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辛棄疾最好的詞,幾乎都是寫自己的壯志和軍旅生涯的,畢竟那是他的畢生寄託所在。
到中年晚年在家中閒居,刻意作詞來消磨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氣時,其詞的藝術感染力就沒有那麼強了。
我們從他閒居的詞中讀到最多的,是一個老人的心酸與無奈,徒勞想要借著山水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來讓自己忘掉收復中原的夢想,忘掉年輕時候的意氣風發。
情非真情,事乃常事,又兼之在農村日久,語言逐漸的通俗化,俚語化,就更加顯得沒有之前的氣勢雄渾,豪情萬丈。
這一點放在我們自己身上,也是一樣,文學的創作本也不是命題作文,而是心中有感而發,當所寫的情緒與心中的情緒不統一,是註定寫不出來好文章的。
我們一直強調價值觀的重要,只有一個正確的,明確的價值觀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獲得更多人的認可。然而價值觀是隱藏不了的,一次兩次,你可以僥倖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可絕不會長遠。
為人,最重要的還是真實,真實的面對自己內心,無論其中埋藏了多少不忍回首的心酸往事。
【臨其詩境】
今天要欣賞的詞,是辛棄疾在閒居期間寫下的一首佳作,這一首詞中,絕少對現狀的抱怨和憤懣,字裡行間都是對山水的喜愛和恬然自安的心態。想來是在山水的懷抱中,短暫卻徹底的忘卻了自己未曾實現的報國壯志,全心全意地沉浸在大自然的美中,才會有這樣清新自然,單純美好的作品。
有人認為辛棄疾晚年的詞都含著一種悲憤、苦悶、孤獨交織而成的消極情緒,這點我是不贊成的。人的天性,總是喜歡笑著的,縱然心中有天大的哀怨,在某些時刻,也會有忘卻,開懷大笑的表現。
生活在晚唐的杜牧曾經寫過「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句子,記述了自己的歡樂時光,同樣是在風雨飄搖,政治板蕩的時節,我們有理由相信辛棄疾也不會一味的消沉,他是能夠在山水中短暫的消解自己情緒的。
詞寫的是辛棄疾一次自己出遊的經歷,由動到靜,由視覺到聽覺,環環相扣,景色優美而深邃,結尾兩句更是餘韻悠長,不失為一首山水詞中的佳作。
【經典原文】
生查子·獨遊雨巖宋代:辛棄疾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裡。高歌誰和餘,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條分縷析】
這首詞的內容一如晚年辛棄疾的主流風格,語言淺顯而通俗如白話,沒有什麼難理解的地方,泛著日常生活,清新自然的美麗。
詞的第一句,辛棄疾從自己出發,說自己現在正在獨自沿著溪邊行走,走向大山之中的蒼蒼茫茫,鬱鬱蔥蔥的樹林沒有擋住清溪與天空的交映。清溪照著我的影子,天空反而在清溪的底部。
第二句的意境,也大體相似,此時的天空並非萬裡無雲,而是行雲漫捲,雲的影子一併打在清溪中,看下來,就仿佛人在行雲之中,而在高天之上。
詞所圍繞的意象,就是一條清溪清澈見底,倒映著映入其中的一切,本來平常的事物,在辛棄疾筆下,也多了一絲靈動奇幻的氣息。
下闋仍舊以自己為中心,自己獨遊雨巖,心情暢快,於是在山中高歌一曲,空谷傳響,回聲在四方悠蕩。
山中當有仙鬼精怪?
不然四下無人,是誰在應和我的歌聲,仿佛讀懂了我的內心呢?
旋即領悟,不是山鬼,亦非天仙,只是這一曲桃花水泠泠響脆,不忍看我寂寞歌唱罷了。
作為一首帶遊記性質的寫景作品,辛棄疾在大自然的美麗當中融入了自己的且歌且行,塑造出了自己充滿童趣,恬然閒適的形象,不失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