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才子的一首詞,起首就先聲奪人,最後13字更蘊含深遠

2020-12-17 品詩賞詞

深秋季節、朝寒夜冷,幾場秋雨過後,更令人感到秋意蕭瑟。枝頭的殘葉雖然一直堅守,終於難以抵擋西風的肆虐,在略顯蒼涼的月色下,飄飄蕩蕩地不舍而去。

但秋天的氛圍卻很容易激發人們的想像,中唐詩人劉禹錫有一次與白居易在一起飲酒賦詩,就寫過幾首關於金陵的詩歌,非常膾炙人口,也流傳久遠。後來有一位才子就深受啟發,創作了一首詞。下面分享南宋才子的一首詞,起首就先聲奪人,最後13字更蘊含深遠。

唐多令·雨過水明霞

宋代:鄧剡

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堪恨西風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唯有南來無數雁,和明月、宿蘆花。

鄧剡是南宋末年愛國詩人,與文天祥是白鷺洲書院的同學。他30歲進士及第,之後並未入仕。文天祥起兵時,他也舉家參加,厓山海戰後,鄧剡和文天祥被一起押往元都。

鄧因病重,便留在金陵就醫,文天祥則英勇就義。後來,鄧剡撰文介紹了文天祥的抗元事跡,並頌揚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

鄧剡雖然僥倖活了下來,卻發誓堅決不替元朝賣力。他寧願過著艱苦卓絕的生活,也不想向元朝統治者乞討。這首詞就是作者哀痛南宋之亡,前半闕以蕭瑟景色,寓悲涼之感。

起首就先聲奪人,雨過葉聲寒,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先描繪出雨後初霽的場景,一場大雨過後,夕陽斜照、彩霞滿天,平靜的水面也被映照得格外明亮;江潮卻變得洶湧,快速地漫過海灘後,又悄悄地退去,岸邊只留下了少許的沙痕。

詞人觀察細緻,刻畫細膩,也彰顯出他此時心情非常平靜。讀者正以為作者將會繼續抒寫江邊的美景,可是接下來兩句,卻透出詞人的沉重心情。

落葉聲聲,飛快地透過窗紗,詞人頓時感到秋意襲人,正可謂一葉知秋。此時他忽然回想起自己與文天祥一起戰鬥過的日日夜夜,那時也正是秋天,他們一邊欣賞著絢爛的秋景,一邊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可是時過境遷,故人也早已作古,自己還在世間苟且偷生。他每次想到文天祥,心中就感到無比慚愧。詞人剛才還比較平靜,此時卻萬分激動。他悲怨地說,堪恨西風吹世換,詞人痛恨賈似道之輩,促成了南宋之亡;也嘆息自己的悲慘身世,如今不得不流落天涯。

賈似道是南宋末年的權相,他曾率精兵13萬,出師應戰元軍,最後卻大敗而逃。雖然他後來被殺,卻讓南宋朝廷大傷元氣,使得朝廷中的那些投降派更加有恃無恐,加速了南宋滅亡。

面對這幅悽涼的黃昏秋江圖,又恰值詞人兵敗被擄之後,其心情沮喪,眼裡的景物也顯得蕭瑟。後半闕活用劉禹錫《烏衣巷》詩意,建康是六朝古都,也是煙柳繁華地,作為南宋朝廷精心修築的堅實屏障,最後也依然無法阻擋蒙古南侵。

烏衣日又斜,令人感傷;燕入誰家來,暗指投降之輩。劉禹錫的詩中本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而這裡的「飛入誰家」,並非入百姓家,而是飛入新朝。作者雖然不曾明言,而其意亦顯然。

最後作者以景語結束全篇,更顯得無比悽涼。「大雁、明月、蘆花」,作者用幾個秋日裡典型的意象,就描畫出一幅悽清的寒汀蘆雁圖。

明月令人思親,大雁催人歸鄉,而悽清的蘆葦在寒風中無助地搖晃,正好像這位國破家亡的詞人,無比愁悶和彷徨。

縱覽鄧剡的這首唐多令,意象豐富,表達含蓄,卻令人咀嚼不盡。作者先描繪了一幅美好的秋景圖,卻反襯詞人悲涼的心境。後面化用劉禹錫的名句,但並沒有沿襲原意,而是很有新意,不僅表達出對舊主的懷念,而且更鞭撻了那些口是心非之徒。

雖然作者非常清楚,日月輪轉、季節更替,大自然中有其客觀的運動規律,人類社會也會出現朝代更替,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詞人身處其中,一時間難以在感情上接受,而且最主要的是文天祥和無數先烈已經犧牲,他豈能背信棄義。所以最後13字,就非常恰當地反映出作者的複雜心境。

相關焦點

  • 宋詞中最美的一次踏雪尋梅,從開篇8字美到結尾,小才子一詞成名
    無獨有偶,宋代一位才子,也是憑藉一首「踏雪尋梅」的追思之作,成就了文名。這就是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踏莎行》、這首「踏雪尋梅」詞,悽美哀怨,冠絕一時。開篇即先聲奪人,美不勝收,讀完說不上哪裡好讀後卻忘不了,卻滿口生香,回味無窮,不自覺進入久久難以忘懷的美的化境。讓我們來品一品。
  • 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
    南宋的辛棄疾卻說,燕子幾曾歸去,只在翠巖深處,也抒寫了一種人生的曠達感受。元代也有一位才子描寫燕子,就更是特別。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絕句春寒惻惻掩重門, 金鴨香殘火尚溫。
  • 宋代才子的一首名作,起句就惆悵傷感,最後9個字更令人心碎
    蕭瑟秋天、悽涼時節,草木搖落、蒹葭蒼蒼,更有群雁南翔,令遊子如何不思故鄉。唐代詩人李益曾用景語描寫愁情,「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南宋也有一位詞人,與故人分別之際,心緒不寧,連互相安慰的話都不知如何去說。下面一起欣賞宋代才子的一首名作,起句就惆悵傷感,最後9個字更令人心碎。
  • 晚清才子的一首詞,極具婉約風格,最後7個字更令人動容
    下面介紹晚清才子的一首詞,極具婉約風格,最後7個字更令人動容。南鄉子清代:王鵬運斜月半朧明,凍雨晴時淚未晴。倦倚香篝溫別語,愁聽,鸚鵡催人說四更。此恨拼今生,紅豆無根種不成。數遍屏山多少路?青青,一片煙蕪是去程。
  • 南宋末年一首詞很是雅致,最後12字道盡多少悲歡離合,人世滄桑
    宋詞中佔主流的是婉約詩詞,到了南宋末年更是如此。這些詩人或者詞人把所有的家國之仇、把所有的婉約情感,都放到了詩詞當中,寫悲歡離合,寫人世滄桑,更寫國破家亡。
  • 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
    下面就分享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聚法師將往天台,止其徒玉公庵中,餘為留信宿明代:徐渭欲向天台去,先為剡水尋。秋行萬山出,夜宿一庵深。徐渭,字文清,號青藤老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寫過大量詩文,還能操琴,諳音律。聚法師,即玉芝,居天池山。他的徒弟玉公與徐渭交厚,結廬於紹興鑑湖之濱。聚法師經常往來於吳越間,這首詩就是某次法師去天台途中,和作者共宿玉公庵中,臨別時作者以此相贈。
  • 南宋最後的進士,一首詞寫盡了一生,也寫透了一個的時代的衰亡!
    公元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首都臨安;公元1279年,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昺崖山跳海而亡,南宋覆滅。 20年後,也就是公元1299年,一個叫蔣捷的人寫了一首詞。這首詞寫盡了他的一生,也寫透了一個時代的衰亡。
  • 蘇軾很難超越的一首詞,只是開篇13個字,就已驚豔世人千年
    而在他的眾多詩詞中,有一首詞只是開篇13個字,就已經驚豔世人千年。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懷古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這首詞中蘇軾從古戰場中英雄豪傑的氣概開展,委婉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功業未建的憂憤之情,更表現出自己對待人生和歷史的豁達心態。
  • 李清照的一首詞,馳騁神思,語句跳躍,女才子就是不一般
    古詩詞強調言近旨遠,語短情長,讀者在欣賞作品時,也要對作品所提供的材料,進行藝術的再創造,使之成為更完整更生動的意境。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篇名作,但歐陽修就曾批評其後兩句有語病,認為夜半時分不會有鐘聲!其實正因為張繼善於創造豐富的意境,才給讀者以更廣泛的想像空間,從而讓這首詩流傳千古。
  • 南宋詞人經歷國破家亡,秋夜寫下一首宋詞,最後12字多少悽涼!
    尤其是到了南宋末年,江山的更替,讓這些向來感覺到優越的人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他們把所有的情懷都融入到詩詞當中,爭取在詩詞當中延續最後的雅致文學。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這首宋詞就是宋代詞人張炎的《清平樂·候蛩悽斷》,堪稱是宋末「騷雅」宋詞經典之作,字字精煉含蓄,意境清空淡遠。詞的產生始於唐朝,但是其地位無法和詩歌相提並論。而且溫庭筠雖然對詞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卻也導致詞的發展走入了庸俗的死胡同。
  • 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兩句就振聾發聵,最後13字更是慷慨悲涼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他自小就飽經憂患,並立誓要掃除金寇,恢復大宋江山。可是他的願望雖然非常美好,現實卻如此殘酷,每當他覺得未來非常有希望時,朝廷中就會有人給他潑點冷水,逼迫他最後他不得不退隱。稼軒一面感嘆李廣難封,一面又惆悵廉頗已老,一種深層的無奈和悲涼之感一直縈繞心頭。
  • 辛棄疾不多見的一首詞,一波三折,最後12字更顯惆悵情懷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他年少時胸懷壯志,青年時代就曾拉起一支隊伍,壯年時更發誓要收復河山。稼軒能文能武,他金戈鐵馬、醉裡挑燈,一把利劍在空中揮舞,令對手見了就膽寒。而作為詞人的辛棄疾,又慷慨悲歌,字裡行間都滿溢著熾熱的愛國情懷。
  • 落榜才子徹夜難眠寫下此詞,無一雨字卻句句不離雨,成詠雨詞絕唱
    特別是在有了杜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和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數首經典後,詠雨要與前人媲美談何容易。然而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北宋小詞人万俟詠卻做到了。万俟詠,字雅言,自號詞隱,生卒年不詳,是南宋初的一位詞人。
  • 姜夔的一首詞,篇幅短小,卻波瀾曲折,最後一句令人浮想聯翩
    南宋一位才子也曾有這樣的感覺,下面介紹姜夔的一首詞,篇幅短小,卻波瀾曲折,最後一句令人浮想聯翩。浣溪沙宋代:姜夔著酒行行滿袂風,草枯霜鶻落晴空。銷魂都在夕陽中。恨入四弦人慾老,夢尋千驛意難通。當時何似莫匆匆。
  • 賀鑄很經典的一首詞,最後13字鬼斧神工,令人讚不絕口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便與眾多情緒裡的閒愁有關。它出自於北宋著名詞人賀鑄之手,是賀鑄晚年退隱蘇州期間創作的一首千古名作。說到描寫閒愁,它其實是古典詩詞中的主要題材之一。如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在《將進酒》說:「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辛棄疾的一首詞,並竹尋泉,和雲種樹,最後10字更顯恬靜閒適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稼軒性格直爽,為人磊落,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奔騰姿肆、慷慨悲歌。但辛棄疾在創作過程也非常注意意境的設計、色彩的渲染,以及感情的變換,從而使其作品可以收放自如。
  • 李白境界最開闊的一首詞,最後八個字令人拍案叫絕!
    《憶秦娥·簫聲咽》是李白的一首經典詞作,也是唐五代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詞作之一。這首詞上下片共計四十六字,傷今懷古,託興深遠,尤其是最後八個字,以開闊的境界,把歷史的興衰之感寫得淋漓盡致,令人拍案叫絕!詞的上片主要描繪了一個女子的悲歡離合,讀來悽婉動人。「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詞一開始,李白就把主人公內心的情態體現了出來:嗚咽的簫聲把秦娥從夢中驚醒,她卻還似乎沉浸在那美妙的夢境之中,殊不知只有窗前的那一鉤殘月陪伴著她。而這樣的情形肯定不止一天,而是在無數個月夜裡,顧影自憐。「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 秦韜玉的一首詩,僅是最後7字就寓意深遠,令人深思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詩有百解、詞無達詁。比如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很多作品,用典較多,理解起來也很困難,有些看似描寫閨怨,其實是表達詩人內心的愁情。而杜牧的作品貌似曠達不羈,其實又暗喻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下面介紹秦韜玉的一首詩,僅是最後7字就寓意深遠,令人深思。
  • 才子姜夔:我的詞很冷,可我的心是暖的
    如劉熙載所說:「白石,才子之詞;稼軒,豪傑之詞。才子豪傑,各從其類愛之,強論得失,皆偏辭也。」辛棄疾是豪傑,因而詞作自有一股雄健之氣,仿佛挾(xie)著風雷雨電,氣勢如虹;姜夔是才子,因而詞作更偏於雅致深婉,如孤月,如寒梅,沁著幽幽的冷意。
  • 曹植很著名的一首詩,手法高妙,蘊含深曲,建安才子果然不凡
    下面介紹曹植很著名的一首詩,手法高妙,蘊含深曲,建安才子果然不凡。雜詩兩漢:曹植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之子在萬裡,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吟。翹思慕遠人,願欲託遺音。形影忽不見,翩翩傷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