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初期,曾有不少湖北籍「候鳥人」特地到巴馬養生,在完成隔離觀察期後,目前已全都安然無恙的返回。
巴馬是著名的世界長壽之鄉,每年有數十萬「候鳥人」前往巴馬養生,在這場聲勢浩大的養老、養生浪潮中,除了巴馬本身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還有人們在各種輿論背後的迷信和盲從。追溯其根源,更影射出中華民族流傳數千年的長壽文化。
一、一枝獨秀的長壽巴馬
老話說:「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然而在廣西省河池市巴馬縣,百歲人可不難尋!
從清朝起,巴馬便有長壽老人的記載。巴馬縣有一名為藍祥的瑤族老人,高壽142歲,嘉慶皇帝還曾題詩贈與。稱其為"煙霞養性同彭祖,花甲再周衍無極"。
清光緒戊戌年,光緒皇帝欽命廣西全省提督馮子才為巴馬縣平林村鄧誠才題贈"惟仁者壽"的匾牌,現該匾為鄧家的第四代孫完好保存。
1982年,人民日報報導了巴馬的長壽現象,新華社還用各種語言向世界傳播。當時吸引了30多個國家的醫學專家、記者到巴馬訪問、研究、觀光。之後經過多次實地考察研究,巴馬的長壽現象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並在1991年的國際自然醫學會上,被選為「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
2008 年,巴馬又被認證為首批「中國長壽之鄉」,成為中國第一個被國際、國內雙認定為「長壽之鄉」的縣份。直到2018年,巴馬縣百歲以上長壽老人比例是世界認定「長壽地區」標準的近5倍。其中,巴馬縣甲篆鄉平安村巴盤屯,全屯515人,百歲老人多達7人,是國際上「世界長壽之鄉」標準的近200倍。
同時,巴馬還是世界唯一長壽鏈條沒有斷裂的長壽之鄉。截止2018年底,巴馬縣僅30餘萬人口,80歲至89歲的老人多達4082人,90至99歲的老人有666人。
隨著媒體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巴馬,大量的病患、養生者每年季節性地在家鄉與巴馬之間往返。這一特徵性的群體被稱為「候鳥人」。儘管近年來各地湧現了許多「長壽之鄉」,但依舊以巴馬最為盛名,還有了「候鳥人往來南北,獨步巴馬」的評論。
2006年巴馬縣每年遊客還只有11.6萬人次,2018年已發展到657.85萬人次,創造了廣西旅遊發展史上的「巴馬現象」。
二、一頭霧水的長壽巴馬
巴馬令人一頭霧水的六大疑點:
「世界認證」真假莫辨長壽原因莫衷一是地磁療法附聲吠影神奇效用眾口鑠金萬物有靈玄乎其玄產業打造亂象叢生
儘管巴馬早已聲名遠揚,但無論候鳥人還是巴馬本地人,對巴馬長壽現象或多或少都有些一頭霧水。
1.「世界認證」真假莫辨
自1991年「國際自然醫學會」評定巴馬為「世界第五長壽之鄉」以來,巴馬一直以世界長壽之鄉聞名,不過近年來一直有人質疑這一點的真實性。
早有調查稱,所謂的「國際自然醫學會」,是日本人森下敬一1970年創建的一家私人醫療機構。主營業務為食品、儀器等保健品,並非世界權威醫學機構,且從未發表過有關長壽的專業論文。所以當年巴馬的「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其實是一個民間獎項。含金量有待商榷。
2013年11月20日,日本厚生省負責人還曾表示:「森下先生是日本醫生,所做的一些研究一定程度上代表日本的醫療研究水平,但這個公司所做的鑑定並不能代表日本醫學界在該領域的最高水平。」
實際上,中國最早的「世界長壽之鄉」是海南省澄邁縣。2012年11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海南澄邁榮獲「世界長壽之鄉」慶典儀式上,聯合國老齡研究所所長約翰·特魯伊教授宣布:「澄邁不僅是國際人口老齡化長壽化專家委員會認證的第一個【世界長壽之鄉】,而且我也代表聯合國確認,澄邁也是聯合國確認的第一個【世界長壽之鄉】」。除了澄邁縣以外,之後還有萬寧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長壽之鄉」。巴馬至今未得到聯合國認證的「世界長壽之鄉」稱號。
由此,巴馬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長壽之鄉」。
2.長壽原因莫衷一是
無論頭銜認證渠道權威與否,巴馬百歲老人多,密度高是既定的事實。關於巴馬的長壽原因也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坊間眾說紛紜。
例如:
巴馬的陽光好,堪稱「生命之光」。
巴馬的空氣好,「長壽素」——負氧離子含量高。
巴馬的泉水好,易進入細胞促代謝。
巴馬的食材好,富含各種微量元素。
巴馬地磁強,助人體達到「磁平衡狀態」。
甚至還有人將巴馬長壽的原因對應風水學中的五行學說。以金木水火當做巴馬長壽的佐證。
如今,官方仍未對巴馬老人長壽原因有定論。雖然有大量文章、論文論證,終究沒有權威、公認的說法。但是這並不妨礙巴馬的走後,無論是輿論炒作,或期望使然,每年依然有大量養生者、絕症患者前往巴馬尋求健康長壽。
3.地磁療法附聲吠影
巴馬和其他長壽之鄉相比,地磁是它的一大特色。據說巴馬地下有一條斷裂層,導致當地磁場增強。這不僅能屏蔽陽光中的有害射線,還能改善人體血液循環,調節人體的例子平衡。
且不說地磁學說的真實性,關於巴馬磁場,已有專家表示,中國的地磁是從南到北依次增強。巴馬大約為42000納特左右,比周邊平均值高20左右,而北京地磁為50000納特,比巴馬還高8000多。
但是,巴馬的地磁療法早已成為「公認的事實」,當地以強地磁聞名的百魔洞成為了「候鳥人」的養生聚集地,景區也專門設立了磁療區標誌牌。
在那裡時常能看到一些老人實行地磁療法。有的人裹著毛毯,有的戴著手套,有的光著腳,還有的甚至在坡上爬行,只因傳聞這樣可以吸收更多的能量。讓人吃驚的是,在冰涼的石頭上,一些老人一躺就是幾個小時。
4.神奇效用眾口鑠金
巴馬長壽之鄉能夠聞名,僅靠廣告和認證是遠遠不夠的。目前中國官方認證的長壽之鄉多達76個,之所以巴馬能夠冠絕群雄,除了眾多百歲老人的「不老傳說」外,與當地許多「候鳥人」疾病和絕症治癒的「神話」不無關係。
白血病中期的患者,到巴馬居住三個月,各項病理指標便恢復正常;
癌症晚期,需立即做手術的患者,移居巴馬多年後,身體日益康復……
類似的絕症治癒傳說在巴馬隨處可聞。講述故事的主人公不乏高校教授,地方富商,他們以「神奇巴馬」見證者的身份,向一代代新候鳥人講述著巴馬的神奇。
起初,許多新到的候鳥人對於這些治癒神話也並不相信,但當身邊出現一個又一個治癒者,對奇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渴望,也讓他們不得不信了。
5.萬物有靈玄乎其玄
在被打上養生和長壽標籤之後,巴馬的一切似乎都能與養生扯上關係。
一根從山上引下來的塑料水管,流出得水也被養生的人認為是巴馬特有的山泉水,喝了可以養生。就算看到流出的水明顯發黃,也並不影響老人們取水的熱情,仍然每天提著水桶來這裡排隊接水。
如果喝泉水後鬧肚子了,資歷老的養生者會高興地告訴對方,「這就對了,說明這水起作用了,它在幫你排毒。」導遊也會熱情的跟新人介紹:曾經有養生者天天用山泉水洗腳,後來骨刺全都好了……」
除了水,其他養生品也大行其道。在當地,各種養生館、養生產品專賣店比比皆是。據當地部門統計,巴馬市面上銷售的「長壽食品」就有200多種。巴馬縣政府不得不發表聲明稱,不是所有帶巴馬的商品,都出自巴馬。
6.產業打造亂象叢生
隨著遊客激增,巴馬政府為促進當地的旅遊業,開發了百魔洞、百鳥巖、長壽水晶宮等景區。
在2009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遊客46.113萬人次,其中77%是衝著這三個景區去的。2012年到2016年,巴馬縣的第三產業一直都是當地的支柱產業。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5.99億元,同比增長7.2%,佔GDP比重達47.3%。
但是由於巴馬的養生旅遊剛剛起步,尚處於探索階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
例如長壽水晶宮,本屬國內一流的罕見珍稀溶洞,極具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但是相比之下遊客更熱衷於在其「長壽聖水」的取水。
被譽為「天下第一洞」的百魔洞,洞內洞之歧路,遊程可達萬米。對於「候鳥人」來說,那裡是他們每日打水、吸氧、「打坐磁療」的地方。
雖將通往山頂瑤民唯一的一條小路修建為「瑤族天街」,但其最大的作用是供瑤民在此做生意。
由於旅遊捆綁住宿,巴馬縣房地產交易市場近年也快速增長。2015年巴馬縣全年房地產開發商品房銷售面積4.2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4.9%,商品房銷售額2.3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24.6%。
可由於巴馬對長壽內涵結構不清,使得長壽產業打造落地場景不明,造成了資產入駐和消費群體在巴馬進行長壽投資和消費時沒有章法。
巴馬縣坡月村百魔屯內,當地農戶原本有近60戶,可幾乎早已被被外來民間投資瓜分殆盡。那些商人與農戶商定:「在你的宅基地上建養生公寓,建成後其中的一層供你居住,其餘層面由我們來經營30年。30年後,整棟樓歸你。」農戶不掏一文,30年後自己的孫子能「含著」整棟樓的金鑰匙出生,這對於原住民的吸引力是難以抗拒的。
於是,百魔屯幾乎家家戶戶都被外來投資者或國際財團注入資金。以致養生公寓到處聳立,電梯房的密度絕不亞於繁華的大城市,與周邊的農耕文明格格不入。
如今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百魔洞周邊房價卻已破萬,「候鳥人」數量是原住民的幾十倍。
三、一生何求的長壽巴馬
這個星球上,對長壽的追求,沒有哪個民族有我們這個民族如此執著。
古時活到百歲,便稱為「人瑞」,也就是人中之寶了。早在《山海經》便記錄了如「不死之樹」等多種不死之藥。《漢武帝內傳》中,漢武帝為長生向西王母求取蟠桃。魏晉時期士大夫還制出了所謂的長生藥「五石散」。殊不知那不但不能延年,長期服用反而中毒。後世一代代帝王將相不少曾服用金丹,或遣人尋求長生不老的秘方。
他們的結局我們都已知曉,對長壽的一生過求未能如願,長壽成了他們求而不得的夢。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越來越多,老年人也越來越長壽。民政部《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底,我國共有 60 歲及以上人口 2.3086 億人,佔總人口的16.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5003億人,佔總人口的10.8%。
1.5 億多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涉及千千萬萬戶家庭,如何長壽是越來越多人關心的問題。巴馬縣作為當下最知名的中國長壽之鄉,自然成為了養生聖地。
再加上當地人幾無腫瘤,多數老人無疾而終等長壽傳說,全國各地的患者和養生者紛紛慕名而來,都希望借「巴馬療法」延長壽命。
毋庸置疑,世界長壽之鄉自然有其豐富的利於人們長壽的種種客觀條件。但現代醫學認為:人的壽命15%取決於遺傳基因,10% 取決於社會因素,8% 取決於醫療條件,7% 取決於氣候環境,60% 取決於自己。
巴馬長壽村屬於國家級貧困縣,按照常識,那裡吃的不好,住的不好,交通不便,醫療設施也不先進。
為什麼這樣一個「落後」的村莊卻成了世界知名的長壽之鄉?
除了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的自然風光外,或許巴馬人一生無求的心態才是最關鍵的。
在巴馬長壽中心區的甲篆鎮,有百歲夫妻,百歲兄弟,百歲妯娌。還有一位名叫羅美珍的長壽老人,享年128歲。當記者問道她的長壽秘訣是什麼,她回答了兩句話:
「無欲無求心態好,素食為主幹活多。」
巴馬人並不刻意追求長壽,長壽卻成為了巴馬人不求而得的事實。
即使面對今天巴馬日益喧囂和物化的社會生態,巴馬人還是像從前一樣保持著粗茶淡飯的飲食方式,保持著內心的從容淡定,這也說明了「巴馬心態」的人文生命力的沿承和發揚光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應自然,熱愛勞動,知足常樂,清心寡欲,精神內守,真氣長存。」
正如一首健康打油詩所言:「氣色財權四堵牆,許多傻子裡邊藏。若能跳出高牆外,不是神仙也壽長。」
各位看官對當今長壽之鄉現狀有哪些看法,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