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視覺是什麼
機器視覺是利用機器替代人眼,形成視覺能力,實現引導、定位、測量、檢測、識別等基本功能。
機器視覺在感光範圍、觀測精度、觀測準確性、環境適應性、高速物體可見能力等方面具有優越性,廣泛應用於汽車、消費電子、半導體、醫藥、食品、包裝、農業等。
機器視覺賦能傳統行業,小到果凍零食的在線質檢,大到民航客機的部裝和總裝生產線,都能夠通過機器視覺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
圖1 | 機器視覺和分類視覺的比較
資料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
機器視覺產業鏈的上遊包括光源、鏡頭、視覺傳感器、圖像處理軟體等軟硬體供應商。中遊環節主要是系統集成商,基於對垂直行業的深度理解將上述軟硬體和其他配套設施進行集成,形成一套切實有用的解決方案或整機設備。下遊環節則是垂直行業應用,涵蓋汽車、消費電子、半導體、醫藥、印刷、食品、農業等各個領域。當然,機器視覺的產業鏈開放,環節之間相互交叉,上遊軟硬體供應商會在某些行業開展系統集成業務,新興的系統集成商投入資源研發上遊關鍵軟硬體。
機器視覺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的分支,需要通過人工智慧算法將圖像信號進行處理和分析。深度學習構建深度神經網絡對海量的圖像數據進行學習,能夠實現對待測物體的精確分析。優異的人工智慧算法賦能機器視覺,能夠讓機器視覺整機設備實現更佳效果。
圖2 | 機器視覺的工作示意圖和主要硬體
資料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華泰證券研究所
機器視覺的技術情況
| 上遊
機器視覺上遊環節是光源、鏡頭、視覺傳感器、圖像採集卡和圖像處理軟體。
在強反光的玻璃的表面缺陷、生物體的表面活性質量、三維物體測量、複雜環境光幹擾等應用場景下,高質量的光源直接影響被測物的細節特徵提取能力。尤其是隨著3D視覺技術的發展,結構光等對光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鏡頭的選擇需要結合應用場景和成本要求進行考慮,定焦鏡頭由於價格低廉是諸多機器視覺系統的主要選擇,變焦、縮放、遠心等高端鏡頭的應用將進一步提高機器視覺系統的整體性能。
視覺傳感器是感知外界信息的最關鍵元器件,包括雷射傳感器、顏色傳感器、光譜共焦傳感器、3D視覺傳感器等,涉及CMOS成像技術、高速數據壓縮存儲數據、基於FPGA的動態視覺技術、優化光學設計技術、矢量標定算法等,當集成商面臨較為複雜的應用需求時,甚至需向上遊供應商定製特殊的視覺傳感器。
圖像處理軟體是將輸入的圖像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符合要求的運算結果,包含定位、測量、字符/條碼識別、斑點檢測等功能的通用目的,也包含適用於面板檢測、封裝檢測等專用目的。圖像處理軟體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以康耐視Vision pro軟體為例,能夠覆蓋半導體和電子、汽車、食品和飲料、太陽能、製藥、機器人導引和部件定位等行業,為開發者提供豐富、強大、可靠的視覺工具庫,並且兼容各類相機、圖像採集卡等硬體,是機器視覺圖像處理軟體的標杆性產品。2018年,康耐視還推出基於深度學習的ViDi套件,能夠對零部件的缺陷檢測構建客制化網絡模型,解決傳統機器視覺難於處理的複雜應用,甚至能夠檢測不可預知的缺陷,對機器視覺的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中遊
在系統集成層面,客戶質量和客戶評價是檢驗技術先進性、經濟性、可靠性的「金標準」。
系統集成商的技術實力相差各異,通過採購上遊設備,「攢」出一套設備的難度似乎不大。但是,大型製造業客戶不僅對機器視覺的功能要求高,還有嚴苛的經濟性和可靠性要求,對合格系統集成商的技術能力要求也非常高。
在消費電子領域,進入蘋果、華為、三星等巨頭的供應鏈體系直接體現了企業的技術能力。
在汽車領域,汽車的應用環境複雜,安全性、穩定性要求嚴苛,疊加相對封閉的供應鏈體系增加了進入壁壘,能夠進入大型整機廠、頭部Tier 1供應商的生產線,能夠體現機器視覺企業的產品實力。
在半導體領域,進入臺積電、三星、英特爾、中芯國際等巨頭的生產線將最具代表性意義。
隨著高速動態成像技術、高精度的3D視覺技術、多傳感融合技術、多功能模塊化智能化的圖像處理軟體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基於智能相機的嵌入式機器視覺系統正在醞釀之中,未來,機器視覺的功能將更廣泛、性能將更強大、行業滲透將更深入。
機器視覺的市場情況
| 全球市場
全球機器視覺賦能傳統行業的滲透率快速提升,機器視覺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的統計數據,2017年全球機器視覺市場規模突破80億美元。
在消費電子行業,產品更新換代快、產品質量可靠性要求高,直接刺激了機器視覺在生產流程的廣泛應用。在汽車行業,一方面汽車電子的不斷升級提升了對高精度在線監測設備的需求,另一方面,標準化程度高的傳統汽車企業競爭激烈,通過機器視覺能夠降低製造成本。在半導體行業,大量採用的微納技術對高精度測量和檢測的應用需求極大,這正是機器視覺的技術優勢所在。
全球最大的機器視覺企業是美國康耐視,主要定位於產業鏈上遊環節,技術實力強悍,2D傳感器、3D傳感器、應用軟體等核心零部件均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能夠享受到高毛利。並且,康耐視豐富的產品管線、顯著的規模效應和深度的行業滲透,在整個產業鏈中處於核心地位。2018年,康耐視的營收高達55億元人民幣,毛利率高達74%。其他國際知名企業還包括基恩士、海克斯康、Werth、DWFritz、Hennecke、日本三豐等。
圖3 | 全球機器視覺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天準科技招股書
| 國內市場
我國機器視覺處於行業生命曲線的成長期。一方面,隨著需求側對消費品的微型化、多功能化、高性價比等要求越來越高,機器視覺對降本增效提質具有顯著作用;另一方面,我國傳統製造業整體「大而不強」,智能化改造是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視覺能力是智能製造實現設備自動化、生產效率化、流程聯網化的必要基礎設施。
2011~2017年,我國機器視覺行業市場規模從10億元增至8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40%。由於我國具有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消費電子市場,以及快速增長的半導體市場、醫藥市場等,隨著機器視覺在製造業的滲透率逐步加快,2023年我國市場規模將達197億元,CAGR達14%。從企業數量來看,我國機器視覺企業數量迅速增加,目前國際企業和本土企業(不包括代理商)超過200家,代理商超過300家,系統集成商超過70家,並且我國工業視覺企業數量(不超過代理商)保持20%的增長率。
圖4 | 我國機器視覺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天準科技招股書
我國機器視覺行業基本呈現國外企業佔據優勢,國內企業奮起直追的格局。
國外知名企業的技術能力強,規模效應顯著,產業鏈深度滲透,具備更強的競爭優勢,佔據價值鏈的高端,滲透到汽車、消費電子、半導體等主要應用領域。
國內企業近年來的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產業鏈中遊系統集成環節,國內企業基於對複雜垂直行業的深度理解、更加及時到位的客戶服務、定製化設備的供貨周期相對較短等競爭優勢,不斷提高企業實力,同時加強研發投入,在光源、鏡頭、相機、3D傳感器、應用軟體等軟硬體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突破,向產業鏈上遊不斷滲透的趨勢明顯。
我國本土企業百花齊放,但是龍頭尚未出現。
2017年,國內機器視覺企業平均銷售額是7269萬元,年銷售額在平均線以上的企業佔比26.4%,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的佔比16.5%。
天準科技,作為我國領先的機器視覺企業,將登陸科創板,2018年營收5億元,市佔百分比仍是個位數。
究其原因,一方面不同垂直行業的需求呈現「碎片化」特點,要求集成商要對具體垂直行業市場有深度理解,並且需要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持續服務保障,從而導致在集成商層面不會出現「贏家通吃」的現象;另一方面,上遊軟硬體供應商直接面向康耐視、基恩士、海克斯康等國際巨頭的競爭,本區市場歷來就被這些巨頭所佔據,因此本土企業尚處於追趕階段。