化用杜甫《佳人》詩以落寞美人為比喻,還有以昭君魂兮歸來,寄託遙深,有人認為是「傷心二帝蒙塵,諸后妃相從北轅,淪落胡地」。也有人認為是借梅懷人之作。他的詞因為缺少對事物的具體刻畫,有時給人一種空泛、難以捉摸的感覺,內容顯得單薄或者意思晦澀,王國維稱之為「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

姜夔詞的第三個特點是清新挺拔,人稱之為「清勁」或「清剛」。姜夔學詩初學黃庭堅,後學晚唐詩人,他寫詞也吸收了晚唐詩人和江西詩派的寫法,避免婉約詞平熟軟媚的作風,在語言上多用單行句,聲律上間用拗句拗調,在格調上追求高雅脫俗,給讀者一種新穎、剛勁的感覺。如《長亭怨慢》:
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遠浦縈迴,暮帆零亂向何許?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算空有並刀,難剪離愁千縷。
全詞基本是單行散句,沒有一般詞人喜用的對偶、對稱的整齊句式,下片直接將口語入詞,更為自由自在。雖然詞作散文化了,句式自由,但姜夔仍然注重詞境的塑造、韻味的深長、音律的和諧,如詞中寫閨人目送情郎的遠帆,借無情柳樹的青青反襯心情的暗淡愁慘;寫行人舟中回望,以柳絲千縷難剪暗喻離愁難斷,都精妙雋永,感情真摯。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姜夔的詞:「精渾華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節文採並冠絕一時。」而他留下來的詞譜,經過學者的研究,已能譯成今譜歌唱,使今人能窺見宋詞音樂的真面目,在我國古代音樂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