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一首詞,並竹尋泉,和雲種樹,最後10字更顯恬靜閒適

2020-12-20 品詩賞詞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稼軒性格直爽,為人磊落,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奔騰姿肆、慷慨悲歌。但辛棄疾在創作過程也非常注意意境的設計、色彩的渲染,以及感情的變換,從而使其作品可以收放自如。

稼軒一生作品眾多,題材多樣,風格也絕不限於豪放。比如他的《清平樂》中的名句,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西江月》裡也有,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更描繪了優美的田園風景。下面介紹辛棄疾的一首詞,並竹尋泉,和雲種樹,最後10字更顯恬靜閒適。

念奴嬌·賦雨巖

南宋:辛棄疾

近來何處有吾愁,何處還知吾樂。一點悽涼千古意,獨倚西風寥郭。並竹尋泉,和雲種樹,喚做真閒客,此心閒處,不應長藉邱壑。

休說往事皆非,而今雲是,且把清尊酌。醉裡不知誰是我,非月非雲非鶴。露冷風高,松梢桂子,醉了還醒卻。北窗高臥,莫教啼鳥驚著。

這首詞創作於辛棄疾罷官期間,當時詞人隱居於其帶湖莊園,閒暇時經常與朋友往來。他有一次與著名詞人朱敦儒一起外出賞遊,他們來到江西永豐一處叫博山的地方,這裡不僅青山巍峨、溪水潺潺,山中還有一座古寺,周圍環繞著蒼松古柏。

朱敦儒心情舒暢,率先賦詞,辛棄疾隨後也用其韻和了一首。雨巖就在博山中,這首詞抒發了詞人在投閒置散的生活中的寂寞和痛苦心情。

上片就直抒胸臆,詞人雖然閒居在家,卻一直牽掛著時局。動蕩的年代,哪裡會有安居樂業的生活,即使隱居山林,也無法心安。

詞人心緒滿懷,經常面帶愁容,即使偶爾露出笑臉,也是內心苦悶。他懷著一點永恆的悽涼況味,於秋風蕭索之時,在這廣闊無垠的空間中悄然獨立。

詞人心中似乎有千言萬語,卻感到無人可訴,一種孤獨感總是縈繞心頭,所以詞人說自己已經變得既失去了憂愁,又失去了歡樂。

稼軒只好強打精神,在竹林中尋覓泉水,在雲霧裡種植樹木,這樣的生活可以說是真正的閒人了。可是詞人又感到,這顆閒適之心,不該長久地呆在峰谷之中,他多麼渴望可以再次身披戎裝、金戈鐵馬地衝殺在敵陣之中。

可是世間很多事情總是無法挽回,也不能一直如人所願。稼軒見多識廣,自然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下片便開始抒寫內心情感,詞人好像是自言自語,又似在告誡後人,別去拿今是昨非的話語來自我安慰,還是舉起酒杯,盡情痛飲吧!

醉了就不知道我是誰、誰是我了,不是明月、也不是白雲、更不是飛鶴。這是一種自我麻醉,也是一種極其無奈的惆悵之情。

詞人沉思良久,忽然感到松樹梢頭滴下了冰涼的露水,桂樹也被山風吹得呼呼作響,稼軒又從醉鄉中清醒過來。

不過辛棄疾似乎還是有點不勝酒力,他踉踉蹌蹌地站立不穩,於是乾脆回到北窗下的床上,重新蒙頭大睡,還不忘了囑咐家人,別讓清晨鳥兒的啼叫聲,將我從溫柔的夢鄉中驚醒。

太古時代,百姓們皆恬靜閒適,故隱逸之士自稱羲皇上人。晉代的陶淵明經常在仲夏時,於北窗下靜臥,遇涼風暫至,還自謂是羲皇上人。詞人化用這個典故,以此比喻自己的生活無憂無慮、閒適恬淡。

辛棄疾的這首念奴嬌樸實易懂,情感真摯。作者先闡述自己對閒居生活的理解,然後抒發心中的無限感慨,最後10個字,更顯恬靜閒適。稼軒性格率直,但言語之間卻絲毫不顯淺露,反而非常值得回味。

作為曾經叱吒風雲的風流人物,辛棄疾更願意戰死沙場,而不是苟且地享受生活。詞人不甘心並竹尋泉、和雲種樹的悠閒生活,又不得已以酒澆愁,甚至希望大醉不醒,其實正反映出其內心的極度苦悶。

相關焦點

  • 辛棄疾不多見的一首詞,一波三折,最後12字更顯惆悵情懷
    下面介紹辛棄疾不多見的一首詞,一波三折,最後12字更顯惆悵情懷。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南宋:辛棄疾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 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兩句就振聾發聵,最後13字更是慷慨悲涼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他自小就飽經憂患,並立誓要掃除金寇,恢復大宋江山。可是他的願望雖然非常美好,現實卻如此殘酷,每當他覺得未來非常有希望時,朝廷中就會有人給他潑點冷水,逼迫他最後他不得不退隱。稼軒一面感嘆李廣難封,一面又惆悵廉頗已老,一種深層的無奈和悲涼之感一直縈繞心頭。
  • 朱淑真晚年的一首絕句,心境平和,意境悠然,結尾一句最顯閒適
    王維晚年時喜歡在山林裡一個人靜坐,在明月和松溪間感悟深刻的哲理。白居易晚年安居洛陽,喜歡歌舞和飲酒,也經常參禪問道。而蘇軾晚年生活雖然悽苦,也想方設法地苦中作樂。辛棄疾晚年時驀然回首,悲喜交加,更是感慨萬端。但很少有人能像劉禹錫那樣一直充滿豪情,不僅說秋日勝春朝,而且在桑榆之年高歌為霞尚滿天。
  • 辛棄疾極經典的一首詞,構思巧妙,清新優美,令人深深陶醉
    辛棄疾(1140-1207),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辛棄疾一生堅持抗金北伐,故受當權主和派的排斥和打擊,長期未得重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閒居達二十年之久。
  • 辛棄疾最大度的一首詞,詞中10字被譽為千古絕調!全宋詞僅有一首
    這一句句,一字字何不是千古流傳呢?然而,這些詩詞雖然氣勢恢宏,但似乎與「詞中之龍」的辛棄疾相比還是差一點火候的。為何這樣說呢?辛棄疾有一句詞名曰《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其中的一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只有10個字,卻被後世譽為千古絕調!
  • 蘇軾最飄逸的一首詞,短短26字滿是悠然閒適,現代人讀了身心放鬆
    蘇軾最飄逸的一首詞,短短26字滿是悠然閒適,現代人讀了身心放鬆我們今天所分享的是蘇軾一首簡短的宋詞,全文只有26個字,卻寫出了宋詞的那份飄逸。26字之中滿是悠然閒適,其中所勾勒的精神境界,然不過我們現代人讀了身心放鬆。
  • 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其中10個字千古名句,詞中之龍有氣魄
    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詞正是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當時他霸氣地將詞題寫在牆上,但其中除了磅礴的氣勢,更夾雜著難以言說的悲憤和怨懟,其中10字更是千古名句,讀完不得不感嘆:詞中之龍果然是有氣魄的。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辛棄疾的這首有悲有怨有氣勢的詞。
  • 一天一首古詩詞:辛棄疾《武陵春》
    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這首《武陵春》就是在這期間寫的。上片是遊子客中自敘,開頭兩勻追述他離家時與妻子約定五日便返,因為「去」、「來」只有三百裡路,誰知出門在外,身不由己,如今六天已過,逾期未歸,他便料想家人定會產生疑慮,更會在門外佇立凝望:「應是望多時」。
  • 辛棄疾一首經典詞,開篇氣勢磅礴,寫到最後卻有種無奈的心酸
    辛棄疾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就已被金兵所佔領,所以在他21歲時,就已經開始參軍,為的就是能早一日收復失地,所以也是南宋的官員,將領。
  • 辛棄疾的一首詞:去讀字句「醉得不清」,回想詞意「妙趣橫生」
    唐詩宋詞都是中國文化發展歷史上光輝奪目的璀璨明珠,也就是說在文學體裁上,唐朝盛行詩、宋代盛行詞,作了全面慨括。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名人」,一提及唐朝詩歌的名人,大家不約而同的會想起「大李杜」、「小李杜」等等,而講到宋詞都會聯想到蘇東坡、辛棄疾、李清照等「大家」們,今天我們來讀一首辛棄疾的《西江月.遣興》,這首詞讀起來,像是作者「醉得不清」,認真回味起來,詞意「妙趣橫生」。西江月.遣興辛棄疾(宋)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 辛棄疾很清新的一首詞,開篇20字童趣盎然,短短4句流傳1000多年
    文/顧無【引觴漫談】辛棄疾最好的詞,幾乎都是寫自己的壯志和軍旅生涯的,畢竟那是他的畢生寄託所在。到中年晚年在家中閒居,刻意作詞來消磨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氣時,其詞的藝術感染力就沒有那麼強了。【臨其詩境】今天要欣賞的詞,是辛棄疾在閒居期間寫下的一首佳作,這一首詞中,絕少對現狀的抱怨和憤懣,字裡行間都是對山水的喜愛和恬然自安的心態。想來是在山水的懷抱中,短暫卻徹底的忘卻了自己未曾實現的報國壯志,全心全意地沉浸在大自然的美中,才會有這樣清新自然,單純美好的作品。
  • 辛棄疾很冷門的一首《滿江紅》,全詞僅一個愁字,卻寫出了無限愁
    《滿江紅·點火櫻桃》是南宋詞宗辛棄疾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詞,該詞不是《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那種直抒胸臆的作品。而是假託小兒女情懷,通過對江南春景美好卻易逝的感嘆,帶出對家山的思念,政治願望落空的感嘆。以此來排遣愁懷。全詞中只用了一個「愁」,卻讓人讀出無限的愁。
  • 辛棄疾最豪情滿懷的宋詞,最後以11字的問句結尾
    作為宋代文學史上能夠和蘇軾相提並論、並稱為「蘇辛」的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宋詞豪放詞一脈的傳承和發展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他的詩詞中浸透著對於建功立業的渴望,對於實現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融合的盼望,洋溢著熱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文學史上更是收到了廣泛的讚譽。
  • 辛棄疾的一首詞,以小見大,其中一聯五味雜陳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出生時,北宋已亡國十三年,辛棄疾生長在「敵佔區」,眼見了異族人的殘暴,漢民的痛苦生活,其幼小的心裡埋下了對金人仇恨的種子。雖然辛棄疾一心報國,意欲收復失地,但是南宋朝庭積弱,高宗對他有所猜忌,而孝宗雖然主戰,但也不曾重用辛棄疾,正當壯年的他罷官,在帶湖(江西上饒)、瓢泉(江西韶山)一帶閒居。心中的理想與眼前的現實差距巨大,致使辛棄疾的一腔憤懣無法排遣,借詞令一抒胸臆。今天我們一起品讀的一首小令,即是其在閒居時的一首佳作。
  • 李清照的詞不好模仿,辛棄疾沒事挑戰了一首,結果流傳800多年
    所作詞多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的孤寂和「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的憂愁。辛棄疾詩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辛棄疾的詞風格多樣,深沉豪邁之餘有不乏細膩柔媚。
  • 辛棄疾的一首小詞,構思精巧,意境清新,滿是對生活的熱愛
    辛棄疾是個愛國詞人,上馬能殺賊,下馬能安民,武將裡最會寫詞的,文人裡最能幹仗的,直到死的時候還不忘高喊殺敵。詞中滿是金戈鐵馬,收復失地。雖然時運不濟,懷才不遇,但他的人生還是活成了他人心中的神話。他的好友大儒朱熹見多識廣,但當他看到辛棄疾的宅子後,仍震驚不已,感嘆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豪宅,可見辛棄疾的房子是真豪宅。他有多愛自己的莊園,完全可以從這首詞看出來:《南歌子·新開池戲作》散發披襟處,浮瓜沈李杯。涓涓流水細侵階。鑿個池兒,喚個月兒來。
  • 辛棄疾最傷感的一首詞,為悲苦的一生做總結,字裡行間儘是悲傷!
    辛棄疾應當說是南宋時期最偉大的詞人,他在文學上的才華唯一能夠和蘇軾相媲美,而他的每一首詞,那都是描寫的極為悲痛,也無比的傷感,字裡行間儘是悲傷。雖然辛棄疾也上過戰爭,但是朝廷也只是派他去鎮壓一些地方的武裝起義,這也令詞人痛苦不已,看到山河破碎,可是他卻又無能為力,這也使得他最終痛苦了一生,從而也使得他的詞作中,處處能夠感受到他內心的那種悲苦之情,例如他的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那便是他眾多作品中最為悲痛的一首,詞人同時也為悲苦的一生做總結,字裡行間儘是悲傷,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什麼才是真痛苦,寥寥數語
  • 辛棄疾喝醉酒,和松樹吵了一架,寫了一首詞,讀起來風趣幽默
    哪想辛棄疾不領情,一把將它推開,還大聲呵斥道:「到一邊去!」見一邊的樹久久不再動彈,辛棄疾這次才酒醒,原來他是醉酒中誤把樹當成要扶他回家的朋友。他啞然失笑,回頭把這有意思的事給記錄下了來。辛棄疾與樹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人人讀到它都覺這件事不可思議,著實好笑。但詞中的深意,卻不知幾人能讀懂。詞的題目是遣興,表明文章是寫飲酒之樂。但仔細一覽,卻發現字裡行間,滿是寂寞。「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通篇更是充滿哲理,最後幾句令人恍然大悟
    辛棄疾的詞除了表達內心的理想之外,還有就是充滿了哲理,譬如他的這首《青玉案·元夕》,便是他最經典的一首代表作,也是宋詞裡的千古名篇,這首詩不僅描寫得很抒情,更是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尤其是最後幾句更是令人恍然大悟。那這首詞也是被王國維極為推崇,更是把這最後的幾句引用到人生第三重境界,所以如此經典的一首作品,自然也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辛棄疾寫的很苦悶的一首詞,句句惆悵,道盡一生之苦!
    辛棄疾寫的很苦悶的一首詞,句句惆悵,道盡一生之苦! 文|笙離歌人對南宋時期的愛國詞人留下的名篇,我的記憶裡印象最多的也就是辛棄疾,蘇軾等人。他們的詩詞在後人的眼光裡頗有情懷,而像李清照前後期詞心境的變化,讓更多人意識到情字給人帶來的傷痛和悲情。但宋詞裡有婉約和豪放之分,按照喜歡詩的朋友們的概念來說,我今日主要想談下辛棄疾這位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詞人所寫的一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