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濟南警方查獲一抗癌假藥犯罪團夥,犯罪分子用落滿灰塵的可樂瓶裝制假原料。
5元成本假冒針劑賣8500元
一套空藥盒回收價高達700元
抗癌假藥利潤率超過販毒
自來水加包裝,成本5元的假冒針劑,貼上「用於治療乳腺癌」的標籤後,身價搖身變成8500元;作為醫療垃圾處理的空藥盒,卻以最高700元一套的價格被回收。
最近,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這種利潤率超過販毒的抗癌假藥正成為不法分子的「新寵」。可怕的是,癌症患者一旦不小心用上抗癌假藥,嚴重延誤病情,可能「趁人病、奪人命」。
這些假藥如何變廢為寶,如何進入流通市場?有分析說,藥監部門打擊不力是抗癌假藥泛濫的主要原因。
化工原料變身救命藥
國家對製藥行業有著嚴格的資質要求,但不少案件當中,抗癌假藥的原料竟來自化工廠。
2011年,杭州海歸博士後丁佳逸組織的特大製售抗癌假藥案中,用於生產抗癌假藥的原料就是來自上海一家化工廠生產的化工原料,進貨購買價格是每公斤5萬元,遠低於正常製藥的原料價格。
製售抗癌假藥的利潤究竟能有多高?某國際知名抗癌藥物生產企業品牌保護經理透露,該公司曾經查獲某號稱可用於治療乳腺癌的假冒針劑,每盒的零售價為8500元,其實就是自來水,加上包裝、人工不過5元一盒。
「現在有許多化工廠為假藥生產商提供原料,不法分子只需要通過簡單提純,就能得到原料藥,再對藥品進行壓片、分裝、包裝,生產上幾乎毫無門檻。」 廣東嶺南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文凱說。
藥監部門的執法人員說,當前對製藥原料的監管採取的是「自報制」,企業自報是用於醫藥原料生產的,就會受到藥監部門的監管;對於企業不上報的,事實上無法進行監管;而對於化工廠生產原料藥的,查辦起來困難,往往無法追究生產原料藥的化工廠的問題。
空藥瓶賣高價
記者調查發現,對於抗癌藥物真假,患者通常只能通過外包裝上的相關批准文號、並在藥監部門的官方網站上進行核實,對於藥物本身,甚至連醫生都難辨真偽,有些看似包裝正規的假藥,裡面其實裝著生理鹽水或澱粉。
來自四川的李清知本是廣州南方醫院腫瘤科的護理員,因撿賣抗癌藥品包裝被判決生產銷售假藥罪。她在看守所接受採訪時說:「不同藥物、不同新舊程度賣的價格也不一樣。全新美羅華藥盒最高賣到700元一套,包括藥盒、藥瓶和說明書,一樣都不能少,而且基本上是全新的。最便宜的愛必拓也要30元一套。」
「當時醫院有規定,藥盒、說明書是放在生活垃圾桶裡的,藥瓶就放在醫療垃圾桶裡,每天下午也有專門人員回收。不過沒有人告訴過我說這些垃圾不能撿。」李清知說,她覺得應該沒有什麼問題,還告訴同在醫院做護理員的侄女李梅,讓她也留意這些空瓶子。
記者採訪發現,這些參與撿賣藥盒的醫院護工、保潔員多是來自農村的外來務工人員,每個月收入不到兩千元。面對「上線」的「高價」誘惑,他們往往難以抵擋。
李清知等人的「上線」汪德光從2009年到2011年底案發時一直在廣州做藥盒回收生意。他說,自己平時會找在醫院工作的清潔工、護工,告訴他們可以高價收購一些藥盒,讓他們在工作中留意病人留下的比較完整乾淨的藥盒、藥瓶。
有調查說,現在假藥市場已形成了一條利益鏈,各個環節的關鍵就是巨大的利潤。在這條利益鏈中,最底層的是醫院清潔工,第二層是負責到每家醫院收購藥盒的中間人,第三層是收購包裝盒的批發商,第四層是假藥商。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曲新久說,如果能管住藥品包裝盒,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假藥的製造和銷售。
不過,藥監部門相關人士認為,就目前藥監部門的人力資源,對於正規藥企的監管還比較吃力,對於假藥販子,單就藥盒一項,管理起來頗為吃力,「真正有效的監管肯定是從源頭上管住,但相關監管部門不可能老蹲在醫院盯著他們怎麼處理藥盒,或者跑包裝生產廠查他們藥盒都賣給誰」。
水貨藥價格低受青睞
另外,抗癌假藥中有一類是來自於境外、沒有國內相關批文的「水貨」藥,也是屬於藥監部門和公安機關嚴厲打擊的對象。這類藥有一定療效,甚至堪比一些正品藥物,價格卻低很多。
記者調查發現,治療肺癌的常用正品藥「易瑞沙」每瓶5000多元,患者單月藥費通常高達15000多元。一些人利用在境外工作的便利,在印度等缺乏藥物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國家,購買「易瑞沙」、「特羅凱」等抗腫瘤藥品,通過郵寄、水客帶貨等非法途徑走私入境。
知情人士說,像印度版的抗腫瘤藥的價格通常只有正品價格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國內基本不用擔心銷路。
非法銷售印度抗癌藥構成銷售假藥罪,但國內很多經濟承受能力較低的腫瘤患者也確實通過這種非法途徑獲得了急需的藥品。買藥者姜某說:「我爸爸是腫瘤患者。如果通過正規途徑買藥,一個月就要花15000塊錢,而從網上買藥,治療一個月才花1500塊錢。」
曾經代理過抗癌假藥案件的律師高振華感慨,含有有效成分、但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抗癌藥物,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如何在堅持人道主義的同時有效維護智慧財產權,是司法機關和政府有關部門需要思考的問題。
綜合新華社、經濟參考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