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季節、朝寒夜冷,幾場秋雨過後,更令人感到秋意蕭瑟。枝頭的殘葉雖然一直堅守,終於難以抵擋西風的肆虐,在略顯蒼涼的月色下,飄飄蕩蕩地不舍而去。
但秋天的氛圍卻很容易激發人們的想像,中唐詩人劉禹錫有一次與白居易在一起飲酒賦詩,就寫過幾首關於金陵的詩歌,非常膾炙人口,也流傳久遠。後來有一位才子就深受啟發,創作了一首詞。下面分享南宋才子的一首詞,起首就先聲奪人,最後13字更蘊含深遠。
唐多令·雨過水明霞
宋代:鄧剡
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堪恨西風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唯有南來無數雁,和明月、宿蘆花。
鄧剡是南宋末年愛國詩人,與文天祥是白鷺洲書院的同學。他30歲進士及第,之後並未入仕。文天祥起兵時,他也舉家參加,厓山海戰後,鄧剡和文天祥被一起押往元都。
鄧因病重,便留在金陵就醫,文天祥則英勇就義。後來,鄧剡撰文介紹了文天祥的抗元事跡,並頌揚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
鄧剡雖然僥倖活了下來,卻發誓堅決不替元朝賣力。他寧願過著艱苦卓絕的生活,也不想向元朝統治者乞討。這首詞就是作者哀痛南宋之亡,前半闕以蕭瑟景色,寓悲涼之感。
起首就先聲奪人,雨過葉聲寒,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先描繪出雨後初霽的場景,一場大雨過後,夕陽斜照、彩霞滿天,平靜的水面也被映照得格外明亮;江潮卻變得洶湧,快速地漫過海灘後,又悄悄地退去,岸邊只留下了少許的沙痕。
詞人觀察細緻,刻畫細膩,也彰顯出他此時心情非常平靜。讀者正以為作者將會繼續抒寫江邊的美景,可是接下來兩句,卻透出詞人的沉重心情。
落葉聲聲,飛快地透過窗紗,詞人頓時感到秋意襲人,正可謂一葉知秋。此時他忽然回想起自己與文天祥一起戰鬥過的日日夜夜,那時也正是秋天,他們一邊欣賞著絢爛的秋景,一邊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可是時過境遷,故人也早已作古,自己還在世間苟且偷生。他每次想到文天祥,心中就感到無比慚愧。詞人剛才還比較平靜,此時卻萬分激動。他悲怨地說,堪恨西風吹世換,詞人痛恨賈似道之輩,促成了南宋之亡;也嘆息自己的悲慘身世,如今不得不流落天涯。
賈似道是南宋末年的權相,他曾率精兵13萬,出師應戰元軍,最後卻大敗而逃。雖然他後來被殺,卻讓南宋朝廷大傷元氣,使得朝廷中的那些投降派更加有恃無恐,加速了南宋滅亡。
面對這幅悽涼的黃昏秋江圖,又恰值詞人兵敗被擄之後,其心情沮喪,眼裡的景物也顯得蕭瑟。後半闕活用劉禹錫《烏衣巷》詩意,建康是六朝古都,也是煙柳繁華地,作為南宋朝廷精心修築的堅實屏障,最後也依然無法阻擋蒙古南侵。
烏衣日又斜,令人感傷;燕入誰家來,暗指投降之輩。劉禹錫的詩中本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而這裡的「飛入誰家」,並非入百姓家,而是飛入新朝。作者雖然不曾明言,而其意亦顯然。
最後作者以景語結束全篇,更顯得無比悽涼。「大雁、明月、蘆花」,作者用幾個秋日裡典型的意象,就描畫出一幅悽清的寒汀蘆雁圖。
明月令人思親,大雁催人歸鄉,而悽清的蘆葦在寒風中無助地搖晃,正好像這位國破家亡的詞人,無比愁悶和彷徨。
縱覽鄧剡的這首唐多令,意象豐富,表達含蓄,卻令人咀嚼不盡。作者先描繪了一幅美好的秋景圖,卻反襯詞人悲涼的心境。後面化用劉禹錫的名句,但並沒有沿襲原意,而是很有新意,不僅表達出對舊主的懷念,而且更鞭撻了那些口是心非之徒。
雖然作者非常清楚,日月輪轉、季節更替,大自然中有其客觀的運動規律,人類社會也會出現朝代更替,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詞人身處其中,一時間難以在感情上接受,而且最主要的是文天祥和無數先烈已經犧牲,他豈能背信棄義。所以最後13字,就非常恰當地反映出作者的複雜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